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

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

知科普 人氣:1.11W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九十里的意思。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譯文】:晉國和楚國交戰,在中原

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講述的是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以禮相待,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近義詞:遠而避之 委曲求全 反義詞:周旋到底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相似詞:退避 三瓦兩舍 三天三夜 閃避 避難 趨避 規避 躲避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後人用“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避免衝突。

釋義: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讀音:tuì bì sān shè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譯文: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 造句:學會了對愛情

在當今的運用中,有委曲求全、避君三舍、遠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這樣一些詞與退避三舍意思相近。而像針鋒相對、鋒芒畢露、長驅直入、爭權奪利、周旋到底、迎難而上這些詞語則與它的含義相反。

退避三舍 【近義】委曲求全 【反義】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例】我説姊姊不過,只

我們經常會在生活的運用這個詞語,例如:像臭豆腐之類的食品,很多亞洲人很愛,但味道讓西方人聞了就退避三舍。

主人公是晉文公(重耳),楚王 摺疊原文 及楚,楚子①享之,曰:“公子若返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退避三舍的意思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什麼意思?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位高權重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

自古以來,領導最忌諱的就是握有實權的下屬,惟恐下屬會藉手握兵權之際突然發難,將領導架空或者趕下台去。對於這樣心有疑慮的領導,你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實權來換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奪了天下不久,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的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征戰不息,其原因何在?”趙普回答:“因藩鎮的勢力太強大了。皇帝勢弱而臣子勢強,自然無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減他們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糧,收編他們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話未説完,太祖就説:“你不用再説了,我已經知道。”過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將石守信等飲酒,酒酣耳熱之時,命令左右侍候的人退下,對他們説:“我如不依靠你們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德,每時每刻都不忘懷,然而作天子也十分困難,簡直還不如當節度使快樂。我現在整夜睡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問題:“為什麼呢?”太祖説:“這不難知道,身居這個位置的人,誰不想將他幹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萬分,向太祖叩頭説:“陛下為什麼説出這樣的話?”太祖説:“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你們雖然沒有這個野心,但你們手下的人想富貴啊!一旦他們將黃袍給你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頭哭泣道:“我們雖然愚蠢之至,還未到這種地步,只求陛下憐憫我們,給我們指一條可求生之路。” 太祖説:“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想求富貴的人,不過多得些金錢,使自己優裕享樂,使子孫不受貧乏之苦。你們何不放棄兵權,選擇些好田宅買下來,為子孫創立永久的產業。多多購置一些歌兒舞女,成天飲酒作樂,以終其天年。如果這樣,我們君臣之間,也就可免卻互相猜測懷疑不也很好嗎?”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太祖,説:“陛下替臣等想到這種地步,真所謂同生死的親骨肉啊!”第二天,他們幾個人都説自己有病,不能繼續任職,請求太祖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不難想像,如果石守信等自恃位尊功高,不採取退讓措施,他們的結局自然可以預料。 當然,在今天這樣一個民主與法制都比較健全的社會裏,自然不可能出現故事中的這種情況。可是,要想在政界叱吒風雲,也不得不引此為戒。 好管閒事受人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這些利益不外是由職權或地位而來。不論你是出於公心還是另有想法,只要是你的所言所行超出了自己的權限,必然要帶來別人的猜忌。因此即便是出於好意也要謹慎從事。 唐朝的王叔文經常陪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時,太子和人議論政事,談到了宮市的弊端。所謂宮市就是宦官在民間以低價強行購物。太子説:“我正打算向聖上反映此事。”在場的人都稱讚太子賢明,只有王叔文沒有説話。眾人走後,太子留下王叔文,問他為什麼不説話。王叔文説:“太子的職責就是侍奉皇上的飲食起居,早晚問安,不宜議論宮外的事。皇上在位久了,如果疑心太子是在收買人心,如何辯解呢?”太子聽了這話後大吃一驚,説:“不是先生指點,我哪能明白這個道理。” 俗話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古代人們在兇險的官場中用以自保的韜略。雖然消極的成分有不少,但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處高位的人往往喜歡參與,顯示自己的權威、才能、存在,似乎自己無所不能。他不知道自己做多,他人就做得少了;自己的才能太顯露了,他人的才能就發揮得少了。做領導的不是要和他人比試才能,而是要讓他人發揮才能。所以《尚書》説,對司法方面的事,不要越俎代庖,要讓有關的官員去治理。太子與皇上本為父子,王叔文還非常鄭重地提醒太子要避嫌,更何況其他的人了。這一招不謀其政術高就高在尊人之位,尊人之言,既留有餘地,又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好管閒事受人磨”,是的,不該你去管的事你偏要去操心,這不是沒事找事做,自討苦吃嗎?如果我們本職工作尚未做好,就去做一些與自己職務不相干的事,這就是越俎代庖,這就是多此一舉。這樣做,你不但當得不到眾人的承認,而且還影響他人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不在其位就當不謀其政。

退避三舍的故事?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闢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釋義: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説,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説,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説,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鬥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擴展資料: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着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

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説:“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説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説:“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衞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説:“我雖然不敢説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衞、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衞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着説:“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説:“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説:“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

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説:“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着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

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鋭,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為常用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以國羣之禮相迎,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避免衝突。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説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

記事,《國語》重記言。

先軫(?—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TAG標籤:#退避三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