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茶的趣味小知識

茶的趣味小知識

知科普 人氣:1.26W

茶的趣味小知識

1. 茶是亞洲地區的傳統飲料,起源地在中國。

2. 中國人認為喝茶可以清心解毒、降火去膩、提神醒腦、延年益壽。

3. 茶葉的分類有很多種:綠茶、黑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普洱茶等等。

4. 茶具也是有種類的,例如紫砂壺、鐵觀音杯、茶碗、茶匙等等。

5. 中國茶文化有着豐富多彩的儀式和禮節,如茶道、茶藝表演等。

6. 茶葉不僅可以泡水喝,還可以用來做菜,如茶薰魚、茶葉蛋等。

7. 多數人認為茶中茶因含咖啡因而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8. 茶的味道有多種變化,如鮮爽、甘醇、苦澀、花香等等,飲法也有很多種。

9. 茶的沖泡方法雖然不通用,但其中一個通用的規律是茶量、水温、時間的比例關係和品質的關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2)

51、什麼是紅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通過萎凋、揉捻、充分發酵、乾燥等基本工藝程序生產的茶葉叫紅茶。其品質特點:紅葉、紅湯、紅葉底。其代表品種有: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安徽祁門工夫紅茶,雲南工夫紅茶,廣東英德紅茶。

  52、什麼是青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青茶又名烏龍茶,屬半發酵茶類。品質特徵是:幹茶色澤青褐,湯色紅黃、滋味濃醇,有“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明顯特徵。其代表品種有閩南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廣東鳳凰單樅、台灣凍頂烏龍。

  53、什麼是黃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是經過輕微的發酵,在製茶的過程中增加了渥堆悶黃這道獨特的工藝程序而製作的茶稱黃茶,其品質特點是:色黃、湯黃、葉底黃,香味清悦醇和。其代表性品種:湖南君山銀針,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以及安徽霍山黃芽,浙江温州的平陽黃湯等。

  54、什麼是白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不揉不捻的輕微發酵茶,以選擇芽葉表面長滿白茸毛的茶樹品種為原料,經過萎凋、乾燥(曬乾或烘乾)兩道工藝程序精製而成的茶稱白茶。其品質特點為:湯色清淡明亮、滋味鮮醇清爽。其代表性的品種有: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55、什麼是黑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殺青、揉捻、乾燥、渥堆發酵、再幹燥等工藝程序生產的茶,因其渥堆發酵時間長,成品茶色澤呈油黑色或黑褐色,故名黑茶。黑茶的品質特點:“紅、濃、醇、陳”。代表性品名有:湖南黑磚、花磚、茯磚、湖北老青茶、四川康磚、廣西六堡茶等。

  56、中國綠茶的經濟地位如何?

  答:綠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中歷史最悠久,品種最豐富、產量最高、消費面最廣的茶類。目前的產量佔全國茶葉總產量將近80%。

  57、近年,據著名教授齊國力介紹,國際醫藥衞生專家會議已認定六種保健食品是什麼?以什麼為冠?

  答:綠茶、紅葡萄酒、豆漿、酸奶、骨頭湯和蘑菇湯,以綠茶為冠。

  58、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名茶有那些?

  答: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蜂;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鐵觀音;祁門紅茶;都勻毛尖。

  59、西湖龍井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地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

  60、碧螺春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峯。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釐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

  61、黃山毛峯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62、六安瓜片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

  63、君山銀針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

  64、信陽毛尖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65、武夷巖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葉肉黃綠色,葉脈淺,耐泡6~8次以上。

  66、鐵觀音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

  67、祁門紅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

  68、茶葉按產茶季節可分為那幾類?

  答: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69、什麼是春茶?

  答:春茶又名頭幫茶或頭水茶,為 清明 至 小滿 期間(3月上旬至5月底)所採的茶。

  70、什麼是夏茶?

  答:夏茶又稱二幫茶或二水茶,為 夏至 至 立秋 期間(5月下旬至六月底)所採的茶。

  71、什麼是秋茶?

  答:秋又稱三番茶或三水茶,為立秋以後所採製的茶。

  72、什麼是明前茶、雨前茶?

  答:明前茶是指 清明節 前所採製的茶;雨前茶是指 穀雨 節前所採製的茶。

  73、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柳亞子先生給寫過“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的詩名,和柳亞子先生一詩的首句是什麼?

  答: 飲茶 粵海未能忘,索句渝洲葉正黃。

  74、周恩來曾把“中華煙、茅台酒和什麼產品”作為接待國賓的三個珍品?

  答:龍井茶。

  75、碧螺春的名字是如何來的?

  答: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康熙皇帝南巡品飲後認為茶為極品,但其名不雅,改為“碧螺春”。

  76、烏龍茶品飲要領分哪幾步?

  答:講究熱飲。第一步先聞其香,再試其味;第二步徐徐咀爵而體貼之;第三步釋躁平矜,怡情沉性。

  77、普洱茶的產地、特徵是什麼?

  答:普洱茶產於雲南,屬黑茶類,是以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醇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分生普洱和熟普洱兩大類。

  78、大紅袍的母樹有幾棵?

  答:大紅袍母樹有6棵,生長在武夷山鳳景區內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樹齡至少已有360年。

  79、再加工茶主要有哪些?

  答:花茶、緊壓茶、果味茶、保健茶、飲料茶。

  80、在遵義舉辦的貴州省首屆茶文化節上評出了貴州十大名茶,分別是?

  答:都勻毛尖、羊艾毛峯、貴定雲霧貢茶、遵義毛峯、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雀舌報春、東坡毛尖、瀑布毛峯、鳳岡鋅硒綠茶。

  81、衝泡茶葉的 方法 有哪三種?

  答: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82、什麼是“上投法”?

  答:“上投法”即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注入七分杯的開水,水温在75℃-85℃,然後用茶匙取茶3克投入杯中,芽葉即會以不同的優美姿態下沉。此法實用於條索緊密的卷典型名優綠茶。

  83、什麼是“中投法”?

  答:“中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左右的幹茶,然後注入約1/3容量的開水,水温85℃-90℃,並輕輕搖動後靜置1-2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開後,再用鳳凰三點頭手法衝入至八分杯。此法用於外型比較鬆展或有魚葉保護的名優綠茶。

  84、什麼是“下投法”?

  答:“下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幹茶,然後直接沖水至七分杯,水温90℃-95℃。這種泡法,因茶先入杯,在沖水時茶葉隨水浪上下翻騰,徘徊飄舞,宛如綠玉翻飛非常美觀。

  85、綠茶沖泡用什麼茶具最好?水温多少度合適?

  答:玻璃杯,水温80―95℃為宜。

  86、鐵觀音的沖泡選用什麼茶具最好?

  答:紫砂壺或白瓷杯。

  87、喝茶有哪兩大類型?

  答:一是清飲;二是混飲。

  88、什麼是清飲法?

  答:清飲是指在沖泡或煎煮茶葉時,不添加任何其他的輔料,聞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味,感受的是茶獨特的韻味。例如沖泡“西湖龍井”、“鳳岡鋅西硒綠茶”等。

  89、什麼是混飲法?

  答:混飲是指在飲茶時,根據自己的 興趣 愛好 在茶中加入自己喜愛的輔料調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如在茶中加糖、加鹽、加奶、加香料、加芝麻、加中草藥等。

  90、品茶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答:品茶的三種境界是得味、得韻和得道。 91、什麼是“得味”?

  答:得味是指在飲茶時注重茶的理化性質,從茶的色、香、味,品出茶的類別、品種、新陳、優劣。

看了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的人還看:

1. 中國茶文化知識大全

2. 中國茶文化知識簡介

3. 茶文化知識

4. 茶文化知識手抄報內容

5. 茶文化基礎知識

有什麼關於茶的有趣的故事,可以是神話

中國茶源自神農.傳説中的神農是農業神,也就是炎帝,他能讓太陽發光,讓天下雨,他教人們播種五穀,又教人們識別各種植物,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腸胃和吃進去的東西.為了知道各種草本的性質,神農就親口品嚐,然後仔細觀察它們在肚子中的變化. 有一次,神農吃到一種樹葉,這種葉子吃進肚子裏後,在裏面走來走去,像是士兵在進行搜查,不一會兒,整個腸胃便像洗過一樣乾淨清爽,感覺非常舒服.神農記住了這種葉子,給他起了個名字,叫"茶".以後每當吃進有毒的東西,便立即吃點茶,讓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滅掉.後來,終於有一次神農吃了斷腸草,來不及吃茶就死了.

南宋人喝茶有哪些趣味小故事

孝宗乾道年間,有人譏諷説“南人未知煮茶”,還寫了小品文刊登在臨安的“小報”上,估計作者是北方人。老百姓不認字,倒還不怎麼樣,讀書人坐不住了,紛紛拿起筆桿子造進行反駁。陸游寫詩稱“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言下之意,我陸游就是南方人,我一直就是煎茶喝的。果然不愧文家,一出手就力道驚人

南宋時的花茶已經很普及了,南宋人趙希鵠説:“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於官府專賣,花茶作為稀罕消費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為了能喝到香茶,民間老百姓頗費了一些腦筋,“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一方面,茶葉本來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制的香料,怕損了茶葉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羨慕富貴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時候,放入珍果香草,結果呢,煮出來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茶的傳説

中國歷史名茶眾多,幾乎每個名茶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説,細細讀來,頗有滋味。你知道"大紅袍"、"鐵觀音"、"碧螺春"的來歷嗎?你知道"神農嘗茶"、"陸羽煎茶"、"乾隆皇帝封御茶"的故事嗎?不妨讀讀這些有趣味的傳説,或許在茶餘飯後會給你的生活增加一些樂趣,獲得一些知識。

1、神農嘗茶的傳説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説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説,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説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説:"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説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説,雖説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峯的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説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説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着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裏、田裏,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説:"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鬚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採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説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説,我去採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背着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説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説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説古時候,在黃山居住着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裏。山坑裏住着一個老漢,以採野茶與藥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隻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説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採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説:"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採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製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羣,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6、大紅袍的傳説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它的來歷傳説很多,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説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説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説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產銀針名茶,茶芽細嫩,滿披茸毛,很早就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據説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從五代的時候起,銀針就被作為"貢茶",年年向皇帝進貢。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墜,是表示對萬歲的誠服。"明宗聽了,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話自是討好皇上,事實上,細嫩的君山銀針茶,沖泡時,確有棵棵茶芽豎立懸於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極為美觀的。

8、鬆羅茶的傳説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鬆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鬆羅茶。鬆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鬆羅茶的仍然很多。鬆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鬆羅茶的來歷,傳説是明太祖洪武年間,鬆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裏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説,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淨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淨,便説寶氣已淨,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説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鬆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鬆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鬆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9、烏龍茶的傳説

據説烏龍茶最早發源於福建省安溪縣。傳説,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裏,住着一位獵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一座山上長着一叢叢小樹,枝葉墨綠葱蘢,便隨手摘下一枝,放在揹簍中遮蓋獵物,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後點火燒水,山風吹過,忽聞得一陣清香,接着收拾獵物時,發現清香來自揹簍中的那枝樹葉。胡良試着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裏,不僅香醇,而且頓覺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定是仙樹。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但用此葉泡水,卻變得又苦又澀。胡良想了半天,為什麼從同樣的樹上採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細想過後,悟出了一個道理來。原先採的枝葉經過大半天曬萎,產生的清香,因此決定摸索加工製作香茶的方法。經過反覆試製,終於找到了採來葉子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的製作香茶的途徑。香茶製作成功後,流傳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誦。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後來人們就把這裏出產的名茶稱作"烏龍茶",而名揚海內外。

10、水仙茶的傳説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種茶樹,名叫水仙種。這種茶樹只開花不結果,需靠插條繁殖。説起水仙茶的發現和插條繁殖還有一段傳説故事呢。相傳有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為生,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脣焦口燥,胸悶疲累,於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剛坐下,只覺一陣涼風帶着清香撲面吹來,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卻又厚又大。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裏,涼絲絲的,嚼着嚼着,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爽快起來,於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這天夜裏突然風雨交加,在雷雨打擊下,他家一堵牆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牆土下,枝頭卻伸了出來,很快爆了芽,發了葉,長成了小樹,那新發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夥子長得更加壯實。這事很快在村裏傳開了,問他吃了什麼仙丹妙藥,他把事情緣由説了一遍。大家都紛紛來採葉子泡水治病,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夥子説是從祝仙洞折來的。因為建甌人説"祝"和崇安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崇安人都以為是"水仙",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長得滿山遍野都是,從此水仙茶成為名品而傳播四方。

11、碧螺春的傳説

江蘇省蘇州太湖東、西洞庭山出產"碧螺春"茶,碧綠的嫩葉捲曲似螺,綠油油,毛茸茸。這種名茶的由來有着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説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着。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藥。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體温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幹,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裏,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12、廬山雲霧茶的傳説

江西省廬山出產雲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説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嚐嚐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着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採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羣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幹什麼,孫悟空説"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採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眾鳥聽後説:"我們來幫你採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裏,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裏銜着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着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裏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羣峯的巖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13、小蘭花茶的傳説

安徽省大別山區的齊雲山出產小蘭花茶,亦名"齊山雲霧",茶葉品質極佳。關於它的來歷,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説,很久以前,大別山區的齊雲山腳下有一座大莊園,園主叫李佔山。李佔山想強佔使女蘭花,蘭花寧死不從,在姐妹們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山越嶺,來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絕壁石縫中長着一棵茶樹,常年有蝙蝠糞為肥,長得格外枝繁葉茂,清明時節就抽出了新芽。小蘭花摘下嫩芽葉,帶到山下一個孤老太太家裏,借鍋子炒幹後拎到街上去賣。一個窮漢看見茶好,給了蘭花五百錢買下茶葉,來到茶館,將茶泡了來喝後,覺得果然是好茶,茶客們都紛紛要買,窮漢把茶葉分給了大家。消息傳出,有人説,齊雲山的蝙蝠仙姑顯靈了,賣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佔山得知這個消息後,派家丁四出探察。過了幾天,蘭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賣,不料被李佔山的管家看見,報告李佔山説賣茶人就是蘭花。蝙蝠洞的茶樹終於被發現了,蘭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懸崖。結果茶樹被李佔山霸佔,採下茶葉炒制後獻給縣官,縣官獻給知府,知府敬獻皇上,皇上品茶後,龍顏大悦,御筆親書"齊山雲霧"四字。李佔山獻茶有功,封為齊雲山七品製茶監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樹枯死了,李佔山無茶進貢,只得以假冒真,結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殺了頭。後來在蘭花墜巖的石縫中,長出了一片茶林,當地百姓採下茶葉,精製加工後品質依然如故,大家為紀念蘭花姑娘,便將此名茶取名為"小蘭花"。

14、不知春的傳説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種品質極為優異的名種茶樹叫"不知春"。為什麼叫不知春呢?傳説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平生愛茶如命,讀《茶經》,吟茶詩,作茶賦、喝山茶。一天,他聽人説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親臨其境,嘗試一番。但來到武夷山後,不巧清明、穀雨已過,春茶採摘已畢,甚為掃興。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順得山路來到九曲邊,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龍窠看到了"大紅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雞冠",在鳳林丹巖看到了"吊金龜"等等茶樹名種,只是茶樹上的嫩梢芽葉已不多見。當他走到天遊峯下的一塊大石旁,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似蘭又似桂,清甜濃郁。順着香味走去,來到一個陰暗冰涼的巖洞,發現在石頭堆里長着一株大茶樹。樹葉又大又厚,滿樹鬱鬱葱葱,隨風搖曳。寒秀堂忍不住感歎地説"春過始發芽,真是不知春哪"。話音剛落,洞外傳來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個紅衣姑娘提着茶籃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説:"哎呀,'不知春'這茶名起得真好,謝謝先生。"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採摘香茶,但始終不知其名,剛才聽到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忙施禮道謝。寒秀堂卻不好意思地説:"小生不過隨口説説而已,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從此不知春名叢茶樹名揚四方製得香茶遠銷海內外。

15、白牡丹的傳説

福建省福鼎縣一帶盛產白牡丹茶,這種茶身披白茸毛的芽葉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潤肺清熱的功效,常當藥用。傳説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草變成的。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兩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於是便向路旁一位鶴髮童顏、銀鬚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着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説,香味就來源於它。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後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説:"剛才夢見仙翁説我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裏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裏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乾,説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説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後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6、鐵觀音的傳説

福建省安溪縣所產的烏龍茶中,數"鐵觀音"最為出名,這種名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味醇香濃,深受國內外茶客的喜愛。對這種茶樹的由來,安溪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鄉松林頭村,有一位老茶農叫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起牀後,他立即去屋後山崖,尋找那株茶樹,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然後燒水泡茶。頓覺濃郁的花香撲鼻,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飲認為這是茶中之王,決心用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種在家中的幾個鐵鍋裏,經過三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密,採下茶葉精工製作,果然品質依舊,香味濃郁。他把這些茶葉密藏於罐中,每逢貴客臨門,便泡茶待客,品嚐過的人個個稱讚不已。一天,有位塾師嘗過此茶後,覺得香味特殊,問是哪裏來的。魏飲就將夢中見寶茶的事説了一遍,塾師認定這茶一定是觀音託夢所賜,用鐵鍋栽種,茶葉重實如鐵,於是想了想對魏飲説,這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吧,魏飲連聲叫好。一傳十,十傳百,"鐵觀音"名茶從此就名揚天下了。

17、苗嶺雲霧茶的傳説

貴州省苗嶺雲霧山生產一種香幽味甜的名茶雲霧茶,在清朝乾隆時代是八大名茶之一。傳説雲霧山上有座鳳凰坡,滿坡種茶,有一對鳳凰常在茶樹上梳洗羽毛,昂頭鳴唱。乾隆年間,按照慣例,朝廷每年向苗家索取"貢茶",苗家百姓一年辛苦,往往就這樣被官府剝奪得精光,生活十分困難。而貢茶數量年年增加,苗家百姓實在無法活下去了,於是有人説,這樣下去,不如毀了茶樹,也可免交貢茶了。秋冬來臨,山上茅草被寒霜打得白乎乎的,紛紛枯萎了,而茶樹依舊鬱鬱葱葱。可怎樣才能叫茶樹也像茅草一樣枯萎呢?有人説,我們大家燒開水,用開水澆在茶樹上,燙焦茶樹,就説是遭霜打的。於是大家一齊動手,燒水澆茶樹,燙得茶樹一片焦黃,然後去稟報官府。縣官聽了不信,到茶山一看,果然如此,氣得大發雷霆,要抓人去懲辦。憤怒的百姓提着刀、棒,從四面圍了上來,嚇得縣官連忙答應稟報皇上,免去貢茶,然後匆匆逃去。茶樹枝葉雖然枯萎了,但根還活着。那對鳳凰見茶樹枯萎傷心極了,一邊飛,一邊哭,鳳凰淚滴在茶樹上,沒有多久,茶樹轉青復活,枝葉又顯得綠葱葱了。風凰坡的茶樹經過鳳凰淚的澆灌,品質更加優異。

18、蒙頂茶的傳説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自唐朝起就被列為"貢茶",品質優異,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來歷的人卻並不多。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裏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鍾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後,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瀰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着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製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後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淨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衝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後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19、西山茶的傳説

廣西桂平縣風景秀麗的西山,盛產名茶,據《桂平縣誌》記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觀音巖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泡茶也是一門學道,日常中我們都喜歡在閒暇的時候叫上幾個老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傳統的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來看看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1

茶道基本知識

人們學習茶道,要完全掌握箇中道理,得花長久時間。從簡單茶禮開始,從基礎禮規到基本常識,學習過程簡約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體認中國優秀文化,又可培養出耐性、寬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覺;生活中,學習和參悟茶道機理,會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提高情商水平,增強體能體質,好處實在多不勝數

茶道活動較為靜態,如經過氣息調養練習,比如太極拳、太極推手、調息入靜等,再來學習茶道會比較輕鬆自然,韻律、姿勢易於接受和調整。

第一課認識中國茶

茶對人體健康有益,每日飲用3杯,既可幫助消化,亦可排清體內過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規範,是為發揮各自茶性優點,抑制不足之處,禮序之中遵循“和儉敬美”基本要義,而中國茶葉六大類數以百計、千計品種規格,均可以相應茶道禮序來表現。

第二課認識與應用泡茶工具

近代的茶具製作完備,既有創意又符合傳統。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者可親身使用茶具泡茶,體驗各種情趣和奧妙所在。

第三課基本手勢

傳統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區別,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老師會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勢及過程。由於能直接參與沖泡過程,初學者更能領略茶道樂趣。

煮水器

專為煮水而設

1、水注:盛茶作烹煮

2、茗爐:烹茶

備茶器:包括儲存茶葉及置茶器具

3、茶罐:儲存茶葉

4、茶則:取茶並可量度分量

5、茶匙:將茶葉掃放入茶壺內

6、泡茶器:泡茶過程中的主要器皿

7、泥壺:盛載初次沖泡茶湯,容量須符合飲用人數

8、茶盞:盛載正泡茶湯,容量以4人為限

盛茶器: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氣氛,是待客高尚禮節

9、公道壺:盛載剩餘茶水,令茶湯更加均勻,不至浸泡過久而苦澀

10、茶杯及茶托:前者用來飲茶湯,後者則用來墊託茶杯

洗滌器:清洗茶具用品

11、水盂:儲放廢茶葉

12、滌方:俗稱“茶巾”,用來揩抹泡茶時濺溢茶水

備器及滌器

在煮水器中煮滾一壺熱水。然後注入蓋杯中,再將蓋杯水注入公道壺、茶杯內,最後再倒進茶海,這步驟稱為温潤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

置茶

將茶葉倒在茶則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將茶葉放入蓋杯內。

蓋杯

學員應以右手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指頭,放在蓋杯前面杯邊上,大拇指指頭則放在蓋杯後面杯邊上,而食指指頭則輕按杯蓋,這樣就不會被燙傷。

茶壺

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指頭鉗着壺杯,再以食指指頭輕按茶壺頂部,就是正確拿壺方法。

正泡

將沸水注入蓋杯內,然後蓋上杯蓋,待數分鐘。

倒茶入公道壺

將蓋杯內茶湯注入茶海,再將公道壺茶湯注入茶海,這第一泡茶成為“温潤泡”,不作飲用。

分杯

重新在蓋杯中注入沸水,再將蓋杯茶湯注入公道壺,然後以順時針方向將茶平均倒入各個茶杯內。

奉茶及品茶

完成以上五步驟後,便可開始品茶。品茶要先觀顏色,再聞茶香,然後才細細品嚐

茶道宗旨:體現“禪”神,追求“空寂”境界

中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説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 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説,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2

1、喝茶

如果家庭或辦公室是一袋裝在大袋子裏的散裝茶,則取茶時請勿用手抓茶。您可以將其直接倒入客户的杯子中,也可以先倒入一些茶然後倒入杯子中。茶倒入客人的杯子。茶要適量,茶要過多,茶要濃。茶太少,衝出來的茶沒有味道。如果客人介紹了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則將根據客人的胃來洗茶。

2、倒茶

倒茶時,無論是小杯茶,都不要太滿。太滿了,無法溢出,桌子,凳子和地板都濕了。如果不小心,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主人和主人感到困難。當然,不建議跌得太少。如果茶只覆蓋杯子的底部並送給客人,那會讓人們覺得他們在假裝是假裝,而不是真誠。

3、段茶

握住杯子的右側,用左手握住杯子的底部,並伸出雙手以示尊重。握住杯子時不要抓住杯子;喝茶時不要説話,以防止唾液濺入杯中。給客人喝茶時,最好使用茶盤。如果不使用托盤,請注意不要用手指觸摸杯子的邊緣。進行注水,茶,熱茶杯,火鍋等時,請雙手旋轉。

如果使用右手,則必須逆時針方向按。如果您用左手,則必須像問候手勢一樣順時針按下,表示“歡迎光臨,歡迎光臨”。相反,發誓“去吧,去吧,去吧”成為一種建議。

4、注意順序

注意順序,先長後幼,第一和第二,主要,應按照茶的身份順序;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與他人相配,否則請迅速離開;從客人的右邊喝茶,在“茶杯”中,一定要注意客人右邊的茶杯把手,例如右邊。

這有利於客人握住杯子的把手並禮貌地邀請客人喝茶。如果房間正在開會或很安靜,請不要喝茶。要發出聲音,請放下瓷杯,並用小手指墊住杯底,以防瓷杯發出聲音。

5、加茶

如果您需要在杯子里加茶,就必須這樣做。當然,添加茶時,必須先向客人添加茶,然後再向自己添加茶。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訪客,則茶色應均勻地分佈在茶盤上,而茶盤的底部應放在左手。

右手應握住茶盤的邊緣。如果有茶點心,應將其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放在零食中。對。喝茶時,應使用右手茶,並從客人的右邊飲用。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3

茶道步驟:

1、淨手和欣賞器具;

淨手是衞生所需,也是出於對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

2、燙杯温壺;

用開水把所有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熱,這樣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葉放到茶壺裏,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將熱水倒入壺中,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彷彿也開始甦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將茶湯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沖泡;

洗好茶後,再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如果比較嫻熟的茶人,或者處於茶道表演的需求,會有所謂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優雅。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此步驟要注意泡的茶類以及浸泡時間,別把茶燜熟了。

8、分杯;

用茶夾把品茗杯分為客人(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拿着杯口遞給客人,否則不衞生,也不禮貌)。

9、玉液回壺;

此時就該公道杯出場了,把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於均勻茶湯濃度,讓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10、分壺;

將公道杯中的茶分別倒入客人的杯中,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倒滿了,茶道講究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情,其實簡單理解就是避免倒的太滿,客人燙手。

11、奉茶;

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是雙手奉茶,用右手的伸掌禮表示請品茶,而客人則用右手伸掌禮進行對答,表示謝謝。奉茶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先長後幼、先客後主。

12、聞香;

在品茗之前,一般都會先聞聞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口先聞其香。

13、品茗;

持杯手勢: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並舒展開蘭花指(男士就不需要有蘭花指了)。這樣的持杯手勢稱作三龍護鼎,三根指頭譽為三龍,茶杯如鼎。

充滿趣味的茶道:茶具尿童使用方法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一線城市,以及一些風景旅遊聖地都能夠看到美麗的噴泉,以及各種各樣有趣的景點。噴泉也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往着有趣的方向發展,同樣在 茶道 中也引用了這些元素。

  茶有茶道,器亦當體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愛品茗,好茶道,也極重茶器,無意或有意中體現和完工了茶器道與實用並重之目的。

  先用熱水澆到尿童身上,然後立即放到水裏,水要淹沒尿童出水口,然後等尿童涼了拿出來再澆熱水即可,利用空氣遇熱跑出尿童,水裏冷卻的時候內部氣壓低,吸水進尿童,然後再受熱水膨脹出水。

  茶具尿童使用方法:

  1、先用熱水衝在尿童身上(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尿童裏面的空氣排出)

  2、放入涼水中浸泡數分鐘(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冷水吸入)

  3、然後拿出,澆熱水,立刻噴灑水柱(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裏面的水擠出)!O(∩_∩)O哈哈~

  撒尿2至3米,剛勁有力!(注意方向哦,別噴到電器什麼的上面哦!)

  【結束語】茶具尿童與一些噴泉中的尿童還是不同的,茶具尿童主要還是依靠着熱脹冷縮的方式才能夠達到噴泉的效果。

茶的文化知識

、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説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説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説成立,那麼西南説就成立了。四川説要比西南説“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説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説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説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説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羣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帶和温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温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你對茶文化了解多少?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茶文化也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飲茶”是重要的文化之一,“茶”作為我國傳統飲品之一,早在神農時期就有了茶文化,唐宋時期最為繁榮昌盛。同時,我國的傳統茶文化與傳統漢文化相互融合,經過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茶道精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得到了歷代文人名士的極力推崇。經過對我國傳統文化典籍的研究發現,明朝周履靖的《茶德頌》、宋代吳淑的《茶賦》中都將飲茶的趣味和茶文化的典故生動地描述出來,並且歌頌了“茶道”的精神價值,同時也將對茶文化的讚美之情充分體現出來。茶文化是在歷史的發展歷程中經過不斷沉澱和積累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也越來越受人們關注,吸引了很多人對其進行學習和了解。茶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中藴含了很多文化內容,不管是鑑別茶葉種類,還是飲茶的工序,都極具獨特的文化價值,其中還包括與“茶”有關的詩歌和茶道禮儀。

泡茶法的知識有哪些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

十七世紀後期,清人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法。傳統泡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沖泡步驟: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倒茶: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有關茶的資料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最初短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瓣有時稍長;萼片寬卵形到圓形,,宿存。

花瓣寬卵形,基部稍連生,背面,有時短柔毛;子房密被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1.1-1.5釐米高,每球有1-2粒種子。花期10月至次年2月。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開始種植茶樹。田螺山是中國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目前已被考古發現。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茶的種植和飲用逐漸從四川向外界傳播。它首先蔓延到長江流域。

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將梵江篇中的茶稱為“範契”;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擴展資料:

茶的生長習性: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類型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較好。降水豐富,年温差小,晝夜温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適宜各類茶樹特別是大葉茶樹生長。

冬末夏初日照較多,夏秋多霧雨(雲南茶區)。日照不利於茶樹越冬和營養積累,也不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紅土、磚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林土,這些土壤發育良好,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

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2)

51、什麼是紅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通過萎凋、揉捻、充分發酵、乾燥等基本工藝程序生產的茶葉叫紅茶。其品質特點:紅葉、紅湯、紅葉底。其代表品種有: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安徽祁門工夫紅茶,雲南工夫紅茶,廣東英德紅茶。

  52、什麼是青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青茶又名烏龍茶,屬半發酵茶類。品質特徵是:幹茶色澤青褐,湯色紅黃、滋味濃醇,有“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明顯特徵。其代表品種有閩南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廣東鳳凰單樅、台灣凍頂烏龍。

  53、什麼是黃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是經過輕微的發酵,在製茶的過程中增加了渥堆悶黃這道獨特的工藝程序而製作的茶稱黃茶,其品質特點是:色黃、湯黃、葉底黃,香味清悦醇和。其代表性品種:湖南君山銀針,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以及安徽霍山黃芽,浙江温州的平陽黃湯等。

  54、什麼是白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不揉不捻的輕微發酵茶,以選擇芽葉表面長滿白茸毛的茶樹品種為原料,經過萎凋、乾燥(曬乾或烘乾)兩道工藝程序精製而成的茶稱白茶。其品質特點為:湯色清淡明亮、滋味鮮醇清爽。其代表性的品種有: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55、什麼是黑茶?其品質特徵是什麼?代表性品名有哪些?

  答:經過殺青、揉捻、乾燥、渥堆發酵、再幹燥等工藝程序生產的茶,因其渥堆發酵時間長,成品茶色澤呈油黑色或黑褐色,故名黑茶。黑茶的品質特點:“紅、濃、醇、陳”。代表性品名有:湖南黑磚、花磚、茯磚、湖北老青茶、四川康磚、廣西六堡茶等。

  56、中國綠茶的經濟地位如何?

  答:綠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中歷史最悠久,品種最豐富、產量最高、消費面最廣的茶類。目前的產量佔全國茶葉總產量將近80%。

  57、近年,據著名教授齊國力介紹,國際醫藥衞生專家會議已認定六種保健食品是什麼?以什麼為冠?

  答:綠茶、紅葡萄酒、豆漿、酸奶、骨頭湯和蘑菇湯,以綠茶為冠。

  58、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名茶有那些?

  答: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蜂;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鐵觀音;祁門紅茶;都勻毛尖。

  59、西湖龍井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地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

  60、碧螺春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峯。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釐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

  61、黃山毛峯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62、六安瓜片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

  63、君山銀針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

  64、信陽毛尖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65、武夷巖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葉肉黃綠色,葉脈淺,耐泡6~8次以上。

  66、鐵觀音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

  67、祁門紅茶的產地及品質特徵是什麼?

  答: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

  68、茶葉按產茶季節可分為那幾類?

  答: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69、什麼是春茶?

  答:春茶又名頭幫茶或頭水茶,為 清明 至 小滿 期間(3月上旬至5月底)所採的茶。

  70、什麼是夏茶?

  答:夏茶又稱二幫茶或二水茶,為 夏至 至 立秋 期間(5月下旬至六月底)所採的茶。

  71、什麼是秋茶?

  答:秋又稱三番茶或三水茶,為立秋以後所採製的茶。

  72、什麼是明前茶、雨前茶?

  答:明前茶是指 清明節 前所採製的茶;雨前茶是指 穀雨 節前所採製的茶。

  73、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柳亞子先生給寫過“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的詩名,和柳亞子先生一詩的首句是什麼?

  答: 飲茶 粵海未能忘,索句渝洲葉正黃。

  74、周恩來曾把“中華煙、茅台酒和什麼產品”作為接待國賓的三個珍品?

  答:龍井茶。

  75、碧螺春的名字是如何來的?

  答: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康熙皇帝南巡品飲後認為茶為極品,但其名不雅,改為“碧螺春”。

  76、烏龍茶品飲要領分哪幾步?

  答:講究熱飲。第一步先聞其香,再試其味;第二步徐徐咀爵而體貼之;第三步釋躁平矜,怡情沉性。

  77、普洱茶的產地、特徵是什麼?

  答:普洱茶產於雲南,屬黑茶類,是以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醇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分生普洱和熟普洱兩大類。

  78、大紅袍的母樹有幾棵?

  答:大紅袍母樹有6棵,生長在武夷山鳳景區內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樹齡至少已有360年。

  79、再加工茶主要有哪些?

  答:花茶、緊壓茶、果味茶、保健茶、飲料茶。

  80、在遵義舉辦的貴州省首屆茶文化節上評出了貴州十大名茶,分別是?

  答:都勻毛尖、羊艾毛峯、貴定雲霧貢茶、遵義毛峯、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雀舌報春、東坡毛尖、瀑布毛峯、鳳岡鋅硒綠茶。

  81、沖泡茶葉的 方法 有哪三種?

  答: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82、什麼是“上投法”?

  答:“上投法”即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注入七分杯的開水,水温在75℃-85℃,然後用茶匙取茶3克投入杯中,芽葉即會以不同的優美姿態下沉。此法實用於條索緊密的卷典型名優綠茶。

  83、什麼是“中投法”?

  答:“中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左右的幹茶,然後注入約1/3容量的開水,水温85℃-90℃,並輕輕搖動後靜置1-2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開後,再用鳳凰三點頭手法衝入至八分杯。此法用於外型比較鬆展或有魚葉保護的名優綠茶。

  84、什麼是“下投法”?

  答:“下投法”是指先在潔淨的玻璃杯中投入3克幹茶,然後直接沖水至七分杯,水温90℃-95℃。這種泡法,因茶先入杯,在沖水時茶葉隨水浪上下翻騰,徘徊飄舞,宛如綠玉翻飛非常美觀。

  85、綠茶沖泡用什麼茶具最好?水温多少度合適?

  答:玻璃杯,水温80―95℃為宜。

  86、鐵觀音的沖泡選用什麼茶具最好?

  答:紫砂壺或白瓷杯。

  87、喝茶有哪兩大類型?

  答:一是清飲;二是混飲。

  88、什麼是清飲法?

  答:清飲是指在沖泡或煎煮茶葉時,不添加任何其他的輔料,聞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味,感受的是茶獨特的韻味。例如沖泡“西湖龍井”、“鳳岡鋅西硒綠茶”等。

  89、什麼是混飲法?

  答:混飲是指在飲茶時,根據自己的 興趣 愛好 在茶中加入自己喜愛的輔料調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如在茶中加糖、加鹽、加奶、加香料、加芝麻、加中草藥等。

  90、品茶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答:品茶的三種境界是得味、得韻和得道。 91、什麼是“得味”?

  答:得味是指在飲茶時注重茶的理化性質,從茶的色、香、味,品出茶的類別、品種、新陳、優劣。

看了茶文化知識趣味問答試題的人還看:

1. 中國茶文化知識大全

2. 中國茶文化知識簡介

3. 茶文化知識

4. 茶文化知識手抄報內容

5. 茶文化基礎知識

有什麼關於茶的有趣的故事,可以是神話

中國茶源自神農.傳説中的神農是農業神,也就是炎帝,他能讓太陽發光,讓天下雨,他教人們播種五穀,又教人們識別各種植物,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腸胃和吃進去的東西.為了知道各種草本的性質,神農就親口品嚐,然後仔細觀察它們在肚子中的變化. 有一次,神農吃到一種樹葉,這種葉子吃進肚子裏後,在裏面走來走去,像是士兵在進行搜查,不一會兒,整個腸胃便像洗過一樣乾淨清爽,感覺非常舒服.神農記住了這種葉子,給他起了個名字,叫"茶".以後每當吃進有毒的東西,便立即吃點茶,讓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滅掉.後來,終於有一次神農吃了斷腸草,來不及吃茶就死了.

南宋人喝茶有哪些趣味小故事

孝宗乾道年間,有人譏諷説“南人未知煮茶”,還寫了小品文刊登在臨安的“小報”上,估計作者是北方人。老百姓不認字,倒還不怎麼樣,讀書人坐不住了,紛紛拿起筆桿子造進行反駁。陸游寫詩稱“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言下之意,我陸游就是南方人,我一直就是煎茶喝的。果然不愧文家,一出手就力道驚人

南宋時的花茶已經很普及了,南宋人趙希鵠説:“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於官府專賣,花茶作為稀罕消費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為了能喝到香茶,民間老百姓頗費了一些腦筋,“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一方面,茶葉本來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制的香料,怕損了茶葉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羨慕富貴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時候,放入珍果香草,結果呢,煮出來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茶的傳説

中國歷史名茶眾多,幾乎每個名茶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説,細細讀來,頗有滋味。你知道"大紅袍"、"鐵觀音"、"碧螺春"的來歷嗎?你知道"神農嘗茶"、"陸羽煎茶"、"乾隆皇帝封御茶"的故事嗎?不妨讀讀這些有趣味的傳説,或許在茶餘飯後會給你的生活增加一些樂趣,獲得一些知識。

1、神農嘗茶的傳説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説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説,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説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説:"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説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説,雖説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峯的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説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説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着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裏、田裏,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説:"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鬚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採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説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説,我去採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背着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説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説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説古時候,在黃山居住着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裏。山坑裏住着一個老漢,以採野茶與藥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隻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説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採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説:"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採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製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羣,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6、大紅袍的傳説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它的來歷傳説很多,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説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説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説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產銀針名茶,茶芽細嫩,滿披茸毛,很早就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據説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從五代的時候起,銀針就被作為"貢茶",年年向皇帝進貢。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墜,是表示對萬歲的誠服。"明宗聽了,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話自是討好皇上,事實上,細嫩的君山銀針茶,沖泡時,確有棵棵茶芽豎立懸於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極為美觀的。

8、鬆羅茶的傳説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鬆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鬆羅茶。鬆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鬆羅茶的仍然很多。鬆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鬆羅茶的來歷,傳説是明太祖洪武年間,鬆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裏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説,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淨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淨,便説寶氣已淨,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説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鬆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鬆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鬆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9、烏龍茶的傳説

據説烏龍茶最早發源於福建省安溪縣。傳説,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裏,住着一位獵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一座山上長着一叢叢小樹,枝葉墨綠葱蘢,便隨手摘下一枝,放在揹簍中遮蓋獵物,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後點火燒水,山風吹過,忽聞得一陣清香,接着收拾獵物時,發現清香來自揹簍中的那枝樹葉。胡良試着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裏,不僅香醇,而且頓覺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定是仙樹。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但用此葉泡水,卻變得又苦又澀。胡良想了半天,為什麼從同樣的樹上採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細想過後,悟出了一個道理來。原先採的枝葉經過大半天曬萎,產生的清香,因此決定摸索加工製作香茶的方法。經過反覆試製,終於找到了採來葉子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的製作香茶的途徑。香茶製作成功後,流傳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誦。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後來人們就把這裏出產的名茶稱作"烏龍茶",而名揚海內外。

10、水仙茶的傳説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種茶樹,名叫水仙種。這種茶樹只開花不結果,需靠插條繁殖。説起水仙茶的發現和插條繁殖還有一段傳説故事呢。相傳有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為生,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脣焦口燥,胸悶疲累,於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剛坐下,只覺一陣涼風帶着清香撲面吹來,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卻又厚又大。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裏,涼絲絲的,嚼着嚼着,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爽快起來,於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這天夜裏突然風雨交加,在雷雨打擊下,他家一堵牆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牆土下,枝頭卻伸了出來,很快爆了芽,發了葉,長成了小樹,那新發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夥子長得更加壯實。這事很快在村裏傳開了,問他吃了什麼仙丹妙藥,他把事情緣由説了一遍。大家都紛紛來採葉子泡水治病,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夥子説是從祝仙洞折來的。因為建甌人説"祝"和崇安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崇安人都以為是"水仙",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長得滿山遍野都是,從此水仙茶成為名品而傳播四方。

11、碧螺春的傳説

江蘇省蘇州太湖東、西洞庭山出產"碧螺春"茶,碧綠的嫩葉捲曲似螺,綠油油,毛茸茸。這種名茶的由來有着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説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着。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藥。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體温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幹,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裏,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12、廬山雲霧茶的傳説

江西省廬山出產雲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説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嚐嚐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着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採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羣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幹什麼,孫悟空説"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採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眾鳥聽後説:"我們來幫你採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裏,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裏銜着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着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裏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羣峯的巖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13、小蘭花茶的傳説

安徽省大別山區的齊雲山出產小蘭花茶,亦名"齊山雲霧",茶葉品質極佳。關於它的來歷,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説,很久以前,大別山區的齊雲山腳下有一座大莊園,園主叫李佔山。李佔山想強佔使女蘭花,蘭花寧死不從,在姐妹們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山越嶺,來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絕壁石縫中長着一棵茶樹,常年有蝙蝠糞為肥,長得格外枝繁葉茂,清明時節就抽出了新芽。小蘭花摘下嫩芽葉,帶到山下一個孤老太太家裏,借鍋子炒幹後拎到街上去賣。一個窮漢看見茶好,給了蘭花五百錢買下茶葉,來到茶館,將茶泡了來喝後,覺得果然是好茶,茶客們都紛紛要買,窮漢把茶葉分給了大家。消息傳出,有人説,齊雲山的蝙蝠仙姑顯靈了,賣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佔山得知這個消息後,派家丁四出探察。過了幾天,蘭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賣,不料被李佔山的管家看見,報告李佔山説賣茶人就是蘭花。蝙蝠洞的茶樹終於被發現了,蘭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懸崖。結果茶樹被李佔山霸佔,採下茶葉炒制後獻給縣官,縣官獻給知府,知府敬獻皇上,皇上品茶後,龍顏大悦,御筆親書"齊山雲霧"四字。李佔山獻茶有功,封為齊雲山七品製茶監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樹枯死了,李佔山無茶進貢,只得以假冒真,結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殺了頭。後來在蘭花墜巖的石縫中,長出了一片茶林,當地百姓採下茶葉,精製加工後品質依然如故,大家為紀念蘭花姑娘,便將此名茶取名為"小蘭花"。

14、不知春的傳説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種品質極為優異的名種茶樹叫"不知春"。為什麼叫不知春呢?傳説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平生愛茶如命,讀《茶經》,吟茶詩,作茶賦、喝山茶。一天,他聽人説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親臨其境,嘗試一番。但來到武夷山後,不巧清明、穀雨已過,春茶採摘已畢,甚為掃興。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順得山路來到九曲邊,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龍窠看到了"大紅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雞冠",在鳳林丹巖看到了"吊金龜"等等茶樹名種,只是茶樹上的嫩梢芽葉已不多見。當他走到天遊峯下的一塊大石旁,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似蘭又似桂,清甜濃郁。順着香味走去,來到一個陰暗冰涼的巖洞,發現在石頭堆里長着一株大茶樹。樹葉又大又厚,滿樹鬱鬱葱葱,隨風搖曳。寒秀堂忍不住感歎地説"春過始發芽,真是不知春哪"。話音剛落,洞外傳來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個紅衣姑娘提着茶籃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説:"哎呀,'不知春'這茶名起得真好,謝謝先生。"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採摘香茶,但始終不知其名,剛才聽到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忙施禮道謝。寒秀堂卻不好意思地説:"小生不過隨口説説而已,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從此不知春名叢茶樹名揚四方製得香茶遠銷海內外。

15、白牡丹的傳説

福建省福鼎縣一帶盛產白牡丹茶,這種茶身披白茸毛的芽葉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潤肺清熱的功效,常當藥用。傳説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草變成的。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兩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於是便向路旁一位鶴髮童顏、銀鬚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着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説,香味就來源於它。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後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説:"剛才夢見仙翁説我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裏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裏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乾,説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説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後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6、鐵觀音的傳説

福建省安溪縣所產的烏龍茶中,數"鐵觀音"最為出名,這種名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味醇香濃,深受國內外茶客的喜愛。對這種茶樹的由來,安溪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鄉松林頭村,有一位老茶農叫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起牀後,他立即去屋後山崖,尋找那株茶樹,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然後燒水泡茶。頓覺濃郁的花香撲鼻,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飲認為這是茶中之王,決心用壓條方法進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種在家中的幾個鐵鍋裏,經過三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密,採下茶葉精工製作,果然品質依舊,香味濃郁。他把這些茶葉密藏於罐中,每逢貴客臨門,便泡茶待客,品嚐過的人個個稱讚不已。一天,有位塾師嘗過此茶後,覺得香味特殊,問是哪裏來的。魏飲就將夢中見寶茶的事説了一遍,塾師認定這茶一定是觀音託夢所賜,用鐵鍋栽種,茶葉重實如鐵,於是想了想對魏飲説,這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吧,魏飲連聲叫好。一傳十,十傳百,"鐵觀音"名茶從此就名揚天下了。

17、苗嶺雲霧茶的傳説

貴州省苗嶺雲霧山生產一種香幽味甜的名茶雲霧茶,在清朝乾隆時代是八大名茶之一。傳説雲霧山上有座鳳凰坡,滿坡種茶,有一對鳳凰常在茶樹上梳洗羽毛,昂頭鳴唱。乾隆年間,按照慣例,朝廷每年向苗家索取"貢茶",苗家百姓一年辛苦,往往就這樣被官府剝奪得精光,生活十分困難。而貢茶數量年年增加,苗家百姓實在無法活下去了,於是有人説,這樣下去,不如毀了茶樹,也可免交貢茶了。秋冬來臨,山上茅草被寒霜打得白乎乎的,紛紛枯萎了,而茶樹依舊鬱鬱葱葱。可怎樣才能叫茶樹也像茅草一樣枯萎呢?有人説,我們大家燒開水,用開水澆在茶樹上,燙焦茶樹,就説是遭霜打的。於是大家一齊動手,燒水澆茶樹,燙得茶樹一片焦黃,然後去稟報官府。縣官聽了不信,到茶山一看,果然如此,氣得大發雷霆,要抓人去懲辦。憤怒的百姓提着刀、棒,從四面圍了上來,嚇得縣官連忙答應稟報皇上,免去貢茶,然後匆匆逃去。茶樹枝葉雖然枯萎了,但根還活着。那對鳳凰見茶樹枯萎傷心極了,一邊飛,一邊哭,鳳凰淚滴在茶樹上,沒有多久,茶樹轉青復活,枝葉又顯得綠葱葱了。風凰坡的茶樹經過鳳凰淚的澆灌,品質更加優異。

18、蒙頂茶的傳説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自唐朝起就被列為"貢茶",品質優異,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來歷的人卻並不多。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裏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鍾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後,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瀰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着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製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後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淨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衝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後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19、西山茶的傳説

廣西桂平縣風景秀麗的西山,盛產名茶,據《桂平縣誌》記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觀音巖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泡茶也是一門學道,日常中我們都喜歡在閒暇的時候叫上幾個老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傳統的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來看看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1

茶道基本知識

人們學習茶道,要完全掌握箇中道理,得花長久時間。從簡單茶禮開始,從基礎禮規到基本常識,學習過程簡約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體認中國優秀文化,又可培養出耐性、寬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覺;生活中,學習和參悟茶道機理,會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提高情商水平,增強體能體質,好處實在多不勝數

茶道活動較為靜態,如經過氣息調養練習,比如太極拳、太極推手、調息入靜等,再來學習茶道會比較輕鬆自然,韻律、姿勢易於接受和調整。

第一課認識中國茶

茶對人體健康有益,每日飲用3杯,既可幫助消化,亦可排清體內過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規範,是為發揮各自茶性優點,抑制不足之處,禮序之中遵循“和儉敬美”基本要義,而中國茶葉六大類數以百計、千計品種規格,均可以相應茶道禮序來表現。

第二課認識與應用泡茶工具

近代的茶具製作完備,既有創意又符合傳統。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者可親身使用茶具泡茶,體驗各種情趣和奧妙所在。

第三課基本手勢

傳統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區別,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老師會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勢及過程。由於能直接參與沖泡過程,初學者更能領略茶道樂趣。

煮水器

專為煮水而設

1、水注:盛茶作烹煮

2、茗爐:烹茶

備茶器:包括儲存茶葉及置茶器具

3、茶罐:儲存茶葉

4、茶則:取茶並可量度分量

5、茶匙:將茶葉掃放入茶壺內

6、泡茶器:泡茶過程中的主要器皿

7、泥壺:盛載初次沖泡茶湯,容量須符合飲用人數

8、茶盞:盛載正泡茶湯,容量以4人為限

盛茶器: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氣氛,是待客高尚禮節

9、公道壺:盛載剩餘茶水,令茶湯更加均勻,不至浸泡過久而苦澀

10、茶杯及茶托:前者用來飲茶湯,後者則用來墊託茶杯

洗滌器:清洗茶具用品

11、水盂:儲放廢茶葉

12、滌方:俗稱“茶巾”,用來揩抹泡茶時濺溢茶水

備器及滌器

在煮水器中煮滾一壺熱水。然後注入蓋杯中,再將蓋杯水注入公道壺、茶杯內,最後再倒進茶海,這步驟稱為温潤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

置茶

將茶葉倒在茶則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將茶葉放入蓋杯內。

蓋杯

學員應以右手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指頭,放在蓋杯前面杯邊上,大拇指指頭則放在蓋杯後面杯邊上,而食指指頭則輕按杯蓋,這樣就不會被燙傷。

茶壺

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指頭鉗着壺杯,再以食指指頭輕按茶壺頂部,就是正確拿壺方法。

正泡

將沸水注入蓋杯內,然後蓋上杯蓋,待數分鐘。

倒茶入公道壺

將蓋杯內茶湯注入茶海,再將公道壺茶湯注入茶海,這第一泡茶成為“温潤泡”,不作飲用。

分杯

重新在蓋杯中注入沸水,再將蓋杯茶湯注入公道壺,然後以順時針方向將茶平均倒入各個茶杯內。

奉茶及品茶

完成以上五步驟後,便可開始品茶。品茶要先觀顏色,再聞茶香,然後才細細品嚐

茶道宗旨:體現“禪”神,追求“空寂”境界

中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説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 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説,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2

1、喝茶

如果家庭或辦公室是一袋裝在大袋子裏的散裝茶,則取茶時請勿用手抓茶。您可以將其直接倒入客户的杯子中,也可以先倒入一些茶然後倒入杯子中。茶倒入客人的杯子。茶要適量,茶要過多,茶要濃。茶太少,衝出來的茶沒有味道。如果客人介紹了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則將根據客人的胃來洗茶。

2、倒茶

倒茶時,無論是小杯茶,都不要太滿。太滿了,無法溢出,桌子,凳子和地板都濕了。如果不小心,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主人和主人感到困難。當然,不建議跌得太少。如果茶只覆蓋杯子的底部並送給客人,那會讓人們覺得他們在假裝是假裝,而不是真誠。

3、段茶

握住杯子的右側,用左手握住杯子的底部,並伸出雙手以示尊重。握住杯子時不要抓住杯子;喝茶時不要説話,以防止唾液濺入杯中。給客人喝茶時,最好使用茶盤。如果不使用托盤,請注意不要用手指觸摸杯子的邊緣。進行注水,茶,熱茶杯,火鍋等時,請雙手旋轉。

如果使用右手,則必須逆時針方向按。如果您用左手,則必須像問候手勢一樣順時針按下,表示“歡迎光臨,歡迎光臨”。相反,發誓“去吧,去吧,去吧”成為一種建議。

4、注意順序

注意順序,先長後幼,第一和第二,主要,應按照茶的身份順序;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與他人相配,否則請迅速離開;從客人的右邊喝茶,在“茶杯”中,一定要注意客人右邊的茶杯把手,例如右邊。

這有利於客人握住杯子的把手並禮貌地邀請客人喝茶。如果房間正在開會或很安靜,請不要喝茶。要發出聲音,請放下瓷杯,並用小手指墊住杯底,以防瓷杯發出聲音。

5、加茶

如果您需要在杯子里加茶,就必須這樣做。當然,添加茶時,必須先向客人添加茶,然後再向自己添加茶。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訪客,則茶色應均勻地分佈在茶盤上,而茶盤的底部應放在左手。

右手應握住茶盤的邊緣。如果有茶點心,應將其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放在零食中。對。喝茶時,應使用右手茶,並從客人的右邊飲用。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知識3

茶道步驟:

1、淨手和欣賞器具;

淨手是衞生所需,也是出於對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

2、燙杯温壺;

用開水把所有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熱,這樣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葉放到茶壺裏,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將熱水倒入壺中,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彷彿也開始甦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將茶湯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沖泡;

洗好茶後,再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如果比較嫻熟的茶人,或者處於茶道表演的需求,會有所謂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優雅。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此步驟要注意泡的茶類以及浸泡時間,別把茶燜熟了。

8、分杯;

用茶夾把品茗杯分為客人(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拿着杯口遞給客人,否則不衞生,也不禮貌)。

9、玉液回壺;

此時就該公道杯出場了,把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於均勻茶湯濃度,讓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10、分壺;

將公道杯中的茶分別倒入客人的杯中,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倒滿了,茶道講究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情,其實簡單理解就是避免倒的太滿,客人燙手。

11、奉茶;

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是雙手奉茶,用右手的伸掌禮表示請品茶,而客人則用右手伸掌禮進行對答,表示謝謝。奉茶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先長後幼、先客後主。

12、聞香;

在品茗之前,一般都會先聞聞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口先聞其香。

13、品茗;

持杯手勢: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並舒展開蘭花指(男士就不需要有蘭花指了)。這樣的持杯手勢稱作三龍護鼎,三根指頭譽為三龍,茶杯如鼎。

充滿趣味的茶道:茶具尿童使用方法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一線城市,以及一些風景旅遊聖地都能夠看到美麗的噴泉,以及各種各樣有趣的景點。噴泉也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往着有趣的方向發展,同樣在 茶道 中也引用了這些元素。

  茶有茶道,器亦當體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愛品茗,好茶道,也極重茶器,無意或有意中體現和完工了茶器道與實用並重之目的。

  先用熱水澆到尿童身上,然後立即放到水裏,水要淹沒尿童出水口,然後等尿童涼了拿出來再澆熱水即可,利用空氣遇熱跑出尿童,水裏冷卻的時候內部氣壓低,吸水進尿童,然後再受熱水膨脹出水。

  茶具尿童使用方法:

  1、先用熱水衝在尿童身上(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尿童裏面的空氣排出)

  2、放入涼水中浸泡數分鐘(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冷水吸入)

  3、然後拿出,澆熱水,立刻噴灑水柱(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將裏面的水擠出)!O(∩_∩)O哈哈~

  撒尿2至3米,剛勁有力!(注意方向哦,別噴到電器什麼的上面哦!)

  【結束語】茶具尿童與一些噴泉中的尿童還是不同的,茶具尿童主要還是依靠着熱脹冷縮的方式才能夠達到噴泉的效果。

茶的文化知識

、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説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説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説成立,那麼西南説就成立了。四川説要比西南説“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説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説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説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説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羣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帶和温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温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你對茶文化了解多少?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茶文化也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飲茶”是重要的文化之一,“茶”作為我國傳統飲品之一,早在神農時期就有了茶文化,唐宋時期最為繁榮昌盛。同時,我國的傳統茶文化與傳統漢文化相互融合,經過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茶道精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得到了歷代文人名士的極力推崇。經過對我國傳統文化典籍的研究發現,明朝周履靖的《茶德頌》、宋代吳淑的《茶賦》中都將飲茶的趣味和茶文化的典故生動地描述出來,並且歌頌了“茶道”的精神價值,同時也將對茶文化的讚美之情充分體現出來。茶文化是在歷史的發展歷程中經過不斷沉澱和積累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也越來越受人們關注,吸引了很多人對其進行學習和了解。茶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中藴含了很多文化內容,不管是鑑別茶葉種類,還是飲茶的工序,都極具獨特的文化價值,其中還包括與“茶”有關的詩歌和茶道禮儀。

泡茶法的知識有哪些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

十七世紀後期,清人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法。傳統泡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沖泡步驟: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倒茶: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有關茶的資料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最初短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瓣有時稍長;萼片寬卵形到圓形,,宿存。

花瓣寬卵形,基部稍連生,背面,有時短柔毛;子房密被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1.1-1.5釐米高,每球有1-2粒種子。花期10月至次年2月。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開始種植茶樹。田螺山是中國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目前已被考古發現。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茶的種植和飲用逐漸從四川向外界傳播。它首先蔓延到長江流域。

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將梵江篇中的茶稱為“範契”;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擴展資料:

茶的生長習性: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類型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較好。降水豐富,年温差小,晝夜温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適宜各類茶樹特別是大葉茶樹生長。

冬末夏初日照較多,夏秋多霧雨(雲南茶區)。日照不利於茶樹越冬和營養積累,也不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紅土、磚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林土,這些土壤發育良好,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

TAG標籤:#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