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潮汕茶種

潮汕茶種

知科普 人氣:4.17K

潮汕茶種

潮汕茶種指的是廣東潮汕地區特產的茶類,主要包括潮州功夫茶、潮州水仙茶、潮州鐵觀音等多個品種。

潮州功夫茶,又稱“潮州紅茶”,是潮州地區最為知名的一種茶。其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油綠金黃、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厚爽口。

潮州水仙茶,是潮汕地區傳統名茶之一,以其奇香、俊採、茶紅、湯白、滋味醇厚而著稱。水仙茶為手工薄片,茶葉香氣濃郁,入口後帶有清香,湯色碧綠。

潮州鐵觀音,是巖茶系列的一種,屬於半發酵茶類。潮汕地區所制的鐵觀音以其茶葉外形捲曲緊實、顏色墨綠、香氣濃郁、茶湯醇厚而聞名。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汕茶葉有哪些名茶

潮汕茶葉的名茶有鳳凰單叢、鳳凰水仙、羅坑茶、揭陽炒茶、筆架茶、英德紅茶、蒲坑茶和莞香茶。

1、鳳凰單叢

鳳凰單叢茶,屬烏龍茶類極品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香,品嚐後齒頰留香。

2、鳳凰水仙

鳳凰水仙茶也屬於烏龍茶,原產於廣東省潮安縣鳳凰山區。鳳凰水仙成茶的香氣特高,滋味濃郁甘醇,湯色金黃。制紅茶,香氣高,湯色紅豔,呈“冷後渾”。

3、羅坑茶

羅坑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是廣東最早的熟茶,由瑤民生產。茶湯紅濃明亮,濃而不澀,鬱而不膩,餘味回甘。

4、揭陽炒茶

在潮汕地區,揭陽炒茶是一種流行於揭陽的土茶,是很有地方特色的炒青綠茶,主要產自揭東、揭西兩縣(區),又稱“炒仔茶”。

5、筆架茶

清遠筆架茶是傳統地方名茶,因產於清遠筆架山而得名。筆架茶飽含山川之靈氣,品質特殊,為清遠著名土特產中的一朵奇葩。筆架茶的特點是外表條索緊結,色澤烏潤帶青,內質香氣清長持久,湯色棕紅尚亮,滋味爽口而滑,帶甜甘味。

6、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外形顆粒緊結重實,色澤油潤,細嫩勻整,金毫顯露,香氣鮮純濃郁,花香明顯,滋味濃厚甜潤,湯色紅豔明亮,金圈明顯,葉底柔軟紅亮,特別是加奶後茶湯棕紅瑰麗,味濃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較之滇紅、祁紅別具風格。

7、蒲坑茶

蒲坑茶是清遠市石潭蒲坑特產茶,蒲坑茶深衝產的茶,清香、味濃、甘香、純淨、耐衝、可口。

8、莞香茶

莞香茶,一種東莞土生土長的茶葉。茶葉放進水裏泡開後,有着淡淡的,拿近來聞,有一種帶點酸帶點甜的山楂味道,有一種提神的感覺,喝進口裏,淡淡的。

潮州鳳凰單叢茶是什麼茶

潮州鳳凰單叢茶,又稱鳳凰單叢烏龍茶,是一種產自中國廣東潮州地區的特色茶。它屬於烏龍茶類別,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製作工藝而聞名。鳳凰單叢茶採用單叢茶樹的新芽和葉片製作而成,經過精細的手工揉捻、發酵和烘焙工藝。茶葉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烏潤,香氣鮮花馥郁,口感醇厚回甘。其獨特的品種和產地環境賦予了鳳凰單叢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

潮汕話曼停茶是什麼茶種

潮汕話曼停茶是什麼茶種屬於普洱茶。曼鬆茶的香氣滋味獨特,有“含而不露,暗香湧動”的美譽。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象明鄉曼鬆自然村,海拔約1300米左右的大山深處。曼鬆茶屬於普洱茶大葉種的中小葉型,芽葉勻齊,柔嫩顯毫,條索短小。曼鬆的古樹茶,最大的特點是香氣優雅顯高貴,湯感質厚且綿潤,新茶的適口性非常高,是一款無需陳放可以現喝的普洱茶,回甘持久,尾水一直有冰糖韻,體感很温和。

潮汕茶特點介紹及泡法

相信很多人對潮汕的瞭解是來自於茶的,潮汕可以説是我國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將茶文化一直延續下來的一個地方。潮汕的茶文化是非常的濃稠,幾乎所有的潮汕人都是會喝茶的,而且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喝茶。潮汕的茶種類有很多,不同的人喜歡喝不同的茶。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潮汕的茶文化和潮汕茶的主要特點,看看潮汕茶是怎麼沖泡的。

一、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在我國是比較的出名的,主要以“工夫茶”為主。潮汕茶的烹茶的方法是非常的獨特的,在我國清朝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出名。潮汕茶最開始是起於明代的,到了清代的時候走到了頂峯,並一直延續至今。潮汕茶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潮汕人會用潮汕茶來招待賓客,是一種禮貌和尊敬的意思。

二、特點

潮汕茶的茶具是比較的精緻和小巧的,而且烹製的方法非常的講究。潮汕茶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因為茶的品質好,而是因為泡茶的過程是非常的好的。潮汕茶的茶具器皿是非常的精良的,烹製的方法也是非常的閒情逸致。潮汕茶一般是用半發酵烏龍和一些奇種的鐵觀音一起混合炮製的,不會過分的要求茶特別的上等。茶具會比茶葉更加的講究。一般是一套茶具泡茶,泡茶的皿器是非常的多的。

三、潮汕茶的泡法

1、治器:這是沖茶前準備的事情,燒開水衝燙將要泡茶的茶具。

2、納茶:茶葉是需要進行分粗細的,然後分別的裝入到茶壺中。粗的置在底和中者部,細的在上,而且不可以將茶葉裝滿,七八成就可以了。

3、候茶:煮水是要講究的,一般八十度。

4、衝點:開水不能從壺心衝下去,要衝壺便衝。

5、刮沫:沖茶時如果溢出了白色的茶沫,就用茶壺蓋將其颳去。

6、淋罐:蓋好茶壺蓋之後用開水在茶壺上面衝淋。

7、燙杯:飲茶之前,要燙杯。

以上,就是潮汕茶的文化和沖泡的方法。潮汕茶的沖泡是非常的講究的,一般是需要用一些很專業的杯具的,不會隨便那一個瓶子來沖泡茶水。潮汕的茶是非常的講究燙杯的,所以和潮汕人喝茶一般會看到他們用開水燙一下杯子再進行沖茶。燙杯主要的作用是為了讓茶葉的味道更加的好,是為了保留茶葉的温度和茶葉的香味。同時,第一次沖茶的水是不喝的。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潮汕功夫茶哪個茶最貴

潮汕功夫茶最貴的是鳳凰單樅。屬於廣東烏龍茶的一種,是烏龍茶中的極品,有烏龍王之美譽。鳳凰單樅茶在品飲之時除去茶香外,另有一種被稱做為山韻的滋味,為單樅特有。此山韻即為對單樅的獨特表述,屬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描述。

潮汕茶文化歷史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着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着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説》、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工夫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1. 有關工夫茶的詩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這種流行於潮汕一帶的品茶風尚,以其雅潔的茶具、精美的沖泡技藝,帶 給人詩情畫意般的享受,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一些名人、學者紛紛賦詩寫歌,留 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和美好的回憶。

像中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在1962年來到廣東汕頭, 品嚐了工夫茶之後,便吟出“品罷工夫茶几盞,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現代著名 女學者冼玉清教授也對工夫茶發出"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的讚美。 茶灶 陳恭尹(清) 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

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 就隙邀風勢,添泉戰水聲。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 舟茗 陳王猷(清) 窮已如黃九,猶將茗碗行。

燃爐風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來無色,江濤近一聲。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陳檗仁(清) 宜興時家壺,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種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與魚眼,火候細推求。

焴盞暖復潔,一注云花浮。清香撲鼻觀,未飲 先點頭。

詠工夫茶 陳坤(清) 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 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邑露祗聞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鳳凰水仙),來試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張華雲(當代)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

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 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

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

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 圍細末,首衝去浮沫。

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

一衝號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

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 清宿食。

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 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

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〇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2. 求關於潮汕功夫茶的論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説: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説》,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

3.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

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

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

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

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

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説: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

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

《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

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説: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關於《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説是茶濃情更濃。

5. 潮汕功夫茶來源和典故

樓主你好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裏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户户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裏,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州工夫茶中,充滿着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説: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説》,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

6. 請問潮汕工夫茶的衝法有那些俗語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對茶具、茶葉、衝法都極為講究,要求十分嚴格,有一套精緻的程序,因而有學者稱“潮洲工夫茶”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選茶

衝制工夫茶應選用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佳。

選水

水質對茶味有很大的影響,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從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絞只炭,其優點是木脂盡脱.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上品的橄欖核炭,是以橄欖核入窯窒燒,所成之炭用於燒水,焰火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現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氣之類簡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檔的茶座才會用“活火”燒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鍾,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產,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

8、水缽。多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跳掏水,煽爐,信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候其火碩(老),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 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稱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洗茶”,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應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以去其散墜餘沫並使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人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這時是灑茶的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未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灑茶後應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麪迎鼻,一啜而盡,三嗅杯底。

潮汕功夫茶用什麼茶 潮汕功夫茶用哪種茶

1、潮汕功夫茶大多用烏龍茶,烏龍茶介於紅茶,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葉,沖泡出的功夫茶色香味俱全。功夫茶是潮汕地區最具有特色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幾乎家家户户都喝功夫茶,都有一套功夫茶具。

2、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主要選用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一次沖泡可以沖泡二十次左右。功夫茶沖泡出來的茶湯濃度較高,喝習慣之後,會覺得其他茶的茶味較淡,沒有功夫茶滋味醇厚。

潮汕功夫茶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説是茶濃情更濃。

TAG標籤:#潮汕 #茶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