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普洱茶的歷史文化

普洱茶的歷史文化

知科普 人氣:1.56W

普洱茶的歷史文化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茶出現在銀生城界諸山,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1。

明朝時期,普洱茶已經有人採用曬青工藝製作毛茶,並且有關於曬青工藝普洱茶“越陳越佳”特徵的最早表述1。

清代時期,普洱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中華名茶,主要分為藏銷茶、貢茶和一般的比較靠近貢茶標準的高級普洱茶2。

隨着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加深,普洱茶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為當年中國的三大熱詞之一3。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茶出現在銀生城界諸山,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明朝時期,普洱茶已經有人採用曬青工藝製作毛茶,並且有關於曬青工藝普洱茶“越陳越佳”特徵的最早表述。

清代時期,普洱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中華名茶,主要分為藏銷茶、貢茶和一般的比較靠近貢茶標準的高級普洱茶。

隨着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加深,普洱茶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為當年中國的三大熱詞之一。

普洱茶又稱雲南普洱茶,是中國傳統名茶之一,起源於雲南省的普洱地區。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但其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和生產則始於20世紀50年代。

在過去,普洱茶主要是用來做交易貨物、饋贈禮品以及長途貿易途中的貨幣形式。

普洱茶因其獨特的飲用方式和保存特性,也被視為健康保健飲品。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普洱茶被認為有助於降低熱能量、促進消化系統健康、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等作用。

普洱茶的製作過程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製作普洱茶的過程包括採摘、萎凋、殺青、揉捻、堆積、烘焙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求製茶師傅具備高超的技能和經驗

普洱茶的品質和價值隨着年代的推移而不斷提高,其中老普洱被視為珍品,價格高昂。

除了製作過程的文化內涵,普洱茶還具有濃郁的文化歷史背景。

普洱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的文藝作品、戲曲、音樂、繪畫、書法等多個領域有着緊密的聯繫。

普洱茶也是中國茶藝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不僅是茶道、茶藝的重要載體,也是雲南民俗文化的重要標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作為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源於唐宋、盛於明清,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簡介,一起來看看。

  普洱茶文化簡介

  普洱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馴化、種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總和。從公元180年,帕巖冷帶領先民濮人種茶和利用茶開始,普洱茶就與雲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説“加霞熱、加察熱、加梳熱”,漢語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生命。正是這種融人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許多多與普洱茶有關的傳説、故事、小説、詩詞、曲藝、歌舞等文化藝術,普洱茶走進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文學鉅著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的知識

  歷史淵源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打開 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 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説:“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和歐洲等地。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外型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發展歷程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濃,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類推,醇 - 60%,和- 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平淡如水了。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內容簡介

1、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中國,茶更是為國人所青睞,以至於唐宋飲茶之俗成為一時之盛,著書立説,推行茶會,鬥評佳茗……茶藝、茶道一時成為人們樂此不疲的追求,才有了茶為國飲之説,並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也正是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2、普洱茶作為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源於唐宋、盛於明清,從普洱起步廷伸至東南亞、南亞的茶馬古道,見證了普洱茶久盛不衰、延綿不斷的輝煌歷史,架起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

3、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澱,成就了源遠流長的普洱茶文化。

4、普洱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馴化、種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總和。從公元180年,帕巖冷帶領先民濮人種茶和利用茶開始,普洱茶就與雲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説“加霞熱、加察熱、加梳熱”,漢語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5、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生命。正是這種融人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許多多與普洱茶有關的傳説、故事、小説、詩詞、曲藝、歌舞等文化藝術,普洱茶走進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文學鉅著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説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茶名稱的含義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發展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普洱茶有多久的發展歷史了

答:普洱茶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1、普洱茶簡介:

又名滇青茶,屬於黑茶類,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

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鋭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

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

2、普洱茶歷史發展: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

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説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

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 *** 之間的馬幫如織。

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

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着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

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

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

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

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由於中國近代戰亂頻繁,雲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產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2003年3月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公佈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2008年5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以總局2008年第60號公告批准普洱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理標誌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也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於2008年8月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批准發佈公告2008年第10號(總第123號)批准發佈,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説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擴展資料: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

1、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症的功用。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養胃、護胃。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產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形成的膜附着於胃的表層,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胃、護胃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 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

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普洱茶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普洱茶歷史

普洱茶是中國茶中的一種地方特種茶類,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普洱茶原產區與中原文化發達區的萬水千山之隔,普洱茶這朵奇葩直至明清時期才被認知,這就讓人們對普洱茶的歷史文化的認識帶來了很多的不足與誤區,隨着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加深,普洱茶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為當年中國的三大熱詞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普洱,位於祖國雲南省西南邊陲,擁有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486公里的國境線,與緬甸、越南、老撾接壤;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綠海明珠,是“彩雲之南”的面積大市、生態大市、資源大市、邊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

歷史淵源

普洱茶起源地畢竟距離中華文化中心地區太遙遠,交通不便及萬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紀錄非常貧乏,在少得可憐的文字記錄中,還有不少是內地文人道聽途説,以訛傳訛的記錄,所以並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記錄的歷史都可以作為信史,也需要甄別。

普洱茶

公認的最早普洱茶產區的文字記錄《蠻書》唐樊綽於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寫的《蠻書》記錄了很多雲南的歷史文化,其中在《蠻書·雲南志·管內物產卷七》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是目前公認的普洱茶產區的最早文字記錄,因而被廣泛引用。如果我們冷靜地來看樊綽的記錄,仍有需要甄別討論的問題。

公元862年統治雲南的南詔國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當時歸屬唐統治,唐在安南設有統治機構),唐派蔡襲繼任安南經略使,樊綽是蔡襲幕僚。為了知己知彼,瞭解南詔情況,樊綽受命收集南詔資料並於863年寫成《蠻書》,也就在同一年南詔攻佔安南,蔡襲戰死,樊綽逃走。樊綽其實並沒有到過雲南。

因此對於《蠻書》關於茶的記錄也需要進行甄別討論。其一,書中所説“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應該是可信的。“銀生”即銀生節度,治所在銀生城(今景東東縣城),轄區包括了今普洱市、臨滄市一部、西雙版納州等地,這一帶正是公認茶的起源區域《蠻書》只説“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在唐代以前,景邁山種茶的説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寫的經錄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種茶,這當然還需專家認真考證。其二,説“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關於“散收,無採造法”應該是屬於道聽途説了。

在瀾滄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這些古茶山規模大,樹齡老。以景邁山為例,可以採擷的面積超過一萬畝,按照布朗族的傳説種茶已有1800多年,這麼古老而廣大的茶園如果“無採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於“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飲法,並不代表普洱茶產區的飲茶法。

蒙舍蠻即南詔國的統治民族,南詔統一前在洱海周圍有六詔(六個小王國),南面的蒙舍詔也稱南詔,其民族屬於當時稱“烏蠻”的一部分,其他五詔的民族都是“白蠻”,後來南詔統一其他五詔建南詔國並先後征服今雲南大部分地區。“蒙舍蠻”是當時“烏蠻”的一支,是南詔國的統治民族,所飲之茶應該是來自“銀生城界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飲用時有加上椒、姜、桂煮飲的習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飲法應該起源於此。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顏、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皮膚的有效保護劑。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水份含量。茶多酚還可以使皮膚增白,消除皮膚色斑。 普洱產地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200~1400米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佈。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佈。其中雲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採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歷史淵源 茶馬古道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 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和歐洲等地。 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 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概念區分生茶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加工步驟: 雲南大葉種茶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乾—蒸壓—乾燥: 採摘:手工採摘一芽兩葉為上。 萎凋:攤涼於無直射陽光通風乾燥處三十水分,置於竹編竹篾上方。時間視鮮葉含水量及當時氣温濕度。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一部分水分,炒制後利於揉捻成形。 揉捻:有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於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 普洱茶製作 葉成條。 曬乾: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乾,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曬青易於保留茶葉的本質原味。 蒸壓:把曬乾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裏壓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於壓制成型和有別於散茶的獨特香味。 乾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儲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熟茶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渥堆工藝,經後發酵(人為加水提温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淳化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 加工步驟: 生茶毛茶—濕水—反覆翻堆—出堆—解塊—乾燥—分級—蒸壓(類似生茶蒸制過程)——乾燥攤涼。 渥堆發酵:將濕水後的茶葉按一定厚度堆積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風味、品質。 編輯本段普洱分類依製法分類 生茶:採摘後以自然方式發酵,茶性較刺激,放多年後茶性會轉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製法。 熟茶:以科學方法人為發酵使茶性温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以1973年後為分界點。 生茶所沖泡出來的水是青綠色,熟茶沖泡出來才是金紅色 依存放方式分類 幹倉普洱:指存放於通風、乾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於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黴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幹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黴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依外型分類 滿清帝王七子餅茶 貢級野生喬木古樹茶 生餅 1、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淨重357克,就是老的計量單位:七兩,每七個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孫的含義,故名七子餅。 2、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淨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淨重2克~5克。 3、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送。 4、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5、千兩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條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兩茶 6、散茶:製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製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編輯本段等級區分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檔分等級。高檔次茶如:金瓜貢茶、宮廷、禮茶、特級;中檔次茶如:一級、磚茶,沱茶、一級到五級散茶;低等級是六到十級的散茶。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分級時,級別高的芽多,級別低的葉多梗多。 加工工藝 普洱茶 傳統制作工藝:採茶、殺青(生曬、鍋炒)、揉捻(手工揉團)、曬乾、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曬乾、陰乾)。 現代製作工藝(人工熟化):採茶、殺青(鍋炒、滾筒)、揉捻(機器加工)、乾燥(烘乾)、增濕渥堆(灑水、茶菌)、晾乾、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烘乾)。 普洱熟茶才具藥理作用,生茶沒有,老生茶(生普)可以有。所以品藏普洱應以品老茶、喝熟茶、存生茶為準則。懂製茶、懂陳化的人,都瞭解生茶的陳化是要避免三個製程高温:殺青、毛茶乾燥、緊壓茶乾燥。以下就談談生普製作工藝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好生普 = 炒鍋適度殺青 + 毛茶自然太陽曬乾 + 成品室內自然通風陰乾 壞生普 = 滾筒殺青 + 烘青機毛茶乾燥 + 烘房高温成品乾燥 滇青與滇綠: 雲南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也就是滇青,與雲南烘青綠茶最主要的製程差異是在殺青温度與乾燥方式為日曬或烘乾,也就是温度與時間掌控。當然,滇青特殊的“太陽味”是無可取代的特色。 1,殺青:傳統“滇青”普洱茶製作過程是茶葉從雲南大葉種茶樹上採摘下來,先經過短暫的風乾或日光萎凋,然後進行炒制殺青。現代“滇青”普洱茶炒青鍋温度在180度上下,全程六分鐘左右。殺青之後葉片顏色由鮮綠轉成深綠或墨綠。現代“滇綠”普洱茶製作過程,是將鮮葉放入滾筒或鍋炒進行殺青。 2,揉捻:傳統工藝是通過手工揉捻,現代是通過機械揉捻,傳統揉捻出來的普洱茶湯純淨,機械揉捻導致顆粒粗大,茶湯往往顯得渾濁。 3,乾燥:傳統的滇青通常在上午10點左右完成採摘、殺青、揉捻等工序,到10點開始把毛料均攤在竹蓆上晾曬到下午4點左右,在此期間還要翻動一兩次。滇綠的乾燥通常使用烘乾機,温度在100-130度左右。 4,蒸壓制型:通過蒸壓機械使茶料緊壓成餅型、沱型、磚型等。 5,最終乾燥:滇青蒸壓後自然陰乾2-3天,或者正反日曬2小時後再陰乾1天,自然存放一個月出廠。滇綠蒸壓後進烘乾房,通過45度熱風烘乾後立即出廠。

記得采納啊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命名的,元朝時被稱為“普茶”,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定為“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產於普洱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傳統名茶。千百年來,由於普洱茶產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優良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加工工藝、獨具匠心的造型、越陳越香的品質、多姿多彩的飲茶方式、悠久的產製歷史和對人體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為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飲料。

普洱茶,源於清朝設普洱府而列為貢茶,並在此後有更大發展。《普洱建置歷史沿革》載,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設府也無“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為名。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改稱“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設元江分府,管轄思茅、普洱等13個版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實施“改土歸流”後設置普洱府(府台駐今普洱縣城)。  那麼,哪些地方屬於古普洱府轄地呢?據《新編雲南地州市縣情》中記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領1縣3廳1司,即寧洱縣(今普洱縣)、思茅廳(今翠雲區)、威遠廳(今景谷)、他郎廳(今墨江縣)、車裏宣慰司(今西雙版納州);乾隆、道光、光緒先後設景東、鎮沅、鎮邊3個直隸廳,其中鎮邊直隸廳轄今瀾滄、西盟、孟連3縣及雙江、滄源部分地區”。

雲南普洱茶是普洱茶區各族人民創造的巨大財富,其產生具有特定的區域,特定的自然條件,特定的傳統生產工藝,特定的品種品質,是原產地域產品。其絕妙之處,幾在於經過較長的歷史發展,在多民族的瀾滄江流域和茶馬古道都使普洱茶融入了多民族的古樸民風,帶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普洱茶文化體現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收幷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和諧性,民族性和本源性。

讓普洱茶文化與現代文化精神相契合,讓普洱茶成為日常的一種生活方式。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普洱茶之文化 台灣茶界知名學者鄭時海先生談到:在數百種茶中, 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歷史文化的產物。 一是,普洱茶具有我國古代團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態。 二是,普洱茶除了 與一般茶葉重視原料,製作保存之外,更講究其時間年代,具有歷史價值意義。 三是,普洱茶具有其“越陳越 香”獨特的風味特色。 四是,一旦喜歡上普洱茶,常常 品嚐,對其它茶湯會有難以入口接受之感。 普洱茶真為茶中之茶,也是中國茶歷史文化的代表。普洱茶作為茶中珍品,上貢朝廷,還常作為禮品饋贈他國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寧洱鎮,官府專門設有茶廠、茶局,統管茶葉的 精工製作和上貢朝廷。清廷由於特別喜愛 普洱茶,規定每年需上繳貢茶6萬6千斤。 在當時,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普洱茶的上 貢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負責組織的。進入清 官後,與各地進貢的小葉種茶相比,茶味、茶 性大不相同,來自西雙版納原始森林的大葉 種茶,茶味特別濃厚,助消化能力特別強,性 温味香,有醫療保健作用,這些特點,特別適 合遊牧出身、肉食為主的滿清朝廷皇親國戚 的需要。於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兒茶、團 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將相的鍾愛,一 時間,宮中以飲普洱茶為時尚,有的泡飲,有 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間仿效,普洱茶 在清朝時聲譽大震。<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有買寶玉喝女兒茶助消化的描寫。《宮女談 往錄)(金易、沈義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 喝普洱茶:“老太后進屋坐在條山坑的束邊, 敬茶的先進上一盞普洱茶,圖它又暖又能解 油膩。” 普洱茶進貢清廷,至遲起於雍正四年 (公元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推行“改土 歸流”時應已歲貢。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官方文告《禁壓買官茶告諭)中就有“每 年應辦貢茶,系動公件銀兩,發文思茅通辦 承領辦送”字句。可知,那時每年都要採辦 普洱茶進貢朝廷。 雲南地方向清朝廷進貢普洱茶,一直延 續到清朝末年,前後將近200年。本世紀60 年代初,北京故宮還存放着清朝廷沒有用完 的普洱貢茶數噸,包括團茶、女兒茶、茶膏等 品種。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館還保存當年普 洱茶精品“人頭茶”(人頭形狀的茶團)1個, 重約5斤,形狀完整,色澤鮮明。 清朝廷收納的普洱貢茶,除了供皇宮享 用和分送皇親國戚外,還當作高級禮品饋贈 外國使團。例如:公元1792年,英國特派前 駐印度馬德拉斯總督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 覲見團一行95人來華,以向乾隆祝賀80大 壽為名,要求清廷增設通商口岸,降低關税, 允許設立租界,派駐公使,並送上大批壽禮。 乾隆沒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為禮尚往 來,也回贈了大批:珍貴禮物,其中就有普洱 茶和普洱茶膏。 西雙版納歷代封建首領也把普洱茶視 為珍貴之物。據<泐史)載:明朝隆慶六年 (公元1572年).車裏宣慰史,刀應勐為其 妻(緬王之女)回緬省親準備的禮物中,就 有普洱茶4筒.每簡5團,輿金銀珠寶並重。

TAG標籤:#歷史 #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