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健康養生>高清艾灸穴位圖

高清艾灸穴位圖

知科普 人氣:1.18W
目前,艾灸已走人尋常百姓家都與它簡便的操作、顯著的治療功效、經濟實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開。艾灸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這是其它方式所不具備的強勢功效和無副作用,正因如此,艾灸成為千百年來廣大患者首選的方式,流傳至今。

高清艾灸穴位圖

材料/工具

艾灸棒穴位圖專業醫師

穴位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掌握穴位,結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結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個重要穴位,艾灸驗方(附穴位圖),身上重要的30個艾灸穴位全在這!供各位對艾灸感興趣的朋友瞭解學習。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張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背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前後髮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於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脱肛、久瀉久痢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3張

 【肩井穴】

位於位於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勢,肩井穴位於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在大椎穴與肩峯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主治疾病:肩背痺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症。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4張

【大椎穴】

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正低頭,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主治疾病:熱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強、小兒驚風、中暑、嘔吐、風疹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5張

 【風門穴】

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主治疾病:感冒、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椎病、胸背痛、肩膀痠痛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6張

【肺俞穴】

位於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或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穴位時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旁開1.5寸處。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吐血、盜汗、鼻塞、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肺經及呼吸道疾病。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7張

【心俞穴】

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可以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心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左右約1.5寸)。
  主治疾病:咳嗽、吐血、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噁心想吐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8張

【肝俞穴】

位於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的姿勢,從低頭時最高隆起處那塊骨頭算起,第九個突起下方左右各兩橫指寬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主治疾病:脅痛、胃痛、吐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脊背痛、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9張

 【脾俞穴】

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或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位的時候應採用俯卧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或找到兩側肩胛骨下角,往中間划水平線,相對的是第七胸椎,然後下屬四個椎體左右旁開1.5寸處是脾俞穴。
  主治疾病:背痛、腹脹、背痛、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臟腑病症。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0張

【胃俞穴】

位於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俯卧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即是。
  主治疾病: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1張

  【腎俞穴】

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或左右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主治疾病: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2張

 【命門穴】

位於腰部,背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臍的正後方。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俯卧的姿勢,命門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3張

【八髎穴】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
  取穴方法: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後孔凹陷處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上方,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側中指尖所按之處。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痺、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4張

 【腰俞穴】

位於人體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俯卧姿勢,腰俞穴位於腰部,臀溝分開處即是腰俞穴。
  主治疾病:腰脊強痛、腹瀉、便祕、痔疾、癲癇、月經不調、下肢痿痺。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5張

【膻中穴】

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仰卧,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主治疾病:胸痺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婦缺乳症、乳腺炎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6張

【中脘穴】

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耳鳴、食慾不振、翻胃、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嘔吐、便祕等消化系統疾病。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7張

 【神闕穴】

別稱 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
  取穴方法:位於腹在臍中部,肚臍中央。
  主治疾病:胃炎、泄痢、繞臍腹痛、脱肛、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8張

  【氣海穴】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仰卧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虛脱、四肢乏力、腹瀉、痢疾、便祕、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脘腹脹滿、大便不通、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19張

 【關元穴】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眩暈、少腹疼痛、吐瀉、痢疾、脱肛、便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赤白帶下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0張

 【中極穴】

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4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即為該穴。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陽痿、早泄、遺精、白濁、月經不調、痛經、水腫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1張
21

 【曲骨穴】

位於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仰卧,於腹部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心點(即凹陷處)取穴。
  主治疾病:小便淋瀝、遺尿、遺精、陽痿、濕疹、膀胱炎、赤白帶下、子宮內膜炎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2張
22

【內關穴】

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取穴時先攥一下拳頭,可以看到手部有兩根筋,內關穴在這兩根筋中間,然後放鬆手指,腕橫紋上2寸、兩根筋中間的點就是內關穴。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悶、胸痛、胃痛、嘔吐、失眠、癲癇、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3張
23

  【列缺穴】

位於人體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時應正坐或仰卧,微曲肘,側腕掌心相對,列缺穴位於手腕內側(大拇指側下),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
  主治疾病:傷風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遺尿、尿血、痛、上肢不遂、手腕無力或疼痛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4張
24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將拇指和食指分開,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橫紋放在右手虎口處,向下按住,拇指點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向下按壓有脹痛感)。左手合谷穴取穴與右手相同(合谷穴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緣中間凹陷處,)。
  主治疾病:發熱、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歪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痛經、經閉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5張
25

  【陽陵泉穴】

位於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應側卧或仰卧,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1寸左右有一個凹陷)。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麻木、膝臏腫痛、坐骨神經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6張
26

  【足三裏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嘔吐、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祕、痢疾、咳嗽氣喘、心悸氣短、失眠、頭暈、膝痛、腳氣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7張
27

 【三陰交穴】

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存,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主治疾病:遺精、陽痿、痛、小便不利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8張
28

【太溪穴】

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膀胱炎、腰脊痛、肺氣腫,支氣管炎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29張
29

 【太沖穴】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取穴方法: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處。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遺尿、脅痛、腹脹、咽痛嗌幹、目赤腫痛、下肢痿痺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30張
30

【隱白穴】

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內側緣線與基底部線之交點處,按壓有痛感。
  主治疾病: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多夢、驚風。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31張
31

 【湧泉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你用力彎曲腳趾,腳底凹陷的那個地方就是湧泉穴。
  主治疾病:高血壓病、神經性頭痛、急性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子宮脱垂、下肢痙攣、下肢癱瘓、失眠、音啞、咳嗽、風疹、小兒驚風、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陽萎、遺精、更年期綜合徵等。

高清艾灸穴位圖 第32張

孤舟提醒:

注:本內容是孤舟從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TAG標籤:#艾灸 #高清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