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有什麼習俗

知科普 人氣:7.15K

一、立春的含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古籍《羣芳譜》雲:“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

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人們十分重視這個節氣。那麼立春的習俗大家瞭解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民間以立春日為一年農事之始,故有於是日佔卜豐歉之習俗。 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晴則兆豐,陰則兆災。河南一帶民謠雲:“立春清明又和暖,農人鼓腹皆翹天,倘若風陰與昏暗,五穀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説法。山東一帶,俗

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立春最初的文字記載形成於周代,是古代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勸農備耕的重要時節,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説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在這一天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一、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二、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

而到了後世,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可一些農村卻有打春牛的風俗。所謂的打春牛,就是在立春前用泥捏塑成一隻泥牛,稱之為春牛,婦女們抱着小孩繞春牛轉三圈,按舊時的説法是可以不患疾病,而如今已成為一種娛樂。在立春這天,村裏還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稱之為“搶春”,人們將其視為吉祥的象徵,將土塊放在牲畜圈,意為槽頭興旺;把糧食放在糧倉,意為倉滿糧足。

一、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二、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

除了這些,在這天,中國民間還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稱之為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在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而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

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説:“肝主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古代傳統的立春習俗有哪些

一、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二、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三、鞭春牛

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四、躲春

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裏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五、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

六、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為什麼叫打春 立春吃什麼習俗禁忌有哪些

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説:“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過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萬物生髮,一派生機勃勃。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蔘、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温發散的大棗、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立春習俗 立春有哪些習俗

1、迎春: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據史籍記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並舉行祭祀太啤、芒神的儀式,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羣臣,對天下萬民頒行恩德政令。

2、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這裏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們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堅持不違農時,牛是農事的象徵,是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自古以牛祝春,據説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

立春節氣有什麼習俗

古代立春民俗主要有如下內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

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

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裏,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戴春雞

有的婦女用青色綢剪成春燕、春蝶飾於頭上;女孩子剪綵為蝶燕,稱為“春雞”,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有的頭上插上寫着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替在髮髻上;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説主蠶興旺。

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在陝西銅川一帶,戴春雞更是當地人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攘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掛春幡

古代民間迎春活動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裏要高掛“春幡”,民間有的貼宜春貼,即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裏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着吉祥。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大’、“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還有人給門板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是會繪畫的人,常給門嵋上畫一幅《梅花開五福》或《臘梅圖》。

送春牛圖

古代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這是簡陋的“春牛圖”,而有些年畫中的“春牛圖”十分精緻,如楊柳青年畫、武強年畫、鳳翔年畫中的‘春牛圖”,都是年畫佳作。

這種立春時節送“春牛圖”的形式,在有些地區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着小鑼鼓,唱着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户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着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着春牛圖及二十四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住春夜

北京市郊有立春前一晚,讓小孩住到別人家去的“住春夜”風俗,也有人家在壁間張貼用紅紙書寫的“迎春接福”四字。

催春節

白族民間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

歲朝春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與日期和節日的關係,還有很多名稱,如立春在過年之後稱作“年裏春”,立春在過年之前稱作“年外春”。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做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

一般用竹蔑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構、秋嘗、冬L、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

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

南朝梁宗擦《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醒,為屋於樹T9先祭神,然後饗其昨。”

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絡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交春習俗

贛南、閩西地區的客家人習慣將立春這一節氣稱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節氣的三候(五天為一候),而特指立春日“春”到來的時刻。

交春之時,客家傳統習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閩西三明客家更對天禮拜,名曰“接春”。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贛南客家人哪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擺春酒,吃春捲,舊時還要耍春燈,相互慶賀。

如何判斷交春時刻?客家人往往將雞蛋豎起,若鬆手而蛋不倒即是“春”來了。或者將雞蛋置於水中,交春之時一到,原本橫向浮在水面的雞蛋便能慢慢豎起來。客家民間認為只有這一時刻,新的一年才真正開始。

客家的立春習俗,無論“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餅”還是“送春牛”、“舞春牛”,均顯得非常古老而傳統。

抬春色

據《粵遊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

在立春日的*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着走。

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洲人*上,高春則用兩人,~人立在台上,然後扎着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

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着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着迎春隊伍*。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棍子撥開障礙物。

在著名年畫產地四川綿竹,也流行立春日抬春色活動,國家一級文物、作於*初年的綿竹年畫長卷《迎春圖》,其中就有表現這一民俗的內容。

立春還有很多民俗,五彩繽紛,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如有的貼羽為蝶,稱為“春蛾”;有的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有的造面繭,用肉或菜蔬作餡,中置紙籤,名“探春繭”;有的以春盤相饋贈或全家食春餅、蘿蔔等,謂之“咬春”;有的選集優人、戲子、小妓等裝扮社火,進行教習,謂之“演春”;有的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有的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這天有哪些忌諱和習俗?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説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

禁忌之二,立春之日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俗話説: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禁忌之三,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説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TAG標籤:#立春 #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