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cpu是什麼意思

cpu是什麼意思

知科普 人氣:6.33K

CUP核數即一個CPU由多少個核心組成,核心數越多,代表這個CPU的運轉速度越快,性能越好。對於同一個數據處理,一核CPU相當於1個人處理數據,雙核CPU相當於2個人處理同一個數據,4核CPU相當於4個人去處理同一個數據,因此處理核心數越多,CPU的工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説CPU這個詞,也知道是電腦必不可少的配置,那麼cpu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想知道的話就來看看今天的視頻吧。

CPU的性能指標:頻率、緩存容量與性能、工作電壓、總線方式、製造、超純量。 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那部微機的性能,因此CPU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 CPU性能主要取決於其主頻和工作效率。CPU從雛形出現到發展壯大,由於製造技術的越來

本視頻是由蘋果xs max手機的ios12版本錄製的。CPU也叫做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內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是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1、CPU是電腦的中央處理器,是採用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2、CPU的作用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 3、不同的CPU性能價格等都會有所不同。 CPU從存儲器或高速緩衝存儲器中取出指令

cpu是什麼意思

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繫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總線構成。

CPU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

cpu是什麼意思 第2張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帶K的cpu是什麼意思

後綴帶有K的cpu是指可以超頻使用的CPU。

比如:Intel 酷睿i7 2600 是鎖倍頻的,而帶K的是Intel 酷睿i7 2600K 是不鎖倍頻的,可以超頻使用。

其他帶字母cpu的介紹:

cpu四位數字後面如果是U結尾,就説明這是筆記本用的低壓版。

M代表可以拆卸,神舟筆記本大多采用這種方式。

U代表低壓節能版。

H代表高性能版本,焊接死的不可拆卸。

X代表高性能可拆卸。

Q代表至高性能級別。

Y代表超低電壓的,除了省電,沒別的優點的了,是不能拆卸的。

HQ代表至高性能高壓處理器。

擴展資料

CPU帶K與不帶K的區別:

1、性能不同:

帶k的CPU支持超頻,可以人為的提高CPU的外頻和倍頻,可以獲得更高的性能,擔負更出眾的任務。

不帶k的CPU只支持外頻,不支持超頻使用。

2、基本頻率不同:

同系列的cpu,帶k的CPU在基本頻率上要高出不帶k的0.5G赫茲,而在實際應用和遊戲中,帶K的cpu會有6%-9%的性能優勢,在超頻的情況下更是遠遠優於。

3、使用環境不同:

超頻的處理器使用環境要求較高,需要高電壓的環境,就像人類大腦長期高速運轉一樣,需要清涼安靜的環境及豐富的營養,相對而言,長期超頻的處理器則需要高效的降温、高端的主板及不厭其煩的反覆調試,否則即使CPU支持超頻也會碰到毫無徵兆的死機藍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央處理器

cpu級別是什麼意思

就是字面意思,CPU本身也分三六九等更多追問追答追問區別是什麼,怎麼分,按什麼分,能舉例嗎?謝謝追答分類標準不同,比如按用途平台分:手機,移動平台,服務器,桌面,家電儀器等。

如果普通人關心的,通常是桌面級CPU,這類CPU的具體分類,按市場定位和性能來分。

桌面級CPU目前常用的由兩個廠商製造 INTEL和AMD

按市場價格通常分為400元以下的入門級,400-800的初級或中低級,900-1400的中及中高,1500以上的通常為高級。

目前由於市場的成熟,大可不必詳細瞭解每個CPU的具體性能排名,基本已經是一分價錢一分貨,沒有什麼可以投機取巧的“性價比”什麼的,那個只是自己欺人。追問我馬上是大一新生,想買筆記本電腦,不想像以前那樣光靠外表買電腦,所以想了解一下,我想買thinkpad,能推薦一下嗎追答如果你是買筆記本,那麼你首先需要明白自己對電腦的需求,筆記本,那麼他的CPU是移動平台,就不是桌面平台了,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兩個平台的CPU(或者説全部的配件)的性能是不具有可比性的,那麼移動平台就是放棄了很大一部分的性能來換取移動性能和使用的方便和舒適,那麼這個時候,你在挑筆記本的時候千萬不能像跳普通台式機一樣看性能,而是真的要像買家用電器一樣的來挑,通常首先跳選的是定位預算和品牌,比如你挑thinkpad,不錯,但是thinkpad在IBM時期確實不錯,但是現在由聯想接手後,沒有看到任何的創新,如果你學習商學相關,或者程序相關,這個本字不錯,因為基本thinkpad都是4:3的屏幕,同分辨率下文字更清晰,但是娛樂方面,如音響,看電影等等,就比較差(16:9更有優勢)。

所以,你看你基本的需求是什麼?主要是學習,商務還是主要是娛樂,如果娛樂,主要的娛樂應用大概是什麼?追問我覺得我應該就是看ppt,資料搜索、上網聊天、微博博客、電影音樂,偶爾玩玩龍之谷之類

我想要小一點的12-13寸追答索尼F1421AYCW(白)

(SVF1421AYCW(白)

14寸的話基本就不大了,其實也沒多重,而且14寸大概是看電影的分界線吧,往下就有點感覺太小不行了,感覺這個不錯,你看下。 4300左右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cpu是什麼意思啊?

CPU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的縮寫,它可以被簡稱做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不過經常被人們直接稱為處理器(processor)。不要因為這些簡稱而忽視它的作用,CPU是計算機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心臟對於人一樣。實際上,處理器的作用和大腦更相似,因為它負責處理、運算計算機內部的所有數據,而主板芯片組則更像是心臟,它控制着數據的交換。CPU的種類決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統和相應的軟件。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總線等構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儲存器、輸入/輸出接口和系統總線組成為完整的PC。

CPU的基本結構、功能及參數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總線等構成。寄存器組用於在指令執行過後存放操作數和中間數據,由運算器完成指令所規定的運算及操作。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着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服務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係,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爭議,我們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 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

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説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CPU的外頻決定着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説白了,在台式機中,我們所説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外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説到CPU決定着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總線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3.前端總線(FSB)頻率 前端總線(FSB)頻率(即總線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現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總線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的區別: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説,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實現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總線(FSB) 頻率發生了變化。之前我們知道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總線,配合DDR內存,前端總線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着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總線帶寬,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O總線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總線傳給芯片組而直接和內存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總線(FSB)頻率在AMD 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長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字節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字節。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字節,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字節,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字節。

5.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 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而 AMD之前都沒有鎖。

6.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盤。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複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盤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務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芯片。內部的芯片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 512KB,而服務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56-1MB,有的高達2MB或者3MB。

L3 Cache(*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遊戲都很有幫助。而在服務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盤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佈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芯片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總線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服務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總線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擴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件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複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 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英特爾Prescott處理器已經支持SSE3指令集,AMD會在未來雙核心處理器當中加入對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達的處理器也將支持這一指令集。

8.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

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於等於I/O電壓。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5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9.製造工藝

製造工藝的微米是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製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展。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意味着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可以擁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復雜的電路設計。現在主要的180nm、130nm、90nm、 65nm、45nm。最近官方已經表示有32nm的製造工藝了。

10.指令集

(1)CISC指令集

CISC指令集,也稱為複雜指令集,英文名是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縮寫)。在CISC微處理器中,程序的各條指令是按順序串行執行的,每條指令中的各個操作也是按順序串行執行的。順序執行的優點是控制簡單,但計算機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執行速度慢。其實它是英特爾生產的x86系列(也就是IA-32架構)CPU及其兼容CPU,如AMD、VIA的。即使是現在新起的X86-64(也被成AMD64)都是屬於CISC的範疇。

要知道什麼是指令集還要從當今的X86架構的CPU説起。X86指令集是Intel為其第一塊 16位CPU(i8086)專門開發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機中的CPU—i8088(i8086簡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時電腦中為提高浮點數據處理能力而增加了X87芯片,以後就將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統稱為X86指令集。

雖然隨着CPU技術的不斷髮展,Intel陸續研製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過去的PII至強、PIII至強、Pentium 3,最後到今天的Pentium 4系列、至強(不包括至強Nocona),但為了保證電腦能繼續運行以往開發的各類應用程序以保護和繼承豐富的軟件資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產的所有 CPU仍然繼續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屬於X86系列。由於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如AMD Athlon MP、)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龐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陣容。x86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服務器CPU和AMD的服務器 CPU兩類。

(2)RISC指令集

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精簡指令集”。它是在CISC指令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人對CISC機進行測試表明,各種指令的使用頻度相當懸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指令,它們僅佔指令總數的20%,但在程序中出現的頻度卻佔80%。複雜的指令系統必然增加微處理器的複雜性,使處理器的研製時間長,成本高。並且複雜指令需要複雜的操作,必然會降低計算機的速度。基於上述原因,20世紀80年代RISC型CPU誕生了,相對於CISC型CPU ,RISC型CPU不僅精簡了指令系統,還採用了一種叫做“超純量和超流水線結構”,大大增加了並行處理能力。RISC指令集是高性能CPU的發展方向。它與傳統的CISC(複雜指令集)相對。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統一,種類比較少,尋址方式也比複雜指令集少。當然處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目前在中高檔服務器中普遍採用這一指令系統的CPU,特別是高檔服務器全都採用RISC指令系統的CPU。RISC指令系統更加適合高檔服務器的操作系統 UNIX,現在Linux也屬於類似UNIX的操作系統。RISC型CPU與Intel和AMD的CPU在軟件和硬件上都不兼容。

目前,在中高檔服務器中採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幾類:PowerPC處理器、SPARC處理器、PA-RISC處理器、MIPS處理器、Alpha處理器。

(3)IA-64

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s,精確並行指令計算機)是否是RISC和CISC體系的繼承者的爭論已經有很多,單以EPIC體系來説,它更像Intel的處理器邁向 RISC體系的重要步驟。從理論上説,EPIC體系設計的CPU,在相同的主機配置下,處理Windows的應用軟件比基於Unix下的應用軟件要好得多。

Intel採用EPIC技術的服務器CPU是安騰Itanium(開發代號即Merced)。它是64位處理器,也是IA-64系列中的第一款。微軟也已開發了代號為Win64的操作系統,在軟件上加以支持。在Intel採用了X86指令集之後,它又轉而尋求更先進的64-bit微處理器,Intel這樣做的原因是,它們想擺脱容量巨大的x86架構,從而引入精力充沛而又功能強大的指令集,於是採用EPIC指令集的IA-64架構便誕生了。IA-64 在很多方面來説,都比x86有了長足的進步。突破了傳統IA32架構的許多*,在數據的處理能力,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可觀理性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IA-64微處理器最大的缺陷是它們缺乏與x86的兼容,而Intel為了IA-64處理器能夠更好地運行兩個朝代的軟件,它在IA-64處理器上(Itanium、Itanium2 ……)引入了x86-to-IA-64的解碼器,這樣就能夠把x86指令翻譯為IA-64指令。這個解碼器並不是最有效率的解碼器,也不是運行x86代碼的最好途徑(最好的途徑是直接在x86處理器上運行x86代碼),因此Itanium 和Itanium2在運行x86應用程序時候的性能非常糟糕。這也成為X86-64產生的根本原因。

(4)X86-64 (AMD64 / EM64T)

AMD公司設計,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處理64位的整數運算,併兼容於X86-32架構。其中支持 64位邏輯定址,同時提供轉換為32位定址選項;但數據操作指令默認為32位和8位,提供轉換成64位和16位的選項;支持常規用途寄存器,如果是32位運算操作,就要將結果擴展成完整的64位。這樣,指令中有“直接執行”和“轉換執行”的區別,其指令字段是8位或32位,可以避免字段過長。

x86-64(也叫AMD64)的產生也並非空穴來風,x86處理器的32bit尋址空間*在4GB內存,而IA-64的處理器又不能兼容x86。AMD充分考慮顧客的需求,加強x86指令集的功能,使這套指令集可同時支持64位的運算模式,因此AMD把它們的結構稱之為x86-64。在技術上AMD在x86-64架構中為了進行64位運算,AMD為其引入了新增了R8-R15通用寄存器作為原有X86處理器寄存器的擴充,但在而在32位環境下並不完全使用到這些寄存器。原來的寄存器諸如EAX、EBX也由32位擴張至64位。在SSE單元中新加入了8個新寄存器以提供對SSE2的支持。寄存器數量的增加將帶來性能的提升。與此同時,為了同時支持32和64位代碼及寄存器,x86-64架構允許處理器工作在以下兩種模式:Long Mode(長模式)和Legacy Mode(遺傳模式),Long模式又分為兩種子模式(64bit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該標準已經被引進在AMD服務器處理器中的Opteron處理器.

而今年也推出了支持64位的EM64T技術,再還沒被正式命為EM64T之前是IA32E,這是英特爾64位擴展技術的名字,用來區別X86指令集。Intel的EM64T支持64位sub-mode,和AMD的X86-64技術類似,採用64位的線性平面尋址,加入8個新的通用寄存器(GPRs),還增加8個寄存器支持SSE指令。與AMD相類似,Intel的64位技術將兼容IA32和 IA32E,只有在運行64位操作系統下的時候,才將會採用IA32E。IA32E將由2個sub-mode組成:64位sub-mode和32位 sub-mode,同AMD64一樣是向下兼容的。Intel的EM64T將完全兼容AMD的X86-64技術。現在Nocona處理器已經加入了一些 64位技術,Intel的Pentium 4E處理器也支持64位技術。

應該説,這兩者都是兼容x86指令集的64位微處理器架構,但EM64T與AMD64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AMD64處理器中的NX位在Intel的處理器中將沒有提供。

11.超流水線與超純量

在解釋超流水線與超純量前,先了解流水線(pipeline)。流水線是Intel首次在 486芯片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 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鐘週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CPU的運算速度。經典奔騰每條整數流水線都分為四級流水,即指令預取、譯碼、執行、寫回結果,浮點流水又分為八級流水。

超純量是通過內置多條流水線來同時執行多個處理器,其實質是以空間換取時間。而超流水線是通過細化流水、提高主頻,使得在一個機器週期內完成一個甚至多個操作,其實質是以時間換取空間。例如Pentium 4的流水線就長達20級。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越長,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線過長也帶來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Intel的奔騰4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雖然它的主頻可以高達1.4G以上,但其運算性能卻遠遠比不上AMD 1.2G的速龍甚至奔騰III。

12.封裝形式

CPU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芯片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交付用户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 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13、多線程

同時多線程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簡稱SMT。SMT可通過複製處理器上的結構狀態,讓同一個處理器上的多個線程同步執行並共享處理器的執行資源,可最大限度地實現寬發射、亂序的超純量處理,提高處理器運算部件的利用率,緩和由於數據相關或Cache未命中帶來的訪問內存延時。當沒有多個線程可用時,SMT 處理器幾乎和傳統的寬發射超純量處理器一樣。SMT最具吸引力的是隻需小規模改變處理器核心的設計,幾乎不用增加額外的成本就可以顯著地提升效能。多線程技術則可以為高速的運算核心準備更多的待處理數據,減少運算核心的閒置時間。這對於桌面低端系統來説無疑十分具有吸引力。Intel從3.06GHz Pentium 4開始,所有處理器都將支持SMT技術。

14、多核心

多核心,也指單芯片多處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s,簡稱CMP)。CMP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提出的,其思想是將大規模並行處理器中的SMP(對稱多處理器)集成到同一芯片內,各個處理器並行執行不同的進程。與CMP比較, SMT處理器結構的靈活性比較突出。但是,當半導體工藝進入0.18微米以後,線延時已經超過了門延遲,要求微處理器的設計通過劃分許多規模更小、局部性更好的基本單元結構來進行。相比之下,由於CMP結構已經被劃分成多個處理器核來設計,每個核都比較簡單,有利於優化設計,因此更有發展前途。目前,IBM 的Power 4芯片和Sun的 MAJC5200芯片都採用了CMP結構。多核處理器可以在處理器內部共享緩存,提高緩存利用率,同時簡化多處理器系統設計的複雜度。

2005年下半年,Intel和AMD的新型處理器也將融入CMP結構。新安騰處理器開發代碼為Montecito,採用雙核心設計,擁有最少18MB片內緩存,採取90nm工藝製造,它的設計絕對稱得上是對當今芯片業的挑戰。它的每個單獨的核心都擁有獨立的L1,L2和L3 cache,包含大約10億支晶體管。

15、SMP 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對稱多處理結構的簡稱,是指在一個計算機上彙集了一組處理器(多CPU),各CPU之間共享內存子系統以及總線結構。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一個服務器系統可以同時運行多個處理器,並共享內存和其他的主機資源。像雙至強,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二路,這是在對稱處理器系統中最常見的一種(至強MP可以支持到四路,AMD Opteron可以支持1-8路)。也有少數是16路的。但是一般來講,SMP結構的機器可擴展性較差,很難做到100個以上多處理器,常規的一般是8個到16個,不過這對於多數的用户來説已經夠用了。在高性能服務器和工作站級主板架構中最為常見,像UNIX服務器可支持最多256個CPU的系統。

構建一套SMP系統的必要條件是:支持SMP的硬件包括主板和CPU;支持SMP的系統平台,再就是支持SMP的應用軟件。

為了能夠使得SMP系統發揮高效的性能,操作系統必須支持SMP系統,如WINNT、 LINUX、以及UNIX等等32位操作系統。即能夠進行多任務和多線程處理。多任務是指操作系統能夠在同一時間讓不同的CPU完成不同的任務;多線程是指操作系統能夠使得不同的CPU並行的完成同一個任務

要組建SMP系統,對所選的CPU有很高的要求,首先、CPU內部必須內置 APIC(Advanced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s)單元。Intel 多處理規範的核心就是高級可程式中斷控制器(Advanced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s–APICs)的使用;再次,相同的產品型號,同樣類型的CPU核心,完全相同的運行頻率;最後,儘可能保持相同的產品序列編號,因為兩個生產批次的CPU作為雙處理器運行的時候,有可能會發生一顆CPU負擔過高,而另一顆負擔很少的情況,無法發揮最大性能,更糟糕的是可能導致死機。

16、NUMA技術

NUMA即非一致訪問分佈共享存儲技術,它是由若干通過高速專用網絡連接起來的獨立節點構成的系統,各個節點可以是單個的CPU或是SMP系統。在NUMA中,Cache 的一致性有多種解決方案,需要操作系統和特殊軟件的支持。圖2中是Sequent公司NUMA系統的例子。這裏有3個SMP模塊用高速專用網絡聯起來,組成一個節點,每個節點可以有12個CPU。像Sequent的系統最多可以達到64個CPU甚至256個CPU。顯然,這是在SMP的基礎上,再用 NUMA的技術加以擴展,是這兩種技術的結合。

17、亂序執行技術

亂序執行(out-of-orderexecution),是指CPU允許將多條指令不按程序規定的順序分開發送給各相應電路單元處理的技術。這樣將根據個電路單元的狀態和各指令能否提前執行的具體情況分析後,將能提前執行的指令立即發送給相應電路單元執行,在這期間不按規定順序執行指令,然後由重新排列單元將各執行單元結果按指令順序重新排列。採用亂序執行技術的目的是為了使CPU內部電路滿負荷運轉並相應提高了CPU的運行程序的速度。分枝技術:(branch)指令進行運算時需要等待結果,一般無條件分枝只需要按指令順序執行,而條件分枝必須根據處理後的結果,再決定是否按原先順序進行。

18、CPU內部的內存控制器

許多應用程序擁有更為複雜的讀取模式(幾乎是隨機地,特別是當cache hit不可預測的時候),並且沒有有效地利用帶寬。典型的這類應用程序就是業務處理軟件,即使擁有如亂序執行(out of order execution)這樣的CPU特性,也會受內存延遲的*。這樣CPU必須得等到運算所需數據被除數裝載完成才能執行指令(無論這些數據來自CPU cache還是主內存系統)。當前低段系統的內存延遲大約是120-150ns,而CPU速度則達到了3GHz以上,一次單獨的內存請求可能會浪費 200-300次CPU循環。即使在緩存命中率(cache hit rate)達到99%的情況下,CPU也可能會花50%的時間來等待內存請求的結束- 比如因為內存延遲的緣故。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cpu後面的數字是什麼意思

以i5 3450為例,第一位數字是i 後面的數字代表的是家族名稱。

第二位數字“3”代表它是第幾代架構的產品,比如i5-3450 就是第3代的產品。

第三位數字“4”代表的是處理器等級。

第四位和第五位數字“50”代表處理器的頻率。

擴展資料:

產品的後綴,Intel CPU誕生這麼多年,後綴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能瞭解到的東西也是最多的。

不帶後綴:純數字的,一般就是普通桌面級處理器,性能、功耗、頻率比較適中,適合大多數人選購

B:為了滿足一體機等特定緊湊型設備的需求,LGA獨立插座就不合適了,改成焊接在主板上的FCBGA1440整合式封裝,同時去掉了Boot Guard啟動保護功能,如Core i5-8500B

C:這個後綴其實很短命,主要是因為第五代酷睿處理器實在是太短命了,這些後綴的處理器都擁有最強的核顯Iris Pro 6200,GT3e級別的流處理器,48個EU單元,昂貴的128MB的eDRAM充當四級緩存,結果因為價格太貴沒人買,後來就沒下文了,如Core i5-5775C

G:這個就厲害了,是Intel與AMD合作的結晶,CPU部分由Intel提供,GPU由AMD提供,結合HBM2顯存,三者整合在一塊小小的基板上,無論是CPU、GPU性能都非常強大,我們常稱之為Kaby Lake G處理器。

H:用於移動CPU上,均支持超線程技術,高性能集顯的移動處理器,如Core i7-8750H、Core i5-8400H

HK:也是移動版CPU,在H基礎上,支持超頻,筆記本CPU超頻,想想都刺激,如Core i9-8950HK

HQ:多見於移動版第七代酷睿處理器,表示為四核八線程處理器,TDP均為45W,如Core i7-7920HQ

K:不鎖頻,可以配合Z系列主板進行超頻操作,適合會超頻玩家使用,比方説i7-8700K,i5-8600K

M:標壓版雙核移動處理器,常見於筆記本上,但第五代酷睿以後就絕跡了,如i5-4310M

R:移動版處理器,和C後綴一樣,只不過是改成了FCBGA1364封裝,方便用在筆記本上,比如i7-5775R

T:低功耗版桌面CPU,TDP下降至35W水平,因此默認頻率、睿頻都有所下降,如Core i7-8700T

U:低電壓版移動處理器,常見於現在的輕薄本、超極本上,TDP只有15W,因此性能上受到極大*,如Coer i7-8550U

X:發燒級產品,目前常見於超過六核心產品上,一般隸屬於發燒級X99/X299平台,需要配合專門的LGA2011平台使用,如i7-7820X、i9-7900X

XE:發燒級CPU中的戰鬥機,最最最*的CPU,目前只有一款,那就是Core i9-7980XE

Y:超低電壓版移動處理器,功耗可以*在15W以內,常見於平板上,後來出了Core M系列處理器,也成為曇花一現

參考資料:中關村在線-小白進階教程 十個問題看懂CPU該如何選

手機CPU是什麼意思?

手機CPU即手機處理器。

1、手機CPU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容易被消費者所忽略的手機性能之一,其實一部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機最為重要的肯定是它的“芯”也就是CPU。

2、它是整台手機的控制中樞系統,也是邏輯部分的控制中心。微處理器通過運行存儲器內的軟件及調用存儲器內的數據庫,達到控制目的。

3、優點:主頻高,數據處理性能表現出色,擁有最廣泛的產品路線圖,支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各類終端,可以支持所有主流移動操作系統,支持3G/4G網絡制式。缺點:圖形處理能力較弱,功耗較大。

4、對於手機來説,大部分軟件甚至在單核條件下都可以正常運行,與之相對應的,還是大部分軟件都沒有對多核並行做相應的設計優化、單純增加CPU的核心數,並不意味着能帶來性能的顯著提升。

5、有了往年在PC端的處理器高頻、數量之爭的前車之鑑,現在很多人不看好移動處理器的數量之爭。目前Android手機都在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硬件升級,動不動就在專業測評軟件上跑分來一比高下。事實上,普通消費者並不需要這麼高配的CPU,高配的CPU意味着高能耗。現在包括高通、英特爾等芯片廠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體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頻和核數了。

TAG標籤:#cp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