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茶葉的發展歷史簡述

茶葉的發展歷史簡述

知科普 人氣:2.75W

茶葉的發展歷史簡述

茶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當時人們利用生葉煮着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在西周、東周時期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唐代飲茶風俗盛行,茶成為國飲,陸羽被尊稱為茶聖,所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對中國茶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茶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當時人們利用生葉煮着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在西周、東周時期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唐代飲茶風俗盛行,茶成為國飲,陸羽被尊稱為茶聖,所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對中國茶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最早記錄茶葉的文字出現在《荀子》的“飲食篇”中,約公元前350年左右。

隨着時間的推移,茶葉的生產、飲用和貿易越來越普及。

唐代是中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時期。

唐代時期,茶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影響,茶的品種和用法越來越豐富,加上唐代封建社會的繁榮,茶葉文化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傳播。

宋代的茶葉文化流傳至今,以製茶技藝的提高和茶道文化的發展為特徵。

宋代匠人堪稱制茶工藝的大師,也是茶道文化的提倡者和踐行人。

明朝茶文化再迎發展高峯,出現了功夫茶的概念,小茶杯和瓷壺也為茶文化門派的形成打下基礎。

同時,明朝茶葉的海外貿易也廣泛發展,茶葉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現代茶文化體系完善,大量的大眾茶葉品也被研製和推廣出來,茶葉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茶文化的特徵也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的發展歷史

茶葉的發展歷史如下:

相傳神農氏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人,茶葉一開始並不是飲用的,而是當作藥物。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茶飲開始走入普通百姓家,成為生活的必備品,而南北朝以後士大夫品茗清談,坐而論道。飲茶的風尚形成,逐漸由南向北、自上而下地普及。

唐代是茶文化走向興盛的時期,也是茶葉產區大規模普及的時期。唐開元之後,飲茶活動達到空前規模,成為國飲。而對比唐之前,茶主要作為藥用或者粗放型的解渴的飲用形式相比,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繼唐代之後,雖經歷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割據,但它卻未衰反盛,至宋代更為盛行。宋人還發展了一些新穎獨特的技趣性飲茶,如:鬥茶、分茶。到了明代,明太祖廢除福建建安團茶進貢,禁造團茶,改茶製為芽茶,也就是散茶。

而這種散茶,不需蒸青而直接烘焙,保留了茶葉的本色、真味。到明末清初,茶的飲法逐漸變成如今直接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近代茶葉的衰落局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為止。新中國成立後,茶業也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茶文化的特性:

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

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意識形態,以雅為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2、時代性:在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不斷擴大,延伸、和發展,交往日益頻繁,茶文化傳播方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

3、民族性: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形成的民族茶藝,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以及茶俗與喜慶婚禮,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乾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説: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

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

"《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 茶被利用作藥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藥一樣,採集鮮葉曬乾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幹矣。

"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麪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説明唐代已有散茶。

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

"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

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

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

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

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

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

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

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

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

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説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

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歷史發展:

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

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

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

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賜吾坐,帝命進茶。

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

”這就説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

《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説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

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

隨着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説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

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

”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

因為隔着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二、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三、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説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

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

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

學習中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

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

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

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尼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擴展資料:

不同的茶文化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

據説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一稱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

又説蜀西南人稱茶為蔎。

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近年又有“茗茶”一謂,興起於台灣。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茶的發展歷史

茶的發展歷史。中國的飲茶歷史有數千年,中國是茶葉之鄉,是世界產茶大國。

早在唐代,茶區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了,陸羽在其着作《茶經·八之出》裏詳細記述了在唐朝開元年間中國產茶區分佈的情況。當時中國分15個道,有8個道43個州郡產茶,即為八個茶區。宋代,茶區一再擴大,產量提高。元、明、清時期,茶葉產區又大大擴展,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由於戰亂,產茶區逐漸縮小。

茶的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着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拿來當藥用。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拿來當藥用。

4、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 拿來當藥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 拿來當藥用。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來當藥用。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拿來當藥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拿來當藥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如下:

茶起始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系統闡述茶葉飲法。

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沖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

根據現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治者及知識分子範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

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並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

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於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着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都是產茶區。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標誌着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

唐朝人發明了蒸青製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淨、蒸後製成茶餅烘乾,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

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於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

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擴大,唐代出現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茶經》作者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闡述有關茶的起源、採製工具、茶的品種與製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説和藥方等。

可以説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後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

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茶 文化 發展歷史悠久,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文化發展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茶文化萌芽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着文人 飲茶 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開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中華茶文化形成時期

  唐代,物質基礎豐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也開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國茶文化在唐朝開始形成,標誌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以後唐代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中華茶文化興盛時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礎,中國茶文化在宋代就開始了興盛發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階層,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這些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普及時期

  在經歷了唐宋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在明清時期開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繼續進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發展更為中華茶文化發展史增添上濃抹重彩的一筆。

  茶文化歷史

  茶藝是一種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歷經千年的更替才有現在悠遠的文化背景。通過上海茶藝課程,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茶文化的發展以及變化的方向。東晉人常璩撰《華陽國志》,説武王克殷以後,巴人納貢的貢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許古代巴蜀產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際。到了兩晉以後,南方產茶的規模已經不小,飲茶更加普及,所以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寫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 句子 。又有晉

  茶藝是一種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歷經千年的更替才有現在悠遠的文化背景。通過上海茶藝課程,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茶文化的發展以及變化的方向。

  東晉人常璩撰《華陽國志》,説武王克殷以後,巴人納貢的貢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許古代巴蜀產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際。

  到了兩晉以後,南方產茶的規模已經不小,飲茶更加普及,所以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寫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句子。又有晉人孫楚的《出歌》説:“薑桂茶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兩晉時代仍是重要的產茶飲茶的中心。

  自漢代以後,飲茶活動被人們賦予了明顯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純粹作為飲料而存在了。特別是魏晉以後,貴族崇尚奢靡之風,漿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識之士為表現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饌,即“以茶代酒”,以扭轉世風。

  唐代佛教禪宗的發展,更加促進了茶飲的普及,茶禪一體,僧俗轉相仿效,飲茶之風日盛。尤其是陸羽著《茶經》以後,古代茶學得以正式確立,使後代茶學著作層出不窮。唐代飲茶已普及到中原及邊疆地區,茶真正成為舉國之飲。茶在唐代有了專用的字和專門的著作,有了邊銷和税收,對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茶大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有了新的茶葉生產中心,建安所產建茶名聞天下,龍團鳳餅貢茶更是品質優良。宋代出現了許多茶館,茶飲的社會化得到充分體現。宋代還風行鬥茶和分茶遊戲,對茶品的優化和茶藝的精進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元代,茶藝一改宋人的瑣細,變得簡約清新起來。元人除保留少量餅茶作為貢茶以外,大量生產散茶。散茶的普及,推動了飲茶方式的簡易化,也就促進了茶藝的簡約化發展趨勢。元代茶人更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元代的這種變化,是蒙古入主中原後傳統漢文化受到衝擊的結果。因為舊文化傳統的分化,繁瑣的茶藝也同時被摒棄了。

  明清時期,茶人們對茶藝又有了刻意追求,追求茶學至精至美,茶美,水美,器美,環境氣氛美,意趣也更美。茶器中的至美之器紫砂壺,備受茶人們的青睞,於是湧現出許多制壺名匠,也就有了一些研究茶器的著作。

  清代以後,茶飲的大眾化進入極盛時期,茶葉貿易也空前擴大。飲茶方式多種多樣,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有蓋碗沖泡法,也有大壺沖泡法,有工夫飲法,分別適合於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地區。

  文化一直都是繁衍生息的產物,茶更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在茶藝培訓的課程中不僅僅學習到了茶藝,更加讓我瞭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年之前的茶和我們現在飲的茶是否一樣呢?這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一個問題。

  茶的起源及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 種植 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 總結 了種茶、製茶和飲茶的 經驗 ,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裏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傳説 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嚐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裏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裏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隨着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於“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傳説神農氏長着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吃進肚子裏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於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後,看見這種水在肚子裏流淌,所到之處,把腸胃擦洗得乾乾淨淨。於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後來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茶”。

  古人賦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義,其中有兩種解字説法流傳最廣:第一種,以“茶”

  字象徵長壽。“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於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第二種,以“茶”字倡導迴歸自然。“茶”字可分為草字頭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迴歸自然的意味。

  關於茶的最初的記載見於晉代常璩着的《華陽國志》,其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文獻資料裏面,有着確切的茶的記載的,最早並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這篇 文章 寫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學史上重要的文獻。其中的“烹荼(編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稱呼)盡具”、“武陽買荼”,説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並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茶葉發乎神農,聞於周公,興起於唐代。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華民族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他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並將其傳播世界,造福人類。中國茶葉和茶文化有着漫長的發展歷史,貫穿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發展進程中。

從遠古到南北朝時期,相傳由神農氏嘗百草而發現茶。到戰國以後,在古文獻中即有“茶”的記載。

根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的記載可知,在我國商末周初時期,古之巴蜀地區即已種茶產茶。《爾雅》中記載,“檟,苦茶”。

隋唐時期隨着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南北大運河的開通,便利了茶葉的運輸和茶葉文化的交流。上古無茶字,以“荼”字代茶字。自唐代,將“荼”字減去一筆,寫成“茶”字,自此便有了專用的茶字。

唐代開元年間,倡導飲茶,飲茶的風俗開始由南方向北方發展。公元758年左右,陸羽《茶經》問世,成為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分述茶的起源、採製、烹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

宋元時期隨着茶區的擴大,種茶製茶、點茶的技藝精進,出現一批茶學專著,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

明代,我國茶葉生產由團餅茶為主轉為散茶為主。茶類有了很大發展,在綠茶基礎上,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及花茶等茶類相繼創造出來。

近代茶葉發展

清朝,隨着海外交通發展,國際貿易興起,茶葉成為我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間,清朝開放海禁,我國飲茶文化和茶葉商品傳往西方。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什麼?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飲茶起源眾説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説法也都有。

造成眾説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説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説法。

茶葉的文化: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茶

茶的歷史 茶的歷史介紹

1、對於茶的歷史起源,古往今來可謂是眾説紛紜,有先秦説、西漢説、三國説等,其中最為廣泛的説法來自於唐代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一書中所描述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2、“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是有關茶的歷史起源中最被人們接受的一種,相傳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等到水煮好後,湯色微黃,飲用後直叫人口舌生津,當時神農氏認為這是一味草藥,於是就將其製成的幹茶隨身攜帶。

3、在秦漢之前,茶一直被當做一味藥物使用,到了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率先開始飲茶,自此之後人們就開始將茶當做日常飲品飲用了,但主要流行於宮廷和名門望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才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唐宋時期茶已經發展到了巔峯。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説,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説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證其説。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説提供有力的佐證。

擴展資料: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説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參考資料:人民網-茶究竟起源於何時 中國出土最早茶具

TAG標籤:#茶葉 #簡述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