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草書的齊怎麼寫

草書的齊怎麼寫

知科普 人氣:1.04W
1. 齋字草書與齊字行書的區別

一、草書和行書字型結體不同

草書的齊怎麼寫

1、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與字中間無牽連,比較好認。

今草的字型大小參差,結字連慣。刪繁就簡,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義。結體逛放,竟嚴謹又自由。識字難度大。

2、而行書雖然也大小參差,但幅度沒有今草大。行書字型基本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字體相對平正。結體非草非真。識字容易。

二、寫出來的字體不同

1、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

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2、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

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

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三、藝術性不同

1、草書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2、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_飄逸之靈 行書與草書

2. 德字的草書怎麼寫

“德”字草書寫法: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始於漢初。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不拘章法,筆勢秀麗流暢,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

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字文》、懷素《自敍帖》等,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草書自狂草起開始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擴展資料:

草書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儘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幹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幹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筆向下按”。

12、中側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3. 草書的遙字怎麼寫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敍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亦自不識 張丞相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

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

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餘忘之。”

而張旭也被稱為“草聖”。 [編輯本段]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

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週、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

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裏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説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

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説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許慎在《敍》裏説“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被譽為草聖,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

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説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説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

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説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説。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説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

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

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説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説今草起於二王,是着眼於典型的形成。

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 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敍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

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編輯本段] 衍生與發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書法家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脱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説,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

4. 草書賀字怎麼寫

賀字草書寫法如下:

賀(hè)是漢語漢字,其意為:慶祝,祝頌,祝賀,賀喜。賀詞。賀電。賀禮或姓。

賀姓,分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和其它少數民族賀氏。會稽賀氏來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後。《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二是源於姜姓,為齊相國慶封之後。

5. 宋鳳鳴草書怎麼寫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

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週、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裏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説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

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

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

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説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許慎在《敍》裏説“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

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

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劉田依草書作品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説解。

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説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説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

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説。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説法。

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

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

説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説今草起於二王,是着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敍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衍生與發展 懷素書法作品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

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書法家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脱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説,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唐朝張懷瓘《書議》雲: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故有此別論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

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儘管草書出現。

6. 佰草書怎麼寫

佰字草書狂草的寫法如下圖:

佰字草書行草的寫法如下圖:

佰拼音:bǎi,注音:ㄅㄞˇ,簡體部首:亻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8畫,繁體部首:人部

五筆:WDJG,倉頡:OMA,鄭碼:NANK,四角:21262,結構:左右,電碼:9688

區位:1659,統一碼:4F70,筆順:ノ丨一ノ丨フ一一

釋義:表示很多:~草。~貨。~科全書。~家爭鳴。~花齊放。精神~倍。~聞不如一見。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佰流[bǎi liú]

眾多河流。

2.佰響[bǎi xiǎng]

方言。一百個爆竹編成的鞭炮。亦泛指鞭炮。

3.佰畮[bǎi mǔ]

百畝。

4.伍佰[wǔ bǎi]

伍伯。

5.佰嬌[bǎi jiāo]

百驍。

6.佰嶂[bǎi zhàng]

羣山。

7.佰死[bǎi sǐ]

指非常危險的處境。亦謂處境非常危險。

8.佰念[bǎi niàn]

百般思念;各種想法。

7. 知的草書怎麼寫

知的草書如下圖會意。

小篆字形,從口矢。 段玉裁:“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義:知道擴展資料知,zhī,從矢從口。

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動】 (會意。

小篆字形,從口矢。段玉裁:“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義:知道)知,識也。

——《玉篇》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史記·留侯世家》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沈帥百口保其無他。

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無他。”──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參考資料草書_百度百科中國書法史_百度百科。

TAG標籤:#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