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財經金融>十三經分別是什麼呢?

十三經分別是什麼呢?

知科普 人氣:2.8W

《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

經書在南宋後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稱為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樑傳》、《周禮》、《儀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是從先秦到南宋,經書逐漸增刪的結果,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

十三經分別是什麼呢?

方法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有《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

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者絕對服從於君、父、夫;

十三經分別是什麼呢? 第2張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尚書》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二十五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十三經分別是什麼呢? 第3張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被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侄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

佛教的經典很多,浩如煙海,彙集而成《大藏經》。《十三經》一般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即《易》、《書

《周易》,又稱《易》。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總計二百五十四年,記錄了當時各諸候國的歷史。全書約18萬字。

十二律: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鍾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十三經:《易經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春秋公羊傳》與《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樑傳》並稱春秋三傳。《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對《春秋》的解釋重在發揮“微言大義”,兩漢時期一直處於官學地位,對漢代學術、、文化等領域產生深刻影響。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

《穀樑傳》,《春秋穀樑傳》的簡稱,為儒家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是一部對《春秋》的註解,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説《春秋》的三傳之一。傳説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樑子(具體名字説法不一),穀樑子將它寫成錄下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説雖然早已有了,其成書時間是在漢朝。穀樑傳的書寫方式是問答式。是研究儒家從戰國時期到漢朝的演變的重要文獻。

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我只知道這個,

《周禮》,儒家經典之一,又稱《周官》,有時也稱作《周官禮》,細緻詳實地敍述了據稱是周朝官職的結構和組織。分六大部分,每部分都對應着周朝等級制度中六種首要官職之一,它們又分別相應地負責一大類政務。《周禮》具有十分明顯的理想藍圖的設計性質,這是《周禮》作者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化設計。雖然包括有作者的主觀設計成分,但書中的各項制度與職官不可能都是憑空想象,作者或多或少參考了現實中的職官與制度。所以説,《周禮》是一部內容豐富的關於上古制度的資料彙編。

儒學最初的課程有四門功課,是儒生的必修課,它們是詩、書、禮、樂,時稱為四術,約相當於今天的文學課、古

《儀禮》, 原名《禮》,記載古代禮制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漢代人以其所將為世所必習的禮節,稱為《士禮》;相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晉代人認為其所講的並非禮的意義,而是具體的禮節形式,故稱之為《儀禮》。與《禮記》、《周禮》合稱“三禮”。歷朝禮典的制定,大多以《儀禮》為重要依據,對後世社會生活影響至深。

《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

《論語》,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著作,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內容涉及、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現在通行的《論語》二十篇。《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註疏》、宋朱熹《論語集註》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

《孝經》,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一千八百多字,為十三經之一。傳説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為十三經中唯一獲皇帝(唐明皇)御注的書。孝經現存今古文兩種版本,今文較為流行。

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者絕對服從於君、父、夫;

《爾雅》,中國最早的一部訓解詞義的書,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漢書·藝文志》著錄《爾雅》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二十五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孟子》,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説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蔘與;趙歧、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採用司馬遷等人的説法。

佛教的經典很多,浩如煙海,彙集而成《大藏經》。《十三經》一般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即《易》、《書

《孟子》完成於戰國中後期。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蹟。注本主要有東漢人趙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註》、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義》等。

《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

《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十二律: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鍾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十三經:《易經

據《史記》記載,《孟子》一書共七篇 ,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篇名取自各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別的含意。東漢趙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七篇十四卷。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十三經是哪些?其作者分別是誰?

《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6132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榖樑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1、《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它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

2、《尚書》的作者是先秦諸子,由伏生傳下來。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彙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3、《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現,創作年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在戰國時期。主要彙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

4、《儀禮》的作者是西周初周公。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

5、《禮記》的作者是西漢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有關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彙編。

6、《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祕,而內藴的哲理至深至弘。

7、《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8、《公羊傳》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戰國時齊人公羊高。

9、《榖樑傳》傳説孔子的*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俶,穀梁赤將它寫成*錄下來。

10、《論語》由孔子*及再傳*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是孔子及其*的語錄結集。

11、《爾雅》的作者不詳,是戰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12、《孝經》是西漢在孔壁中發現的藏書,至今作者仍有爭論,但偏向於曾子學派的著作,為論述古代孝道的專著。

13、《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擴展資料

起源

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漢代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

其中《易》、《書》、《詩》在孔子之前早已流傳,《左傳》中曾多次引用,《禮》是對當時社會禮儀的總結,不知成書為何時。相傳孔子立學,曾以這四部書作為教材。

《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春秋經》即傳説為孔子刪改《魯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義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罷黜百家後,將五經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易》、《書》、《詩》、《禮》、《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

其中《春秋》一書,魏晉時,學人為了方便,將《春秋》的傳文(傳,即解經的文字)附在《*》的後面,《春秋》經便不再單行了。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幹。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陝西關中一帶,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它親歷了經學的繁榮和發展,經歷了經學的鼎盛時期。西安一帶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著名的唐開成石經藏於西安碑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三經

十三經分別指哪幾部古代作品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希望可以幫到你~

十三經、四書五經、三綱五常分別是指什麼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者絕對服從於君、父、夫;為君、為父、為夫者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百是用以調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的行為規範。

四書五經

儒家經典度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論語》

為孔子*編纂的孔子的言行輯錄;

《孟子》為孟子與其*共同編纂的孟子的言論彙編;

《中庸》和<大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傳為曾子所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始自宋代。五經指《詩》(見《詩經》)、《書》(見《尚書》)、《易》(見《易經》)、《禮》(見《禮記》)、《春秋》,專五經合稱始於漢武屬帝時。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十三經 二十五史分別是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二十五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百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度房玄齡問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30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答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專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屬 496 21 遼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25 新元史 * 柯劭忞

佛教十三經分別都講的什麼?

佛zhidao教的經典很多,浩如煙海,彙集而成《大藏經》。《十三經》一般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即《易》、《書》回、《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答、《孟子》。

TAG標籤:#十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