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屈原的個人簡歷

屈原的個人簡歷

知科普 人氣:1.05W

屈原的個人簡歷

屈平。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屈原的個人簡介

                                                         屈原的簡介


屈原

屈原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紀念者

       屈原我非常喜歡的偉大詩人,世人為了紀念他才有了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習俗,最喜歡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約公元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家。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主要成就

1.【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一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天問》《招魂》各一篇。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為“” 。“風”“”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武漢東湖屈原像

2.[成就]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於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窺其全貌。而從《離》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端午時節話屈原

屈原的個人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説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説來,《離》《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

屈原,湖北秭歸人,羋[mǐ]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見正史記載,史學界尚有爭論。據推測生於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於公元前278年4月26日。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2年屈原誕生於楚都丹陽,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mì)羅江自殺。老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關於端午節其中的一種説法)。對於屈原的忠而見疏,後世詩人陣志歲遙為鬱結,其詩《屈原》雲:“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此不僅對愛國者屈原,也是對歷代“王之藎臣”(《詩·大雅·文王》)的由衷愾惜;不只對當時楚王,也是對其他昏暗君王的一深刻批判。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4月26日(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早年經歷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一説周顯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次年,居樂平裏。

周顯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樂平裏。屈原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當在這一年的時間。

周顯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樂平裏。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

初露才華

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樂平裏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應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為縣丞。

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齊。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於楚之內政外交工作。五國聯兵攻秦,屈原隨軍而前。

任職高位

三閭大夫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識(,四聲),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屈原簡介20字左右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裏(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擴展資料

屈原的成就:

一、禁朋黨。鑑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二、明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三、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此次的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用法律形式來約束。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TAG標籤:#個人簡歷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