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普洱茶熟茶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

普洱茶熟茶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

知科普 人氣:1.79W

普洱茶熟茶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

普洱茶熟茶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答案是1975年及以後。

普洱茶熟茶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答案是1975年及以後。

1975年及以後才有的普洱熟茶。1973年,中國茶葉總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根據市場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在昆明茶廠試製,最後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術,加速茶葉陳化,大大縮短髮醇時間,1975年普洱熟茶渥堆技術成型,並開始生產、流通普洱熟茶,真正意義上的普洱熟茶由此誕生。

普洱茶熟茶是在1950年代開始生產的。當時因為茶葉儲存不當導致了茶葉發酵,而這種茶葉味道醇厚,逐漸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後來人們開始有意地製造這種茶葉,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普洱茶熟茶。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普洱茶熟茶從那年開始出現的

正式出現熟茶是普洱茶採用“渥堆”發酵技術,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的新篇章。

普洱茶有其獨特的加工工序 , 一般都要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堆捂等幾道工序。鮮採的茶葉 , 經殺青、揉捻、乾燥之後 , 成為普洱毛青。這時的毛青 , 韻味濃峻、鋭烈而欠章理。毛茶製作後 , 因其後續工序的不同分為 " 熟茶 " 和 " 生茶 " 。經過渥堆轉熟的 , 就成為 " 熟茶 "。

擴展資料

主要功效:

熟普洱茶(生茶自然發酵也同)主要的活性作用成分是紅茶素(TR)、黃茶素(TF)、茶褐素(TB)、沒食子酸和維生素C等。發酵熟制的普洱茶由於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類物質的轉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單糖和寡糖,發酵中,維生素C也成倍增加,這些物質對提高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酵過程使普洱茶中所含的黃酮類物質以黃酮苷形式存在,黃酮苷具有維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體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質。

含有豐富有益菌羣的發酵熟普洱茶,在進入人體後不會對胃產生刺激作為,而且能夠在胃的表層形成附着膜,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經常飲用可以起到養胃和護胃的功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熟茶

普洱茶的熟茶工藝是何時形成的?

究竟何時開始有了普洱熟茶?

很多人一定會説——1973年。因為在因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磚”, 被譽為第一批人工後發酵普洱熟茶茶磚。

但真的是這樣嗎?普洱熟茶直到1973年才橫空出世嗎?熟茶自己的演變歷程又是什麼呢?

我們分5個步驟為大家詳解:前身、記載、工藝、誕生、今世。

普洱熟茶的前身

——紅湯生普

讓我們沿着歷史往前追溯,在龍馬同慶號的內票上有一段話:

“葉色金黃而厚,水味紅濃而芬香”。

“水味紅濃”這個詞,明顯不是用來形容生茶的。但是如果它是熟茶,那麼“湯色紅濃”就説得清了。

而龍馬同慶號始創於雍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35)年。

但這個內票也被許多人質疑:

“萬一這餅茶是存了10年以上的普洱老茶(生茶)呢?湯色紅濃的普洱不一定只有熟茶啊。”

好的,那我們接着往下看。

我們回到1948年,昆明市茶商業同業的一個文件,可以作為它的佐證資料——

文件中寫道七子圓茶(即七子餅茶)的湯色標準為紅湯。它對應的是哪種茶我們如今很難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紅湯的七子餅茶有着一定的發酵度。

如果你覺得,光看湯色標準不夠嚴謹的話,那我們來看看它在製茶工藝方面的紀錄。

熟茶的工藝記載

——渥堆發酵

瞭解普洱生茶、熟茶的茶友應該都知道,熟茶比生茶多了一個渥堆發酵的工藝,所以才能一次定性,發酵出“紅濃”的茶湯。

而生茶的製作技藝中,是沒有“渥堆發酵”的步驟的。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但我們翻遍了很多關於雲南普洱的紀錄,卻發現,在1939年,就有記載着“渥堆發酵”。

1939年,範和鈞先生來到佛海(今勐海),考察西雙版納茶廠實力。在他的調查結果《佛海茶業》文中清楚的記載了當時的製茶工藝,有渥堆發酵的步驟。

“丙、潮茶一盤灶須高品、梭邊各百五十斤,概須潮水,使其發酵,生香,且柔軟便於揉制。潮時將揀好茶三四藍(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厚以十寸為度,成團着則搓散之。取水三噴壺勻灑葉上…..潮畢則堆積一隅,使其發酵,熱度高時中心達106度,近邊約92度”。

——範和鈞《佛海茶業》

同樣譚方之(1944)也有很詳細地記載:

“茶葉揉制前,僱漢夷婦女,將茶中枝梗老葉用手工揀出。粗老茶片經剁碎後,用作底茶,撿好之“高品”、“梭邊”,需分別濕以百分之三十水,堆於屋隅,使其發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則揉成曬乾後,內部發黑,不堪食用。”

——譚方之

範和鈞和佛海茶廠創始團隊

而1957年,西雙版納茶廠(勐海茶廠)的負責人唐慶陽先生也説過:

“解放以來,西雙版納茶廠打破過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產僑(銷)圓茶。經過一定温濕度人為技術管理,不但控制黴菌生長,而且依然能保存圓茶後發酵滋味醇厚的特點。”

可見,當時的圓茶是做成成品後進行“一定温濕度人為技術管理”的,也意味着它有一個輕度的後發酵。

而且口感是“後發酵、滋味醇厚”,從各種特徵上來説,都和現在的熟茶非常接近。

熟茶的工藝嘗試

——接近熟茶

1958年,下關茶廠試驗成功緊茶蒸汽高温快速發酵,全程翻堆兩次,最多15天。

雖然這種發酵的緊茶缺陷較大味道比較奇怪,但仍然為1975年後下關茶廠研製自己的渥堆發酵打下了基礎。

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廣州成為重要通商口岸。雲南的普洱茶需要調動到廣州才能出口。

同時,由於運輸條件比以往更加便利,發到廣州,香港的雲南青茶老味不夠,於是當時以盧鑄勛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辦法用雲南普洱茶進行潑水發酵,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蓋使其發熱到75度,翻堆數次,茶約七成干時,裝入麪粉包,吊在倉庫裏。如果茶包太熱,倒出來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這時候盧鑄勛的茶無論是發酵時間、還是發酵温度都已經很接近熟茶的要求。但他發酵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老茶口感,所以發酵度不夠深。

嚴格意義上來説,盧鑄勛的茶還不算真正的熟茶。熟茶的真正誕生,還是得説回1973年。

熟茶的正式起源

——熟茶誕生

到了1973年,省茶司接到了一份來自港商的訂單。

港商想要“紅湯”的發酵普洱茶。並拿出了他們想要的樣品——在廣東發酵過的普洱熟茶。

但省茶司的當時並沒有製作過真正的熟茶。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想了個法子,派人去樣品生產地學習。

於是,由昆明茶廠吳啟英、勐海茶廠鄒炳良為首的七個技術人員,就來到了廣州學習發酵技術。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茶廠裏的老技術人員陳佩仁因故沒能去成廣州,所以較上勁了,向茶廠申請了1噸的粗老茶葉,要自己搞實驗,做出發酵普洱。

去廣州的學習小組回來後,開始在昆明茶廠大規模實驗,照搬廣州的工藝。失敗了好幾次。

因為廣州發酵時是撒熱水,且廣州空氣本身就更濕潤一些,而昆明的氣候條件和廣州不同。

在廣州小組失敗時,陳培仁已經用傳統的方法發酵成功了一批茶,率先生產出當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而廣州考察小組也反應了過來,把廣州用的冷水替換成冷水,調整工藝後,很快也獲得了成功。

兩個小組的成品拼配在一起,組成了1973年第一批出口到香港的、正式的普洱熟茶。這也是1973年被認定為普洱熟茶元年的始末。

普洱熟茶的今世

——批量生產

後來,1974年,勐海茶廠、下關茶廠的技術員回廠後分別試驗,各自改進後,勐海有了勐海自己的工藝,下關則結合了前面所説的緊茶蒸汽熱發酵工藝,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品。

同年1974年,勐海渥堆熟茶試製後開始出口,由於湯色沒有達到預期要求,被稱為雲南青;

1975年,勐海茶廠的普洱熟茶基本定型,普洱熟茶園茶7452,7572開始批量生產;下關茶廠則推出出由渥堆熟茶製作的7663。

該茶在1976年後大量出口法國,這就是後面的銷法沱。而昆明茶廠推出7581熟茶磚。

也就是説盡管普洱熟茶1973年是指製作成功,而產品大規模上市是從1975年開始。1973年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口的,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款壓制成磚的嘜頭茶7581。

所以,普洱茶熟茶的產生經歷了潮茶工藝,緊茶的潑水工藝,再到香港泰國的仿製老茶工藝,最終才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普洱茶熟茶工藝。

經過幾十年的完善,這才誕生了我們現有的普洱熟茶的渥堆技術。形成了各式各樣、 優良品質、口感豐富、温和順滑的普洱熟茶。

總結:

——普洱生熟區別

劃重點,熟茶誕生的年份—1973年,誕生地—昆明茶廠;熟茶也不是煮熟、炒熟、燒熟,而是人工渥堆發酵,堆熟的。

為避免上當受騙,請牢記,在1973年之前沒有真正的人工渥堆熟茶。(之前的普洱茶,於今天的標準來看,都是普洱生茶。)

也就是説,普洱熟茶從誕生到現在只有48的時間,如果你聽到茶店老闆賣着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了。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區別,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來談論,但簡單來説,可以記住3點:

# 普洱生熟區別 #

1、工藝不同。

生茶的主要步驟是“殺青-揉捻-乾燥”。而熟茶的工藝主要步驟是“殺青-揉捻-渥堆-乾燥”,多了一個渥堆工藝,發酵度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湯色、口感不同。

生茶茶湯黃亮透明,而熟茶的湯色則是紅濃明亮。生茶清香,熟茶醇厚。

3、性質不同。

生茶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生陳化(後發酵),而熟茶是在渥堆的時候已經初步定性。雖然也會“越陳越香”,但變化遠沒有生茶明顯。

還想知道更多的普洱熟茶知識,請關注我們“學茶研習社”。

普洱茶熟茶的歷史來源?

普洱茶歷史來源以及發展:

周朝: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普洱茶的歷史沿革?

宋朝年間普洱地區就有茶葉出產。以後,普洱地區逐漸成了雲南茶葉集散地,習慣上稱雲南茶葉為普洱茶,並一直延續到近代。

新中國成立後,雲南茶葉仍以傳統壓制型茶形式供應邊銷、廣東及港澳海外市場。至70年代之前,基本上都是以曬青壓制型茶為主的形態,是為現時我們所謂的普洱生茶。70年代之後,始有渥堆量產之熟茶。

目前,雲南地方標準確定雲南特定地區生產的生、熟茶均為普洱茶。

普洱茶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普洱茶最早見於明朝萬曆年間在雲南為官的謝肇淛所撰《滇略》一書,書中説道:“土庶所用,皆普茶也。”所謂普茶,即普洱茶。普洱茶一名在《滇略》中面世以後,逐漸傳開。最終名揚海內外,古今傳承。

謝肇淛所説的普洱茶產於何方?為何處土庶所用?唐代以來説茶道茶的文人墨客以及各種記載雲南茶事的典籍對此已早有許多記述。先於謝肇淛的唐人樊綽在《蠻書》卷七《雲南管內物產》中説:“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卷七中亦説:“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樊綽與李石雖然沒有講到產茶諸山的山名,但他們已告知世人,產茶的“諸山”都分佈在銀生城域。

您知道生.熟普洱茶的來歷嗎?望告知!謝謝!

熟普洱茶是指經過渥堆發酵處理製作而成的普洱茶。普洱熟茶是1973年研製出來的新工藝,適於現飲,在日後陳化過程中的口感變化較少。具有茶性温和、湯色紅濃、滋味濃醇、葉底紅褐的品質特徵。

1.生普洱茶是採用傳統的製茶工藝,未經過渥堆發酵處理製作而成。生茶茶性較烈、刺激,新制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根據茶質的不同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苦味、澀味,湯色較淺或黃綠。隨着年份的不同及存放環境的不同,生普洱茶外形色澤會不斷變化,一般呈青棕、棕褐色,湯色也會由黃變紅,香氣會變的純高、滋味醇厚、口感清爽滑潤具有回甘、生津的特點。

生茶隨陳放時間不斷變化,充分體現了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獨特魅力,而且陳年生普洱茶比熟茶更具保健功效,因而具有更大的升值空間和投資價值,非常適合熱愛普洱的人士長久儲存。

2、熟普洱茶是指經過渥堆發酵處理製作而成的普洱茶。普洱熟茶是1973年研製出來的新工藝,適於現飲,在日後陳化過程中的口感變化較少。具有茶性温和、湯色紅濃、滋味濃醇、葉底紅褐的品質特徵。

普洱茶的鑑別

1、 生茶與熟茶的區別

生茶沒有經過渥堆發酵是在自然條件下逐步陳化變熟的,熟茶則是製作過程中通過渥堆發酵使茶葉實現快速熟化。生茶在自然熟化的過程中因儲存條件的不同以及存放時間的長短形成了獨特的氣韻和滋味,普洱茶品飲者更多喜愛生茶,以擁有和飲老生茶為趣.世面上陳年的生茶一般要比熟茶貴出很多,利益驅使一些不法商家,用熟茶、輕度發酵茶、生茶搭配的茶冒充老生茶欺騙消費者,牟取暴利。

年限短的生茶和熟茶通過葉條的顏色可以一眼分出,生茶為青綠或墨綠色,熟茶為褐紅色或黑紅色。而陳年生茶熟化後顏色會變成棕褐或褐紅,外觀上和熟茶相近,很難區分,只有通過香氣滋味,葉底等來進行判別。從香氣滋味判別:普洱熟茶因為經過渥堆,會產生一股熟味,這種渥堆出來的熟味一般要存儲十年以上才會在茶的冷嗅中消失,但茶湯中仍然可以感覺出熟味來。老的生茶除了有陳年的韻味外,還會因茶質的不同轉化出蘭花香型、樟香型、玫瑰香型、蜜香型等香味,而陳年的熟茶一般會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經過長期幹倉陳化轉變過來的熟茶茶香。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從葉底辨別:陳年普洱生茶沖泡後的葉底褐中帶青,葉條有新鮮感,以手捻葉底,生茶有韌性、彈性,即便是幾十年的老茶,已經有點炭化,可以雙指捻成碎末,但仍不會稀爛如泥。熟茶的葉底多呈現暗慄或黑色,用手揉捻有感。

2、 幹倉普洱與濕倉普洱的區別

幹倉普洱與濕倉普洱,有時可以從茶的表面看出來,濕倉普洱茶一般年代較短,有經驗的品飲者一喝便知。幹倉陳年普洱茶湯亮、醇和、温潤、香高、甘甜、純正。而市場上的濕倉普洱茶除湯色變深外,茶湯滋味粗雜不醇,有強烈的漂浮感,缺乏厚度。嚴重黴變的濕倉普洱茶大多氣味黴濁,失去茶葉應有的光澤,給人以欠純正、不自然的感覺。黴變過的濕倉普洱茶香氣與幹倉普洱茶差異較大,難以混同。濕倉普洱茶可通過沖泡來鑑別:選擇較多的投茶量、較高的水温、較長的浸泡時間,採用重複沖泡的方法,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再看其葉底,即可辨其品質優劣。

如何保存普洱茶

一般而言,決定普洱茶陳化狀況主要有四個條件:温度、濕度、通風、無雜味。普洱茶要在濕度、温度適中,通風透氣的環境中存放,避免陽光直射或雨淋,保持清潔,無雜味。流通的空氣中有較多的氧份有利於茶葉中微生物的繁衍,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將普洱茶置放在風口上。普洱茶放置的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温度以正常的室內温度即可。

個人在家中存放,可選用陶瓷瓦罐,將普洱散茶拆去外包裝直接放於缸內,封好缸門即可,相同的茶品,單餅放置、原竹篾筒身、封存紙箱與存於甕中會有明顯差異。藏家多數都認同以紫砂甕存放所呈現的茶品最佳。紫砂甕存茶具有透氣性佳、温濕度穩定、香氣不外逸、氧化速度適中、隔絕灰塵與昆蟲動物等特點,但陳化速度相對緩慢,且佔空間。潮濕地方放置紫砂甕時甕低要離開地面至少十公分以上,否則,水氣容易滲入甕中,影響茶質。

竹箬包裝存放也是常見的收藏方法,竹箬是雲南大竹子上的筍殼,不但韌性好,還可以防潮,過濾雜味,是包裝普洱茶的最好材料。

雲南的普洱茶起源於什麼時候?

宋代,大理政權將南詔時期所設的“步日瞼”改為“步日部”。此時宋國與北方的金國連年征戰不止,急需戰馬,大理政權便在“步日部”開設“茶馬市場”,以當地的茶葉換取馬匹,再將馬匹轉與宋國,以換取其錦緞與珠玩飾品。茶葉的種植隨之擴大。

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軍隊佔領了雲南,將“步日”改為“普日”,普洱茶已成為邊疆各族民間交換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隨同以食肉、乳製品為主食的蒙古人進入。

明清兩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稱為“普耳”。萬曆年間,“普耳”又正式改為“普洱”,明朝廷還在其地設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貿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平定雲南,將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養、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上猛烏、下猛烏、整董編為十三個版納,統歸元江府管轄。這一時期普洱茶的生產和銷路較好,據《思茅縣誌》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葉十萬擔,經普洱過麗江銷往茶葉三萬馱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湧入茶山,達“數十萬”之眾,因而不斷出現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後,即在思茅城內設普洱茶局管理茶葉的種植、加工製作及銷售,並將原思茅城內私營茶商一律趕走,不得經營茶葉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復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為圓餅茶,因七餅為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圓”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洲、美洲,進入國際茶葉市場。乾隆年間,清廷對普洱府茶業情況進行調查後,將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列為貢品,年解貢茶660擔,貢後方允許民間私商進行交易。康、雍、乾期間,清還在普洱一帶開採銅礦和鹽礦,這對當地商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商賈旅人聚集,也帶動了普洱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來往如織,城內攤點遍佈,店鋪林立,城外帳篷如雲。馬幫出入,土特產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換日益發展,飲食業和人馬旅店應運而生。普洱天天為街,日日為市,甚至還出現了夜市市場,成為滇南商業活動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滿磨街等集市亦隨之形成,並日益興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產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紳出錢,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全長211公里,全為青石板鋪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濘。

明清兩代,在“茶馬古道”之外,還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條“茶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馬大道”,歷史上的普洱貢茶經此道運往昆明,然後轉運京城。從長江下游而來的客商,以及滇中、滇東地區的客商和本省的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瀾滄的“旱季茶馬大道”,自普洱起運茶葉,經思茅糯扎至瀾滄縣,再至勐連縣而後到達緬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萊州的“茶馬大道”,由普洱起運茶葉,經江城縣至越南萊州,然後轉運至歐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馬大道”,此係“官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經思茅、車裏、佛海至打洛,然後到達緬甸的景棟。在今天的普洱縣境內,還保留有三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大道”的遺址,見證着普洱茶貿易在歷史上曾經的繁榮與輝煌。

同治年間,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茶業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業漸漸衰落。光緒年間,茶市又復活躍,私商恢復,寧洱縣城有商號180餘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餘家。在寧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為團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葉的較大商號有“恆和園”、“裕泰豐”、“雷永豐”等10餘家,生產圓餅、方磚、緊團茶和雙喜牌茶。較大商號有“鼎光恆”“同仁利”、“裕泰豐”等數家。

近代

辛亥以後

漢族商人在西雙版納一帶,特別是在勐海從事製茶的商號如雨後春筍,相繼開業,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莊。八年(1919年),思茅縣城流行鼠疫、瘧疾,茶商漸撤,思茅茶業長期停頓,茶商轉入易武,故易武茶業又一度興旺,延至26年(1937年)。此後因法國重新封鎖老、越邊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業走向蕭條。

抗戰時期

外省量進入普洱,不少人從事商業,普洱商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商旅路線主要為南、北兩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輸出茶葉、食鹽、地產中草藥材,輸入布匹、香煙等,稱為“省貨”;南路由普洱輸出食鹽、銀飾等,經思茅、車裏至佛海,銷售後又轉運茶葉至緬甸,輸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紗、布匹、西藥、鹿茸、虎骨及雜貨等,稱為“壩子貨”。此時的普洱茶不僅行銷國內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區,而且遠銷港澳、緬甸、越南乃至歐洲,尤在日本和西歐享有盛名。普洱成為滇南重鎮和商業活動中心。

抗戰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暢銷無阻,國外至緬甸、印度、暹羅、南洋、香港一帶,內地則遍及雲南、貴州、康藏等地的商業市鎮。日軍南進時,由於戰禍侵襲佛海一帶,國內外交通受阻,因而產銷不如前。

上個世紀50年代

曾大力宣傳工商業,提出“恢復老茶園,開展新茶園”的號召,茶園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茶葉產量比抗戰後增長了許多,私商也紛紛收購,外銷馬來西亞、香港、仰光等地。但由於茶價總體低廉,茶農採摘茶葉不足維持生活,且若由內地入藏,耗時久、運費高,因而產銷量都不高。上個世紀60年代,也曾號召“大搞茶園建設”,在思茅壩、曼歇壩、景東縣文井大街開墾新式茶園。1975年,新建普洱茶廠,先後加工製作的青茶、紅茶、沱茶、特製普洱茶等六大類40多個品種,國內國外均有銷售。

普洱茶什麼時候有生茶和熟茶區分時間

普洱茶什麼時候有生茶和熟茶區分時間?

普洱茶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種,是雲南省產的一種發酵茶。普洱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茶,也叫青餅,另一類是熟茶,也稱熟餅。那麼普洱茶什麼時候有生茶和熟茶的區分呢?下面將詳細介紹。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時期。在南詔、大理等地區的古代民族中,普洱茶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明代初年,普洱茶流傳至雲南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

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過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普洱茶被歸納為綠茶、紅茶、白茶、黑茶之一。其中,普洱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能夠降血壓、減肥、降脂、解酒等。

生茶和熟茶的區別

生普洱茶是指未經過人工堆肥加工,以天然方式發酵並保存的新鮮茶葉。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生茶可以看做是青茶的一種,由於發酵不夠完全,茶葉中的鮮味和生氣依舊很濃烈,茶水中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也更加豐富。

而熟普洱茶是經過加工處理的,茶葉會被堆放在密閉的場所中進行人工發酵,促使茶葉中的鞣酸等物質與氧氣發生反應,茶葉的顏色、香味和口感等方面也相應有所改變。

區分生茶和熟茶的時間

普洱茶區分生茶和熟茶,通常是根據它們的製作時間。生茶一般會在每年的3月至5月進行製作,而熟茶則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二月進行製作。

當然,這只是一般的時間區分,並不是普遍的情況。根據具體的習慣和製茶工藝,生茶和熟茶的製作時間也會有所調整。但總的來説,這個時間區分是較為常見的。

結尾

總之,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其製作工藝和保存方式來進行的。生茶非常適合茶友們收藏和品鑑,而熟茶則更加適合初次接觸普洱茶的人羣。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普洱茶的口感和品質會越來越好,尤其是像普洱茶這樣需要長時間陳化才能達到更好品質的茶葉來説,越老越貴也就更為合理。

普洱茶歷史的熟茶發酵的起源

傳統上,普洱茶被加工成茶餅的具體重量是357克整, 7個地用筍殼捆成一筒所以也叫七子餅。這樣包裝的一提茶被放在馬背上的背籮裏用馬幫從雲南,途經四川運輸到拉薩甚至到印度和西亞,也上貢給北京的皇帝。而運輸茶葉的貿易通道後來被稱為茶馬古道。

茶葉在馬背上有時候要經歷100多天或者更長的時間,經過風吹雨淋日曬,甚至是馬背的温度和汗水使得茶葉在這樣的温度濕度下慢慢發酵,等到了目的地馬鍋頭意外的發現茶已經變味,但是經過發酵,生茶強烈刺激的茶性變得圓潤內斂,別有一翻風味。於是發酵茶贏得了慢慢的茶馬古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的青睞。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工廠裏控制普洱茶發酵的時間、温度和濕度,使得我們能在更短時間內就品嚐到普洱熟茶的滋味。

雲南茶歷史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

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在《史記·吳起傳》與《説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

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

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

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

所以説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 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説: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悦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黴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名茶-雲南的普洱茶屬於什麼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中包括歷史上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也包括現今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的普洱茶。普洱茶發酵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陳化,成型時俗稱生茶生餅(或青茶青餅),自然陳熟後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為加濕加温渥堆,成型時俗稱熟茶熟餅。雲南大葉鍾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曬青毛茶苦澀濃烈,發酵陳化後,其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茶那麼清寒,也不像紅茶那麼濃烈,獨具陳香、醇厚、甘滑的風韻。 普洱茶雖發展演變於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於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於地名,產區和銷區常混淆普洱茶、曬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線。雲南省從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人工發酵普洱茶,成品後只供出口,沒有內銷。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説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首先,我們對為這個定義而作出努力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身世複雜,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外表粗樸簡約而內質變化萬千,所以"什麼是普洱茶"這樣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地方標準"的定義就有這麼些問題:

1、不利於原產地保護。想,把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大車大車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來的不是普洱茶嗎?但是,聽説過茅台酒在其他省開分廠嗎?況且,雲南大葉種完全可以引種到非洲美洲,你説人家生產的不是普洱茶?但是,為何雲南宜良生產的寶洪茶,又是小葉種,加工工藝完全是龍井工藝,香氣指數還在綠茶中最高,為何人家就不讓你叫龍井茶?

2、加工工藝問題:"後發酵加工成"這裏指的只是人工發酵,即先發酵再製成品形狀;實際上,發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餅熟茶兩類: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發酵技術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沒有普洱茶?

4、如果承認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這一點我想誰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應該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綠茶(這一點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意味着,要麼是我們割斷了歷史,要麼是歷史犯了錯誤?只是有一點,如果普洱茶名來源於普洱地名(有好多説法另文討論),但是人工發酵技術是在昆明搞出來的,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餅、青磚不叫普洱茶的話,到市場上走走,您立刻會發現,這種説法一點也不尊重現實;紅印黃印你説它是青茶綠茶,商家肯定會説你是茶盲——同時這又意味着,要麼是我們無視現實,要麼是現實錯了。

6、"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樣的文字説的是質量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確確實實是普洱茶(儘管只是該定義説的熟茶),但質量較次的普洱茶,湯色完全可以紅濃,但卻並不一定明亮;"陳香"二字之外,我們看不出這和紅茶有多大區別。

7、不管自然還是人工,發酵過程並非一次性完成;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費的最後一刻,發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陳越香"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沒有這一點,普洱茶沒有今天這個樣子,更不會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輝煌。

説了半天,這時會有人問:你説人家沒説清普洱茶,那你説説看。

——好,沒問題, 定義的目的是確定本質;雖然定義本身並沒有確定的定義。但是一個定義既要反映事物本質,又要堅持和邏輯和現實的統一;至少,要堅持三條原則:

1、歷史與現實統一原則:我們尊重客觀現實,又不割斷歷史;(這裏順便説説"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這種説法有意無意割斷了歷史,所謂傳統並非僅僅屬於歷史:如果民間作坊手工製茶是傳統,機器揉捻機器壓餅哪裏不現代了?

2、實用理性原則:要有利於原產地保護;

3、約定俗成原則:"名者實之賓也。"歷史和現實沒錯,青餅也是普洱茶沒錯。生普、熟普的説法大家都已經接受,是事實,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產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誌》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為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為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蠻分佈在景東、保山、雲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為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雲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為雲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蹟。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為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裏。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為原始森林中的一員。

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谷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 *** 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台地,採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台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蓆上,用雙手揉捻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乾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為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裏,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為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餘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並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為“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裏含。據説,嘴裏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採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採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乾,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裏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制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着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裏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六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為“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信息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着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為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説:“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 *** 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説,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 *** 、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準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

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説,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説“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

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製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説,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説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

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説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説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論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製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

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 *** 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説,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説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

而要説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説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説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

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裏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説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説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

TAG標籤:#普洱茶 #熟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