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泡茶的技巧與知識

泡茶的技巧與知識

知科普 人氣:2.82W

泡茶的技巧與知識

1、潔具温杯,先將泡茶的茶具洗淨,在外壁澆淋熱水;

2、投茶洗茶,往杯中投入幹茶,衝入熱水洗茶,以喚醒茶葉內質;

3、注水沖泡,洗茶後直接高衝熱水,水量為杯容量的七分滿,靜置10-20秒即可,注意綠茶、黃茶沖泡水温不宜超過85攝氏度。

1、潔具温杯,先將泡茶的茶具洗淨,在外壁澆淋熱水;

2、投茶洗茶,往杯中投入幹茶,衝入熱水洗茶,以喚醒茶葉內質;

3、注水沖泡,洗茶後直接高衝熱水,水量為杯容量的七分滿,靜置10-20秒即可,注意綠茶、黃茶沖泡水温不宜超過85攝氏度。

泡茶是一門學問,除了選擇好的茶葉和水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知識,以確保泡出的茶湯口感好,香氣濃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泡茶技巧和知識:

1. 選用適合的茶具:不同的茶具對於不同的茶葉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紅茶和普洱茶需要使用較大的紫砂壺或瓷壺,而綠茶和白茶則適合使用玻璃杯或透明茶具,以便觀察茶葉展開的情況。

2. 控制水温:不同種類的茶葉對水温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説,綠茶和白茶對水温要求比較低,應該使用70-80℃的水進行沖泡;紅茶和烏龍茶需要85-95℃的水;而普洱茶需要用100℃的沸水沖泡。

3. 多次沖泡:茶葉的香氣和味道是逐漸釋放的,所以一般時候可以對同一份茶葉進行多次沖泡,每次控制時間和水量以及水温。

4. 控制泡茶時間:泡茶的時間也很關鍵,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茶湯的口感。一般來説,綠茶和白茶泡茶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紅茶和烏龍茶則需要2-5分鐘;而普洱茶則可以泡10-20分鐘。

5. 清洗茶具:每次沖泡完茶葉後,要及時清洗茶具,尤其是紫砂壺等泡茶器具,以防茶味殘留,影響下一次沖泡的口感。

以上就是泡茶的一些技巧和知識,大家在泡茶的時候可以參考。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泡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泡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歷史悠久了,如今如何泡茶,已成為了一門學問,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泡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泡茶的注意事項

  1、用保温杯泡茶需注意。保温杯雖能保温,但茶葉中多種維生素和芳香油易在高温或長時間的恆温水中損失,茶的效用和口味也降低了。好的茶具應首推陶器類,具有一定透氣性,冬天保温,夏天不餿,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所以紫砂茶壺享有盛名。普通的'泡茶玻璃杯最合適。

  2、用沸水沖泡,注意控制温度。有些人喜歡用剛開的水沖泡茶葉,其實這是非常有害的。剛燒開的水温度高,可使茶葉中不耐高温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等)大量破壞,並且使茶的香味很快消失。泡茶的水温宜按茶葉老、嫩來分,老茶可用95℃的開水直接衝入;嫩茶則應低些,80℃左右比較適合。

  3、第一次茶要過濾。有些人認為頭遍茶濃,提神醒腦,所以愛喝頭遍茶。殊不知,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污染,茶葉表面總殘留一些農藥,相應的頭遍茶農藥等有害物質濃度也高。所以應讓頭遍茶水發揮“洗茶”的作用,棄之不飲。

  4、同一茶葉不要泡多次。茶宜常飲而不宜多飲,應隨飲隨泡,不要擱置太久。茶葉泡的過久,內中很多對人體不利的物質被泡了出來。沖泡時間過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脂、芳香物質等可以自動氧化,不僅茶湯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嚐價值;同時由於茶水擱置時間太久,受到周圍環境的污染,茶水中的微生物(細菌和真菌)數量增多,而影響衞生。茶泡三四杯後就沒有再泡的必要了。

   二、泡茶的方法

  1、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2、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3、温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温杯。

  4、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5、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6、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7、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8、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9、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

泡茶小技巧

  茶,是中國的文化代表之一,泡茶是十分講究技巧的。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泡茶小技巧,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泡茶小技巧 1

  1、置茶控制比例

  置茶時候,茶與水比例直接決定了茶湯的濃淡。110ml蓋碗,一般投茶7克左右,這還要視具體茶類而言,這個投茶量基本保證了比例的協調。

  個人可根據口味自行調整。同時調整每泡時間,加以配合。比如説,希望多泡幾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時在開始幾泡儘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雜味

  水烘有些侷限性。一則蓋碗不太好烘,二則比較浪費水。烘與不烘,我們都可以通過沖泡技巧抑制雜味,提升口感。

  3、洗茶濕潤茶葉

  從洗茶開始,請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穩定。不要使茶葉猛烈翻騰。洗兩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點,拉細水線,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適當降低,提高水温洗茶。

  洗茶後儘量徹底瀝淨茶底。洗茶時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潔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來的茶水温杯。我個人推薦直接使用燒水器皿中的開水燙盞。無論視覺還是實際效果,都更清潔。

  4、泡茶之道

  泡茶手法一直都是老生長談的問題,一般來説:香靠衝,湯靠吊。也就是説,如果希望讓茶湯高香,我們就快水猛衝,讓茶葉在容器中翻騰激盪,充分和水摩擦,這樣的話會犧牲湯感。如果希望讓茶湯綿密柔軟,我們讓水流在一個點上穩定而緩慢地注入泡茶器皿,這樣的話會犧牲香氣。

  所以,泡茶之道乃平衡之道,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的茶性,不同的製茶工藝作很多調整。總之,整個沖泡過程中,不要搖、攪、撥動葉底。這樣做既會使茶湯渾濁,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顯。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穩。即使高衝也要保持水柱平靜光潤。

  泡茶小技巧 2

  1、細碎茶沖泡細節

  細碎的茶,沖泡時置茶量要比正常狀況者少一些,浸泡時間相對的也要縮短。如原應放1/4壺的散普,細碎後只能放1/5,若仍然放1/4,第一道在縮短時間後倒出,還可以得出標準濃度的茶湯,但第二道就為難了,即使馬上衝馬上倒,茶湯仍然太濃。

  減少了置茶量,沖泡到第四五道後會覺得濃度後續無力,這是沒有辦法的。沖泡細碎的茶,尤其是“水可溶物”溶出速度很快的茶,不要設定泡五六道,設定為三四道較為實際。

  2、老茶沖泡細節

  先看茶有沒有潮味,如果有的話,把要用的量倒在無味的'棉紙上,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一天;如果太乾澀,則放較陰濕的地方,直到呈您要的茶況。這是泡茶前的精煉。

  通常老茶需要高温,讓水多沸一下或用密蓋、重蓋的水壺。若這泡老茶苦味較重,水温就不要太高。

  茶量少放,讓第一泡能浸泡到1分鐘。第二泡往往要很快出湯(一般為10秒)。

  3、鐵觀音沖泡細節

  朱泥壺是泡鐵觀音的首選。因為朱泥具有高收縮率的特點,所以用其沖泡鐵觀音揚香力更高、更清揚,茶湯也緊結柔滑,回甘強、回韻悠長。朱泥壺很適合沖泡輕發酵、高香氣的烏龍茶。

  4、綠茶沖泡細節

  一般來説,茶的沖泡次數也宜掌握一定的度。根據測定,沖泡時最容易浸出的物質是氨基酸和維生素C;其次是咖啡鹼、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來説,綠茶沖泡第1次時,茶中的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左右;沖泡第2次時,能浸出30%左右;沖泡第3次時,能浸出約10%;越到後面越少,所以通常沖泡3道為佳。

  5、茶葉沖泡水質細節

  硬水泡茶不好。水的硬度影響着茶葉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它溶質少,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礦物質,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還有水中其它金屬離子也影響着茶湯滋味,如水中鐵離子過高,茶湯就會變成黑褐色;水中鉛的含量大於2ppm時,茶味變苦;鎂的含量大於2ppm時,茶味變淡;鈣的含量大於2ppm時,茶味變澀。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於天然軟水,泉水、溪水、江水多為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

  因為愛茶,才更注意細節,泡出茶葉真滋味,體驗自然的清新茶味。

泡茶的技巧有哪些?

一、取水

泡出好茶的前提是先找到最適合的水,泡茶用水首選純淨水、礦泉水等軟水。並且泡茶用水的要求之一是需要煮沸,無論用80度或90度水沖泡,一定要先將水煮沸,然後再放涼至所需温度水温。嫩度較高的茶葉宜低温沖泡,避免燙壞茶葉;粗老的茶葉可以用高温沖泡,以激發出茶的香氣和滋味。

二、選器皿

茶器要結合沖泡的茶類選擇,蓋碗和茶壺適用的茶類範圍很廣。平時多練習使用,泡一般茶類即可得心應手,但注意綠茶通常要用玻璃器皿沖泡。其他的輔助性的器皿,如公道杯、品茗杯等,也需要看場合搭配使用。

三、 洗杯

往茶壺、茶杯注水沖洗,也包括壺嘴、蓋,然後迅速倒掉水分。這樣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使茶葉在沖泡後,茶湯的温度不會很快地下降,而是相對穩定,從而讓茶葉中可溶於水的物質更充分的浸出。

四、 投茶

根據茶杯、茶壺大小,往泡茶的茶杯或茶壺中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一般來説,茶水比例在1:50~80。即投茶3克,至少注水150ml。而喜歡喝濃茶的,茶葉可以多投。偏好淡茶的,可以適當多注水。

五、 浸泡時長

浸泡時長的掌握需要綜合考慮茶的品類、形態以及沖泡次數等因素。坐杯的時間可根據泡數而定,後面的每一泡可根據前一泡的坐杯時間適當地延長3-5秒。

六、倒茶

沖泡好之後的茶湯,需要先倒進茶海中,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茶杯又叫品茗杯,有品茶之意。而茶海又稱公道杯,意為分茶公道。

七、 奉茶

用茶盤託着茶杯,送到賓客面前,並放置在賓客右手前方。奉茶的時候,還需要用空餘的手做出請茶的姿勢。

八、 品茶

剛剛沖泡好的茶,不要急於飲用。應該先觀其色,察其形。然後端起茶杯,聞湯香,品滋味。啜湯賞味時,讓茶湯先從舌尖沿舌兩側流到舌根,再回到舌頭,如此反覆兩三次,感受茶湯的回味、甘甜。

泡茶技巧和方法如何正確泡茶

1、温杯,用開水温杯,這個過程和其他所有泡茶程序一樣,只是要注意把飄逸杯的內膽、大外杯還有蓋子都好好燙一遍。泡茶之前就一定要燙洗乾淨,保證沒有異味,以及各個部件都靈活好用—主要是控制出水杆的下壓鍵。

2、置茶,取茶葉放入帶有超細濾網和出水按鈕的飄逸杯內杯。飄逸杯的置茶量相對可以隨意些,根據個人口味酌情即可。

3、洗茶,直接將開水注入內杯,迅速輕按出水按鈕,因為飄逸杯出水的過程是由上而下,如果速度慢了的話,原來被激起的一些雜質會再次附着在茶葉上,達不到洗茶的目的。茶水被濾至外杯,將濾出的茶湯倒掉。

4、沖泡,同樣注入開水於內杯,注水要輕柔,保證茶湯的勻淨。蓋上杯蓋,靜置3秒,按下杯蓋上的出水按鈕,茶水被濾至外杯。

5、出湯,用飄逸杯泡茶需要出湯較快,而且要出盡。按下出水杆的按鈕,等待茶湯悉數漏入杯中即可。

怎樣泡茶最科學健康,有哪些技巧?

泡茶是一門學道,日常中很多人喜歡在閒暇時叫上幾個朋友一起喝茶,下面,一起來看看怎麼正確泡茶~


1、温具

用沸水衝淋所有茶具,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乾,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葉沖泡後温度相對穩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杯裏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茶葉的數量隨個人喜好放。

3、沖泡

置茶後,將開水衝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沖泡時間一般為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4、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5、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託着送給客人,並放置在客人桌前的右手前方位置,請客人品茶。

6、品茶

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着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


新手必須注意的幾個泡茶事項:

(1)不要用保温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壺、杯,不宜用保温杯。因為用保温杯泡茶葉,茶水較長時間保持高温,茶葉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減少;浸出的鞣酸和茶鹼過多,有苦澀味,因而也損失了部分營養成分。

(2)不要用沸水泡茶:用沸騰的開水泡茶,會破壞很多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C、P等,在水温超過80℃時就會被破壞,還易溶出過多的鞣酸等物質,使茶帶有苦澀味。因此,泡茶的水温一般應掌握在70℃-80℃。尤其是綠茶,如温度太高,茶葉泡熟,變成了紅茶,便失去了綠茶原有的清香、爽涼味。

(3)泡茶時間不要太長:茶葉浸泡4-6分鐘後飲用最佳。因此時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質已經浸泡出來。時間太長,茶水就會有苦澀哧。放在暖水瓶或爐灶上長時間煮的茶水,易發生化學變化,不宜再飲用。

(4)不要扔掉泡過的茶葉:大多數人泡過茶後,把用過的茶葉扔掉。實際上這樣是不經濟的,應當把茶葉咀嚼後嚥下去,因為茶葉中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粗纖維和其它營養物質。

(5)茶葉數量參考和蓄杯: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葉。有的人喜歡泡濃茶。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對胃腸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後可續水再泡3-4杯。

泡茶的步驟和技巧

泡茶的步驟和技巧

  導語:現在很多人都是很喜歡喝茶的,在茶上也是很講究的,泡茶的方法也是很多的,也很複雜。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泡茶的步驟和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泡茶的正確方法

  1、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2、温杯:用燙壺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正確的泡茶方法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4、高衝: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5、刮沫:颳去茶葉表層的一層泡沫,之後蓋上壺蓋靜置稍許。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這樣不會起泡沫,也不會濺出。

  7、聞香: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飲:正確的泡茶方法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少許茶湯入口,含湯在舌尖迴旋細品,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兩腋生風”,回味無窮。

   泡茶的技巧

   水的選擇

  關於沖茶用水,古人十分講究。古人認為山上的泉水最好,江永次之,井水最次。陸羽對煮水的`沸度都十分講究,認為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了三沸,水就煮得過老,就不可以用來沖茶了。

  古人對於水之於茶的認識很深,認為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着茶的品質,水不好,就影響着茶的色香味,在古人看來,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泉”是浙江茶水雙絕;聞名遐邇的“蒙頂山上茶,揚子江中水”堪稱茶與水的最好搭檔。名泉名水伴名茶,可謂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除泉水與江水外,古人又極重視雪水,認為雪水是天泉。自然界中來自天上的甘霖,用它來泡茶,自然有一種無可比擬的韻味,雨水也是如此。

  用泉水、江水、雪水、雨水等來泡茶固然美妙,但由於受氣候、地理條件等的,並不是隨時都可獲得。現代人泡茶主要還是用自來水。自來水,一般是指經過人工淨化、消毒處理後的江水或湖水。但是因為在淨化消毒過程中用了氯化物,有時氯氣會過重。這樣的水如果在缸中貯存一晚上,等氯氣自然消失後用來泡茶就可以了。

   茶的沖泡方法

  當有了好茶、好水之後,沖泡茶的方法是否得當也很重要。如同外國人的煮咖啡,調理得當就會得到一杯香味濃郁醇厚的咖啡。煮茶泡茶也是如此。

  古人對煮茶方法十分講究。傳説唐代智積和尚十分懂得品茶,以至於非陸羽煎的茶不飲。當時代宗皇帝便召智積和尚進宮,試一試是否如人們傳説的那樣。代宗先讓擅長煮茶的好手煮了一杯茶給智積和尚,誰知他略一沾脣就放下了。皇帝又密召陸羽進宮,智積和尚喝到陸羽煮的茶,十分欣喜,一邊品茶,一邊讚歎説:“這碗茶真是陸羽親手做的!”皇帝這才信服,並召出陸羽出面與智積和尚相見。

  關於煮茶,古人最看重的是水煮的老嫩,講究水的温度,水過分老則不可食。宋朝蔡囊在其{茶錄》中這樣寫道:“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這裏實際上講的是煮茶的水温、時間要得當。

  現代研究證明,因為茶葉的種類等級不同,泡水多少及水的温度不同,茶葉沖泡後浸出的化學成分及茶的風味就有很大差異。茶葉中能溶於水的化學成分約有200種左右,如咖啡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茶多酚、果膠質等。一杯理想的茶,既要讓茶葉中可溶於水的化學成分充分溢出,又要使各種成分適當協調。這就需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温及用水量的多少,這樣,才能使茶湯中的兒茶素與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比例恰當,衝出的茶湯才能味濃甘鮮、湯色清明。

;

泡茶有哪些技巧?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熱水洗杯必不可少,如同古人靜修前需沐浴、焚香入定一樣,沖泡一泡好茶,也需要用燒開的熱水,將茶具都燙洗一遍,洗去浮塵、雜味,同時讓茶具具有熱度,為後面的茶湯起到一個保温作用,這樣新鮮出爐的茶葉才能更純正、更有風味。

2、按量入茶,最好是根據茶杯的大小來定量。如用瓷蓋碗泡鐵觀音,目前市面上比較合適的是7g杯或者8g杯。如是紫砂壺,因為出湯比較慢,入茶量可以酌減,沖泡時間也需要縮短。放入太少或者過多的茶葉,均不能泡出滿意的效果。

3、合適掌握出湯時間,沖泡時,其實沒有必要按照固定標準的時間來計算。更多是依靠經驗,掌握沖泡時間。何時出湯是最為合適的呢?其實可以通過觀察蓋杯邊緣的氣泡,當氣泡剛好破滅時,此時出湯應是最佳時機。當然,不同沖泡次數的出湯時間也會有所不同。第一泡洗茶應該快速出湯,此後隨着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時間也越來越長。

4、看茶注水是關鍵,不同茶葉沖泡的水温也是不一樣的。如鐵觀音、普洱茶需用剛燒開的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它的韻味,而是綠茶最好用90℃左右的水沖泡,才不容易燙壞茶葉;紅茶則要用85℃至90℃的水沖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

5、沖泡手法需講究,沖泡手法直接影響了茶湯的鮮度和香度。沖泡手法一般有高衝、高吊、低衝、低吊等,可螺旋形沖泡、環圈沖泡,也可單邊定點沖泡或正中定點沖泡。一般來説:快水高衝,水和茶葉猛烈衝撞摩擦,茶葉香氣容易高揚。如果想泡出綿長的口感,可以採用低吊、定點注水的沖泡手法,茶湯則綿密柔軟。

泡茶的技巧介紹

泡茶的技巧介紹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藝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下是我整理的泡茶的技巧介紹,歡迎閲讀!

   泡茶的技巧

  1.温杯熱壺,讓壺子預熱。

  2.洗杯,將所有的杯子用開水洗一次。

  3.放茶葉。放茶葉先把幹茶的色澤、老嫩、形狀,觀察茶葉的品質。

  4.洗茶。第一次衝的茶是不飲的,而是用茶末淋蓋,淋完後還可聞到茶葉散發出來的清香(包括留在蓋上的“蓋面香”)。

  5.觀茶。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沉靜後的姿態。

  6.品茶。可有兩種品嚐茶湯的方法。一是用舌尖,讓茶在舌中來回擴散。二是用咽喉品,喝進後含在口中,不急於吞下,細細品茶的滋味。

  7.回味。喝完第一口茶後,還可以一邊回味,一邊聞茶杯留下的'餘香。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擴展閲讀:如何審視並發現紫砂壺的美觀

  純正的紫砂材質是打造紫砂壺造型設計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材質的特點和顏色,並表達出紫砂的材質美、造型藝術美、日用功能美。這才是上好紫砂壺要達到的效果。

  紫砂壺造型無論是傳統還是在現代,都是非常講究其點、線、面的立體美感。講究壺體整體的設計美感、新穎,這就要求製作人員以人為本,加以人性化的設計,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出來。紫砂壺體講究氣度,而壺咀、壺把、壺鈕的功能搭配協調, 對於愛壺者而言,首先分清壺的製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壺,觀觀察壺體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構搭配是否協調,這是關鍵,如果是光貨表面是否平滑,咀把過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細、乾淨、利落。

  其次觀察出水是否流暢、乾淨,把子是否省力,蓋子是否緊密。在傳統觀念上,同一把造型外輪廓曲線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説。光貨造型或豐滿、或清秀、或粗獷、或剛毅,給人感覺 "圓、穩、勻、正"。

  現代陶藝手法制作的茗壺,講究形體的藝術趣味,在不規則中求穩重,變化之中求規律,充分顯示作品的靈氣,講究作品的藝術效果,追求返樸歸真的意境。從原有的壺藝法則中變成無法,充分享受美的感

;

泡茶的技巧 如何泡茶

首先,沖泡前的準備

首先,我們要“温壺”,簡單來説就是,先注温水入空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好壺温,不致於再注水時被壺吸收而降低熱量。

大約過1min左右,將壺蓋打開放在“蓋置”上,提壺注水以“温杯”。在投茶後注入適度的熱水以“醒茶”,到了茶在壺內已快“醒”到適當的時候,再將温杯水倒掉。提壺注水傾茶入杯或是持杯敬茶前,不妨在茶巾上沾一下,使壺底、杯底的水滴,被茶巾吸乾。

泡茶前,將茶葉用適度熱水快速浸泡下,俗稱“洗茶”、“醒茶”。一方面可提高茶葉的温度,使泡茶的水温更接近實際所需要的温度,另一方面可利用茶温升高後,欣賞茶葉的香氣。

1、悶香:

將壺温熱後,把適量的茶葉放進去,蓋上蓋子,利用壺內的熱度將茶悶1分鐘,這時可欣賞感受茶的香氣。適宜重香氣、輕焙火的新茶。

2、温潤:

將壺温熱後,把茶投進去,以適宜温度的熱水依內向繞注,將茶葉打濕後,蓋上壺蓋,隨即將水倒掉。這時茶葉吸收了熱量與水分,原本乾巴巴的茶葉變成了蓄勢待發的狀態。適宜焙火稍重,或是陳年的老茶。

其次,水的要求

百器水為先,水與茶,自古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如陸羽的“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礫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簡述了水的選擇。明朝張大復的“無水不可與論茶,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也生動敍述了水先於人品茶的關係。

泡茶需掌握的技巧 泡茶需掌握的基本技巧是什麼

1、泡茶首先要講究的是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要求有三點:甘而潔,活而鮮,貯水得法。現代人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泉水(山水)、江水(河水)、溪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江水(河水)、泉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而蒸餾水為人工軟水。

2、水的温度也很關鍵的。按照唐朝陸羽的理論:當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聲時,是第一沸;當鍋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時,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騰着也就是第三沸了。“三沸”之後,不宜接着煮,因為水已煮老,不能再飲用。

3、另外,注水手法的變化也會使茶湯的滋味產生變化。同一道紅茶由不同的人泡出來差別很大,除去一些水質、器皿的影響外,注水出湯的`手法是一個關鍵,同一種大紅袍,不同的手法會影響茶葉中物質釋放的先後與快慢,滋味呈現自然不同。

4、泡茶目的在釋放茶裏的物質,沖泡時順其性,茶湯便好喝。對於芽葉細嫩的、不發酵的茶來説,沖泡時需要懸壺高衝,以降低水温,並使茶葉在水中充分滾動,以達到受熱均勻,才能使茶葉綻放美麗的形狀。另一方面,要使茶葉受熱均勻,就不可定點沖泡,那樣會使得定點部位的茶葉過分受熱以至茶葉細胞被燙死。

5、如果茶是要顯出高香的,就應該高衝,以讓味道充分顯出來,比如綠茶和花茶等。對於類似普洱、鐵觀音和巖茶這樣的注重韻味的茶,一定要低衝,而且不能從中間注入。注水要定點且力度要均衡,環繞注水就如兵困圍城,茶勁將發卻被壓鬱悶死;應該順勢而為,有流暢之意。

TAG標籤:#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