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採茶戲經典劇目

採茶戲經典劇目

知科普 人氣:2.27W

採茶戲經典劇目

1. 《牡丹亭》

2. 《長生殿》

3. 《紅樓夢》

4. 《霸王別姬》

5. 《梅花烙》

6. 《林海雪原》

7. 《殘缺的月亮》

8. 《換夢三十年》

9. 《徐大膽投江》

10. 《天蠶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採茶戲經典劇目”主要包括:補皮鞋、秧麥、孫成打酒、賣雜貨、四九看妹、梁山伯與祝英台、賣花線、磨豆腐、釣、小保管上任、毛洪記、九龍山摘茶、補皮鞋、秧麥、孫成打酒、賣雜貨、四九看妹、梁山伯與祝英台、賣花線、磨豆腐、釣、小保管上任、毛洪記、九龍山摘茶,並且大部分用户都認為補皮鞋更好。

《補皮鞋》是贛南採茶戲傳統劇目“四小金剛”之一,故事中正逢正月,農村青年阿祥古裝扮成“補鞋匠”到下村看望戀人“妹子”。老孃對妹子管教甚嚴。機智的阿祥與妹子巧妙合作,互訴真情,並最終得到了老孃的認可。

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孫成打酒》是高安採茶戲經典曲目之一,故事敍述了皮匠鄒三吉和徒弟相依為命,在高安開酒店。鄒皮匠嗜酒如命。孫成因常到桂英店中打酒,兩人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孫成每次打酒,桂英都未收錢。一次鄒皮匠見孫成私下數錢,以為孫成偷竊其財。一氣之下將孫成逐出。幾經曲折,誤會消除。最後鄒皮匠同桂英母親也情投意合,願結秦晉之好。

如:《九龍山摘茶》、《唐二試妻》、《賣雜貨》、《上廣東》、《雙檢菌》、《瞎子鬧店》、《賣花錢》、《香火龍》、《阿三打鐵》、《五嶺之春》、《花燈仙子》、《吹鼓手招親》、《滿妹添喜》、《睄妹子》、《補皮鞋》、《釣𧊅(guai,三聲)》等等。

《四九看妹》是出頗具特色的高安採茶戲經典劇目之一,1959年7月曾奉調上廬山為出席中央全會的領導同志彙報演出,受到中央首長的普遍好評。

1958年7月1日,南雄採茶劇團成立,先後整理、移植、創作上演《賽龍舟》《打鳥》《補皮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山鄉風雲》《社長的女兒》《一心向社》《霓虹燈下的哨兵》《春嫂》《稱心花》《田老漢賣牛》《越看越愛看》《婚禮驚變》《媒婆嫁女》《風雨珠璣情》《拉靠山》等200多個古代現代劇目。《越看越愛看》

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1.《釣》(25分鐘)贛州贛南採茶歌舞劇院 2.《上棟樑》(32分鐘)贛州市贛縣民俗歌舞演藝有限公司 3.《割肉還娘》(28分鐘)宜春市採茶歌舞劇院 4.《縣官下鄉》(15分鐘)撫州臨川區採茶戲傳習所 5.《秧麥》(22分鐘)南昌市採茶劇院有限公司:

江西高安採茶戲著名劇目《小保管上任》中,老保管因要擔任飼養員而卸任,羣眾舉薦其孫女承紅接任保管員一職。老保管夫婦擔心孫女年紀輕,挑不起“管家”重擔,幾番試測,特別是與重私利的“尖尖鑽”的一場鬥爭中,承紅大公無私,贏得大家的信任,接過鑰匙,當上了“小保管”。1965年該劇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上映。

表現民間傳統故事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毛洪記》、《過界嶺》、《孟姜女哭長城》等。

《九龍山摘茶》又名《大摘茶》,是一出比較完整的大戲,它是在原來由兩旦一醜來演的《九龍山摘茶》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茶女,一個茶娘,並加入了梳粧、挑簾、撥燈、出門、上山、摘茶、擺“天下太平”等複雜情節。先期唱的還是燈子曲牌,用吹打樂伴奏,至清嘉慶末年(1815)經贛縣王母渡副榜舉人李湯憑加工改編,增加了茶商朝奉

景德鎮採茶戲都有哪些演藝劇目?

景德鎮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原有“三十六本大戲、七十二出小戲”之説,不少劇本因無文字記載而散失。目前,傳統大戲有《天仙配》、《烏金記》、《血掌印》、《羅帕記》、《漁網會母》、《蕎麥記》、《方卿戲姑》、《山伯會友》、《三姐下凡》、《賣花記》、《毛洪記》、《清官冊》、《白布樓》等。

小戲有《冒雪回窯》、《賣棉紗》、《小辭店》、《賣雜貨》、《化齋》、《扳筍》、《夫妻觀燈》、《姑嫂望郎》、《姑嫂摘茶》、《藍橋汲水》、《過界》、《補背褡》、《補缸》、《補碗》、《秧麥》、《打豬草》、《撇蕨菜》、《拾棉花》、《遊春》、《下南京》、《楊駝子討親》等。

以及由文詞戲演員帶來的《坐樓殺惜》、《活捉三郎》、《陳姑趕船》、《尼姑思凡》、《蘇秦借衣》、《貂蟬拜月》等。

景德鎮採茶戲專業劇團成立後,除整理上演了傳統劇目外,還移植和創作了大量新劇目。其中,1954年創作了反映瓷業工人開展技術革新的小戲《有竅門》,參加江西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得劇目獎和表演獎。1956年的小戲《騰房間》和1964年編演的現代大戲《窯前戰歌》,都曾獲得觀眾好評。

初時,景德鎮採茶戲多演三小戲或對子戲。演出大本戲時,除“三小“演員,都要兼演其他行當。化粧簡單,只要有鍋底灰和紅紙就行。沒有專用的服裝道具,找羣眾借些藍竹布長衫、士林布褂、布裙和禮帽、草帽、瓜皮帽等物即可。

演出時,旦角不離手帕,生角不離摺扇,丑角則可拿扇,也可拿竹煙筒。表演樸實自然,多為模擬生活動作,加以適當誇張。

到了後期,為適應袍帶戲的演出,才從饒河戲中吸取某些程式化的表演動作,如上下樓,上下橋,上下馬等。

早期,景德鎮採茶戲沒有絲竹樂器,只有鑼鼓伴奏,一個打鼓板,一個打夾手,一個打小鑼兼撿場。演唱時,台上眾人幫腔,所以又叫鑼鼓腔,或稱小高腔。

九江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九江採茶戲的傳統劇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説。其大型劇目的歷史宮廷戲很少,多為民間傳説或神話故事,其中有《白扇記》、《血衣記》、《賣水記》、《嶽州渡》、《鎖陽記》、《城清風》、《嶺趕子》、《菜刀記》、《七針記》、《蕎麥記》、《鳳凰記》、《烏金記》、《告經承》、《告堤壩》、《二龍山》、《山伯訪友》、《百花亭》、《百日緣》等。

九江採茶戲的小型劇目中反映家庭生活和勞動生產的佔多數,如:《賣鞋》、《賣角籮》、《染圍裙》、《秧麥》、《補背褡》、《借銀》、《賣棉紗》、《苦媳婦》、《勸細姑》、《賣大蒜》、《打哈巴》、《雙癩痢》、《借帽》、《雙過門》等。反映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小戲如:《葛麻寫退》、《鐵板橋》、《皮瞎子算命》等。

新中國成立後,創作演出的現代劇目有:《瀼鄉紅火》、《麥良風雲》、《北京來信》等。

九江採茶戲表演簡練樸實,生活氣息濃郁,在一些小戲中,尤為突出,《送月餅》中小旦的手帕功拋高旋轉,前後耍花;《染圍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輕捷靈巧,翻躍自如。

老藝人楊開仟在《推車趕會》中扮演小旦張二女坐車,上嶺、下坡、躍坑、過橋等的表演身段生動真。他如小旦碎步扇花和小丑的矮子步等表演也很有特色。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原有100多個,其中一部分已經失傳,現保留的傳統劇目有90多個。如:《九龍山摘茶》、《唐二試妻》、《賣雜貨》、《上廣東》、《雙檢菌》、《瞎子鬧店》、《賣花錢》、《香火龍》、《阿三打鐵》、《五嶺之春》、《花燈仙子》、《吹鼓手招親》、《滿妹添喜》、《睄妹子》、《補皮鞋》、《釣𧊅(guai,三聲)》等等。這些劇目,多為喜劇,反映了贛南廣大勞動羣眾(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等)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片斷,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觀眾,而是靠幽默、詼諧、生動活潑的表演唱腔取勝,百看不厭,久演不衰。

撫州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什麼?

撫州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可分成三種單台戲、小戲以及整本戲。單台戲今已查到有40餘個,內容多無故事情節;小戲約有60餘出,內容偏重於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整本戲,有連綴三角班小戲,而成整本戲的劇目,也有來自民坊刊印的“戲文”劇本,還有移植外來劇種或根據新聞故事臨時編撰的幕表戲,劇目種類甚多。

近數十年來,挖掘、整理、改編的撫州採茶戲傳統劇目有《錯中緣》、《方卿戲姑》、《補背褡》、《小和尚鋤茶》、《王媽媽罵雞》、《賣花線》、《四姐下凡》等。

移植撫州採茶戲的傳統劇目有《春香鬧學》、《遊園驚夢》、《楊八姐遊春》、《女先行》、《十五貫》、《秦香蓮》、《白蛇傳》、《追魚》、《孟麗君》、《半把剪刀》、《劉三姐》、《春草闖堂》等。

創作的現代戲有《紅松林》、《金灣戰歌》、《秧》等。移植的現代戲有《人往高處走》、《李二嫂改嫁》、《婦女代表》、《井岡山人》、《志願軍的未婚妻》、《沙家浜》、《霓虹燈下的哨兵》、《洪湖赤衞隊》、《江姐》等。

撫州採茶戲土生土長,健康質樸,鄉情濃郁。唱詞和唸白,大量運用了民間俗語和歇後語,通俗易懂,詼諧風趣。

撫州採茶戲發展到半班演出整本戲後,向宜黃、京劇等大型劇種學習了袍帶戲的表演程式。後又從歌舞、話劇中汲取了營養,使之不僅能表演傳統劇目,還能生動地表現現代生活。

吉安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吉安採茶戲傳統劇目,1956年記錄有149個,其中大戲佔41種,分為單台戲有《揚州十杯酒》、《寡婦上墳》、《私懷胎》、《想郎》、《表天下圖》、《打戒箍》、《拗茶兜》、《揚州十匹柳》、《望郎》、《十盞明燈》、《初懷胎》、《十帶貨》、《十繡鞋》、《十打》、《十字寫》、《觀音贊》、《十月懷胎》。

三角班戲《補背褡》、《秧麥》、《看相》、《七塊柴》、《賣櫻桃》、《打白米》、《三伢仔鋤棉花》、《賣雜貨》、《盤廣貨》、《王氏勸夫》、《姚伯伯招親》、《磨鏡子》、《看西洋鏡》、《二妹子反情》、《浪子鋤豆》、《大小爭風》、《罵雞》等共91個,多為一旦一醜或二旦二醜演出。

半班戲《落馬橋收租》、《放羊記》、《蔡鳴鳳別店》、《毛朋記》、《金錢記》、《絲帶記》、《洗澡哭城》、《孟姜女》、《割肉救母》、《曹洪走雪》、《安安送米》、《採桑》、《金釵記》、《山伯訪友》等共41個。

吉安採茶戲發展過程中受影響最深的是吉安戲,其次是花鼓班和宜黃戲,也受新餘半班和湘劇的影響。至今還保留了宜黃戲和吉安戲的部分劇目.

如《打康王》、《活捉三郎》、《蘇三起解》、《修書義子》、《寶蓮燈》、《綵樓配》、《王公子嫖院》、《姜子牙試妻》、《廟會探監》、《上京下科》、《曹洪走雪》、《平貴回窯》、《四郎回國》、《五郎會兄》、《鬼打賊》、《小尼姑下山》、《天皇相會》以及所有《韓湘子》的戲等共22個。

花鼓班的劇目有:《大小爭風》、《耍金扇》、《賣花線》、《外甥嫖姨娘》、《瞎子鬧涼亭》、《鄒皮匠打酒》(《孫成打酒》)、《小放牛》、《下象棋》、《九連杯》、《補碗》、《賣漂洋雜貨》、《張三賣布》、《戒洋煙》、《王瞎子算命》等共14個。

《烏金記》、《絲帶記》、《賣花記》則屬於新餘半班戲。唱腔方面大部分劇目用採茶調,小部分劇目用吉安戲的西皮二黃。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吉安地區的紅色歌謠和紅色戲劇大量湧現,如:《大放馬》、《白軍自歎》《工農兵團結》、《歡送紅軍家屬》、《楊如軒帶花》、《慰勞紅軍家屬》和《志願當紅軍》等。

新中國成立後,吉安採茶戲日臻繁榮,吉安地區採茶劇團及10多個縣劇團相繼成立,全區業餘劇團有200多餘個。

整理、改編上演的傳統劇目有《補背褡》、《秧麥》、《看相》、《大小爭風》、《安安送米》、《賣花線》、《放羊記》、《毛朋記》、《蔡鳴鳳》、《孟姜女》和蘇區現代戲《父與子》。創作上演了歷史劇《魏宮秋》,現代戲《家庭夜戰隊》、《爐火長紅》、《雙喜臨門》、《春風萬里》、《血海深仇》、《兩頭肥豬》、《茶亭會》等。

其中《補背褡》、《家庭夜戰隊》、《兩頭肥豬》和《春風萬里》均獲省會演劇目獎。此外,吉安採茶戲還大量地移植了兄弟劇種的許多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武則天》、《劉三姐》、《志願軍的未婚妻》、《紅霞》、《江姐》等。

吉安採茶戲在表演上最具特色的是矮樁戲和裙子戲。在劇中,丑角身穿齊膝短裙坐矮樁走矮子步。小生小旦則善於使用摺扇作道具,稱扇子花或扇子功。表演中,有時還插以雜耍吸引觀眾。載歌載舞,土色土香,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半班戲由於受吉安戲、湘劇、京劇大劇種影響,表演身段和台步都有仿效。劇種流派在師承上大致分為三派。

一是永豐派,以表演細膩,行當整齊,善於演半班劇目見長。主要藝人有:本法師又名天中師和楊萬福、熊仔師等。

二是吉水派,以唱功見長,講究嗓音圓潤,委婉動聽,特別是經久不瘖。主要藝人有:鄧慶國和劉金生、羅日誌等。

三是藝名麻子蓋天的著名藝人羅五俚一派,他在吉安、吉水、高安授徒,既教採茶又教花鼓。善演醜行裙子戲,詼諧滑稽,技藝精湛。他演《頂燭怕妻》時,能頂着燈打拳、翻滾、鑽矮凳。

吉安採茶戲的傳統唱腔音樂,多是一齣戲以一戲一曲,曲名即戲名,如“補背褡調”、“毛朋記調”等。有兩個以上的曲調則分稱為上下調,如“勸夫上調”、“勸夫下調”,還吸收了不少民間音樂中的山歌、小調。

吉安採茶戲曲調多為四韻和上下兩韻,較為粗狂、樸實,易於表現現實生活,共有曲調110餘首。

贛東採茶戲都有哪些演藝劇目?

贛東採茶戲的劇目,茶燈時期的小戲有《三矮子放牛》、《攀筍》、《秧麥》、《三姐妹看燈》、《磨鏡》、《補碗》、《小賣花》、《十月懷胎》等。

三角班時期的小戲有《揀郎》、《補背褡》、《磨豆腐》、《老裁縫裁衣》、《盤廣貨》、《打平鬥米》、《賣貨線》、《賣棉花》以及《瞎子卜卦》等。

來自黃梅採茶戲的小戲有《過界嶺》、《金蓮送茶》、《討學錢》、《才子打賭》、《雙勸夫》、《小反情》、《蘭橋會》、《採茶》、《三妹思春》等50餘個。

“半班”時期的大戲有《李仕休妻》、《桃妹反情》、《烏金記》、《拷打紅梅》、《菜刀記》、《白扇記》、《賣花記》、《白寶記》、《金釵記》、《磨難記》、《破鏡記》、《鸚哥記》、《山伯會友》、《賣水記》、《趕子圖》、《毛洪記》等。

這些小戲多描寫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商貿交易的民間故事。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深受羣眾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贛東採茶戲創作、整理、移植演出了不少現代戲和古裝劇。現代戲大戲有《花開前夕》、《山綠人紅》、《茅家嶺的鬥爭》、《壯志凌雲》、《林狀元的婚事》等。

古裝大戲有《烏金案》、《拷打紅梅》、《賣花記》、《磨難記》、《李仕休妻》、《巧媳婦》等;小戲有《秧麥》、《攀筍》、《補背褡》、《撇芥菜》、《探妹子》等。

移植的現代戲有《志願軍的未婚妻》、《海防線上》、《李雙雙》、《白求恩》、《焦裕祿》、《江姐》、《李二嫂改嫁》、《八一風暴》、《赤道戰鼓》、《報童之歌》和《姑嫂渡》、《信江波》、《三月三》、《小哨兵》、《軍民魚水情》、《梆聲》等。

古裝戲大戲有《劉三姐》、《春草闖堂》、《白蛇傳》、《孫安動本》、《宮廷奇冤》、《淚灑相思地》、《三鳳求凰》、《梅香》、《A女告狀》、《三女搶板》等。小戲有《借羅衣》、《劉海砍樵》、《借女沖喜》等。

粵北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粵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是300多個,收集到的是150個,基本上都是小戲。這些劇目中,有一小部分是取材於民間傳説和神話,而大部分是取材於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

人物大都是農夫、漁夫、村婦、牧童、獵人、貨郎、各行各業的匠人、財主家的僕人等普通的下層人物。

經過多年的恢復、挖掘、創新、創作,粵北採茶戲又得到蓬勃發展,其中《補皮鞋》、《裝面眉》、《阿三戲公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久演不衰。

《牛郎織女》、《曬茶》、《女兒上大學》、《青山水東流》、《母親嶺》、《青峯山傳奇》、《粵北風情》、《花裏花枝開》等獲獎名劇均深受觀眾喜愛。

其中曲江採茶劇團的《借婚記》、《月亮湖畔》,韶關市採茶劇團的《霜雪山梅紅》、《阿添牯》等現代戲精品,更是好評如潮,受到廣泛讚譽。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粵北採茶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和創新,新創了一批優秀現代採茶小戲。

如《女兒的淚》:一個聰明而又年幼的女孩在媽媽將要走進鐵窗之際,以她純真的心靈給母親上了一堂人生的教育課。

《寡婦門前》:山村未婚青年農民冬生,在外地學會了建沼氣池的技術後,回到家鄉造福村民。

《牛背坡奇事》:農民發仔富而不思進取、嗜賭成性,和妻子醜妹離婚後,浪子回頭改過自新,讓久違的愛在心中默默復甦。

《生日風波》:以小見大,從某個側面塑造了該市一名基層紀委一身正氣、一心為民的形象。

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名角有劉吉增、沈鬆、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舞台上湧現出吳燕城、陳聯鳳、匡志剛、郝麗麗等一批中青年優秀演員。

寧都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1912年以後,劇目題材逐步擴大。角色行當除原有花旦、小生、丑角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臉。逐漸發展為能演出角色較多的中型和大型劇目的半班。

寧都採茶戲共有大小傳統劇目106個。其中一人表演的單台戲有《十轉來》、《十繡》、《十樣帶》等12個;對子戲有《秧麥》、《補背褡》、《扇子花鼓》、《賣雜貨》等38個;三小戲及半班戲劇目56個。

其中中表現勞動生活的有《秧麥》、《採桑》、《採茶》、《鏟棉》、《鋤豆》等。

表現小商、手工業的有《賣棉花》、《賣油》、《賣豆汁》、《廣東雜貨》、《江西雜貨》、《漂洋雜貨》、《賣櫻花》、《賣棉紗》等。

表現民間傳統故事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毛洪記》、《過界嶺》、《孟姜女哭長城》等。

表現反封建迷信的有《打茶兜》、《看相》、《瞎子鬧涼亭》、《尤妹吵嫁》等。

表現反抗剝削壓迫的有《張三當布》、《長工推米》等;暴露封建禮教罪惡的有《葵花記》、《落馬橋》、《青龍山》等。

建國以後,進行了整理和加工的傳統劇目有《張三當布》、《秧麥》、《拔春筍》、《看相》、《扇子花鼓》、《補背褡》、《牡丹對藥》、《接姐姐》等。

創作了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大中小劇目有《壽誕記》、《鑾刀記》、《三層樓》、《一條心》、《送草鞋》、《三換肩》、《新鄰居》、《送斗笠》、《打菩薩》等。

蘄春採茶戲的傳統劇目

蘄春縣採茶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劇目。據老藝人徐德清、鼓義賓等人講,蘄春採茶戲年上演的傳統劇目,亦有“三十六大回,七十二小回”之説。

三十六大回是:

《牌環記》、《金釵記》、《羅帕記》、《羅裙記》、《白扇記》、《玉帶記》、《菜刀記》、《吐絨記》、《槐蔭記》、《雞血記》、《毛洪記》、《烏金記》、(上、下本)、《雙趕子》、《雙插柳》、《青風嶺》、《青龍山》、《白市樓》、《葵花井》、《嚴月燈》、《清官冊》、《血掌印》、《胭脂血》、《秀水橋》(上、下本)、《告經承》(共三本)、《方卿拜壽》、《月牆破境》、《李益賣女》、《竇氏賣身》、《梁祝姻緣》、《蕎麥粑趕生》、《李廣大過門》、《範易佑打官房》、《儲學富告堤霸》。

以上劇目,有的藝人把“上、下”本算作兩回,而把《告經承》三本算作一回;有的藝人則把《告經承》三本算作三回,而把“上、下本”算作一回。總之,兩種算法指皆使大戲劇目成為“三十六”之數。

七十二小回是:

《遊春》、《觀燈》、《採桑》、《辭店》、《瞧相》、《辭年》、《拜年》、《吃醋》、《反順想》、《打瓦》、《上竹山》、《反情》、《單過界嶺》、《雙過界嶺》、《打豆腐》、《打豬草》、《補背褡》、《十不清》、《種麥子》、《釣》、《滾竹兒》、《打哈巴》、《拷春紅》、《滾露水》、《雲樓會》、《桃花洞》、《逃水荒》、《遊蘇州》、《送香茶》、《上河洲》、《賣綿紗》、《賣雜貨》、《秧大麥》、《爭茶園》、《三字經》、《鄉荷包》、《染羅裙》、《砂子崗》、《苦媳婦》、《撇芥菜》、《餈粑案》、《臭肉兒》、《龍袍記》、《打花魁》、《站花牆》、《織綾羅》、《螺絲鬏》、《張三打連》、《葛麻寫退》、《汪氏勸夫》、《藍橋汲水》、《機房教子》、《平貴回窯》、《春香鬧學》、《十月懷胎》、《細姑勸嫁》、《姑嫂打賭》、《細和尚挖茶》、《張古董借妻》、《海螺墩揀子》、《王瞎子捉姦》、《孫瞎子鬧店》、《裴瞎子算命》、《張三下南京》、《葉春發辭院》、《毛子才背凳》、《毛師孃吃醋》、《鐵板橋點藥》、《二百五過年》、《張德和辭店》、《青龍山玩會》、《張先生討學俸》、《懶婆娘懶燒鍋》。

以上小戲劇目實際上為76回。超出之數,是誤傳,是“稱值品”,還是後來採茶戲藝人們的“新作”,現今尚不得知。

高安採茶戲的代表劇目

其地方色彩濃郁,小戲表演,載歌載舞,活潑輕鬆,“丑角”常為戲中之魂。大戲表 演則表情細膩,動作真,唱腔悠揚、婉轉、吐字明麗、清晰。1959年縣劇團在廬山為八屆八中全會獻演《四九看妹》。1964年赴北京懷仁堂獻演《小保管上任》,後由天馬電影廠拍成舞台藝術劇,在全中國上映。80年代,高安採茶戲 《孫成打酒》 、《喜鵲鬧梅》、《闖關》等劇目先後由宜春地區採茶劇團上北京演出,並獲好評。1993年,《孫成打酒》一劇被江西電視台攝成電視劇。 《遊湖》 尚書之女陳賽金為夫(王舉人)赴考餞行,僕人姜雄嗣機將羅帕寶偷去。王舉人輕信流言,憤然休妻。身懷六甲的陳賽金忍辱負重,賣身為奴,在店主姐的救助下,將兒哺育。其子錦龍中試為官,出巡問案,懲處惡賊,痛撻頑父,為母雪恥伸冤。

TAG標籤:#劇目 #採茶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