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茶的內涵意義

茶的內涵意義

知科普 人氣:3.05W

茶的內涵意義

茶作爲一種飲品,具有較高的飲用價值,同時茶與文化、經濟、思想早已不可分割,成爲文化符號的代名詞。

茶的象徵意義內涵包括吉祥與祝福、長壽、淡泊、隨遇而安的心境等。

茶葉作爲禮品送人寓意着豐衣足食的意思,拜神祭祀時擺上茶葉供奉神明,也有着祈福的意味。

茶葉還寓意着長壽,從字型來看,“茶”字拆解爲廿和八十八,兩數相加就爲一百零八。

因而,茶還代表着長壽的意思。

茶還寓意着淡泊、隨遇而安的心境,喝茶可以讓人省悟人生之道,以茶傳情、以茶會友,品茶可以讓人得到智慧。

茶的象徵意義內涵:茶是一種福氣、正氣的象徵,以茶解憂,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提升自我,同時茶葉的內涵亦是人在草木間,爲和、清、靜、寂。

茶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符號,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

茶的內涵意義包括:

1. 道德修養:茶曾經是文人雅士、官僚士大夫、佛教僧侶的修身養性之物,飲茶的過程中要求獨處、靜思、慢飲,有助於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2. 禮儀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具有禮儀的意義,舉杯邀請、敬茶、斟酒等活動都有具體的規矩和流程,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表現。

3. 經濟價值:茶葉是我國的傳統商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着很高的經濟價值。

4. 交際社交:人與人的交流和互動離不開茶的存在,茶藝表演、茶聚、送茶等都是傳統的社交方式。

5. 藝術品味: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注重精神內涵和藝術品味,從茶葉的顏色、香味、湯色到製茶工藝,都有着獨特的審美價值。

總之,茶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種載體。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代表什麼含義

問題一:茶的含義是什麼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爲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爲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

用,最終成爲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爲茶最初是作爲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爲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爲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爲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爲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論陸羽《茶經》的歷史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作者: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杭州 程啓坤

唐代,中國茶文化進入了興盛期。這種興盛,與文人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其中陸羽的貢獻是最大的。他著述並發表了《茶經》,親自奔赴長江流域的主要茶區,調查研究,品評茶葉,推薦貢茶,創導陸氏煮茶法等。可以說,茶聖陸羽是中國茶學學科的創始人。陸羽《茶經》不僅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而且很多論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這方面內容進行簡要論述。

一、 陸羽《茶經》的問世是中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誌

所謂茶文化,廣義而言,它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陸羽《茶經》上、中、下三卷,包括了茶的形態特徵、字源、名稱、藥用價值、茶葉採製用具、製茶方法、烹飲器具、煮茶方法、品飲技藝、唐代中期以前歷史上有記載的茶事、唐代茶葉產地與品質狀況等,內容十分豐富。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茶文化概述與歷史總結。既有物質的東西,也有精神的內容。

在物質方面,《茶經》系統總結提出了採製茶葉需用的十五種工具和茶葉烹飲需用的二十四器。精神方面的有種茶、採茶、製茶、煮茶的技術經驗總結,也有唐代中期以前有關茶事的歷史記載,有人物、有故事、有史實,系統而全面。尤其可貴的是,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使茶文化得到昇華。

歷史發展到了唐代,茶區已擴大,從《茶經・八之出》介紹的茶葉產地來看亥唐代茶區已包括現今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陝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福建、貴州等省(區)。飲茶已成風俗,上至帝王宮廷,下至百姓平民,還有文人雅士,佛門寺院等都崇尚飲茶。陸羽《茶經》對有關茶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系統地總結。因此可以說,陸羽《茶經》的問世,是中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誌。

二、 陸羽《茶經》是唐代中期以前中國茶事的歷史總結

中國在唐代以前,已有茶文化的萌芽,在不少史書中己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如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成書的《爾雅》中,就有,苦荼的記述;三國《廣雅》中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記載;司馬相如《凡將篇》已把茶列爲一味中草藥。到了晉代,更有以茶倡廉、以茶敬客、以茶健身、以茶治病等多種記述。陸羽《茶經》將這些零星分散的歷史記述,從浩瀚如海的大量史書典籍中尋找出來,一一作了記錄。

陸羽《茶經・七之事》中,引述了49本典籍中有關茶事的記載,記述的人物有幾十個,涉及的茶事有茶的特徵、特性、產地、飲用、保健、藥用、待客、倡廉、代酒、解乏、茶市、茶神活、茶故事、品茶、鑑賞、祭祀等等。內容十分廣泛。除《七之事》之外,《茶經》的其他章節中也有不少歷史記述,如《茶經・一之源》中,講到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講到茶字字源的歷史記載和茶的五種......>>

問題二:送茶葉代表什麼含義? 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而茶文化也伴着健康越來越被人們注重,送茶是很好的一份禮物,但有一點就是要注意,送就要送好一點的茶,太差的會被人揹後說,因爲不懂互的人不瞭解,不好的茶也會賣到很多錢,花了錢還被人說,就不值得了!所以你要多走走茶市場的!~~

問題三:茶人是什麼意思 茶人,原本有兩個解釋,一是精於茶道之人;二是採茶之人或者製茶之人。還應該寬泛些,因爲何爲茶道,茶究竟有沒有必要上升到道的地步,歷來都有不同看法,只要是愛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夠精於此道,都可以算作茶人。

茶人指的是鑽研茶道的人,一般是精神文化充實的人。也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爲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密切相伴。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的,也不在多數。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纔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爲一種期待, 頗爲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說:“茶之爲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繫了。

4 茶的意境的啓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最爲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污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

問題四:心茶是什麼茶?有什麼含義? 心茶,是爲自己泡茶,用歲月滄桑做水,用自己的心靈做茶,感受泡茶過程的寧靜,與自己的心靈做朋友;心茶,爲朋友泡茶,聆聽心與心交流的和諧音樂。 御茶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羣山之中,有一座獅峯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着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峯龍井茶。獅峯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杆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着衆多遊客。

說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爲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裏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峯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峯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着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爲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峯龍井,是用獅峯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製情況,乾隆爲龍井茶採製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罷採製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着村姑採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裏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牀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裏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着談着,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峯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峯山龍井茶。”“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嚐嚐!”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爲孃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爲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爲“十八棵御茶。”

問題五:我茶是什麼意思 就是you are my cup of tea

在維多利亞時代,飲茶在英美人士中間還沒有形成習慣,所以當時用one's cup of beer或one's cup of wine表示“喜好;正中下懷;鍾愛的事物;恰合口味”。後來飲茶風行開了,早點時人們甚至以飲茶代替喝咖啡。有錢人家還要來一次下午茶(afternoon tea)。但每個人對茶的要求各異,有的喜歡中國茶,有的愛喝印度茶,有的喜歡清淡,有的喜歡濃郁,有的加糖,有的加檸檬:真是衆口難調。所以就出現了“It is not my cup of tea.”(這不是我喜歡的茶)。

所以one's cup of tea (某人的一杯茶)意爲“喜好;正中下懷;鍾愛的事物;恰合口味”,還可以寫成one's dish of tea.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 He is not my cup of tea, 他不是我的那杯茶,言外之意,他不是我喜歡的人。

問題六:哪個字可以代表“茶葉”的意思 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代表茶葉的還有豪:雲霧白毫 、天池茗毫、針:安化松針 、芽:霍山黃芽、陽羨雪芽、綠:龜山岩綠 、峯:娥眉毛峯、尖:鹿苑毛尖、都勻毛尖、眉:婺源茗眉、

蘭:嶽西翠蘭 、

問題七:送茶葉是什麼意思 你好!很高興爲你解答。茶葉的味道 是什麼 你知道嗎 剛喝的時候不會覺得好喝 有些澀 當你慢慢回味的時候 就是茶香 甘甜.我想 她要離開你一段時間 送你茶葉 的意思 就是苦盡甘來 希望你不要因爲空間的距離 放棄着段愛情 當然 她也是應該怎麼想的吧

問題八:網上“賣茶葉”…是什麼意思 “賣茶葉”的意思是 指在網絡上賣廣告,特別指那些在QQ羣裏不斷羣發垃圾廣告資訊的,例如在QQ羣裏經常發一些淘寶網店的廣告、其他網上商店的廣告之類的,他們是不斷加QQ羣,到處發垃圾廣告,賣茶葉的是很令人討厭的!

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爲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爲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的種類介紹

  1.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主要花色有:西湖龍井茶、日照綠茶、雪青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峯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竹葉青、都勻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西農毛尖。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主要花色有:祁門紅茶、滇紅、英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等。

  3. 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又分兩種《一是傳統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雲南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經蒸壓自然乾燥一定時間貯放形成的特色茶。另一種也《就是現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經過潮水微生物固態發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茶等。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銀針、潙山毛尖、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等。

  6. 白茶:白茶則主要是透過萎凋、乾燥製成的。白茶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 。

  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爲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基本茶類

  綠茶——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爲炒青綠茶(龍井)、烘青綠茶(黃山毛峯)、蒸青綠茶(恩施玉露)和曬清綠茶(滇綠)。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正山小種)、工夫紅茶(祁紅)和紅碎茶(立頓紅茶)三大類。

  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爽,又有紅茶的濃醇。因其葉片中間爲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黃茶——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潙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廣東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餅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再加工茶類

  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爲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藥茶——將藥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於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附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珠蘭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從世界上來看,在以上類茶中,以紅茶的數量最大,其次是綠茶,最少的是白茶。

請談談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茶爲國飲,發於神農,聞於周魯公,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遍及中華,漫長的飲茶歷史,不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也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形成了各種民問飲茶風習,品茶活動形爲一種美和藝術的創造,成爲-種文化。

  我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客來敬茶,以茶會友,茶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飲料,茶與文化一直結有不解之緣,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的祖先,在發明茶的栽培和各類茶製法的過程中,還創造出品飲藝術。茶文化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它融詩詞、書法、琴棋、歌舞、戲曲、工藝爲一體,集哲學、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禮儀、旅遊、科研、教育、醫學、園藝、食品、陶瓷爲一堂。綜合體現了燦爛的東方文化,它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倫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內容結構分爲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爲物質文化,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導致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法、茶政設施。二爲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們記憶中的資訊,包括人們的有關茶的知識、宗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在社會文明中起積極推動作用,又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茶文化的內容包括茶的發現、茶的歷史、茶的生產、茶與風土人情、飲茶藝術、茶禮儀式、文學藝術、科技成果等等方面的內容。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燦爛明珠,而茶藝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茶從藥飲到解渴,從解渴到品茗,從品茗發展到茶藝。茶藝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不僅是講究擇茶、擇水、擇具、擇法(泡茶方法)和品茗藝術以及品飲的環境,還包含對茶葉生產、製作工藝的探討,同時還涉及書畫、詩詞、琴棋、歌舞、影視以及延伸到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茶藝是生活中的藝術,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

  茶館品茗,目的不是解渴,而是精神樂趣。品茗情趣常與青山翠竹、小橋流水、古寺寒月等幽雅環境相伴。百忙一閒,邀三朋四友,圍桌而坐,泡茶品飲,水甘茶串香。一邊觀其形、聞其香、嘗其味、察其色、辨其底,一邊談古論今、吟詩作畫、下棋彈唱、其樂無窮。北京的老舍茶館,可以邊品茗邊欣賞曲藝;上海的茶樓,則多是商人談生意,記者採訪社會新聞,藝人說書彈唱;廣州茶樓,不僅供茶飲,還供應物美小食品。江南水鄉,茶樓林立,憑欄觀賞,品茗談心,別有風趣。各地的茶館、茶樓、茶墒、茶座、茶室、茶屋、茶肆、茶棚、茶寮、茶社、茶行、茶店、茶莊、各具特色,但都充當民間知識交流的載體,又是人們身心修閒娛樂的去處,也是民間活動會友的場所。

  現代茶藝活動的興起,將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淨化社會心理的作用。現代茶藝應適應當前時代精神,有益於身心健康、社會進步。作爲茶藝具體體現的茶藝館,應充滿時代氣息,人於古典出於現代,融生活、藝術於一體,集科學、文化於一堂,爲繁忙工作、緊張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閒空間。現代茶藝館應該成爲“文化視窗”、“藝術殿堂”、科學園地”,人們將在此中享受樂趣,增廣見識,陶冶情操。

  茶文化的內涵層次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爲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爲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爲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爲規範。如隨着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爲"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爲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多方盤剝。

 

茶文化的概念是什麼?有何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文化的含義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着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茶文化的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爲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爲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爲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爲“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爲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爲各民族的禮俗,成爲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爲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爲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爲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爲“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 13 個屬縣之一,稱爲 “ 荼 ” 陵縣。在《漢書 地理志》中, “ 荼 ” 陵的“荼”,顏師古注爲: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 “ 茶 ” 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 “ 茶 ” 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 “ 茶 ” 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衆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爲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字的含義與寓意

茶字用着取名寓指苦盡甘來、一身正氣、高潔之義,寓意吉祥又有內涵。

茶,植物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

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飲茶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爲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也是在印度。

“茶”字到底有什麼含義

①“茶”字來龍去脈:古時代稱“茶”爲“荼”,何時少了一筆的呢?那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由唐玄宗作序,書中改“荼”爲“茶”。皇帝代序的書誰還敢不遵照執行?經過一段混用時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陸羽撰寫《茶經》時,一律寫作“茶”。

②以“茶”字象徵長壽:茶字以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爲“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於一百零八歲。所以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爲“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許多人便將“茶”字代表長壽。

③讓“茶”字迴歸自然:“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份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爲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導人類迴歸大自然。

從茶的歷史來看,唐前是無“茶”字的,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之說。而茶得陸羽《茶經》而昌盛至今,〈茶經〉則把茶文化推向縱深,也使“茶”入道、入佛;入淨、入靜。得解其“人在草木中”高尚的人格、茶格之意。也得解人在草木中的世外得道高仙的品格所在。

茶的含義是什麼,“茶”字,從草,從人,從木,臺灣作家林清玄就過說:“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開,人在草木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代表着人應該根植於大地,回到自然的懷抱中去,就能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這也是茶道的境界。

茶的含義是什麼,“茶”字又分解三部分上部爲廿,中部爲八,下爲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計爲一百零八歲,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長壽,可以活到108歲,可稱爲“茶壽”。茶的寓意在它的字型構造中就顯而易見,但這個茶並不是只有“茶”一個稱謂,在上一篇就介紹過《神農本草經》中的“荼”就是指茶,在《爾雅》中還記載其名,一曰茶,二曰檟【讀作:jiǎ,古書上指楸樹或茶樹】,三曰蔎【shè,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茶的別稱】,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採摘時間較晚的茶】,都是茶的古時用詞,而沿用至今的就茶和茗兩字而已,喝茶品茗就此開始。

莊子《莊子·逍遙遊》曰:“名者,實之賓也。”名諱很重要。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茶樹品種繁多,採製經驗豐富,是世界上茶葉種類最豐富的國家,茶名也豐富多彩,欣賞茶之美從茶名之美開始瞭解。

以地名加茶樹的植物學稱號,從這類茶名咱們一眼可知道該茶的名種和產地:如安化黑茶,產地爲湖南安化地區,茶樹名種爲龍井羣體小葉種;以地名加茶葉的形狀特徵:如六安瓜片,產地爲安徽六安,瓜片是茶葉的形態形如瓜子,是唯一各等級茶類都是由全葉片製備而成的綠茶;以地名加上賦有想像力的稱號:如廬山雲霧,產地是江西廬山,雲霧是描述雲霧繚繞的種植環境;以動聽的傳說或典故:如我們本地名茶洞庭碧螺春就有着碧螺姑娘的動人愛情故事;以吉祥物命名,如和平猴魁、銀猴等;以採茶時令命名,如穀雨春、不知春等。

茶文化有哪些內涵

1、茶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着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2、“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爲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爲“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爲“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爲: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衆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爲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3、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爲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爲:“清”、“敬”、“和”、“美”。

1、“清”。是指與茶葉、茶飲相關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與情操修養有關的清心、清靜、清純、清淨、清平、清雅、清逸、清高,與從政爲官相關的清白、清風、清正、清廉、清官、清譽。“清”是茶的基本特徵和人的基本品質的充分體現。

2、“敬”。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的友好關係;是指人對自然、規律、歷史、人民的敬畏之心。一個“敬”字型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守則。

3、和”。是指基於茶文化“清”的本質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和諧關係。一個“和”字所體現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會執行之道。

4、“美”。既指茶葉的色香味形、茶園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滿、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

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爲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爲依據,同時認爲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茶的含義

茶的含義是什麼,“茶”字,從草,從人,從木,臺灣作家林清玄就過說:“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開,人在草木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代表着人應該根植於大地,回到自然的懷抱中去,就能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這也是茶道的境界。

茶,植物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野生種遍見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爲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釐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茶葉可作飲品,含有多種有益成分,並有保健功效。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茶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屬於對人類致癌性可疑,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的物質類

茶的含義是什麼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爲規範。如隨着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爲“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爲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多方盤剝。

行爲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爲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爲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範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爲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範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TAG標籤:#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