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學習教育>白馬非馬的哲理意義

白馬非馬的哲理意義

知科普 人氣:1.36W

白馬非馬的哲理意義

1、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繫。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繫,從而推斷出:“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2、“白馬非馬”的命題錯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説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説是類屬關係即藴含關係,在哲學上也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從一般和個別的關係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繫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於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説,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3、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決不能像公孫龍那樣主觀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聯繫,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否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危害是極大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着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説,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白馬非馬,最後它説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着他的 (不是馬的) 白馬進城去了。

TAG標籤:#白馬非馬 #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