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得隴望蜀是什麼意思

得隴望蜀是什麼意思

知科普 人氣:2.44W

得隴望蜀 [dé lǒng wàng shǔ] 得隴望蜀,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常用以形容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得隴望蜀是什麼意思

得隴望蜀的意思

【釋義】: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得隴望蜀 【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 【造句】: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隴望蜀的人最終結果是交不到好

得隴望蜀是一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在這裏隴指指甘肅東部;蜀是指四川中西部。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的行為。

得隴望蜀 [讀音][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釋]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出處]唐·李白《古風》詩:“物苦不知足;~”。 [例句]地主霸佔了王爺爺的田地,~,又要搶王爺爺的房子。 [近義]漫無止

得隴望蜀的出處

得隴望蜀,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常用以形容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吃鍋望盆,吃着鍋裏的 看着盆裏的表現為一個人的不滿足 貶義詞 慾壑難填,形容像深谷一樣,很難填滿。出自《國語·晉語八》。慾壑難填 (

得隴望蜀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這句話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大將岑彭的書信,講的是岑彭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平南大將軍。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 32年,岑彭帶兵跟隨劉秀攻打盤踞在隴西的隗囂,攻克了隴西重 鎮天水,與吳漢一起把隗囂圍困在西城。公孫述派李育為將,帶兵進駐上邽,以援救隗囂。這時潁川、河東兩地發生了叛亂,京師動,劉秀留下蓋延、 耿弇(yǎn)圍攻李育,自己急忙從上邽返回洛陽。劉秀返回時, 在給岑彭的信中説:“西城、上邽兩個城池如果攻下,便可以帶兵乘勝向南攻打蜀地。人心總是苦於不知道滿足,我也有這樣的毛病,一旦攻下了隴地,就又盼望攻下蜀地。每一次發兵,我的頭髮鬍鬚就要多白一些。但若不這樣,天下又怎能統一呢?”這裏劉秀的意思是就是不滿足現在的戰國,讓岑彭擴大戰果。

成語解釋: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成語出處: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例句: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魯迅書信

得隴望蜀的用法

得隴望蜀釋義: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得隴望蜀一般形容現在那些貪得無厭的人,我們可以造個句:許多人對名利總不知足,常常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的意思是人的煩惱在於不知足,已經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出自:南朝宋 范曄《後漢書·岑彭傳》。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 “得隴望蜀”典故: 東漢初

得隴望蜀的近反義詞

早上也思晚上也想,但你的命運是什麼樣的呢?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長期如此,別人不會喜歡你的!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籤!但本人認為:只要一天天完善自己,琢磨

得隴望蜀的近義詞是得寸進尺,指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滿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而得隴望蜀的反義詞是心滿意足,指做了某事或得到什麼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興,讓自己覺得滿意。

知友您好,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得隴望蜀成語出自三國時期,字面意思是:已經得到了隴地,又想要得到蜀地,引申含義是形容進一步的或者貪得無厭,一般是貶義。 欲壑:的深淵 因此可以看出“得隴望蜀”和後面的“慾壑難填”的意思是相近的,想要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得隴復望蜀,慾壑難填,是什麼意思

知友您好,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得隴望蜀成語出自三國時期,字面意思是:已經得到了隴地,又想要得到蜀地,引申含義是形容進一步的*或者貪得無厭,一般是貶義。

欲壑:*的深淵

因此可以看出“得隴望蜀”和後面的“慾壑難填”的意思是相近的,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貪得無厭,用不知足。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滿意請採納,如有需要可追問,謝謝您的支持~

得隴望蜀,事情的根本就無法保存的含義是什麼?

【原文】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

【譯文】

事情的變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無法保存。

【釋義】

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沒有限度,人的追求就不會停止,追求一旦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因此,越是瘋狂躍進的時候,越要堅守“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的原則,越不能窮追猛打。

【事典】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軍平漢中,入南鄭,軍勢大振。《三國志·賈詡傳》中描述説:“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不能止。”曹操藉此不僅擴大了勢力範圍,而且還威脅到了劉備集團的安危。因為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户,漢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軍事力量對峙。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軍下一步是乘勢入蜀,抑還是到此為止,見好即收呢?曹軍中產生了意見分歧,但大多數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支持這樣主張的包括擔任曹操軍隊高級幕僚的司馬懿和劉曄。

司馬懿分析説:“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乘於時,時不可失。”意思是提醒曹操聖人不違時亦不失時,時機不成熟卻盲目蠻幹當然是不行的,但是時機來了卻輕易放棄也算不上一個智者。

劉曄也勸曹操説,劉備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攻打他是再好不過了,倘若等他站穩了腳跟再去攻打就困難了。

按説,兩人分析得都非常有道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曹操並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而是出人意料地下令退回長安。

曹操主動放棄這次攻擊西川的難得機會在當時和後世引起了不少非議。蜀國的法正評價説:“曹操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乃留夏侯淵、張郃二將屯守,而自引大軍北還,此失計也。”就是曹軍的死黨劉備、諸葛亮也認同這一看法。後人南朝時期的裴松之也不無惋惜地説:“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

曹操是怎樣應對眾人的這一批評的呢?他感歎地説:“人最苦於不知足,既已得隴後,何須再貪蜀焉?”意思是説,人何必那麼貪心不足呢?還是不要冒險了,見好就收吧。

身為傑出*家、軍事家的曹操是個聰明人,他主動放棄這次在常人看來攻擊西川的絕好機會,絕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畏縮不前,而是恰當好處的“知止”,其中隱藏的人生智慧只有細細品嚐才會感覺得到的。

首先,攻打蜀地並非像探囊取物般的簡單。

古人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來形容蜀地地勢的險要,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曹操要想進攻可以説是困難重重,即便最終能攻佔下來,也會元氣大傷,對於保存以後的作戰實力也是異常不利的。

其次,曹操大軍剛剛歷盡艱險攻下漢中,如果再以疲憊之師越險攻蜀,相當於“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勝久則鈍兵挫鋭,攻城則力屈”,此時不知道適可而止,被引誘深入,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到時很可能會損失慘重,乃至全軍覆沒。

再次,曹操攻打蜀地,還受到內憂外患的牽制。曹操在前方指揮作戰,勢如破竹,但其宮廷很不穩定,曹操不便於長期離開*中心,否則身陷作戰泥潭,一旦後方發生什麼政變,不能及時抽身而歸,將會造成無窮後患。

最後,自赤壁大戰後,三國分分合合,三足鼎立之勢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歷史大趨勢,有識之士早就看清了這一形勢。曹操作為深謀遠慮的*家對這一點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自己對蜀郡造成致命的威脅,又會促使劉備像當年赤壁之戰一樣與孫權結成戰略同盟將矛頭一致指向自己,到時曹軍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勝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他道出“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的感慨,與其説是曹操對統一天下無望發出的心中感慨,倒不如説是他本人深諳知足的處世之道。

【事典啟悟】

得隴望蜀,喜新厭舊,貪得無厭,這樣的心理可以説很多人都會有所表現,只不過是表現得程度不同罷了。要止住這一心理,不僅需要有較高的人生修養,而且還要有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羣雄,最終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他知道適時而止,適可而止,及時避險,所以,他保持了軍隊實力為何反省它必有益處?

【原文】

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

【譯文】

天降災難表示警告,違逆它一定會滅亡;人生禍亂讓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處。

【釋義】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系列的天災人禍也接踵而至。這些禍患的製造者不是山川草木,也不是飛禽走獸,而正是人類自己。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情不自禁地覺得,自己的能力正在無止境地增長,“讓人眼花繚亂的成功”,誘使人們不但試圖主宰我們的自然環境,甚至還想主宰我們的人類環境,這就是危險所在。頻發的天災人禍就是在警示人類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恣意妄為。

【事典】

在新疆天山以南,橫亙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東,有一處由一圈一圈鹽殼組成的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里的荒漠,被稱為羅布泊窪地。在這片沙海之中埋沒着一座古城,若干城樓和牆基露出沙面,遠望如水泥樓羣。殘城抗擊風沙逾千年,不甘願覆沒,好像在呼喊:“我要出來,我要出來!”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樓蘭古城。

當時這裏氣候濕潤、水源充足、植物繁茂、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商賈絡繹不絕。有史料中記載説樓蘭:“廣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出玉,多茵葦、怪柳、胡楊、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囊駝。”但到了後來,樓蘭城水源枯竭,樹木枯死,當年興旺的城市面臨着死亡的威脅,居民們不得不棄城別走,尋找新的水源。到了元朝時期,這裏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華,成為了一片不毛之地,人們只能通過考古挖掘在想象中再現當時的繁榮景象了。

雖然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曾經是座山清水秀的樂園。

據歷史學家考證,在樓蘭古國有一條古水道從西北方向穿越整個城市流向東南方,城內街道分明,建築錯落有致,官署房位於城市的正中央,高大的門柱、朱漆的棟樑,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居民區位於城市的南部,庭院裏栽滿了各種各樣的果樹;城市的邊緣栽有可以讓人領略到神奇之美的成片的胡楊林。歷史學家通過對樓蘭遺址周圍墓地的考查,還發現這裏不僅有漢文木簡、漢代錢幣、絲綢織錦,還有羅馬風格的玻璃器皿,西亞風格的毛布,這些可以證明當時的樓蘭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為什麼昔日曾經水豐魚肥的樓蘭會從繁華之邦成為一片茫茫荒漠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衝——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的呢?其主要是因為人類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

在當時,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繁榮,給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壓力,於是逐漸出現了對林木大規模破壞的行為。原先本來地面有草皮、灌叢的保護,風起揚不動沙,地表植被受到破壞後,結構疏鬆的砂巖和頁巖裸露出來,迅速風化,碎為微粒,大風一起,便揚起濛濛沙霧了。

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濫砍濫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禍害,為了保護生存環境,樓蘭人規定“絕不能砍伐小樹”“嚴禁砍伐活樹,砍伐者罰馬一匹”,但是,樓蘭人做到這一點太晚了,當時採取的措施已經無法制止人們對大自然貪婪掠奪之心的膨脹,輝煌的樓蘭城最終沒能抵擋住前所未有的大風沙襲擊,轟然毀於彈指間。

【事典啟悟】

人與大自然本是融為一體的,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環境空間,自然需要人類的善心呵護。如果人們對環境缺少應有的保護,沙塵暴、温室效應、大洪水、大旱災、厄爾尼諾等現象就會紛至沓來,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很大的威脅,這些後果告訴我們在對待大自然方面一定要做到警鐘長鳴。

得龍望蜀是什麼意思

得隴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得隴望蜀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解釋】: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出自】:《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示例】: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 ◎《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

【近義詞】: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

【反義詞】:心滿意足、稱心如意、如願以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得隴望蜀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

to have insatiable desires

得隴望蜀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劉秀

擴展資料

在漢軍不斷的攻擊和勸降下,隗軍漸有叛降的將領,隗囂見形勢 窘困,派大將王元入蜀向公孫述求救,自己則帶着家屬,投奔西城守將楊廣。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吳漢、岑彭包圍西城, 耿弇、蓋延包圍上部,自己動身返回洛陽。

月餘之後,楊廣身亡,隗囂的處境更加危急。又捱過了幾個月,王元、 周宗帶着蜀軍五千,突然趕到西城,登高大呼:“百萬大軍來到!”漢軍大驚,還未排好戰陣,王元就衝入包圍圈,把隗囂接到冀縣去。漢軍糧食耗盡,撤兵返回關中。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諸郡,又倒向隗囂。

建武九年(33),隗囂財力人力消耗殆盡,處境每況愈下;而且又病又餓,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飯充飢,終於憤恨而死。隗囂部下擁他的少子 隗純為主,據守在落門(在今甘肅 甘谷)。一年後, 來歙率軍攻克落門,隗純和諸將投降,只有王元單身入蜀,投靠公孫述為將。

光武帝從隴中東返時,留下一函給圍攻西城的岑彭説:“如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於不知足,才平定隴右,又想着蜀地。”從此,“得隴望蜀”就成為譏諷人心沒有厭足之時的成語。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其“中興”大業的;這也是歷代王朝更迭時,無數次兼併戰爭的內在動力。

得隴望蜀(東漢建武六年(30),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佈置好之後,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説:“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鬚髮白。”後來人們把“既平隴、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得一想二 和 得隴望蜀 意思一樣嗎?

劉秀

得隴望蜀

得隴望蜀 ( dé lǒng wàng shǔ )

解 釋 比喻貪得無厭。

出 處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

近義詞 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 得一想二

反義詞 心滿意足、稱心如意、如願以償

典 故

劉秀當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孫述及隴西的隗囂對東漢的威脅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劉秀親率大軍討伐隗囂,隗囂大敗逃西域。劉秀命令大將實施他的“得隴望蜀”的計劃,繼而進攻巴蜀,勢如破竹,消滅了蜀王,使巴蜀歸漢

TAG標籤:#得隴望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