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波爾多住宅分析

波爾多住宅分析

知科普 人氣:1.38W

波爾多住宅分析

波爾多是法國的一個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波爾多的住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歷史住宅和現代住宅。

歷史住宅: 波爾多的歷史住宅大部分位於市中心,這些建築大多建於18世紀和19世紀,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這些住宅通常由石頭或磚塊建造,有些還有雕刻的細節。這些住宅還擁有寬敞的室內空間、高天花板和大窗户,許多住宅還有私人花園或露台。

現代住宅:近年來,波爾多也湧現出了很多現代住宅。這些住宅通常建立在市中心周邊,提供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現代住宅通常使用玻璃牆和金屬材料等新技術,給人帶來現代化的感覺。這些住宅還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如中央空調、寬敞的客廳、獨立浴室和現代化的廚房等。

總體來説,波爾多的住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同時也具有現代化的生活舒適性。這是波爾多住宅的優點所在,也為波爾多成為世界著名的居住城市奠定了基礎。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急需波爾多住宅資料,分析

雷姆·庫哈斯設計的艾瓦別墅(Villa dall Ava)完成於1991年,坐落在巴黎郊區聖克勞德。其外表材質是波形鋼板的格構,周邊建築均是抹灰的。以埃菲爾鐵塔為遠景,和它對齊的還有一個水池。在內部,庫哈斯避免使用傳統的建築空間語言。

艾瓦別墅的起居空間邊緣是模糊的,安排在一個以坡道串聯的八個對象組成的有力組合當中,而不是傳統的走廊式或串聯式的組織,首層的主要起居空間位於花園,被屏風和竹子隔開。住宅周圍是建於19世紀的老式街區,像經典的歐洲風景畫。

擴展資料:

建築特點:

它在一座平緩的山坡上,採用了水平而非垂直的線條,共上下三層:第一層包括電視機、廚房、電梯間、酒

窖;第二層包括夏季餐廳冬季餐廳、起居室、電梯間、書房、天井伸縮性儲藏室;第三層包括兒童房、主卧室、電梯間、平台。一二層大量運用玻璃幕牆,雷姆·庫哈斯用用朗香教堂式的開窗達到範思沃斯式住宅的採光及視野,波爾多市美景可盡收眼底。

範思沃斯住宅式是用大面積玻璃作為牆體及空間隔板,強調自然採光與良好的視野。朗香教堂式是在混凝土體塊上的大小不一的不規則開洞,利用光製造宗教的神祕意境。第三層外牆為混凝土結構,為了承受混凝土的重壓而利用槓桿原理用鋼索牽拉位於樓頂的橫樑。

同時朝陽一側根據人的身高設置圓形小窗,保證採光。當然另一個的特色是房屋的一個採用開放式涉及的升降平台,以配合男主人日常工作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波爾多住宅

急需波爾多住宅資料,分析

雷姆·庫哈斯設計的艾瓦別墅(Villa dall Ava)完成於1991年,坐落在巴黎郊區聖克勞德。其外表材質是波形鋼板的格構,周邊建築均是抹灰的。以埃菲爾鐵塔為遠景,和它對齊的還有一個水池。在內部,庫哈斯避免使用傳統的建築空間語言。艾瓦別墅的起居空間邊緣是模糊的,安排在一個以坡道串聯的八個對象組成的有力組合當中,而不是傳統的走廊式或串聯式的組織,首層的主要起居空間位於花園,被屏風和竹子隔開。住宅周圍是建於19世紀的老式街區,像經典的歐洲風景畫。

冉·庫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作並當過記者。1968-1972年轉行學建築,就讀於倫敦一所頗具前衞意識的建築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從那時起,他對當代文化環境下的建築現象就開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1972年,Harkness研究獎學金使他得以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築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紐約城市規劃/建築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1975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建了OMA事務所,試圖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境下現代建築發展的新思路。

早在1978年,庫哈斯就將關於紐約這個城市的研究,納入《癲瘋的紐約--曼哈斯的宣言》一書中。在這本書裏,他設計了一系列虛構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宮殿大廈(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證明,即使是建築上最不重要的細節,它所展現的永久性和大都會不斷變更的不穩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這場衝突中,大都會無疑是勝利者。在這個事實不斷滲透的現實中,建築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過是歷史和記憶幻影的裝飾載體。在曼哈頓,這個衝突用一種聰明的方法解決了:一座變化發展的建築都應具備紀念性的氛圍和內在(表現)操作的不穩定性這樣的雙重關係。它的室內是不同計劃和活動的動態組合,不斷改變,但又於建築外表。曼哈頓的天才之處在於建築外表和其內部表現之間的簡單,它保留了建築外部形象的完整性,這才是曼哈頓真正的迷人之處。這個觀點所展現的大都會擁擠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遺憾和不可原諒的,而是充滿機會和所有潛在可能性的令人興奮的文化現象。

這本書透視出冉·庫哈斯樂觀的現代主義精神,以及對當今一切文化現象寬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庫哈斯作業名尚未有一件建築作品的夢想建築師地位,也改變了我們這一代青年建築師對城市、對建築的傳統理念,如果説二十年代的前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所寫的《走向新建築》是本世紀初工業社會的建築宣言,那麼《癲瘋的紐約》則是本世紀末消費社會的建築與都市宣言,帶來的是與前者同樣的社會震撼力。

《癲瘋的紐約》之後,庫哈斯幾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築,努力實現或證實他早年在書中所提出的建築理想和宣言,特別是外表與內在行為簡單論。

在外表上,庫哈斯試圖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輕鬆的感覺,並沒有對內部發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實際上,他卻對其內部展示的空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建築與都市內的空並非真空,他要給你一切的可能性,調動你的,幻想虛無。他要創造一種讓你有無限,要進去窺視的空,在建築和大都會的空間裏去創造一種擁擠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馬塞爾·杜尚曾經給後人設下的無數令人迷幻的陷阱一樣,庫哈斯這位天才建築師也給我們這代人設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無疑問,冉·庫哈斯對希望生活在這座玻璃盒子裏面的主人們產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這種好奇心貫穿於整個漫長的建築構造過程中的一種故事性的積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國,1996年第一階段完成)

無修飾的木夾板、鍍鋅鐵皮、未作表面處理的混凝土、裸露的熒光管,這一切均無嬌造作之感。庫哈斯在自己的建築作品裏對於細節大樣或多或少顯得輕鬆自如,並願意去使用這些很便宜的材料,只是淡淡地流露出對建築的關注,庫哈斯自認是一個沒有風格的建築師,不像當今紅透半天Richard Meier或Frank Gehry。他認為沒有風格並不是件壞事。他對形體視而不見,只對形體內的擁擠現象有興趣。

3. Parcde Lillette (巴黎,1982競賽方案)

這是冉·庫哈斯沒有物質的擁擠論點的代表作。在這裏他只是簡單地複製一個自然,用最少的,沒有特色的建築語言(或設備、或具體形式)加上不確定的計劃去創造一片佈滿社會工具的密集森林去橫跨這塊地形。 1996年,冉·庫哈斯更把這種低調處理建築都市的風格與個性的觀點,推向一個登峯造極的層次,這一年他提出了普通城市的觀點。他認為個性的堅持給當代的城市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縛,與當今消費社會所製造的東西毫無關聯。這也是大量普通城市存在的思想根基。只有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存在便是合理。

這種近似頹廢荒誕的觀點,卻掩飾不住他性格中嚴肅的一面。從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他在哈佛的研究課題轉向全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把深圳、東莞、廣州、珠海、澳門和香港等地作為他的研究場所,採訪了當地的規劃師、建築師、、教授、學者和學生,並重新把新的都市條件整理編成《珠江三角洲》的小冊子展示於當年德國卡塞爾藝術文獻展。

正如他的前輩建築大師,多才多藝的勒·柯布西耶,所有影響當今建築/都市發展的主題--社會、經濟、文化、地理變遷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化的動態影響,才是真正令他感到興奮的事情。

與前半個世紀提倡國際風格、方盒子,把自己的一套主觀臆想無情的滲透到全世界的勒·柯布西耶不同,庫哈斯認為雖然每一個建築師都有機會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作品,但更應把自己的興趣與每個國家的文化相互滲透,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庫哈斯自己便是這樣的建築師,人住在倫敦,事務所在鹿特丹,教書哈佛,而作品則散落在世界各地。

雖然全球化的趨勢已成為當今建築最重要的特色,畢竟像勒·柯布西耶大師們的英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提倡沒有主流,沒有個性的時代,冉·庫哈斯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多元、矛盾和衝突的不確定性才是建築在每一個時代的永恆主題,也是建築得以不被歷史淘汰的根本所在。他本人一開始便是這種浪漫的實有主義者,更是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和時代觀念的創造者。

[“建築是需要爭議的”———庫哈斯訪談]

雷姆·庫哈斯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是世界上惟一的這種類型的建築師。———伊東豐雄

“荷蘭沒有山,只有風。”———雷姆·庫哈斯,《小,中,大,特大》

庫哈斯太忙了,採訪只能在他進早餐的時候進行。

庫哈斯的早餐十分簡單,黑咖啡加麪包,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手中麪包片上的黃油堆得像小山一樣。

這是庫哈斯在中標以後回到北京和業主進行的第一次會議。因為連續工作的緣故,與助手熱烈地談論着工作的庫哈斯雙眼佈滿了血絲。

庫哈斯不可能不知道,早在CCTV新大樓開始競標之初,關於這個項目的爭論就在網上開始了。爭論的範圍已經超出了建築學的範疇,擴展到文化、社會、經濟各個領域。

在西方建築界,庫哈斯是公認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大師,同時也是爭議的代名詞。庫哈斯來到中國,再一次把爭議帶到中國。

12月20日中標之後,躊躇滿志的庫哈斯和他的同事們一起開了香檳慶祝。在痛飲的同時,也對公司未來幾年的業務進行了調整。

初春的東三環中路32號還是一片寂靜,已經動遷一空的廠房即將被拆除。備受關注和爭議的CCTV新總部大樓在今年10月動工之後,將逐漸化為現實。

CCTV需要在2008年有一個具有足夠吸引力的形象。強調密度、着眼於對城市密度關注的庫哈斯需要一個具有真正挑戰意義的項目。

庫哈斯將如何通過CCTV新大樓向中國人詮釋和解答他的建築理念?

年輕時當過5年記者,曾經採訪過費里尼的庫哈斯,對付記者顯然很有心得。他的回答十分簡短,很多時候採用迂迴的方式,迴避正面作答。

南方週末:你怎麼會想到參加CCTV的競標?

庫哈斯:我在哈佛教了五年書,我的學生做了一個課題:中國城市的進化。在我的那本《大躍進》裏,我們提到了廣州、珠海、深圳、香港和澳門,提到了城市的發展,又看到了它們的發展是多麼迅速。我們對中國已經研究、關注了很久。當時我們的時機沒有成熟,現在中國有這麼一部分人開始意識到需要什麼樣的建築,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參加競標的原因。

CCTV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有着與眾不同的活力,具有比較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環境。大建築和摩天高樓現在被定義得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在解讀摩天高樓的時候,並不是追求有多高,而是看它有多少內涵和活力。我們做設計並不是説每一樣都要不同,我對形式不感興趣。

我們做這個方案,並不是佔用了空間,而是創造了空間。我們給這個城市創造了這個空間環境,我們定義了這個地區,這是我想要的。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建築,還有建築的周邊。

南方週末:你知道對你的設計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嗎?

庫哈斯:當然知道。這很好,知道不同的意見,對方案會有補充和完善。只有令人厭煩的建築,才只有一種聲音。建築是需要爭議的。

南方週末:對CCTV方案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對城市環境的破壞、不夠美觀,以及造價過高。

庫哈斯:對環境的破壞,純粹是無稽之談。我們的工程師會盡最大的努力讓這幢建築表現出正常的工作狀態,另外,我們在大樓內部研究設計了許多感應設備,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約能源。談論美與醜是一個有趣的話題,關鍵就看你是從什麼觀點來看了。造價太高我無法反駁,因為它的造價確實是高昂的。

南方週末:你把演播室全部放在地下,是出於什麼考慮?

庫哈斯:演播室不需要採光;另外一個原因,可以和地面交通隔離,在室外騰出更多的步行空間。甲方對這個方案感興趣,覺得很合理,認為是放在了合適的地方。

南方週末:CCTV是你最重要的項目嗎?

庫哈斯:是的,絕對是這樣的。這個項目甚至改變了我們的一些工作方式,我們在中國花了很多時間,把它當成一個課題,而不僅僅是一個工程項目來研究。

南方週末:你中標以後,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歐美的建築師會更看重中國市場嗎?

庫哈斯:美國建築師在中國已經做了很多建築,摩天大樓起源於美國,所以很多項目都給了美國人。歐洲的建築師在中國做這麼大的項目還是第一次,對我來説,讓中國的年輕一代對歐洲的文化和思考方式產生興趣,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南方週末:這樣大的項目在西方多不多?

庫哈斯:不多。不過,我的事務所也做住宅設計,做各種尺度的建築,你知道我寫過一本書《小,中,大,特大》,對各種尺度我都有興趣。

南方週末:你在當建築師之前,當過記者和劇作家,這對你做建築有什麼影響?

庫哈斯:我還拍過電影。這些經歷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對於很多建築師來説,他們的職責就是創造美麗的形式,而在我看來,是將建築與文化以一種有活力的方式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和其他建築師的差別。我樂意用記者的眼光來觀察世界,觀察我們的周邊環境,然後選擇一個更好的時機參與其中,這就是我要做的。

南方週末:CCTV新大樓建成之後,你或許會成為在中國最知名的荷蘭人,這是不是很棒的一件事?

庫哈斯:我不這麼看,我認為我是歐洲人,而且CCTV的方案是羣體工作的結果。你看到坐在那裏的那些人,比如那個日本人,他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方週末:你怎麼評價自己?

庫哈斯:你知道我當過記者,作為一個記者,我並不關注自己,關注更多的是別人。我並不在乎我自己是什麼,我在乎的是這樣一個有潛力的年份,我能夠在這一年做什麼?創造些什麼?

南方週末:你對中國出現如此之多的醜陋建築怎麼看?

庫哈斯:我不關注美與醜,我感興趣的是它們是如何建起來的。它們有這麼多類型,它們記載了歷史,這就足夠了。歷史性是最重要的,我不在乎它們好或壞。

南方週末: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你的建築將起到什麼作用?

庫哈斯:這是個好問題。建築在外立面上看起來越來越相似,但我想並不是所有的方面都是這樣,比如説建築的尺度、內涵、塑造空間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把紐約世貿中心搬到中國,找一個特殊的地段建起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們還是會很不相同。

南方週末:在你眼中,21世紀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紀?

庫哈斯:我不太展望未來,有些人假裝對未來的50年有一個期待和認識,我對此並不感興趣,現實已經充滿幻想,沒有必要去展望未來。當然也可以這樣認為,在19世紀的歐洲和20世紀的美國,經濟和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個世紀也許是在這裏。(本次採訪得到馬清運先生的協助)

藝術史家河清對庫哈斯和中國建築評審過程提出了批評,他是在8月1日杭州的《都市快報》上看到了電視台公佈新大樓方案的一張圖片和一塊豆腐幹大小的一百餘字介紹。他説,“儘管圖片是該方案最佳角度的效果圖,但我還是看出這是一個歪七斜八的建築。其論證文字如下: “專家評委認為這是一個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鮮明個性,又無排他性。作為一個優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北京的新形象,又可以用建築語言表達電視媒體得重要性和文化性。其結構方案新潁、可實施……” 一個需要投資50億人民幣的重大而昂貴的建築,僅用這麼一百零幾個字來向國人説明理由,是難以交待得過去的。而且我覺得上述文字行文稚拙(猶小學生文筆),用詞怪異,語焉不詳,極耐人尋味。 顯然,這是一個低調、遮掩、敷衍一下大眾媒體的説明。我是在進一步查閲之後才得知投資額之巨,中標設計師為庫哈斯。 説一個方案“不卑不亢”究竟是什麼意思?“無排他性”,這個“他”指的又是什麼?讓人費解。”

主要著作

《癲狂的紐約——一部曼哈頓的回溯性的宣言》(1978年),此書為庫哈斯運用社會學研究建築問題的開端;

《小、中、大、超大(S,M,L,XL)》(1995年),此書為庫哈斯及同事運用現象學的種種知識思考建築概念的紀錄;

《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2002年),此書為庫哈斯在成為哈佛建築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後研究建築和都市狀況的研究成果,他以“城市項目”為單位,包括對中國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哈佛購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年),此書研究了購物和零售消費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建築作品包括:

法國圖書館(1981年)、拉維萊特公園(1982年)、波爾多住宅(1994年)、荷蘭駐德國大使館(1997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加建(1997年)、西雅圖圖書館(1999年)、電視台新樓(2002年)、廣州歌劇院(2002年)等

雷姆 庫哈斯的成長經歷和作品 還有他成功的原因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生於鹿特丹,早年有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的經歷。1968--1972年在倫敦的建築協會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築。他曾經在1975年跟隨德國現代主義大師翁格爾斯工作過,參與他的德國科隆的沃爾拉夫----理查茲博物館的競賽設計工作。從翁氏那裏,庫哈斯學到了將建築理論與建築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最終發展成為自己的建築設計體系。創作早期受到荷蘭風格派的影響,愛用施德羅住宅一樣的穿插方式。他與艾利婭·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創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逐漸形成了。OMA在國際上取得很大影響之後,庫哈斯返回荷蘭鹿特丹設立總部。

雷姆·庫哈斯重要的建築作品有:法國圖書館 (1981)、拉維萊特公園(1982)、波爾多住宅(1994)、荷蘭駐德國大使館(1997)、紐約現代美術館加建(1997)、電視台新樓(2002)、西雅圖圖書館(1999)、廣州歌劇院(2002)等。

庫哈斯的建築創作首先是現代主義的,然後以此為基礎加入了造型上與社會意義中的若干內涵。並以此作為其建築創作的顯著特徵。從深層次講,庫哈斯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很深的影響,希望通過建築來傳達下意識,傳達人類的各種思想動機。建築具有某些解構主義的特徵,同時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為來自理性主義非常強烈而有極具創造力的荷蘭,他的設計企圖是解構、超現實的道路,這就是所謂布羅德彭特稱之為“高度直覺的解構主義”。本文在第三部分將較詳細的分析其中的幾個,以説明其創作的方。

作為理論家的庫哈斯寫過很多著作。重要的包括以下幾部:

1.《癲狂的紐約----一部曼哈頓的回溯性的宣言( Delirious NY )》(1978)。這部書是庫氏運用社會學研究建築問題的開端。

2.《小、中、大、超大(SMLXL)》(1995)。這部書是庫氏及同事運用現象學的種種知識思考建築概念的紀錄。

3.《大躍進(Great Leap Foward)》(2002)。這部書是庫氏在成為哈佛建築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後研究建築和都市狀況的研究成果,他是以“城市項目”為單位的。包括對中國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4.《哈佛購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這部書研究了購物和零售消費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這些成為我們分析庫哈斯設計哲學的文本來源。

1988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包括雷姆· 庫哈斯的"解構建築七人展"。1995年庫哈斯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年度回顧展的主題,展覽的題目是“雷姆· 庫哈斯和公共建築空間”。

2000年5月,雷姆·庫哈斯被授予第25屆普里策建築獎

二、 二、社會角色和專業視角的反思----雷姆·庫哈斯的建築理論

為了敍述的方便,我們將庫哈斯的理論劃分為城市理論和建築創作理論,分別進行敍述。

1 城市理論

看過庫哈斯著作的人都會覺得他的書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斷的充斥着跳躍與不知所云。如何認識庫哈斯的理論呢?這裏擬從庫哈斯的敍述方式與理論根基兩方面入手對其進行理解。

《顛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庫氏在大都會建築學領域撰寫的奇幻"建築小説",也是瞭解庫哈斯城市理論的最重要的文獻。這部集論文、方案、作品於一體而編織的美學文本,對當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現實進行超現實主義的批評。所謂超現實,就是脱離了普遍的理論論述結構。一般的理論模式都為:是什麼(問題的本體論)----為什麼(問題的研究方)----怎麼辦(問題的現實意義及解決方案)。從庫哈斯的有關著作來看,她只注重了第一步驟的渲染和鋪陳,偶爾涉及到第二點的研究方,而絕少提及第三點。這種似乎從記者生涯中養成的恣意文風形成了庫哈斯的研究習慣。

在對城市的認識的過程中,庫哈斯的思考路徑不是順着建築學的既定理論框架進行思考。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諸如網絡對社會形態的影響、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革、建築不得不進行的必要性、對城市發展速度的思考、資本財富在城市進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TAG標籤:#波爾多 #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