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知科普 人氣:2.71W

禮記

《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嗚,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取材於《禮記·學記》)

【註釋】扞 ( hàn) 格:互相牴觸。燕:通“宴”,娛樂。闢:邪僻,不正派。屍: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譯文: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人不通過反覆學習,就不能夠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百姓,以教與學為首要事務。

  即使有可口的菜餚,(如果)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學,就不會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奮發自強。所以説,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未發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預防;當學生適合接受教育時而加以教導,叫做時機恰當;不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講授,叫做循序漸進;組織學生互相學習以吸收別人的優點,叫做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緣由。(學生的)錯誤出現後再去禁止,教與學就會互相牴觸,學生便不能改正錯誤;最佳學習時機已過,然後才去學習,就會辛苦而難有成效,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擾亂教學而不可收拾;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會孤陋寡聞;沉溺於與朋友娛樂,就會違背老師的教誨;沾染上不良習氣,就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成為人師。所以説老師的教學就是啟發開導:(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勸勉而不強制,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則(師生)關係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則平易近人;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則引人思考。能做到關係融洽、平易近人,並能引人思考,可以説是做到了善於啟發開導了。

  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施教的人必須要知道。人們在學習中,有的過失在於貪多,有的過失在於學得少,有的過失在於輕視學問,有的過失在於淺嘗輒止。這四種過失,是(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造成的。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才能挽救他們的過失。教育,就是發揚學生的優點而糾正學生的過失。

  大凡學習,尊重教師是難以做到的。老師受到尊重,這之後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這之後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態對待學習。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請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時候,不把他當臣子對待;一是教師,不把他當臣子對待。根據大學的禮制,老師即使被天子召見,也不必面北稱臣,以此來表示對教師的尊重。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輕鬆而功效加倍,學生從而感激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學生從而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大樹,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幹交接、紋理糾結不順的地方,等到時間久了,問題就得到解決了;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對待提問的人,如同被撞的鐘一樣,用小力敲打,響聲就小,用大力敲打,響聲就大,待被撞的鐘從容不迫地迴響,這樣之後鍾才會緩緩地響完它的餘音;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與此相反。以上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相關練習:    

禮記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嗚,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取材於《禮記·學記》)

【註釋】扞 ( hàn) 格:互相牴觸。燕:通“宴”,娛樂。闢:邪僻,不正派。屍: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豫:預防

B.故君子之教喻也              喻:開導

C.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長:長處

D.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嚴:尊敬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百姓,以教與學為首要事務

B.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雜亂施教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擾亂教學而不可收拾

C.雖詔於天子,無北面

老師即使被天子召見,也不必面北稱臣

D.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對善於學習的人而言,老師安閒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師會因此顯得平庸

10.判斷下列句中加點“道”字所屬的義項,將其所在句子的序號分別填入下表對應的空格中。(3分)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不足為外人道也

義項 (1)道理、學説 (2)途徑、方法   (3)談論   (4)引導

序號

11.將下列句子譯為現代漢語,並分別寫出它們在文中的喻意o(4分)

玉不琢,不成器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12.請根據文中“學之道”與“教之道”的內容,按要求回答問題。(11分)

(1)學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請根據文意及你的學習體驗,用四字詞語概括“寡”“止”所導致的後果,並填寫在下面語段中的橫線上。(2分)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多則囫圇吞棗;或失則寡,寡則        ;或失則易,易則淺嘗輒止;或失則止,止則        。

(2)善教者有諸多好的教學方法,請概括出其中四種值得借鑑的方法o(4分)

(3)鏈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個“善問者”?請根據上文最後一段相關內容加以分析。(5分)

鏈接材料: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答案: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24分。

8.(3分)C

9.(3分)D

10.(3分)

義項 (1)道理、學説(2)途徑、方法 (3)談論 (4)引導

序號

填對2個得1分,填對3個得2分,填對4個得3分。

11.(4分)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1分);人不通過反覆學習,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即使有可口的菜餚,如果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學,就不會懂得它的精妙(1分)。

12.(11分)

(1)(2分)見識淺陋(1分)半途而廢(1分)(意思對即可)

(2)(4分)預見學生的錯誤,防患於未然;把握教育契機,適時而教;循序施教;組織學生互相切磋;善於啟發誘導;長善救失;善於答問。(答出1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

(3)(5分)評分要點:觀點明確(1分),有理有據(2分),分析合理(2分)。

附錄:文言文譯文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人不通過反覆學習,就不能夠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百姓,以教與學為首要事務。

即使有可口的菜餚,(如果)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學,就不會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奮發自強。所以説,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未發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預防;當學生適合接受教育時而加以教導,叫做時機恰當;不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講授,叫做循序漸進;組織學生互相學習以吸收別人的優點,叫做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緣由。(學生的)錯誤出現後再去禁止,教與學就會互相牴觸,學生便不能改正錯誤;最佳學習時機已過,然後才去學習,就會辛苦而難有成效,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擾亂教學而不可收拾;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會孤陋寡聞;沉溺於與朋友娛樂,就會違背老師的教誨;沾染上不良習氣,就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成為人師。所以説老師的教學就是啟發開導:(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勸勉而不強制,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則(師生)關係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則平易近人;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則引人思考。能做到關係融洽、平易近人,並能引人思考,可以説是做到了善於啟發開導了。

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施教的人必須要知道。人們在學習中,有的過失在於貪多,有的過失在於學得少,有的過失在於輕視學問,有的過失在於淺嘗輒止。這四種過失,是(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造成的。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才能挽救他們的過失。教育,就是發揚學生的優點而糾正學生的過失。

大凡學習,尊重教師是難以做到的。老師受到尊重,這之後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這之後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態對待學習。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請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時候,不把他當臣子對待;一是教師,不把他當臣子對待。根據大學的禮制,老師即使被天子召見,也不必面北稱臣,以此來表示對教師的尊重。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輕鬆而功效加倍,學生從而感激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學生從而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大樹,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幹交接、紋理糾結不順的地方,等到時間久了,問題就得到解決了;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對待提問的人,如同被撞的鐘一樣,用小力敲打,響聲就小,用大力敲打,響聲就大,待被撞的鐘從容不迫地迴響,這樣之後鍾才會緩緩地響完它的餘音;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與此相反。以上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TAG標籤:#翻譯 #學記 #禮記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