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詩詞鑑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詩詞鑑賞

知科普 人氣:2.1W

意思: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裏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原詩: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詩詞鑑賞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註釋 ①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裏處。 ②鬱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pú sà mán ·shū jiāng xī zào kǒu bì 》 sòng dài :xīn qì jí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háng rén lèi 。 xī běi wàng zhǎng ān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 qīng shān zhē bú zhù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 jiāng

此詞寫作者登鬱孤台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抒愁苦與不滿之情。

1.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2.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託,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託,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彩。賙濟《宋四家

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敍來,不瘟不火,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白話翻譯: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裏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原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作者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不屈服金人的詩句

辛棄疾鬱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餘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鬱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説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説:“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説:“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説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説:“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説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説:“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説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古詩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餘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鬱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説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説:“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説:“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説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説:“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説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説:“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説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不屈服金人的詩句

辛棄疾鬱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餘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鬱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説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説:“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説:“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説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説:“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説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説:“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説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古詩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餘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鬱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説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説:“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説:“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説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説:“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説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説:“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説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TAG標籤:#江西 #詩詞 #鑑賞 #造口壁 #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