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數學案例怎麼寫

數學案例怎麼寫

知科普 人氣:2.83W
1. 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案例怎麼寫

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案例寫作 “只有親自編寫案例,才能真正掌握案例。

數學案例怎麼寫

“教師撰寫案例,是對教師的新要求,也是教師自己從一個單純的實踐者轉化為研究者的重要途徑。在撰寫案例之初,教師首先應明瞭案例的一般格式。

案例總是把事件涉及到的材料,按背景、問題、解決方法、評論等部分排列起來的,其模型大致如下。 一般地説,從開始的段落可以透視出案例的大概情形。

它會提供給讀者學校、班級或教師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告訴讀者誰是決策者,作出了什麼樣的決定,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以及這種情景是何時出現的。如果一個案例的開始的段落寫得較為得當的話,那麼在初步準備中所講的那些關鍵性問題,都會得到回答,所以對篇首的段落你要給予特別的關注。

案例在篇首之後接下去的部分一般是對事件背景的描述,涉及到事件發生的地點、組織機構、人員等等。背景材料的容量可能較大,有些並不一定與在篇首確定的問題或決策直接相關。

這部分內容提供的是問題產生的場景,因而對學習者來説十分重要。對於作出一項決策,可能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備擇方案,那麼較為適宜的方案,就是與特定的場景密切相關的那一個。

如果有着普遍適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的存在也就沒什麼必要了。這就如同醫學界醫生的行為一樣,雖然病人都是頭痛,但不能用同一種藥來醫,要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年齡、收入、社會家庭因素等來開出藥方。

在談到關於背景方面的材料多少才較為合適時,勞倫斯提出了這樣的看法,頗值得注意: “無論如何,有幾條簡單的原則應予以注意。大多數案例描述了它所關心的一個或幾個當前發生的事件。

大多數案例也還提供了關於人物、問題的一些背景情況。在完成的案例中列入關於當前關鍵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第一手資料,是一種明智的作法。

這些資料包括那些關於人們怎麼做,怎麼説和怎麼想的記錄。較之描述當前情景的事實,背景資料的使用應當更有節制。

最有用的背景資料有助於學生理解案例事件參與者的想法。案例中很少需要列舉有關人物以往的職業,正規的教育程度和其它檔案材料。

案例作者必須決定需要多少背景材料來説清環境和事件的來龍去脈,但與此同時又不至於因資料太多而妨礙學生深入地把握當前事件所提出的問題。”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後,對於學校或教師的某些方面(即上圖中所説的“感興趣的特殊領域”)要作更為詳細的描述。

因此,如果案例的事件發生在一所學校的一位語文教師身上,可能就要在該校的語文教師的教研活動、教研組或年級組等方面花費更多的筆墨,為讀者提供更詳盡的信息。在這部分內容中,也會在教師或學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課堂上的權威性及擔負的責任,甚至是一些個人資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這部分內容仍屬背景信息。在所有這些背景材料之後,一般會進一步提供在開始段落所提到的論題。

你在寫作這些內容時,要仔細品味,因為對於你要處理的問題來説,它們是最為重要的,並且相關程度也最高。 “有時案例作者可能會在案例中披露案例問題的解決辦法或有關單位實際所作的決策。

對於這樣做是否一個好方法,人們的看法並不一致。大多數案例作者把案例終止在臨要作出決策之前,而把分析和決策的任務留給學生。”

如果案例中提供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備擇方法,它們也往往放在後面,這部分內容也需要仔細地斟酌。 在案例的最後,常常有一或兩段結束語,它可能強調一下案例中人物完成某項活動的時間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務。

從本質上來講,案例的結尾部分是使讀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內容中去,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典型的結束語是這樣的: “張老師知道他的下次課是在週五上午,他必須要在此之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社區領導為學校的搬遷設定了兩個月的期限。” “教師的課程計劃一般要在學校正式開學前完成。”

“孩子的家長説,他一個小時後再來找教師。” 如此等等。

這樣的結束語對於你確定哪個問題最迫切需要解決,具有一定的影響。在供教學用的案例中,還會有一些建議要討論的問題,也就是給出教師希望學生為課堂教學做準備時要思考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使用這樣一組標準思考題。 作為案例中的主要決策人 1)你對這一情景作何分析? 2)你能考慮哪些可選擇的方案? 3)你最傾向於哪一方案,為什麼? 4)你的實施計劃是什麼? 5)為了回答第1至4個問題,你都作了哪些假設,這些假設對問題的答案有什麼影響? 討論題應該是教學用案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不同的討論題可以導致完全不同的課前準備和隨後的課堂討論。

假如思考題是這樣:“作為案例中的關鍵決策人,在你作決策之前,你還希望得到哪些附加信息?這些信息容易得到嗎?如果這些信息不容易得到,需要多大成本和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得到?”那它將與上述羅列幾個問題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教師尤其是教師羣體在撰寫案例時,可以遵循下列階段。

1.首先選擇一個或幾個典型性的案例,對其內容進行分析。這樣的案例如果國內還沒有的話,可以選擇西方國家的一些案例。

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會涉及。

2. 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背景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説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借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景葉老師在設計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兑換人民幣的問題,並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 1、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裏是什麼?我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裏面取錢, 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裏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説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 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説一説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説的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敍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商店裏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 刀1元)從小銀行裏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説一説.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 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説一説)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 3、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 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評析: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兑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這裏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 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裏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説一説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裏,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級的學生從懂事開始就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

3. 數學概念性案例怎麼寫啊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探究性教學案例 一、問題提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是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

學生學會探究離不開教師對探究方法的指導,目前中國數學課堂主要特徵有三水平:記憶、解釋、探究。就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主要是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考力水平下降、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的問題,反映在以下方面:現象之一 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於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

現象之二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問題較多,許多是實驗探究水平的課,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學生對探究過程參與的質量與程度較低,教師常常通過解釋或讓學生記住最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達不到學生親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要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引起高思考力水平保持和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高思考力水平要得以保持需具備七個要素:①給思維和探究推理“搭腳手架”;②為學生提供元認知方法;③示範高水平的操作行為;④維持對證明、解釋或意義的強調;⑤任務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⑥在概念間建立聯繫;⑦適當的探究時間。影響高思考力水平下降的因素有六類:①情境問題常規化(學生希望降低要求,教師包辦代替);②重點轉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不注重意義、理解、概念獲得等方面;③時間過多或過少;④課堂管理問題;⑤給予學生的任務不恰當(指向不明或學生缺乏興趣);⑥教師對學生低層次結果或過程遷就(如本來要求學生解釋思考過程,卻接受了學生不正確或不清晰的解釋)。

其次我們嘗試通過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案例研究來獲取解決問題的途徑二、數學探究性教學方法研究嘗試依據一《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標準》設立“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這就是説《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普通高中數學新教材內容編排的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各模塊均安排了思考、探究、觀察、閲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等活動欄目(見下表)。

這些內容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視野,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在主動學習中去探索、去想象.教師作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使他們自已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已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三、數學課堂探究性教學應用範式一基本過程(如下圖)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推動學生認知衝突,啟發思維,引發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出問題,對原始問題進行變式,其次先學習小組後班級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修改、篩選出供課堂討論的問題,學生獨立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再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交流、討論、互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過程,揭示和提煉數學規律,最後逐步完善結論或形成猜想,師生共同探索,進一步提出新問題或進行變式運用。

二教學實踐1、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在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必須把學生學習的內容巧妙的轉化為數學問題思維情境。但並不是任何問題都能激起學生有效學習的興味。

教師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從數學與社會的結合點來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也可以利用數學的認知矛盾來創設數學問題情境,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先定理後應用的實際問題,調換為從應用題開始的問題情境創設,以突出“問題解決---建構數學---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等等。總之,教師要營造一種寬鬆的探究環境,使問題呈現巧而生趣,準而能思,找準創新思維訓練與教材內容之間的結合點.案例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1.1正弦定理(第1課時)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供學生探究:一船從港口B航行到港口C,測得BC的距離為a,船在港口C卸貨後繼續向港口A航行,由於船員忽疏沒有測得CA的距離,如果船上有測角儀,他們能否計算出港口A、B之間的距離?提出實際問題後,啟發學生討論下面問題。

⑴這個過程可以轉化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⑵數學建模,即將實際問題化為數學問題,即在△ABC中,已知A、C、a如何求c邊呢?①這個問題整體上講屬於什麼性質的問題?(屬於解三角形問題,判斷問題的實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②解三角形問題我們已經掌握了那些主要知識、工具?(已經學過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原有的認知結構是解決問題的基礎)③思考解。

4. 數學教師 教育敍事 案例怎麼寫

師愛是班主任工作永恆的主題。

教書育人不能沒有愛,愛的教育不能沒有藝術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師愛才能是學生真正的愛。 案例簡述 XX,男,13。

家庭條件較好。新生註冊我還未知道他的名字他就開始給了我一個見面禮——毫不忌諱的玩弄他的手機,被我批評後只是放進口袋並未表現悔過的樣子;開學第一天升旗他就在我前一天千交代萬叮囑不要遲到的情況下公然遲到並一搖三擺想進入隊伍,我非常生氣,狠狠地吼他,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也不反駁。

某下午,自習課,突然一陣悦耳的音樂響起,是他又偷偷把手機帶到學校,其實從和班裏同學的談心交流時我早就瞭解到XX的手機是從不離身的,他也有很多的過去學校的朋友,他們從早到晚總是用手機聊天交流。我感覺他如果能改掉依賴手機的習慣,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應該能夠在學習上有所進步的。

因此我和他進行了一次懇切地長談鼓勵他,試着讓他走出虛擬的世界。一開始,他還算配合下決心試着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學習中去。

但是這一天他又把手機帶到學校,僅僅堅持了兩天!我與其家長交談時發現,他用極其粗暴的,激動的語言在頂撞他的母親。在以後和他家人的溝通中我瞭解到他從小隻要一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地方,總是以發脾氣,鬧情緒為發泄和爭取的途徑,而每次也總是以他的勝利為終結。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過激行為中他嚐到了甜頭,而脾氣卻越來越激烈暴躁了。 某天,在數學課上,XX又一次因為上課玩手機做小動作被數學老師批評;英語課被英語老師批評;任何科任老師都對他的表現不滿意。

XX家離校較遠,某晚其母打來電話得知他放學居然未回家,並且不在親戚家。

其母很是焦急,在我連着打了很多本班學生家電話詢問後,才鼻清臉腫回到家,説是在路上摔跤了並不怕疼堅持回家。次日,我對他進行了表揚,誰知幾天後才知道他是被別人打傷的,我對他再次苦口婆心的批評教育,指責他不應只顧自己不顧家人的感受,但他仍然是一臉的無所謂。

並要求我不要插手這件事情,由他自己解決,我與他母親聯繫後用了最好的方式解決了這件事情。XX可以算是班上學習困難户,他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因此他總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

比如説,上課調皮搗蛋、不專心聽課,他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老師和同學關注,尋求心理平衡。在對他的教育中我發現他有着極其孩子氣的一面,想嘗試一下新鮮事物。

也是為了表現出他的個性張揚。但 同時我也察覺他的有些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有偏差,他會認為老師對他進行教育是為難他,他會覺得對他進行適當的懲戒和教育是學校不人性化管理的體現等等。

通過與他談心走近他,慢慢地我瞭解到由於經濟實力的增強,家庭收入提高。家長對學生在生活上儘可能地去會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從而漸漸地也養成了他們任性好勝的個性,少了幾許寬容心同情心,多了幾許霸氣,好勝心。

家中眾星捧月式的過分溺愛使他養成了嬌縱自私且受挫折能力弱的個性。通過交談我發現他很喜歡錶現自己,對老師安排他做的事,能夠盡心完成,發現同學有違規行為有時他也能告訴老師,因勢利導綜合他的特點適當給他安排體育委員的工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裏要往高處貼條幅,當時我並未叫他(其實是在我的心裏從未指望過他),可是他卻主動留下來對我説:“老師,要我幫忙嗎?”我毫不猶豫地同意並在心裏感動莫名,他也確實賣力地去做並且做得很好。我真的感覺在教育工作上,要花點深功夫,即要不失親和力又必須嚴格!如果只用簡單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53565的説教很難去改變他。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學生都不是一天就長成這樣的。

所以我認為要使像XX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和行為習慣上有改變,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因為,隨着國家日新月異發展,信息量的敞開使學生對於新事物的興趣求知變得十分容易和廣泛,學生的知識面與時俱進地擴展。

他們大多有強烈的反叛意識,追求自我個性張揚,但相對缺乏團隊精神。學生中很大一部份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老師反對他們做的事,他們越要做到底,為了追求絕對的與眾不同甚至有同學嘗試打耳釘,吸煙。

90後的學生出生在計算機虛擬技術日新月異的90年代,長在知識大爆炸的21 世紀。他們面對電腦電視機的時間甚至比面對父母的時間還要長。

我要面對的正是這樣一羣少年。 對於XX這種脾氣倔強的學生,我認為不能指望強行把他的脾氣扭過來,扭是扭不過來的。

我們有時候應該不動聲色,有時明知學生這樣下去會碰壁,也不加阻攔,而是默默關注。等到學生吃到苦頭之後,暗中加以幫助或點撥。

對於學生身上發生的閃光點要及時發現多作鼓勵,激勵他內心的善良本質,讓他擁有一顆博愛心。當他做了好事時,應及時加以表揚獎勵。

在工作中,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受到表揚、關注。總希望自己成為焦點,他們不管自身能力如何總想在班級管理中出謀劃策表現自我。

針對學生的這種心態,我時常會依據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長讓他們去負責班級中的一。

5.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怎麼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 教學案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內容摘要 所屬學科 數學 適用學段 小一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類 型 轉 載 上載時間 2006-07-03 推薦人 肖仙 一、背景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説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借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

景葉老師在設計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兑換人民幣的問題,並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

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1、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裏是什麼?我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

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2、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裏面取錢,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

這裏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説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3、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説一説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説的好的加以表揚)1角、1元(硬幣)、1元(紙幣)……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

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實踐活動二:1、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敍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商店裏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刀1元)從小銀行裏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説一説。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 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説一説)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

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3、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評析: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兑換的問題。

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這裏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裏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

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説一説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評析: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裏,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

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6.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怎麼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 教學案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內容摘要 所屬學科 數學 適用學段 小一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類 型 轉 載 上載時間 2006-07-03 推薦人 肖仙 一、背景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説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借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

景葉老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兑換人民幣的問題,並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

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1、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裏是什麼?我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

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2、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裏面取錢,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

這裏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説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3、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説一説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説的好的加以表揚)1角、1元(硬幣)、1元(紙幣)……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

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實踐活動二:1、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敍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商店裏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刀1元)從小銀行裏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説一説。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 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説一説)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

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3、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評析: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兑換的問題。

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這裏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裏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

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説一説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評析: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裏,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

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

7. 怎樣撰寫數學教學案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

①在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師行動教育中,我們通過設計摺紙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而教師對數學教與學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設計摺紙活動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線"一直是各種版本的初中幾何教材中的經典內容,很多公開課都選了這個內容。但在大量的聽課與教學中,我們發現,對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證明,是一個教學難點,只有少數優秀學生能在課上獨立完成,大多數學生在證明中面臨困難。

如何有效地解決這個教學難點是我們課例研究的出發點。眾所周知,用"操作"、"觀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幾何圖形的性質是學習幾何的重要方法。

由此,我們想到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基礎出發,重新設計"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研究"摺紙中的圖形性質"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並加以説明。

一方面,摺紙活動本身能喚起學生很多美好的回憶,如摺紙飛機、紙帆船、千紙鶴、寶葫蘆等。另一方面,摺紙活動又是一種有效的操作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感悟圖形的幾何性質,運用圖形運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而且摺紙活動本身也承載着許多重要的幾。

8. 如何寫課程標準初中數學案例分析

初中數學教學典型案例分析 我僅從四個方面,藉助教學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師們彙報一下我個人數學教學的體會,這四個方面是: 1.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3.對數學習題課的思考;4.對課堂提問的思考。

首先,結合《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課的課堂教學 第一個環節: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4幅圖形和表格):觀察、計算各圖中正方形A、B、C的面積,完成表格,你有什麼發現? A的面積 B的面積 C的面積 圖1 圖2 圖3 圖4 生:從表中可以看出A、B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等於正方形C的面積。並且,從圖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正方形C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根據上面的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這裏,教師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發現“數”與“形”的密切關聯,形成猜想,主動探索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歸納推理的能力,數形結合的思想自然得到運用和滲透,“面積法”也為後面定理的證明做好了鋪墊,雙基教學寓於學習情境之中。 第二個環節:證明勾股定理的教學 教師給各小組奮發製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紙片,先分組拼圖探究,在交流、展示,讓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形成新的能力 (試圖發現拼圖和證明的規律:同一個圖形面積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學生展示略 通過小組探究、展示證明方法,讓學生把已有的面積計算知識與要證明的代數式聯繫起來,並試圖通過幾何意義的理解構造圖形,讓學生在探求證明方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第三個環節:運用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右圖):右圖是由兩個正方形 組成的圖形,能否剪拼為一個面積不變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誰剪的次數最少。

生(出示右圖):可以剪拼成一個面積 不變的新的正方形,設原來的兩個正方形的 邊長分別是a、b,那麼它們的面積和就是 a2+ b2,由於面積不變,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積 應該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兩個以a、b 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把它們重新拼成一個 邊長為 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數學的核心就在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此設置問題不僅是檢驗勾股定理的靈活運用,更是對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證明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面積割補的方法、轉化和化歸思想)的綜合運用,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創新能力。 第四個環節:挖掘勾股定理文化價值 師: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見數與形密切聯繫起來。

它在培養學生數學計算、數學猜想、數學推斷、數學論證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勾股定理最早記載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古代的《周髀算經》,在我國古籍《九章算術》中提出“出入相補”原理證明勾股定理。

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成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是歐式幾何的核心定理之一,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基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古今中外眾多數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甚至美國總統也投入到勾股定理的證明中來。它的發現、證明和應用都藴涵着豐富的數學人文內涵,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閲相關資料,瞭解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精神,欣賞數學的美。

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三個維度構建起具有豐富內涵的目標體系,課程運行中的每一個目標都可以與三個維度發生聯繫,都應該在這三個維度上獲得教育價值。 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 案例2:年前,在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配套練習冊》第70頁,遇到一道填空題: 例:設a、b、c分別表示三種質量不同的物體,如圖所示,圖①、圖②兩架天平處於平衡狀態。

為了使第三架天平(圖③)也處於平衡狀態,則“?”處應放 個物體b? a a b c 圖① 圖② a c ? 圖③ 通過調查,這個問題只有極少數學生填上了答案,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解,我需要講解一下。 我講解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一.引導將圖①和圖②中的平衡狀態,用數學式子(符號語言——數學語言)表示(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建模): 圖①:2a=c+b. 圖②: a+b=c. 因此,2a=(a+b)+b. 可得:a=2b, c=3b . 所以,a+c = 5b. 答案應填5. 我自以為思維嚴密,有根有據。

然而,在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時,卻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1這樣思考的: 假設b=1,a=2,c=3.所以,a+c = 5,答案應填5. 學生這是用特殊值法解決問題的,雖然特殊值法也是一種數學方法,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能讓學生僅停留在這種淺顯的思維表層上。

面對這個教學推進過程的教學“新起點”,我必須深化學生的思維,但是,還不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必須保護好學生的思維成果。因此,我立刻放棄了準備好的講解方案,以學生思維的結果為起點,進行調整。

我先對學生1的方法進行積極地點評,肯定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探索問題中的積極作用,當那幾個同樣做法的學生自信心溢於言表時,我隨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

9. 小學數學微課教學案例怎麼寫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數字化微學習資源,短小是它的外在特徵,而內容精選,設計精新,講解精緻,製作精良才是它的內在特徵。因此在選題時要要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熱點四個核心要點來選擇。也就是説,不是重點的內容,不選。而是要將那些考試中的易考點、易錯點,或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掌握的重點、難點作為選題。《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方法》《長方體稜長之和的計算方法》等計算類教學。其次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用連續的動態畫面來呈現、表達信息的。所以,好的微課選題要能充分利用視頻媒體的傳播優勢,善於運用圖像、聲音兩大通道傳播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課的優勢和作用。比如《圓錐的體積計算》、《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等,這些選題都是屬於使用價值較高的選題。

二、精心設計教學流程。

一節微課一般在5到10分鐘之間,受時間的限制,微課所包含的內容必定是有限的。因而,在設計微課時,切入課題要簡潔明瞭,直奔主題;重難點的設計也要清晰i直觀,讓學生能夠通過5到10分鐘的學習能夠快速掌握某方面的知識;總結環節簡明扼要,提綱攜領。如本文例,《認識軸對稱圖形》設計如下:

環節一激趣倒入,揭示課題:出示一組製作精美的軸對稱圖形的圖片,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軸對稱圖形。用時約40秒。

環節二圍繞目標,提出問題逐步引導、引發思考、概括提升: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用時約4分鐘。

環節三:教學回顧與小結,提出新的問題,引發新思考和行動。用時約30秒。

三、視頻錄製清晰。

視頻的錄製直接影響到聽課者的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錄製視頻錄製的過程中要畫面清晰、聲音動聽。如教師要特別注意語速、語調,聲音的質量也會影響觀看微課的心情。適當看鏡頭,與觀眾有眼神交流;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鼠標的拖、點配合解説,也可適當使用畫筆功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微課從最初作為一種新興教學資源類型,隨着我國實踐與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逐步運用到中小學教學中,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對教師而言,我們應掌握微課製作技巧,把微課資源的優勢充分挖掘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這也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TAG標籤:#數學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