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健康養生>亞聖指的是誰

亞聖指的是誰

知科普 人氣:5.05K

酒聖:杜康; 書聖:王羲之; 草聖:張旭; 史聖:司馬遷; 至聖:孔丘; 文聖:歐陽修; 亞聖:孟子; 醫聖:張仲景; 武聖:關羽; 樂聖:李鬼年; 茶聖:陸羽; 棋聖:黃龍士; 詩聖:杜甫; 畫聖:吳道子; 詞聖:蘇軾; 曲聖:關漢卿.

亞聖指的是誰

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為“亞聖”。

亞聖指的是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2] 世家即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這些世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即是世家。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亞聖”是指孟子. 在我國曆史上某一領域有着傑出貢獻的人物,往往被後人尊稱為"聖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詩聖杜甫;詞聖蘇軾;酒聖杜康;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醫聖張仲景;藥聖孫思邈;茶聖陸羽。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儒家五聖

五聖人是指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稱。儒家五聖在儒家學派中佔重要地位,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 1、孔子 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當

孔子被世人尊稱為“至聖”,顏回被尊稱為“復聖”,曾子被尊稱為“宗聖”,子思被尊稱為“述聖”,孟子被尊稱為“亞聖”。

孟子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至聖和亞聖指誰?

孔子和孟子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孟子僅次於孔子,後人稱之為亞聖

亞聖指哪位聖賢

孟子

在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被後世尊為“亞聖”的是( )。

孟子是亞聖。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孟子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擴展資料

孟子的主要功績

1、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説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説,成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3、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是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周朝諸侯國鄒國(今山東省鄒城)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説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説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

儒家學派創始人是誰?尊為至聖,亞聖是誰?

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丘。

至聖孔丘: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尊他為聖人,影響甚遠。

亞聖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儒家學派簡介

概要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儒家的派別

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嗚"中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是代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對後世影響最大。

儒家學派的興起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家從此就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思想的正宗。此後,儒家為適合各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總是從孔子的學説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説來。如在兩漢,有以董仲舒和劉歆等為代表的今古文經學以及讖緯之學;在魏晉,有王弼、何晏以老莊思想解釋儒經的玄學;在唐代,有韓愈為排佛而倡導的儒家"道統"説;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陸王派的理學;清代前期有漢學、宋學之爭;"五四"運動前後,儒家學説隨着封建社會的沒落而日漸喪失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但由於它統治中國學術思想二千餘年,它的經典曾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信條,實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也為後代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哲學上兩條路線的鬥爭,即使在儒家內部也有着曲折的反映。從先秦荀子對孟子的鬥爭,直到清代王夫之、顏元、戴震等反宋明道學的鬥爭,都是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鬥爭。

儒家學派的開創

儒家學派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對於諸子的起源有過清楚的論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不難看出,這些學派的起源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基本上都起源於官。這些官雖然各司其職,分工負責,但目的與功能都不外乎道德問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道德問題説到底就是個禮制問題。

儒家學派的創立過程

孔子在當時適當地吸收了老子對禮制的一些見解,但又屏棄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極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創新,早期的儒家學派終於誕生了。

但是,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具體過程也並不簡單,他的思想來源不只是老子一人。魯國的思想文化傳統對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西周初期,魯國曾經是周公的長子伯禽的封國,同時也是殷遺民的主要聚居地。當伯禽東行就國的時候,曾將大量的典章帶往魯國,使魯國一開始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基礎。特別是由於周公對周朝的卓越貢獻,在他去世之後,周王室特許魯國破格使用天子規格的禮樂。

《左傳》昭公二年有這樣的記載: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來見,禮也。觀書於周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的影響力日益萎縮,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禮樂制度幾乎蕩然無存,但是,魯國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在這種特殊的文化環境中,孔子親眼目睹列國紛爭,越發感到西周那種以道德為本位、以天子為核心的典章制度、禮樂文物能給人以肅穆莊重的感染力,所以他對周的制度非常欣賞,認為“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儒家學派的創建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孔子在垂暮之年總結自已的思想進程時説:“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在年輕時就有了遠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學派的出現應該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貴族,作為殷遺民在周初遷到了宋地。後來又經過了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後,在孔子產生時,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但是因為有遺傳的因素,孔子身上還存留着殷遺民中儒者的氣息。而且,由於孔子少年喪父,家境淒涼,所以,早年不僅得到嚴格的生活鍛鍊,而且也有機會繼承殷商遺民中儒者世代相傳的賤民職業,幫人主持喪葬禮儀。

早年的艱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來,在十五歲左右,他就立志苦學,想用個人的奮鬥來改變當時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歲之前他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古代典章、禮儀方面的知識,所以他説自己“三十而立”。

到了晚年,孔子最後回到了魯國,他除了偶爾對現實發表一些議論外,基本是隻發言,不行動,他將精力主要用在了培養*,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此前周遊列國時的收徒講學,最終使孔子學派日益壯大,“*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終於開創了儒家學派。

TAG標籤:#亞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