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知科普>综合知识>行书成怎么写

行书成怎么写

知科普 人气:2.25W
1. 毛笔行书字“成”字的写法是什么

行书字“成”字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成怎么写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2. 毛笔行书字成字的写法

行书字“成”字的写法有下列几种: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3. 行书的为字怎么写

行书的“为”字写法如下:

行书中,“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为:[ wéi ] [ wèi ]

基本解释

为[wéi]

1. 做,行,做事 :~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 :以~。认~。习以~常。

3. 变成 :成~。

4. 是 :十两~一斤。

为[wèi]

1. 替,给 :~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 :~了。~何。

3. 对,向 :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解释“为”为“母猴” ,实际是根据已经讹变和最初字形很不一样的小篆妄自揣测而猜错的。

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象形字,象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

4. 成字怎么写才好看

“成”字按照行书写法,先写左边那一撇,再写上面的一横,连笔下来那个横折钩,再把斜钩写长一点,最后潇洒的一点,就好看了。

成:做好,做完。

书法: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基本方法:

1. 姿式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手臂要离桌子一段距离。

2.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3.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 书法名家: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张旭、怀素、苏轼、黄庭坚、褚遂良、米芾、最为出色。

5. 王曦之行书成字的写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6. 行书怎么写

首先 写行书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正书基础 熟悉笔性 当你对结构 笔画 空白 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 之后

就有了条件了 练行书时 首先是临帖 不要写 先看 把一个字看透 就从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看 看好了 就丢开字帖 一气合成 注意 这里就关系的写行书最重要的东西了 就是 连贯的气运 每个笔画一定要靠气运联系在一起 一个字才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整体 不要停 不要填 还有就是 笔触一定要”跳起来” 行书字才显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 可以从两个对称的点开始练 用弹跳的笔触练 找到感觉后 开始写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 气运

这两点做好了 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造型 笔画的连接 都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自己设计 单但毕竟写出来的一定还是字啊

不过练习时可以当作画来'画” 主要是练习笔画之间的关系

7. 行书同怎么写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

8. 行书怎么写、有什么技巧

你好,我是问问团队的“指尖烟草香”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记得采纳哦怎样实现写字与书法分离呢?从一种简单的行书字体入手,能使它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写字因为是给人阅读而不仅仅是欣赏的,为方便自己,需要流利;为方便别人,需要清楚。楷书乃至隶书清楚而不流利,显然不能成为常用字体;草书流利而难辨认,便利自己,有碍他人;篆书则不易写不易识,如果用于交流则是害人害己。

历来五种字体,只有行书,清楚流利,切乎实用。吕叔湘先生说:“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

自古有从楷书练起,先站稳再行走之说,时至今日,即使在书法课堂上,这也不再是不二法门了。书法家多半把练楷书作为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但事实证明,楷书写得好的行书并不必然好。

比方悦,楷书尤其是唐楷着力强调起笔、收笔、折笔,如果用这种动作写行书笔划,就多半出现许多装饰性的笔触,我们把楷书起笔时顿笔出现的“钉头”之类称为“多余小动作”。养成了顿笔习惯,就一定会影响书写速度、影响流畅;所以,如果考虑到自由和抒情,那么,楷书就不能充当基础训练的理想字体了。

应该说,先学楷书有好处,但对学写钢笔字也有不良后果。 作为实用性的写字,我们认为,只要练好一种行书就够用了,没有自己的风格(但书写个性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又有什么关系呢?练成之后,可以省略些边笔写成行楷,也可以增加些连笔写成行草,足以适应日常各种用途。

即使是单纯的书法创作,钢笔写楷、隶、篆也是吃力不讨好的、钢笔就是钢笔,钢笔就是用来书写流利美观些的手写体的,能写出些艺术味儿当然更好。 行书是实用字体,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恰恰又便于学以致用。

从楷书人手,就会造成练字时写楷书,日常书写时写行书,学的用不上,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除了对书写有爱好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多花时间、多吃苦头。只有练习行书,才能学以致用,这是3S速成的重要依据。

TAG标签:#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