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詞鑑賞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詞鑑賞

知科普 人氣:2.28W

原文 送元二使西安 王維 渭城朝雨浥②輕塵,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⑤無故人。 [編輯本段]註釋 ①渭城:就是咸陽,現今陝西省西安市。 ②浥:濕潤。 ③客舍:旅館。 ④柳色:柳象徵離別。 ⑤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詞鑑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古詩詞,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七言絕句。 全詩如下: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

此詩前兩句寫渭城驛館風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後二句轉入傷別,卻不着傷字,只用舉杯勸酒來表達內心強烈深沉的惜別之情。

譯文: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乾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原文:《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

全詩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語言抒發別情,寫得情景交融,韻味深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這學期我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名句我要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哪哪兩句來表現好朋友之間?

這學期我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名句我要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哪哪兩句來表現好朋友之間?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詩 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的詩意 中心 解詞

別董大二首

年代:【唐】 作者:【高適】 體裁:【七絕】 類別:【】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註釋】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悽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説:“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敍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敍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説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説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送元二使安西

年代:【唐】 作者:【王維】 體裁:【七絕】 類別:【送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高祖時曾改為新城,漢武帝時更名渭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這裏送別,詩前兩句寫景。請晨微雨,塵土不揚,柳色初綠,景色中已見離別之情。後兩句寫餞行告別,表達出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全詩“信手拈出,乃為送別絕唱”(《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唐汝洵語)。

蘇軾曾評王維的詩畫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的這後兩句,確是一幅餞行圖,只是詩人略去了餞別前後及餞行宴席上的種種情狀,只剪取了宴終席散之際的一個細節,但正是這一最具表現力的細節。既表達出渾長的情致,又顯出其刪繁就簡的高妙。更,再。更盡一懷酒,再幹了這杯酒。陽關,漢代所置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因在玉門關之南,故稱,為古代出塞之要道,當然也是詩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的必經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向西出了陽關,就見不到老朋友了。《唐詩別裁》:“陽關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言陽關已無故人矣,況安西乎?”詩句看是衝口道出,不作深語,卻聲情沁骨 。首先,分別在即,離愁滿杯,往往會出現相對無言的場面。在這種情況下,“功君更盡一杯酒”,也就打破了這一讓人難以忍受的難堪。其次,分別在即,依依難捨,但要説的話早已説過。在這種情況下,“勸君更盡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遲了離別的時刻。第三,西出陽關,瀚海戈壁,荒漠絕域,長途跋涉,其艱難困苦與孤單無助之情景可以想見,“勸君更盡一杯酒”的話,不僅藴含着詩人殷重的憂慮,也藴含對“故人”的誠摯期盼與良好祝願:前路珍重!

《唐詩摘鈔》評此詩云:“先點別景,次寫別情,唐人絕句多如此,畢竟以此首為第一,惟其氣度從容,風味雋永,諸作無出其右故也。”《甌北詩話》雲:“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一經説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於流播,遂足傳當時而名後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王摩詰‘勸君更盡上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至今猶膾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詩後被譜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傳唱不衰。如劉禹錫《贈歌者何戡》:“歸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對酒》:“相逢且莫推辭醉,所唱《陽關》第四聲,”(自注:“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李商隱《飲席喜贈同舍 》:“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引自http://www.eicsj.sheisnet.sh.cn/magazine/N-9901/149.htm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着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説“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説,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説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説出的比已經説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藴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六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課後題解?(北師大版)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課文圖片

[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編輯本段個別字讀音  (1) 浥 :yì   (2) 渭:wèi   (3) 朝:zhāo 編輯本段作品註釋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註釋]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5.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3)渭城:故址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位於渭水北岸,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陝西咸陽縣東。   (4)浥:(yì):濕潤,沾濕。   (5)客舍:旅店,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9)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10)故人:老朋友,舊友。   (11)更盡: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清晨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早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沙塵,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青翠欲滴與明朗。請你再喝一杯離別的酒,只因為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編輯本段作品導讀  本詩為贈別而作,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題中王維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維在渭城送別。   前兩句分別寫明送別時間、地點和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2]兩旁的柳樹。而這一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環境。   三四句是一個整體。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免不了經歷萬里的長途跋涉的艱辛與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詩人全部情義的瓊漿玉液。這裏面不只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的體貼。 結構分析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表現的真摯友情令我們讚歎不已。在考慮以柳為話題的文章的選材時,怎樣避開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現出一種獨到的眼光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引用體現當代性的材料,展示你關注現實的個性積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黨的好乾部、人民公僕孔繁森的《詠紅柳》:“無垠戈壁綠一層,歷盡滄桑骨殷紅。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與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歷盡滄桑’、植根大漠、枝殷葉綠的紅柳”這樣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較多的古詩詞積累,你不妨從王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説開去,介紹古人折柳送別的習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玉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白居易的《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幾度春。遙憶青青江巖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這種選材特點是寫同類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寫脱物抒情類的文章,那麼你要儘量避開讚美頑強、生命力旺盛一類的內容,選取新的感情引發點。例如柳長得越高,枝條卻垂得越低,微風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説這表現着謙虛,但如果你説它“那時因為大地時時提供着養料,柳枝不忘養育之恩,向着大地母親微笑,獻上敬意呢”,便能將柳樹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結合着寫,有了創意,有了你屬於自己的情愫,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貶柳詩,如宋朝陳與義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幾回,更教飛絮舞樓台。癲狂忽作高千丈,風力微時穩下來。”從以柳諷人拓展開去,可以奇出新。 賞析一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着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説“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説,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説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説出的比已經説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藴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劉學鍇) 賞析二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藴,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鑑》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徵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後產生的影響。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瞭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説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説,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敍事題材的“倒敍”)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裏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着時空的發展次序有着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絃的意境,有着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朋友請再幹了這杯酒待你將來凱旋而歸西出陽關的時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這渭城的細雨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還會像今天一樣在此恭侯   看!這哪裏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裏也曾多次採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説着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着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着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着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王維像

王維(702年-762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維摩詰居士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為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在述及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説:“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2,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詩還是山水詩,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民間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淡幽靜,都能準確、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高遠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建、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二人也被合稱“王孟”。 編輯本段改寫《送元二使安西》  一天,王維正在家中吟詩作畫。突然,一個信使敲了敲門,王維便説:“請進。”信使將一封信交給了王維,王維打開信一看,大吃一驚。原來王維的老朋友元二要去安西上任。於是,王維叫住了信使,寫了一封信給元二,請元二出發的時候,上午9點去天仙客棧。 信寄出去了,約定的時候也到了。王維早早地來到了客棧,叫了幾道下酒菜,喝一壺上等米酒。點好菜後,客棧外面下起了大雨,客棧旁的綠柳更綠了。雨下得沒多久,元二就來了。 二人坐了下來,王維舉起酒杯,説:“老朋友,春節記得回來,我們一起過春節!”“好!”元二高興地答應了。王維問:“你可知這一去要多久嗎?”元二説:“不知道,安西那邊好像很亂,朝廷讓我去那邊上任。”“老朋友,你要保重身體啊,朝廷的事很重要,你的身體也很重要啊!”王維説。“謝謝你,老朋友,我會保重的。”元二説。 “元二先生,您的馬車來了。”小二説。“哦。”元二説。“老朋友,請在飲完這一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陽關之後,就再也沒有友情深厚的老友了。”王維説。“謝謝你,老朋友。”元二説。“你到了那邊要給我寫信哦!”王維説。“嗯,我會的。”元二説。 “您該走了。”小二又上來了。元二上了馬車,左手按住布簾,右手向王維擺手。看着漸漸消失的馬車,王維不禁作起了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的晨雨,濕潤了地上的沙土,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喳喳的叫着,剛剛抽出新芽的柳枝垂入湖水裏輕輕飄蕩,這麼美麗的景色,並沒有使王維與元二高興起來。 在渭城的一間酒店裏,王維與元二這二位要好的朋友將要依依惜別。 王維説:“你我二人即將分別,這是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以前我們一起生火做飯,一起砍柴,一起寫詩作畫,以後可能再也不能了!” 元二説:“老朋友,不要太傷心難過了,以後有機會就又相見了!” 王維勸元二再喝一杯酒,出了陽關就很難見到我這位好朋友了,元二、王維他們又坐下喝了一杯酒,又看了看周圍美麗的景色:鳥兒們在空中自由飛翔,蝴蝶在花叢中飛了飛去,蜜蜂吸着甜甜的花蜜,柳枝被風一會兒吹到湖水給她洗一洗她的辮子。有時又把辮子吹到地上給她晾一晾頭髮…… 王維把元二送到十里長亭,元二騎着驢要走了,元二對王維説“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請你回去吧!王維説:“請你到安西、早日寄信回來。”元二騎着驢走了,王維看着元二的身影漸漸消失了……

求《小池》、《己亥雜詩》、《送元二使安西》、《飲湖上初晴後雨》這些古詩全文

小 池

楊萬里

泉 眼 無 聲 惜 細 流 ,

樹 陰 照 水 愛 晴 柔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頭 。

己亥雜詩·其五

朝代:清代

作者:龔自珍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_

作者:王維 (唐代)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_

作者:蘇軾 (宋代)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追答望採納

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峯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這是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陽關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境內。渭城在長安附近。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當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渭城,出陽關(或玉門關)。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常有*上的交涉,軍事上的衝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俗習慣,存在着很大的差異。當親友到這種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並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遊宦長安,這一次,又奉使到更遠的西安去。王維也是在遊宦之中,並非居家,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從長安出發,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物寫起。 前兩句佈景。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雨濛濛,沾濕了微細的城土。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客舍寫明客中送客,並顯示遠送渭城,暫留復別的情況。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朝雨畫出悽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後兩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一杯,再待一會而已。用一“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捨,此後之關切懷念,都體現了出來。所以這一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為什麼如此地殷勤、留戀、關切呢?因為元二一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要到安西呢?從此以後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一杯吧。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餘。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

賞析: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敍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敍,而用了曲筆,只説聽見歌聲。一羣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説“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説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説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説:“若説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説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蹟,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後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賞析: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悽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説:“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敍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敍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説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説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4、《西廂記·長亭送別》

【元】王實甫

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賞析:《長亭送別》這折戲充分表現了一對戀人*分離時內心的痛苦和怨恨。在淒涼的氣氛和痛苦的內心獨白中表現了兩種不同思想的對立,戲劇衝突在一種獨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發展。  鶯鶯的唱詞,體現了她大膽反抗而又温順柔弱的性格特徵,同時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內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和命運。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現得含蓄深沉,她不僅不能有越禮的行為,同時在情人離別時因有母親在身邊也不能暢抒情懷,這就顯示出她性格中温順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僅有離愁別恨,而且包含着怕將來被遺棄的隱憂。  《長亭送別》充分表現出《西廂記》作為一部抒情詩劇的藝術特色。開頭化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的詞句和意境,運用具有特徵性的景物寫情,情景交融,構成悽清哀婉的詩的藝術境界。下面《滾繡球》一曲,則以主觀的情感去驅遣客觀的景物,既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有強烈的感*彩。語言亦雅亦俗,既華美典麗又通俗生動。誇張、對比、烘托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是極誇張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實動人。《三煞》中從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構成的鮮明對比裏,強烈地表現出人物孤寂難耐的離愁別恨。而整折戲裏,從頭到尾處處點染的西風黃葉、衰柳長堤等種種悽清的物象,使整個環境和背景瀰漫着一種悲涼的氣氛,與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為一體,增強了戲劇語言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

5、《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賞析:《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悽慘地哀鳴,好象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説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着淚,舉着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裏。 這首詞主要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這種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其成功之處在於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較低沉,情調未免太傷感了些。另外在表現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敍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境,描摹情態,惟妙惟肖。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贈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賞析: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樑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着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説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着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説的:“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説“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裏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裏,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藴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7、《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賞析: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纖手捧來,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勝酒力,也無以推卻了。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準拚他個醉顏酡紅。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報:只見她翩翩起舞於楊柳樓頭,只聞她的清歌起於桃花扇底、縹緲於晚風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終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樓頭、直歌至風兒消歇! 若不是佳人這番多情、風流的公子又怎來得這般佳句:月兒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窺她的舞姿;風兒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靜聽她的嬌音。 不過,畢竟是家道中落後感傷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悦公子,公子憐佳人的旖旎情事,他卻總愛放在漫長的別後去追憶,在一盞孤悄的以內燈之下、在相對如夢寐的驚疑惝恍之中……

8、《生查子》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賞析:這首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後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霄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後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製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 “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此詞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温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在寫法上,它採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並列的分片結構,形成迴旋詠歎的重疊,讀來一詠三歎,令人感慨。

9、《送別》

【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賞析: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芸芸眾生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悽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綿綿、感人肺腑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送別環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以對偶句寫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你看,送別已至城外,主客兩人卻仍難捨難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巒橫卧於城北,潔白的河水從城東緩緩繞過。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連忘返。可是現在,兩人卻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戀萬分?“橫”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用詞準確而傳神。 頷聯是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看法。蓬草枯後根斷,常隨風飄飛,古人常用以比喻飄流無定的遊子。“一為別”就成“孤蓬”,實為感傷;而“孤蓬”之“徵”遙遙“萬里”,連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可見朋友此去,並不是有了什麼歸宿,而只是去尋找歸宿。如此別離,怎不令人心酸?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來*,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頸聯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過“浮雲”與“落日”表現“為別”時雙方的心理活動。朋友即將告別遠遊他方,行蹤如浮雲飄遊一般,看到浮雲就能體會到遊子的心境。而詩人看到那逐漸下落的夕陽,想到同友人的分別已是不可再拖,更是萬分留戀!“遊子”之“意”及“故人”之“情”雖未明言,卻可由特定景物“浮雲”、“落日”引發聯想,手法委實高明。 尾聯寫離別時的場景。惜別已到“落日”,萬般無奈,這才“揮手自茲去”。“揮手”既指分別雙方各自揮手,珍重道別,也指詩人佇立原地,深情凝望,長久揮手,以示難捨之情。“茲”近接“落日”,指“此時”;遙承首聯,指“此地”。“蕭蕭班馬鳴”一句,實際是借離羣之馬的鳴聲來寄託他和友人的離情。表面上是寫馬,實際上是寫離情。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佳作。詩中出現的青山白水,使人聯想到朋友間深厚而純潔的友誼,構思極為新穎。

11、《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遊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湧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説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係,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TAG標籤:#安西 #送元二使 #鑑賞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