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七碗茶解釋

七碗茶解釋

知科普 人氣:2.63W

七碗茶解釋

“七碗茶”是一個典故,源自於唐朝時期,唐玄宗賞識僧人韋洪所獻的《大悲贊》,並邀請他到宮中賞茶。韋洪接受邀請後,先從茶壺中倒了一碗茶,喝完後不再倒茶,默默地靜坐了一會。唐玄宗不解其意,問他為何只喝了一碗茶。韋洪回答道:“一生只能喝到七碗上好的茶,我已經喝過了一碗,還剩下六碗。若是因為姓名知曉得當,今日便已看盡。如今只有望斗山、祈時雨,方有機緣再次品到上好的茶了。”

因此所謂“七碗茶”,是指人生中難得的七次難遇的美好際遇,七次機會不容錯過,要珍惜把握。也有人解讀為,每個人一生要精益求精,追求更高的境界,要像韋洪一樣,只為喝到精美的七碗茶而不懈努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七碗茶詩的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謂“且盡盧仝七碗茶”,説的是一個典故。盧仝,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其膾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自唐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詩家茶人詠到茶時,仍屢屢吟誦。其中“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更為後人耳熟能詳,描寫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極為生動傳神。

七碗茶詩原文及解釋

七碗的解釋

見“ 七椀茶 ”。

詞語分解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部首 :一; 碗的解釋 晚 ǎ 太陽落了的時候:晚景。晚霞。晚會。晚報。 一個時期的後段,在 一定 時間 以後:來晚了。晚年。晚期。晚節。晚婚。 後來的:晚生(舊時文人對前輩的自謙)。 晚輩 。 姓。 早 部首:日; 筆

趙樸初先生的《吃茶》、幫解釋下、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這是趙樸初的一首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詠茶詩》,結句“不如

七碗茶詩的原文

《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作者盧仝(音tóng〈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寬懷;

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一杯清茶的含義是什麼?

一杯清淡的茶水,一種人生的寫照,在我混沌不開的人生中,這樣清淡的茶水,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孤獨中品嚐一下茶的香味。

人生如茶,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從苦味中品嚐那一絲芳香,生活就是苦與樂的交融,只有你認真的去品嚐,只有你懂得其中的含義,才會有人生的美哉。

一杯清淡的茶水,一種人生的寫照,在我混沌不開的人生中,這樣清淡的茶水,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孤獨中品嚐一下茶的香味。

泡上一壺茶,坐在自習室的某個角落,陽光透過玻璃射在書桌上,看着窗外生機盎盎的柳條,想象着春姑娘正在那揮舞着春的訊息,跳着春天的華爾茲,這樣的生活何等的愜意。

人生如茶的感悟

人生如茶,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從苦味中品嚐那一絲芳香,生活就是苦與樂的交融,只有你認真的去品嚐,只有你懂得其中的含義,才會有人生的美哉。

孤獨的人生,有茶的陪伴,就已滿足了,鍾期遇伯牙的故事已成久遠,那藴含着偉大情誼的故事,也不會關顧到我這個凡夫俗子的身上,知音難遇,知己難求。

茶藝中敬茶時應該説些什麼話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腋下習習輕風生。。。

把這段七碗茶歌一一道來,一杯一杯的奉茶,一杯一杯的解釋。是非常有內涵的。

比如在奉第一道茶的時候可以説,“盧仝的《七碗茶歌》説一碗喉吻潤,請在座的各位先潤口喉。”這二碗破孤悶,喝了第二道茶,我們也就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打破孤獨,消除各位的煩悶。

三碗。。。。。

七碗吃不得,惟覺腋下習習輕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吃完了第七碗茶,各位也就成了神仙了,我的茶藝表演也到此結束。

你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説。我給你將的這個適合烏龍茶的茶道。

如果你泡的是綠茶或者是比較不耐泡的茶可以説另外的一個,一飲滌昏寐,清思郎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加上自己的解釋。

這個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不要刻板的永遠只説一個了。

喝茶聊天文言文怎麼説

1. 把"聊天"兩字翻譯成古文

古文中聊天可以用談和語表示來表示。

一、談

例:“我想和你聊天”的古文是“吾欲與汝談。”

作名詞解釋時

談(tán)指所説的話,言論 [what is said or talked about]。

如:奇談(令人奇怪的言論);言談(談話的內容和態度);談交(言談之交);談功(言談的功夫)

二、語

例:“孩子們在樹下聊天”的古文是“小兒於樹下語。”

語分為倆種:

1、yǔ,用於“語文”“語言”“漢語”“默默不語”。

2、yù,告訴,如“不以語人”。

擴展資料

聊天的基本解釋:

1、以輕鬆隨便的方式談話,不拘禮儀地,不受拘束地談話

例如:我們常在一塊兒聊天,是雙方或者更多人的聊天,並不是一個人在説。

2、閒談

例如:為了聊天,一直站在家門口。

聊天的引證解釋:

談天,閒談。 以輕鬆隨便的方式談話。

如《龍鬚溝》第三幕:“我把衣裳撂下,跟他聊天。” 駱賓基 《旅途》二:“長途汽車的旅客都麇集在棚底下,喝茶,聊天,有的打撲克。”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五章:“ 胡鏡泉 沒有搞過羣眾工作,不知怎麼做,要聊天也不知從那兒聊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聊天

2. 關於茶的一個古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乾淨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並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並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閲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

字裏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採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説採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

接着説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説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後那個感歎句裏,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敍,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並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羣中。

作為一個安於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

茶對他來説,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雲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脱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

紗帽,這裏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並不説明他內心平靜。

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雲,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

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裏,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裏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葱翠。在這裏,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並打破了句式的工穩。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説“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阪,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

心中鬱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着力一搔的 *** 。 飲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説是匪夷所思了。

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説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讚譽。同時,從結構上説,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

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多麼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

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羣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誇飾,都恰到好處,能於酣暢中求嚴緊,有節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緻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

3. 累茶不退. 文言文翻譯

累茶不退,講得是陳音的故事。

原文:陳師召檢書,得友人招飲帖,忘其昔所藏也,如期往。累茶不退,主人請其來故。曰:“赴君飲耳。”主人訝之,難於致詰,具酒飲罷,方憶去年此日曾邀飲也。

下次請此等客,只是口邀。

譯文:有一天陳音站在書櫃旁翻書,發現一本書裏夾着一張朋友請他喝酒的請帖,他忘了這是他以前收藏起來的,一看上面的日期,正是明後天的某月某日某時,改日,他按照這個日期去朋友家裏赴宴。朋友當然不知道他造訪的緣由,既然來了,便熱情讓座,熱茶招呼。茶喝了好幾道,寒暄多時,主人見陳音沒有起身走人的意思,只好問他:大人今日登門有何見教?陳音説:今兒不是你要請我喝酒嗎?他這反問倒把主人弄蒙了——最近沒發帖子請誰呀?礙於面子,主人不好較真去追問這事,忙吩咐家人拾掇菜餚酒水,款待了陳音一頓。吃罷喝罷,主人想起來了,記起去年的今天曾發帖邀請過陳音來家喝酒,不由得笑了,同時暗想:以後請陳大人喝酒只能口頭邀約,萬不敢再行諸紙筆,不然該年年此日來要酒喝了!

4. 文言文《熱茶》翻譯

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恆視客之貴賤以為烹

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並無讚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一拱曰:“甚熱。”

靈隱寺有一位僧人,他以會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幾等,看客人的貴賤而分別煮不同的茶給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貴人或識茶之人,是不會給他的.一天,有一貴客來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給出好茶,親自沖茶給他,等待客人的稱讚.貴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給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個躬,説:"這個茶味道如何?"貴客拿着茶杯拱手,説:"有點熱了."

幫忙解釋成現在的字,着急,謝謝。

盧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

説茶文言文茶經

1. 《説茶》一文中,茶文化有哪些

明末清初山陰史學家張岱,對茶甚有研究,他在《茶史序》一文中寫了他對品茶的切身體會,同時他又是精於茶藝的行家,曾幫助茶農創制了受人歡迎的“蘭香茶”,當時民間有“茶飲蘭香”之傳,是日鑄茶中的精品。

古人對平水珠茶的評價一直很高。陸羽在《茶經》中説:“浙東以越州上。”宋代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説:“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説:“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宋高似孫在《剡錄》中也説:“會稽茶以日鑄名天下。”

舊時紹興的茶館,可稱是綜合性的民間文化場所,聽説書、聽蓮花落,情趣盡在品茗之中,那情味,那濃郁的古越風采,使它成為紹興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茶聖陸羽,以畢生精力撰寫了《茶經》,這是一部全面論述茶的性狀、功用、品質、產地、水質、採製、烹飲、茶具的“茶事大全”,全書三卷十章,文筆精簡,僅7000餘字,曾三易其稿,於唐大曆八年完成。在三卷《茶經》中,説述到平水珠茶的有多處,且讚譽有加。

古今茶人浙江多,浙江茶人數紹興。著名的園林專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祖籍紹興,他也是愛茶崇茶,在長期從事茶事的經歷中,他深深感受到茶文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在《説茶》一文中説:“飲茶,中國人稱之為品茶,重在品字,這是真正的東方文化。”紹興茶文化源遠流長,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模仿愛蓮説寫一篇關於愛茶説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餘少好攻雜藝,而性尤嗜茶,每閲《茶經》,未嘗不三複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時正伺先君於維揚,因精茶所集也,乃購茶具依法煎之,然後知古人煎茶,為得茶之正味,後人之瀹茗,何異帶皮食哀家梨者乎。

閒居多暇,撰為一編,用貽同嗜。 一擇器 器之要者,以銚居首,然最難得佳者。

古人用石銚,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蓋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

今粵東白泥銚,小口甕腹極佳。蓋口不宜寬,恐泄茶味,北方砂銚,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銚為茶之上佐。

凡用新銚,以飯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氣,愈久愈佳。次則風爐,京師之石灰木小爐,三角,如畫上者,最佳。

然不可過巨,以燒炭足以供一銚之用者為合宜。次則茗盞,以質厚為良,厚則難冷,今江西有仿郎窯及青田窯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經久,以椰瓢為之,竹與銅皆不宜。次水罌,約受水二三升者,貯永置爐旁,備酌取,宜有蓋。

次風扇,以蒲葵為佳,或羽扇,取其多風。

3.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説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説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4. 幫忙尋幾段與茶有關的古文或古詩

止為荼荈據,吹噓對鼎 。《嬌女詩》--- 左思

下面的題目自己去找內容

(一)札、傳

1、劉琨《與兄子演書》

2、《陸羽傳》

3、陸羽《陸文學自傳》

4、蘇軾《葉嘉傳》

(二)記

1、《顧渚山記》

2、歐陽修《大明水記》

3、歐陽修《浮槎山水記》

4、唐庚《鬥茶記(1)》

5、楊維禎《煮茶夢記》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記》

7、張潮《中泠泉記》

(三)序、跋

1、呂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經》序(1)

3、歐陽修《龍茶錄》後序

4、蔡襄 進《茶錄》序

5、陳師道《茶經》序(2)

6、黃 儒《品茶要錄》序

7、李維貞《茶經》序(3)

8、魯 彭《茶經》序(4)

9、陳文燭《茶經》序(5)

10、徐同氣 《茶經》序(6)

11、曾元邁《茶經》序(7)

12、常 樂《茶經》序(8)

13、歐陽修《陸文學傳跋尾》

(四)賦

1、杜育《舛賦》

2、顧況《茶賦》(1)

3、吳淑《茶賦》(2)

4、梅堯臣《南有嘉茗賦》

5、黃庭堅《煎茶賦》

(五)頌、銘、檄

1、周履靖《茶得頌》

2、李贄《茶夾銘》

3、張岱《瓷壺銘》

4、張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壺銘》

5、張岱《鬥茶檄》

(六)表、啟

1、韓 《為田神玉謝茶表》

2、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4、丁謂《進新茶表》

5、王安石《謝賜銀盒、茶、藥表》

6、楊萬里《謝傅尚書惠茶啟》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張岱《閔老子茶》

2、張岱《蘭雪茶》

3、範煙橋《茶煙歇》

4、魯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實秋《喝茶》 (2)

7、林語堂《談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鄉和我故鄉的茉莉花茶》

10、楊絳《將飲茶》

11、楊絳《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話》

13、王曾祺《尋常茶話》

14、黃裳《茶館》(2)

15、陳從周《“香”思》

16、鄒荻帆《我和茶神》

17、賈平凹《品茶》(2)

18、何為 《佳茗似佳人》

19、蘇烈 《茶香》(2)

20、楊羽儀 《水鄉茶居》

21、王景山 《茶館與情味》

22、江藝平 《茶緣》(2)

23、陳學昭 《夜雨沉思》

24、陳學昭 《龍井隨想》

(八)小 説

馮夢龍《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2、蘭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説技》

3、蘭陵笑笑生《吳月娘掃雪烹茶》

4、李漁《生二女連吃四家茶》

5、吳敬梓《馬二先生遊湖訪茶店》

6、曹雪芹《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內品茶》

8、劉鶚《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9、李綠園《盛希僑地藏庵品茶》

10、曾樸《清茶話舊侯夫人名噪賽工場》

11、李慶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瀾》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館裏》

14、陳學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壺裏乾坤》

17、穎明《茶聖陸羽(2)》

18、章士嚴《茶與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關於茶的一個古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乾淨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並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並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閲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

字裏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採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説採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

接着説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説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後那個感歎句裏,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敍,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並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羣中。

作為一個安於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

茶對他來説,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雲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脱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

紗帽,這裏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並不説明他內心平靜。

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雲,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

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裏,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裏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葱翠。在這裏,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並打破了句式的工穩。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説“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阪,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

心中鬱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着力一搔的 *** 。 飲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説是匪夷所思了。

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説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讚譽。同時,從結構上説,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

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多麼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

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羣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誇飾,都恰到好處,能於酣暢中求嚴緊,有節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緻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

6. 神農百草

中國飲茶的歷史悠久,並且可以找到證據顯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飲茶的習俗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唐代陸羽的《茶經》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都最終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因此,神農時期也許就是飲茶的發源時間。

飲茶發源的地點,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説法各異。陸羽的《茶經》認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製成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作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説: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作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説: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説:“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同步説:“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在開始採製以後,有1 000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 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長時間,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樹起源的時間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 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 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1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 覺得不錯的話。就給分。 不滿意的話。説下

7. 為什麼説《茶經》是世界茶葉“奇書”

茶葉類著作中以陸羽的《茶經》為最早。

陸羽(733〜804年),復州竟陵 (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

厚本為棄兒,後為僧人收養,因不堪師傅, 離開了寺院,並一度作為伶工,後隱居。上元初(公元前760年)又至苕溪 (今浙江湖州)隱居。

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 顧渚山 在浙江湖州,此地是個著名的產茶區。

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 著有《顧渚山記》一卷◦當年陸羽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 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

後來陸龜蒙在此 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著有《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 後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 三卷傳世。

《茶經》分三卷十門:一之源、工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 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全書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種茶事經驗和 自己的體會,也講述了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 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藥用價值等,是世界第一部 關於茶葉的專著。

《茶經》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茶經》系統地記載了我國 古代有關茶事活動的歷史,從而説明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地。同時它還從 植物學和古農學的角度,記錄了茶樹的植物形態、命名、生態環境、種植方 法以及自古以來種茶的加工、製作和飲用方法等,表明我國是茶葉的故鄉。

第 二,《茶經》對飲茶功效的探討,為茶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動力。書 中把飲茶的作用概括為幾個可以理解和驗效的方面,即飲茶有解熱渴、驅凝 悶、緩腦疼、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蕩昏寐等功效。

同時《茶經》中還具 體提出,飲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長期飲茶能“有力悦志”,“增益 思考”,“輕身換骨”(減肥);茶葉還被列入醫藥處方,主治“瘻瘡”, “小兒驚厥”等症。 第三,《茶經》總結並推廣了迄唐代中期我國先進的造茶 工藝,書中把造茶法歸結為採、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並提出了 造茶質量的鑑別方法“別”,使得造茶有了完整的概念和統一的規範便於推 廣。

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在《茶經•二之具》和《茶經•三之造》中。 第 四,《茶經》記載了一整套茶的煮飲方法,被後人稱為“煎茶法”。

正如唐代 皮日休在“茶經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 啜者無異也。”陸羽的煎茶法是飲茶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煎茶法至今仍然流 傳於閩越一帶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經》的問世對於茶業和茶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茶經》的問世還促進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以及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交往。

《茶經》的 流傳極廣,版本也有很多。除收入到中國的一些古典叢書外,還被譯成外文流 傳至日本、英國等國,所以説《茶經》是世界茶葉“奇書”。

急!急!急!蘇軾的《臨江仙 風水洞作》解讀或賞析最好全面點 能在9月17日前回復最好!y要上台講15分鐘。

1、滿、man,上聲;漪、yi,平聲;思、si,平聲,

2、詞語解釋:

四大,佛教用語,又叫四界,指地、水、火、風,佛教認為四大是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元素,此處代指風光。

遍滿:遍佈。

何疑:疑、音ni,比擬的意思,“何疑”即“哪兒可以和它相比”。

故:所以。

應為我:我應為的倒置。

寒藻:寒、清涼,指水清澈,因為清澈的水會使人頓生清涼之意,寒藻即“清澈的水中的水藻”。

淪漪:細小的漣漪。

玉川: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他寫過一首“七碗茶詩”,其中有“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句子,這兩句借調侃盧仝説明風水洞裏的風更清爽。

3、大意: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遍佈人間大地,但此處的風光有哪兒可與它相比·呢?所以我應該為它題寫一首新詩。這兒的野花吐豔,幽香滿澗谷,清澈的水中纖柔的水藻輕輕舞動,水面上被風吹起細微的漣漪(多麼清幽的風光啊!)。

這人的習習涼風可以借給玉川子生於兩腋下,他就未必再想做神仙了。最後我們還是順着流水走出了風水洞。出洞時已是日落西山,層層的峯巒都披上落日的餘暉了,而我們到家時已是半夜了,路旁草葉上的露水都沾滿了我們的衣服

(兄弟,哥就幫你到這兒了,剩下的自由發揮吧!)

TAG標籤:#七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