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潮汕功夫茶的由來

潮汕功夫茶的由來

知科普 人氣:2.81W

潮汕功夫茶的由來

潮汕功夫茶起源於廣東潮州市,最早是用於武術場合的一種飲品。傳統上,潮汕功夫茶的泡製過程十分繁瑣,需要講究水質、選用上等的茶葉、精心調配茶汁等多種細節,泡好的茶汁呈深紅色,細膩濃郁,口感醇厚。

後來,潮汕功夫茶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特色飲品。茶友們開始將其作為日常飲用或陪伴聊天的小點心。而這種茶的製作過程,也逐漸趨於簡化,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

如今,潮汕功夫茶已成為廣東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在當地的茶館、餐館等地,都可以看到茶友們在品嚐這種美味的飲品,感受潮汕地區特有的生活情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功夫茶是什麼茶,功夫茶源自何處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其烹煎之法應是源於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歷來講究“品飲功夫”。正因其是講究品飲功夫的一種飲茶方式,故稱為“功夫茶”。

  功夫茶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今天,海外閩南潮汕華僑還以“功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

  品茶禮儀

  傳統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説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後看茶湯的顏色,最後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後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這就是功夫茶的三個境界——“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據説專業的品茶師可以憑一杯茶品出茶藝師當時的心情。

什麼叫"功夫茶"?來歷是什麼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

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

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

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

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

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

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

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

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

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

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

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

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

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

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

回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

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

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

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

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功夫茶”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擴展資料:

功夫茶常用茶具:

1、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

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功夫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工夫茶用到的10種茶具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説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本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説“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羣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説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着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裏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的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裏,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衞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潮汕功夫茶起源哪個朝代

宋代;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為"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説話。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的品茶民俗被稱為“工夫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與南方的飲茶風俗相比,北方人對於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於“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咕嚕咕嚕大口的喝茶,能安靜坐下來細細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飲茶能消磨一個下午,甚至茶桌勝於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時候談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氣、時間,工夫茶會將茶葉反覆沖泡,對於茶葉要求味足、耐衝,在其他地區盛行的綠茶、花茶等茶葉並不適用。工夫茶對主客雙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體現文化的內涵。“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後卑,先老後少;新客換茶;強賓壓主,響杯擦盤”這些都是飲茶時需要注意的規矩。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為“司爐”,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從最年長的開始斟起,第二遍時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對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表示感謝。茶喝完放杯時要輕手,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響,否則有"強賓壓主"、"有意挑釁"的含義。

    “工夫”,在潮汕話中是、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慶嫂一樣説話辦事滴水不漏。潮諺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壺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藴含了潮汕人待人處事中的講究和睿智,講求有來有往,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還是有所區別的。

二、工夫茶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地理位置

    由於地處帶,天氣較為炎熱,需要補充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會對腎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夠促進體內脂肪燃燒,使其轉化為能量,熱茶水以及脂肪燃燒產生的熱量促使 人體 出汗,帶走熱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濃”、“苦”出名,工夫茶選用的茶葉也多以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普洱為主。這些茶種的產茶地多為廣東、福建、台灣,而這些地區比鄰潮汕,交通上獲取十分便利。

2、地形與氣候

    潮汕地區地形複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類型複雜多樣,特別是黃壤,多分佈於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濕度大,紫外線和漫反射光豐富,十分有利於茶葉中的含氮物質、氨基酸、生物鹼、葉蛋白質、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進一步促進茶樹的生長。所以潮汕地區是全國重要產茶區之一。雖然本身屬於產茶地,潮汕地區的茶葉產量與品種遠不足以滿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區也成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場。據統計,潮汕地區人均消費茶葉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飲茶量)超過1600克,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汕頭人一年喝茶超過 15000 噸,年茶葉消費支出超過 10 億元之多。以我國產茶大區福建安溪產茶區為例,據統計,每年安溪茶葉有近五成的產量銷往潮汕地區,另外五成則銷往世界各地。

3、獨特的海洋商業環境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鄰近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地區,源於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獨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區周圍羣山阻隔使得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東南瀕海,海岸線長達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島嶼,島岸線長124公里,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潮汕地區的居民很早就開始發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形態當中既有強烈的中原文化意識,又有十分鮮明的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樣既崇尚成為“中舉為官”的讀書人,也羨慕能“下海賺錢”的商人。潮汕地區以丘陵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間受制約,培養了潮人 勇於向外開拓的冒險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 。長時間面對颱風頻繁的地理環境,培養和鍛鍊了對大海的適應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應對台風天氣,根據時令種植,保護海岸植被等等。這種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謀生的“非農業”人才,同時也鑄就了他們精明能幹、機巧善變、開拓進取性格特點。

    從地域性環境方面考慮,潮汕海洋文明經過長期的演變積澱後,形成的海洋意識的文化內涵是一種 開拓創新、奮鬥競爭、抱團聚義的獨特的海洋觀念和商業意識 。潮汕如此濃郁的商業氛圍孕育了市場經濟,重機遇,重信息,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喝工夫茶時,人們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討各種“以小搏大”的發財機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談生意,潮汕人更喜歡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談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寫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課程論文《 淺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地理環境的作用機制 》,研究深度還不夠徹底且因為資料比較少,所以內容還不夠成熟。即使這樣我也覺得還挺意義的,有機會我會繼續完善。如果讓我選一個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鄉。以家鄉為豪,也為中華文化的多彩驕傲。

潮汕的功夫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開始的形式是怎樣的?

功夫茶應該是工夫茶,這是一種閩南地區及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飲茶文化,工夫茶文化在現在廣東尤其是粵東的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比較盛行。潮州工夫茶盛行1000多年,是晉唐衣冠南渡後保留下來的品飲茶文化,至今這文化還保留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2008年6月,潮州工夫茶藝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

因由選料、烘焙、收藏及沖泡都花工夫,所以叫工夫茶。

潮汕話的“工夫”是指細緻、精微、講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以“工夫”二字為正字,而“功夫茶”是不懂潮汕話之人士的謬傳。

泡製[編輯]

工夫茶的沖泡極其考究,不同流派的泡法稍有差異,但都有一些共同之處。沖泡需用沸騰的水。用於燒水的爐子和盛水的容器一般都與茶具一起擺放,隨燒隨泡。

先前用小炭爐燒水,現多用酒精爐或電爐。斟茶時更是考究。首先,茶壺中茶葉不能落於茶杯中。其次,各杯茶的顏色、盈滿程度要求完全一致。為此,沖茶者手執茶壺向手肘內側方向(逆時針方向)快速向各杯循環斟茶(逆時針方向是右手執壺,左手執壺要順時針方向),此稱為“關公巡城”。待茶壺中茶水將盡時,以循環點擊形式將最後茶滴均勻斟於各杯,此稱為“韓信點兵”。茶杯以八分滿為宜(此概因自古就有俗語曰“茶滿欺客,酒滿敬人”之説),茶壺中多餘茶水必須倒掉,不能留於壺中,否則下輪茶會變得苦澀難飲。一般到杯中茶水顏色變淺時換茶葉。

其火用碳,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櫟之類也)其碳曾經潘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為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茶經》

沖茶的水,最好是天然的山泉水、次之為井水及河水,最後才選擇自來水沖泡。水質和水温均影響茶湯的色、香、味、韻。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暴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戔戔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去人多汲者。《茶經》

潮州工夫茶原料選用福建烏龍茶製作,當中以鐵觀音為最。

功夫茶是什麼茶,功夫茶源自何處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其烹煎之法應是源於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歷來講究“品飲功夫”。正因其是講究品飲功夫的一種飲茶方式,故稱為“功夫茶”。

  功夫茶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今天,海外閩南潮汕華僑還以“功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

  品茶禮儀

  傳統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説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後看茶湯的顏色,最後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後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這就是功夫茶的三個境界——“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據説專業的品茶師可以憑一杯茶品出茶藝師當時的心情。

什麼叫"功夫茶"?來歷是什麼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

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

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

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

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

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

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

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

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

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

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

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

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

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

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

回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

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

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

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

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功夫茶”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擴展資料:

功夫茶常用茶具:

1、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

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功夫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工夫茶用到的10種茶具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説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本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説“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羣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説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着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裏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的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裏,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衞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潮汕功夫茶起源哪個朝代

宋代;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為"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説話。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的品茶民俗被稱為“工夫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與南方的飲茶風俗相比,北方人對於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於“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咕嚕咕嚕大口的喝茶,能安靜坐下來細細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飲茶能消磨一個下午,甚至茶桌勝於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時候談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氣、時間,工夫茶會將茶葉反覆沖泡,對於茶葉要求味足、耐衝,在其他地區盛行的綠茶、花茶等茶葉並不適用。工夫茶對主客雙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體現文化的內涵。“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後卑,先老後少;新客換茶;強賓壓主,響杯擦盤”這些都是飲茶時需要注意的規矩。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為“司爐”,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從最年長的開始斟起,第二遍時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對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表示感謝。茶喝完放杯時要輕手,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響,否則有"強賓壓主"、"有意挑釁"的含義。

    “工夫”,在潮汕話中是、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慶嫂一樣説話辦事滴水不漏。潮諺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壺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藴含了潮汕人待人處事中的講究和睿智,講求有來有往,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還是有所區別的。

二、工夫茶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地理位置

    由於地處帶,天氣較為炎熱,需要補充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會對腎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夠促進體內脂肪燃燒,使其轉化為能量,熱茶水以及脂肪燃燒產生的熱量促使 人體 出汗,帶走熱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濃”、“苦”出名,工夫茶選用的茶葉也多以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普洱為主。這些茶種的產茶地多為廣東、福建、台灣,而這些地區比鄰潮汕,交通上獲取十分便利。

2、地形與氣候

    潮汕地區地形複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類型複雜多樣,特別是黃壤,多分佈於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濕度大,紫外線和漫反射光豐富,十分有利於茶葉中的含氮物質、氨基酸、生物鹼、葉蛋白質、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進一步促進茶樹的生長。所以潮汕地區是全國重要產茶區之一。雖然本身屬於產茶地,潮汕地區的茶葉產量與品種遠不足以滿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區也成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場。據統計,潮汕地區人均消費茶葉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飲茶量)超過1600克,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汕頭人一年喝茶超過 15000 噸,年茶葉消費支出超過 10 億元之多。以我國產茶大區福建安溪產茶區為例,據統計,每年安溪茶葉有近五成的產量銷往潮汕地區,另外五成則銷往世界各地。

3、獨特的海洋商業環境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鄰近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地區,源於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獨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區周圍羣山阻隔使得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東南瀕海,海岸線長達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島嶼,島岸線長124公里,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潮汕地區的居民很早就開始發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形態當中既有強烈的中原文化意識,又有十分鮮明的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樣既崇尚成為“中舉為官”的讀書人,也羨慕能“下海賺錢”的商人。潮汕地區以丘陵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間受制約,培養了潮人 勇於向外開拓的冒險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 。長時間面對颱風頻繁的地理環境,培養和鍛鍊了對大海的適應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應對台風天氣,根據時令種植,保護海岸植被等等。這種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謀生的“非農業”人才,同時也鑄就了他們精明能幹、機巧善變、開拓進取性格特點。

    從地域性環境方面考慮,潮汕海洋文明經過長期的演變積澱後,形成的海洋意識的文化內涵是一種 開拓創新、奮鬥競爭、抱團聚義的獨特的海洋觀念和商業意識 。潮汕如此濃郁的商業氛圍孕育了市場經濟,重機遇,重信息,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喝工夫茶時,人們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討各種“以小搏大”的發財機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談生意,潮汕人更喜歡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談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寫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課程論文《 淺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地理環境的作用機制 》,研究深度還不夠徹底且因為資料比較少,所以內容還不夠成熟。即使這樣我也覺得還挺意義的,有機會我會繼續完善。如果讓我選一個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鄉。以家鄉為豪,也為中華文化的多彩驕傲。

潮汕的功夫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開始的形式是怎樣的?

功夫茶應該是工夫茶,這是一種閩南地區及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飲茶文化,工夫茶文化在現在廣東尤其是粵東的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比較盛行。潮州工夫茶盛行1000多年,是晉唐衣冠南渡後保留下來的品飲茶文化,至今這文化還保留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2008年6月,潮州工夫茶藝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

因由選料、烘焙、收藏及沖泡都花工夫,所以叫工夫茶。

潮汕話的“工夫”是指細緻、精微、講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以“工夫”二字為正字,而“功夫茶”是不懂潮汕話之人士的謬傳。

泡製[編輯]

工夫茶的沖泡極其考究,不同流派的泡法稍有差異,但都有一些共同之處。沖泡需用沸騰的水。用於燒水的爐子和盛水的容器一般都與茶具一起擺放,隨燒隨泡。

先前用小炭爐燒水,現多用酒精爐或電爐。斟茶時更是考究。首先,茶壺中茶葉不能落於茶杯中。其次,各杯茶的顏色、盈滿程度要求完全一致。為此,沖茶者手執茶壺向手肘內側方向(逆時針方向)快速向各杯循環斟茶(逆時針方向是右手執壺,左手執壺要順時針方向),此稱為“關公巡城”。待茶壺中茶水將盡時,以循環點擊形式將最後茶滴均勻斟於各杯,此稱為“韓信點兵”。茶杯以八分滿為宜(此概因自古就有俗語曰“茶滿欺客,酒滿敬人”之説),茶壺中多餘茶水必須倒掉,不能留於壺中,否則下輪茶會變得苦澀難飲。一般到杯中茶水顏色變淺時換茶葉。

其火用碳,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櫟之類也)其碳曾經潘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為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茶經》

沖茶的水,最好是天然的山泉水、次之為井水及河水,最後才選擇自來水沖泡。水質和水温均影響茶湯的色、香、味、韻。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暴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戔戔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去人多汲者。《茶經》

潮州工夫茶原料選用福建烏龍茶製作,當中以鐵觀音為最。

TAG標籤:#由來 #功夫茶 #潮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