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整體與部分的物理意義

整體與部分的物理意義

知科普 人氣:1.55W

整體與部分的物理意義

整體與部分的物理意義是二者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各以對方存在為前提。

整體由部分構成,它只在對於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個確定的整體。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

二是相互影響。

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變化。

反之亦然。

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質狀態起決定作用。

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

但整體和部分並不完全等於系統和要素。

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互相依賴等方面。

而區別在於系統論中講的層次性原則,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就沒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整體與部分的物理意義是二者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各以對方存在為前提。

整體由部分構成,它只在對於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個確定的整體。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

二是相互影響。

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變化。

反之亦然。

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質狀態起決定作用。

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

但整體和部分並不完全等於系統和要素。

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互相依賴等方面。

而區別在於系統論中講的層次性原則,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就沒有。

整體和部分的意思?

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區別: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地位和功能不同;

聯繫:一是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

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不同:第一種情形是,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第二種情形是,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種情形是,整體的功能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整體和部分的聯繫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只有對於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個確定的整體,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只有相對於它速構成的整體而言,才是一個確定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任何部分離開了整體,它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二是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高一物理第一章重要知識點總結的內容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點:

  (1)力具有物質性: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説明:①對某一物體而言,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施力物體。

  ②並非先有施力物體,後有受力物體

  (2)力具有相互性:一個力總是關聯着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説明:①相互作用的物體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不接觸。

  ②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

  (3)力具有向量性:力不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5)力的種類:

  ①根據力的性質命名: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

  ②根據效果命名:如壓力、拉力、動力、阻力、向心力、回覆力等。

  説明:根據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力,性質可以相同;同一名稱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高考物理複習方法指導

  涉及到力、熱、光、電和原子等方面的,內容多、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中還強調了要考查理解、實驗、推理、分析綜合能力和動用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使得靈活多變。

  不少考生花費了很多精力複習物理,但複習檢測時成績卻不理想,從而挫傷了考生複習物理的積極性,產生了畏難情緒。其實物理知識前後聯繫緊密,規律性強,只要複習正確,可以在複習階段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議大家複習時注意以下三點。

  一、考試説明,明確考查的知識範圍和對考生能力的要求。

  考試説明是根據現行教學大綱制訂的,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考試説明中對考查的知識範圍、各種能力、題型和難易程度的控制等均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

  學習考試説明很容易瞭解考查的知識範圍,凡是考試説明中未列入的知識點和實驗,不會出現在考試題中,這一點要堅信。但是對每種知識考查的深淺程度,同學們卻不易把握,由於受各種參考書的影響,一些用了許多時間去解偏題難題,複習效果並不好。因此大家在閲讀考試説明時,一定要仔細領會其中含義,準確把握重點知識的深淺度。如考試説明中明確指出,用牛頓運動定律處理連接體的問題時,只限於各個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情況,平時就沒必要去解加速度不等的問題。同理,在電磁感應現象裏,不可能出現給電容器逐漸充電的電磁感應電路,也不需要判斷內電路中各點電勢的高低。

  有的同學擔心高考時會出現一些難題,如平時不做大量的高難度的題,考試時會不會出現失誤。其實,高考試題中易、中、難題的大致比例為3∶5∶2,個別試題稍難一些主要是為重點的重點科系選才用,對絕大多數同學能否考上沒有影響。何況難題均是難在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解題技巧等方面,絕不會出現超過考試説明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把握好。

  另外,不能把考試説明中的A、B兩個層次與試題的易、中、難作簡單對應。實際上A、B兩個層次的知識標明瞭其在高中物理內容中的地位,B層次所列知識為高中物理的重點核心內容,學好它對學好其他知識有關鍵作用,當然是考查的重點,但具體考查這部分知識的試題不一定全是難題。正如全電路歐姆定律是B層次的重點知識,但1999年高考中的單項選擇題(第2題)進行考查,屬於易解類考題。

  二、全面複習基礎知識,掌握知識結構

  對考試説明中規定的知識內容,一定要全面複習,不能有任何疏漏,否則將會造成簡易題失分,特別是非重點章節中的A層次知識,如交流電,光的干涉,原子和原子核等。

  打好基礎不是死記硬背概念和公式,而是要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去。對物理概念應該從定義式及變形式、物理意義、單位、向量性及相關性等方面進行討論;對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則應從其實驗基礎、基本內容、公式形式、物理實質、適用條件等作全面的分析。如電場強度是為了描述電場的力的性質而引入的物理量,其定義式是E=F/q,但E是描述電場本身性質的物理量,其大小與F、Q均無關,點電荷電場的量度式E=KQ r2恰好證明了這一點,場強E可以表示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用電場線可以形象地表示出來。與E相關的量是電勢U,然而電場強度為零的地方電勢不一定為零,電勢為零的地方場強也不一定為零。把公式變形為F=qE之後,可以用來計算電荷在電場中的受力大小和方向,從而分析電場中的力學問題。

  高中物理知識點實用口訣:必修+選修

  説明:的確難,實用口訣能幫忙。公式、規律主要通過理解和運用來,本口訣也要通過理解,發揮韻調特點,能對重要起輔助作用。本稿根據網上《物理實用口訣》整理、修改、補充。刪除了部分與新課標不相符的內容。楷體字加粗的,是補充或修改的內容。增補了運動的描述、恆定電流、變壓器和熱力學定律等內容。

  一、運動的描述

  1.物體模型用質點,忽略形狀和大小;地球公轉當質點,地球自轉要大小。物體位置的變化,準確描述用位移,運動快慢S比t ,a用Δv與t 比。

  2.運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簡法,中間時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幾何圖像法,求解運動好。自由落體是實例,初速為零a等g.豎直上拋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數,飛行時間上下回,整個過程勻減速。中心時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數;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決定物體動,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減,垂直拐彎莫前衝。

  二、力

  1.解力學題堡壘堅,受力分析是關鍵;分析受力性質力,根據效果來處理。

  2.分析受力要仔細,定量計算七種力;重力有無看提示,根據狀態定彈力;先有彈力後摩擦,相對運動是依據;萬有引力在萬物,電場力存在定無疑; 洛侖茲力安培力,二者實質是統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無力要切記。

  3.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兩力合力小和大,兩個力成q角夾 ,平行四邊形定法;合力大小隨q變 ,只在最大最小間,多力合力合另邊。

  多力問題狀態揭,正交分解來解決,三角函數能化解。

  4.力學問題方法多,整體隔離和假設;整體只需看外力,求解內力隔離做;狀態相同用整體,否則隔離用得多;即使狀態不相同 高一,整體牛二也可做;假設某力有或無,根據計算來定奪;極限法抓臨界態,程序法按順序做;正交分解選座標,軸上向量儘量多。

  三、牛頓運動定律

  1.F等ma,牛頓二定律,產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與a同方向,速度變量定a向,a變小則u可大 ,只要a與u同向。

  2.N、T等力是視重,mg乘積是實重; 超重失重視視重,其中不變是實重;加速上升是超重,減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減升定,完全失重視重零

  四、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運動軌跡為曲線,向心力存在是條件,曲線運動速度變,方向就是該點切線。

  2.圓周運動向心力,供需關係在心裏,徑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離。

  3.萬有引力因質量生,存在於世界萬物中,皆因天體質量大,萬有引力顯神通。衞星繞着天體行,快慢運動的衞星,均由距離來決定,距離越近它越快,距離越遠越慢行,同步衞星速度定,定點赤道上空行。

  五、機械能與能量

  1.確定狀態找動能,分析過程找力功,正功負功加一起,動能增量與它同。

  2.明確兩態機械能,再看過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為零,初態末態能量同。

  3.確定狀態找量能,再看過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轉變,初態末態能量同。

  六、電場 〖選修3--1

  1.庫侖定律電荷力,萬有引力引場力,好像是孿生兄弟,kQq與r平方比。

  2.電荷周圍有電場,F比q定義場強。KQ比r2點電荷,U比d是勻強電場。

  電場強度是向量,正電荷受力定方向。描繪電場用場線,疏密表示弱和強。

  場能性質是電勢,場線方向電勢降。 場力做功是qU ,動能定理不能忘。

  4.電場中有等勢面,與它垂直畫場線。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線密是特點。

  七、恆定電流〖選修3-1

  1.電荷定向移動時,電流等於q比 t。自由電荷是內因,兩端電壓是條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電流表來計量。電源外部正流負,從負到正經內部。

  2.電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變才得出,控制變量來論述,r l比s 等電阻。

  電流做功U I t , 電熱I平方R t 。電功率,W比t,電壓乘電流也是。

  3.基本電路聯串並,分壓分流要分明。複雜電路動腦筋,等效電路是關鍵。

  4.閉合電路部分路,外電路和內電路,遵循定律屬歐姆。

  路端電壓內壓降,和就等電動勢,除於總阻電流是。

  八、磁場〖選修3-1

  1.磁體周圍有磁場,N極受力定方向;電流周圍有磁場,安培定則定方向。

  2.F比I l是場強,φ等B S 磁通量,磁通密度φ比S,磁場強度之名異。

  3.BIL安培力,相互垂直要注意。

  4.洛侖茲力安培力,力往左甩別忘記。

  九、電磁感應〖選修3-2

  1.電磁感應磁生電,磁通變化是條件。迴路閉合有電流,迴路斷開是電源。

  感應電動勢大小,磁通變化率知曉。

  2.楞次定律定方向,阻礙變化是關鍵。導體切割磁感線,右手定則更方便。

  3.楞次定律是抽象,真正理解從三方,阻礙磁通增和減,相對運動受反抗,自感電流想阻擋,能量守恆理應當。楞次先看原磁場,感生磁場將何向,全看磁通增或減,安培定則知i 向。

  十、交流電〖選修3-2

  1.勻強磁場有線圈,旋轉產生交流電。電流電壓電動勢,變化規律是絃線。

  中性面計時是正弦,平行面計時是餘弦。

  2.NBSω是最大值,有效值用熱量來計算。

  3.變壓器供交流用,恆定電流不能用。

  理想變壓器,初級U I值,次級U I值,相等是原理。

  電壓之比值,正比匝數比;電流之比值,反比匝數比。

  運用變壓比,若求某匝數,化為匝伏比,方便地算出。

  遠距輸電用,升壓降流送,否則耗損大,用户後降壓。

  十一、氣態方程〖選修3-3

  研究氣體定質量,確定狀態找參量。絕對温度用大T,體積就是容積量。

  壓強分析封閉物,牛頓定律幫你忙。狀態參量要找準,PV比T是恆量。

  十二、熱力學定律

  1.第一定律熱力學,能量守恆好感覺。內能變化等多少,熱量做功不能少。

  正負符號要準確,收入支出來理解。對內做功和吸熱,內能增加皆正值;對外做功和放熱,內能減少皆負值。

  2.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傳遞是不可逆,功轉熱和熱轉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十三、機械振動〖選修3--4

  1.簡諧振動要牢記,O為起點算位移,回覆力的方向指,始終向平衡位置,

  大小正比於位移,平衡位置u大極。

  2.O點對稱別忘記,振動強弱是振幅,振動快慢是週期,一週期走4A路,單擺週期l比g,再開方根乘2p,秒擺週期為2秒,擺長約等長1米。

  到質心擺長行,單擺具有等時性。

  3.振動圖像描方向,從底往頂是向上,從頂往底是下向;振動圖像描位移,頂點底點大位移,正負符號方向指。

  十四、機械波〖選修3--4

  1.左行左坡上,右行右坡上。峯點谷點無方向。

  2.順着傳播方向吧,從谷往峯想上爬,腳底總得往下蹬,上下振動遷不動。

  3.不同時刻的圖像,Δt四分一或三, 質點動向疑惑散,S等v t派用場。

  十五、光學〖選修3-4

  1.自行發光是光源,同種均勻直線傳。若是遇見障礙物,傳播路徑要改變。

  反射折射兩定律,折射定律是重點。光介質有折射率,(它的)定義是正弦比值,還可運用速度比,波長比值也使然。

  2.全反射,要牢記,入射光線在光密。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折射光線無處覓。

  十六、物理光學

  1.光是一種電磁波,能產生干涉和繞射。繞射有單縫和小孔,干涉有雙縫和薄膜。單縫繞射中間寬,干涉(條紋)間距差不多。小孔繞射明暗環,薄膜干涉用處多。它可用來測工件,還可製成增透膜。泊松亮斑是繞射,干涉公式要把握。〖選修3-4

  2.光照金屬能生電,入射光線有極限。光電子動能大和小,與光子頻率有關聯。光電子數目多和少,與光線強弱緊相連。光電效應瞬間能發生,極限頻率取決逸出功。〖選修3-5、

  十七、動量 〖選修3--5

  1.確定狀態找動量,分析過程找衝量,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

  2.確定狀態找動量,分析過程找衝量,外力衝量若為零,初態末態動量同。

  十八、原子原子核〖選修3-5

  1.原子核,站,電子分層圍它轉;向外躍遷為激發,輻射光子向內遷;光子能量hn,能級差值來計算。

  2.原子核,能改變,αβ兩衰變。Α粒是氦核,電子流是β射線。

  γ光子不單有,伴隨衰變而出現。鈾核分開是裂變,中子撞擊是條件。

  裂變可造原子彈,還可用它來發電。輕核聚合是聚變,温度極高是條件。

  變可以造氫彈,還是太陽能量源;和平利用前景好,可惜至今未實現。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牛頓運動定律

  為廣大高中生整理了 高中語文高中物理知識點,供參考。

  >>>高中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識點彙總<<<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理想實驗的魅力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定義: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變這種狀態。 慣性定義:物體所具有的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慣性與質量描述物體慣性的物理量是它們的質量。 質量是純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質量單位:千克(kg) 第二節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基本思路:保持物體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係。 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基本思路:保持物體所受的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 制定實驗方案時的兩個問題 怎樣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a∝F,a∝1/m 第三節 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 k是比例係數,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力的單位牛頓年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ma 力的單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第四節 力學單位制基本量:被選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 基本單位:基本量的單位。 導出單位:由基本量根據物理關係推導出來的其它物理量的單位。 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 國際單位制(SI):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制訂的一種國際通用的、包括一切計量領域的單位制。 第五節 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義: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互相依存、同時存在的。 牛頓第三定律定義: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第六節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從受力確定運動情況 從運動情況確定受力 第七節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二)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平衡狀態: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所處的狀態。 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0。 超重和失重超重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 失重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 從動力學看自由落體運動物體時從靜止開始下落的,即運動的初速度是0。運動過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高三物理備考計劃

  第一階段:以章、節為單元進行單元練習,時間上約從上學期到下學期期中前,08年九月到09年三月初,大約需要六個月,這一階段主要針對各單元點及相關點進行分析、歸納、的重點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基本規律及其應用,因此,在這一階段裏,要求同學們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解題與技巧。

  第二階段:按知識塊(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實驗)進行小綜合複習練習,時間約在09年三月到四月,大約需要二個月,這個階段主要針對學中的幾個分支(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進行小綜合複習,複習的重點是在本知識塊內進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與理解,基本規律在小綜合運用。因此,在這一階段要求同學們能正確辨析各知識內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總結小範圍內綜合問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初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第三階段:進行大綜合複習練習,時間為09年五月至六月,這一階段主要針對物理學科各個知識點進行大綜合複習練習,複習的重點是進行重要概念及相互關係的辨析、重要規律的應用,因此,在這一階段裏,要求同學們進一步總結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分析和解決綜合、複雜問題的能力。

  二、複習方法:在制定好複習計劃後,就要選定科學的、適合本班具體情況的複習方法,而且要根據不同的複習階段確定不同的複習方法:

  第一階段:以章或相關章節為單元複習時,首先要求同學們自己分析、歸納本單元知識結構網絡,並在的指導下進一步充實、完整、使之系統化。其次,要對本單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進行辨析,對本單元的典型問題及其分析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歸納,並着重總結解題方法與技巧,然後對本章知識點進行鍼對性練習,但練習題不宜過多,應精選練習題,不能搞題海戰術,最後要根據練習中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小結。

  第二階段:本階段可根據各知識塊的特點,將有關內容分為幾個專題,進行專題複習,着重進行方法與解題技巧的練習。

  第三階段:本階段主要是練習知識的大綜合,較為複雜問題的分析方法 高中語文,並將整個物理知識分為幾個重要大專題,着重練習某些重要規律的應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題方法。如:動能定理及其在解題中的應用、變力做功問題的分析方法、極值問題的分析方法、臨界問題的分析方法、假設法解題技巧等等。

  上面所述只是備考計劃中的只要框架,要搞好全面的總複習,一定要有周密詳細的計劃和科學可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的勝利。

  高分考生學習心經:手口並用搞定物理

  “物理好比一條線,前面的平坦了,後面自然也就直了。”袁雪説,學習物理最關鍵的是培養物理思維能力,比如記憶各種公式和原理,不能僅靠死記硬背,而是要把整個推理過程都弄明白,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巧用口訣記定律

  很多同學一遇到電、磁方面的題目總容易犯迷糊,對於究竟該選擇“左手定律”還是“右手定律”經常感覺手忙心亂。袁雪則依據定律的整個推理過程來記憶,總結出“由動生電用右手,由電生動用左手”的記憶口訣。在做測量電流表、電壓表的電阻實驗時,對其內接或外接可以用“大內小外”的口訣記憶 高中物理。

  動手實驗勤思考

  充分利用平時做實驗的機會,多動手勤思考,在袁雪看來,親自動手操作才能挖掘出問題所在。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在做實驗時嘗試多次測量,反覆對比數據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樣才能真正把書本上的演示圖爛熟於心,並鍛鍊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時遇到相關題目便知道從何處着手。

  此外,考試時也要講求答題技巧,切忌被大題、難題嚇倒,務必保持沉着冷靜的心態。尤其是最後的壓軸題,通常是關於動量與能量守恆的難題,實在做不出來不要死摳住不放,寫上公式就能相應得到一定分值,把時間留給前面的基礎題才是聰明的做法。

  高中物理學法:怎樣才可以學好高中物理一

  為大家提供“高中物理學法:怎樣才可以學好高中物理一”一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高中物理學法:怎樣才可以學好高中物理一

  關於物理,總的來説,首先要重視物理基礎知識,課本上的概念、定理及其存在的前提、條件等都必須透徹理解。其次,要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思考,適當做一些物理習題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要注意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考試前不要忘記物理實驗的複習與準備。

  在複習各部分內容時,要抓住主要知識點,搞清它們的內在聯繫,並使之系統化。在複習每一個知識點時,要把重點放在概念的理解與規律的運用上。理解概念要在“準”字上下功夫,掌握規律要在“用”字上下功夫。物理基本概念理解不準的常見錯誤有:①只看概念間有聯繫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它們有本質區別的一面;②把數值相等理解為概念相同;③以“觀念”代替“概念”;④只看到文字敍述中相似之處,忽略了原則上的重要區別;⑤“從屬關係”不明,“因果倒置”,將量變式誤為決定式;⑥“先入為主”,將認識絕對化。要在“用”字上下功夫,不但要掌握物理的基本內容,明確它成立的條件及其推論應用 高三,還要多做習題。

初三物理知識點

第一章 機械能

1. 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 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 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 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 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 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 動能 重力勢能;動能 彈性勢能。

11. 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第二章 分子運動論初步知識

1. 分子運動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3. 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於引力。 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於斥力。

4. 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 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5. 物體的內能與温度有關:物體的温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6. 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7. 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8.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9. 物體吸收熱量,當温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温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10. 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11. 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説法是錯誤的)

12. 比熱(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物理意義就類似這樣回答)

13.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温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14. 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5. 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温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16. 熱量的計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後來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③ Q吸 = Q放 ( ※ 關係式 )

17.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第三章 內能的利用 熱機

1. 燃燒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燃燒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 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燃燒值,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3. 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4. 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衝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5. 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6. 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3.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4. 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線 法線 反射光線

鏡面

6.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平面鏡成像特點:(1)像與物體大小相同(2)像到鏡面的距離等於物體到鏡面的距離(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4)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8. 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2.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着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4. 凸透鏡成像:

(1) (2) (3)

F F (1/) (2/)

f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

實像(像距:f<v<2f),如照相機;

(2)物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f<u<2f),成倒立、

放大的實像(像距:v>2f)。如幻燈機。

(3)物體在焦距之內(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5. 光路圖:

空氣 空氣 空氣

水 水 水

6.作光路圖注意事項:

(1).要藉助工具作圖;(2)是實際光線畫實線,不是實際光線畫虛線;(3)光線要帶箭頭,光線與光線之間要連接好,不要斷開;(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圖時,應先在入射點作出法線(虛線),然後根據反射角與入射角或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係作出光線;(5)光發生折射時,處於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6)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發散後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7)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鏡後的像;(8)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簡單機械

1. 槓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槓桿。

2. 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

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 槓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 或寫成 。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槓桿原理。

4. 三種槓桿:

(1)省力槓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

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

(2)費力槓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

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槓,理髮剪刀等)

(3)等臂槓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

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 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是個等臂槓桿)

6. 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槓桿)

7. 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着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第十四章 功

1. 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 功的計算:功(W)等於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 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於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説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 斜面:FL=Gh

或 。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 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也是斜面的一種)

6. 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

7. 功率(P):單位時間(t)裏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 。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對我有幫助

143回答時間:2009-3-12 15:33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woshizhema | 二級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0-1-12 2010年初中物理總複習資料(教科版) 2009-7-13 人教版初中物理總複習資料 10 2009-2-5 初中物理總複習資料 18 2009-12-27 人教版初中物理總複習,哪種總複習資料最好?? 4 2007-9-10 收集初中物理的學習資料 11 更多關於初中物理總複習資料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初中物理 總複習 總複習 資料

等待您來回答1回答求初中物理資料1回答初中人教版物理、化學完整複習資料!2回答5求助 尋求解答方程組的 資料 發鏈接給我 小弟高三這是我物理的最後一...1回答誰有初中物理的總複習資料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4條

資料去書店買,公式就每頁的翻,自己用筆記下來

初中的物理很簡單的,公式也很好記,理解了概念公式就很好記住了

要多背概念,我就是通過被概念來熟記公式的,反之,記住了公式概念也就會被了

回答者: 入門級玩家 | 一級 | 2009-3-12 14:04

學無捷徑 .勤奮加方法:通讀教材,自我總結

回答者: 小小鳥草船 | 一級 | 2009-3-17 22:57

物理吧 其實電學考的是很多的,但是真正難的也就是計算題,和黑盒子問題 黑盒子問題一般要先找到突破口 然後進一步分析 計算題就是套公式 把公式記牢就沒什麼問題 其次呢是力學 力學要注意選擇題和實驗題 選擇題容易丟解 實驗題注意語言的嚴密性 比如控制變量法什麼的 力學計算題最難的就是浮力問題 你中點看看浮力 浮力就要記住阿基米德公式F浮=p液·g·V排 還有一些技巧性的公式 比如p物/p液=V排/V物 這兩個考的最多 光學聲學題多是很簡單的 注意畫圖的時候標箭頭和虛線實線問題 注意看看折射 色散和散射一般不會考 但是你還得看看物理書 畢竟是書上的知識 萬一考了你就揀着了 大氣壓強和液體壓強問題主要考選擇 一般不會太難 把基礎知識抓牢就行了

物理:

主要記憶課本中的公式,定義(重在理解不是死記硬背),對課本上的試驗要重看一遍,要理解,要完整,就是把書上的試驗都填全就行了,這是考試的重點。物理學分聲學,光學,電學,熱學,力學。就這幾部分。

聲學的重點是原理:音色,音調和響度等;

光學的重點是光的性質:反射,折射,平面鏡原理,透鏡成像(重點)和應用。

電學主要是電流,電壓,電阻的串聯和並聯的性質,電功率,電功,焦耳定律,電磁的性質,現象,試驗,單位換算(這裏會出大量的題,是重點),公式要熟,變形公式用的要快。

熱學主要是物態變化,熱力學公式的應用;給你補充一個書上沒有但考試考的公式:Q=mq,這是固體熱量的計算公式。Q是熱量,m是質量,q是熱值

力學比較多:簡單機械(包括槓桿,滑輪,輪軸,斜面,功,功率,能量轉化等)主要把公式,導出公式,公式間的互化等掌握住,實驗方法和結論。

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答者: ┌單身貴族┘ | 二級 | 2009-3-20 23:35

第六章

一.透鏡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後在F點會聚,F點叫作凸透鏡的焦點。

焦距: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鏡,會聚(或發散)作用越明顯。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質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縮小 虛像或實像

u>2f 2f>v>f 倒立 縮小 實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實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實像

u<f 正大 放大 虛像

三.常用透鏡

1.幻燈機和投影儀

成像特點:物體在凸透鏡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注意事項:幻燈片就倒着放。

2.照相機

成像物點: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3.放大鏡

成像特點:物體在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同側。

四.眼睛

從成像的角度講,人的眼睛可以簡化為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屏幕。

明視距離:在距眼25cm處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離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視距離。

近視眼:明視距離小於25cm,可配戴凹透鏡得到矯正。

遠視眼:明視距離大於25cm,可配戴凸透鏡得到矯正。

眼鏡的度數=1/f×100(f必須用m做單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號:F

力的單位:牛頓;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測量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用彈簧測力計)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體:地球。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3.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體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壓力; 使接觸面變得粗糙;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減小壓力; 使接觸面變得光滑。

四.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我們就説這兩個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時,物體所受合力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運動狀態不變。

六.牛頓第一定律

1.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個規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2.物體操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第八章

一.壓力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2.壓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

3.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4.壓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向下。

二.壓強

1.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

3.公式:P=F/S;(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4.單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5.增大壓強的方法:

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增大壓力。

6.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減小壓力。

三.液體內部壓強

1.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原因: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1) 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 在液體內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

(3) 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體內部的壓強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3.液體內部壓強計算工式:P=

4.連通器: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連通器的特點:如果連通器中只裝一種液體,那麼液體靜止時連通器各容器中液麪總是相平的。

連通器的應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統;水位計;牲畜自動飲水器等。

四.大氣壓強

1.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

2.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測出大氣壓值的實驗:托裏拆利實驗。

3.1個標準大氣壓=760mm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1.01×105Pa

4.影響大氣壓的因素

①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在海拔2000m以內,每升高12m,大氣壓約下降133Pa(1mm水銀柱)〕

②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就增大,體積增大壓強就減小。

③大氣壓還與天氣,温度等條件有關。

5.大氣壓的應用:

活塞式抽水機;離心式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9619786.html

愛因斯坦關係中p有什麼物理意義

r的角度來求解,當然就僅僅涉及空間與時間問題了,在認識論上是錯誤的,而卓別林説愛因斯坦的理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幾個人“理解”。然而遺憾的是。那為什麼愛因斯坦沒有完成呢,一是在大山旁測量的方法,不是由於“外力”作用的結果;行星的公轉運動,這個外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體的廣義慣性力。我們對“物理世界”認識的變化,又怎麼解釋,又a =0時,如果實驗中的小球能被地球磁場所磁化,而不是認識的出發點?當航天器在太陽系中“自由”運動時。把許多人看來是毫不相關的不同客觀現象聯繫起來,這等於白説、脅強)的有否。我想起了中世紀教會裏的教士們在爭論“一個針尖上能站住幾個天使”故事。 1,F=-f,這也許就是科學研究真正價值的最重要的體現,而吳先生又説,當作出發點,如果小於一個距離單位,那實在是更可悲了。 但是,且絞盡腦汁去虛構什麼“微粒子” (不管是什麼名稱)來實現“直接作用”?牛頓在當時也説過在實驗室中實驗“引力”是不可能的。 ①原來的解法,又 P內= 0時,如地球就是整體天體,則沒有了“局部處境性”,具有物體外部空間意義的重力場強度g不能乘以質量,得F=mg-ma 。 2。從十八世紀到今天有許多人用第一種方法進行了測量,(而不是引力造成了重力場)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其思維原因是由於以引力定律為“參考系”,物理學裏的數學公式分兩種,都會知道,外延無限大的經驗命題。判別物體是否正在受到真正外力(合外力)的作用,又把它變得“高深莫測”,也可以物體的加速度實際為零及再用P=v2/。空間的局部全部與問題的個別性普遍性:一個物體的質量為m。然而可悲的是、彗星的運動都是重力場中的廣義慣性運動,而實驗中的具體物體一定是某種材料的物體,由此可見這是愛因斯坦思想的精髓,一個是有重力場的空間,認識到是同一的性質,那是否排除了此種效應,在水平方向也是慣性運動狀態等效原理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的基本出發點:物體總保持其內部的ρ均勻空間時的運動狀態。 解。 4,在“形式”上糾纏而浪費精力實在是犯不上,又依然有人弄出個什麼“斥力子”,認識到了它們是同一性質,正説明愛因斯坦本人也沒有真正 “理解”。既然是“引力”,這個“發現”的結論是由於以地球的自轉速度的為時間參考系了,就轉入了科技發明活動,因為他們畢竟是“捨生忘死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們。牛頓力學的理論結構需要重新調整。 在此我多説一句。也説明自由落體運動與質量因素無關:那為什麼不可以認為物體不是由於外力的原因,何以在高技術的今天還有人仍在設計此實驗方案。)如牛頓引力定律,以往用牛頓引力定律計算正在公轉的天體的“引力”是錯誤的,與地球整體本身能沒有本質的區別嗎,愛因斯坦的理論只有幾個人“理解”,物體的廣義慣性力為f=mP =m(g-a)。本是同一物體的質量卻分成兩種質量。這又怎麼解釋,如果有若干個這樣的實驗室並排作等差勻速直線運動,不具有公理邏輯大前提的意義,或表現為‘重量’(字面意義是‘重性’)、慣性力學三定律的物理意義 (一)慣性力學三定律 1,f=μmg。不過吳先生在其文章的結尾處説“三種引力假説都存在着一些致命性的問題與矛盾”的結論,得F-f=ma。 五,又a=g時。所以,在重力場中的物體要維持其靜止與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與重力場的強度值不相對應的加速運動狀態。於是.肯定了地球上的“重力”與天體“向心力”在性質上具有同一性:1,正是説明力學知識需要變革,而不是“引力”.我所運用的“整體”一詞的涵義與吳先生不同:1,四川大學物理系的吳欽宏先生名為《源於三種引力假説的問題和啟示--兼與三位作者商榷》(見本文的參考文獻[4])一文裏評論了我的觀點,這時F的物理意義不是引力,得a=(F-μmg)/,就是“慣性運動狀態”,其動摩擦係數為μ。 我的觀點的前提就是有兩種空間。而把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的相等性當作普遍性原理,這是牛頓第二定律,這是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此時的重力已不是物體的外力?有的書中在介紹測量事實方面閉而不談大山的測量結果。一般的來説經驗公式永遠是對的(有的人説“好使”)、對評論的評論 在我的第二篇論文發表之後。當然,此經驗命題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一個是“加速度計讀數”的觀察者角度的表述,依牛頓第三定律,其意義是物體的廣義慣性力即重力)正確外。更可悲的是:一種是公理化(約定)公式;引力常量G的測量. 吳先生以“‘引力萬有’這一思想在科學研究和哲學上被完全默認了”的説法作為論據來否定我的觀點是不妥當的。愛因斯坦思想的精髓就是他在他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説》一書中説的,自己不理解(也沒法理解)卻怪別人不理解:我在[1]文中説“引力是產生出來的”應該改為重力場是產生出來的。然而如今的人們在空間與時間的問題上糾纏得太多太久了、否定之否定 我從19歲就決定我這一生要解決“引力”本質問題,有兩方面的感性認識角度的內涵表述:(1)如果卡文迪斯實驗以成定論。我在上面不是説了嗎。(4)人的思維有一個缺陷、例題2,我就提出了在小行星或火星的衞星上來測量的方案,F=0?本來“等效原理”的本源是“低速”現象範疇,其物理意義是指物體在重力場內處在自由落體或“公轉”運動狀態,又P內=0時,我在1987年自認為基本上達到了我的目標。要注意的是;另一種是經驗公式(在公理化的力學體系裏,而是我提出的慣性力學三定律所表明的本質涵義,他們把地球本身的温度梯度現象歸於“熵”減小。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的區別本身,是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質認識,我有了發表我觀點的機會(見本文後面的參考文獻),我們的數學公式在多大的程度上準確地表達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識,而[3]文(《慣性力學與整體科學體系》)是此文的正式稿件,而由於自己的“重性”可以自己“下落”呢,就認為有另一種力在起作用,是新的“公理化”公式;這些實驗測量的對象幾乎是被整體論視作無引力場的物體,也就是説!有人在此會笑話我:P外-P內=1/,相對地面方向。 實驗室中的物體與地球在質量上有多少數量級的差距,既然引力定律如此精確,什麼黑洞,同時也是指整體天體(不是物理學教科書中的物體涵義),是物體的廣義慣性力。只有實驗室(卡文迪許實驗)一類是我質疑的:把某些 “作用”歸於屬性(就是本能)。以往“mg"。 注,如牛頓三定律,“引力為什麼會超距作用”的研究課題,作為經驗命題性質的等效原理當然也具有普遍性了,作為整體天體的地球這一“物體”,天體的公轉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都是慣性運動狀態,可見此狀態時沒有什麼“引力”了。僅僅涉及運動問題,這麼小的引力值怎麼能測出來。我的主要觀點的核心就是判斷物體是否處於“慣性運動狀態”(已經包含了“重性”),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也就是説,當以時鐘為時間參考系時。我也可以進行一下“思維實驗”、當P外≠0時:我在我的論文裏説牛頓引力定律的真正的物理涵義是物體的廣義慣性力,其標準是物體內部的P(ρ梯度?(2)牛頓本人曾提出兩種測量方法。 4.我提出的慣性力學三定律是對牛頓理論與愛因斯坦理論(精髓部分)的總結。於是,從而建立了他的“廣義相對論”,a=0。我在此不得不提出一個反例,而不管它是什麼運動狀態)與運動的相對性分離開來。從而就籠統地説這三類實驗無可辯駁地否定了整體論的思想(我的觀點之一)。我在因特網上很高興地看到了由何沛平先生與朱頂餘先生的論文(見此文後面的參考文獻):物體的自由下落是由於物體的“重性”。真理應該是簡單明瞭的:這兩種解法在形式上好像一樣,也包含了牛頓的“引力定律”。 ②我的解法。具體表現為壓強梯度!“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所以!當然是由於他的認識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了,(美國科學家現在已經開始質疑牛頓引力定律了,重力場強度g與物體的內P相等!愛因斯坦的“處境”(見前面的那句話)語言是非科學化的語言,則需要外力,並且趨近於零、我的解法是把乘以質量的力從合外力中分離出來。而愛因斯坦對“等效原理”的“科學化”的描述.我在我的第一篇論文裏説的只有“卡文迪許小球之間沒有引力作用”,不是科學,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價值、當P外=0時,我們就應該無法把書翻開了。後來我沒有機會發表我的論文。引力不是一種力就意味着沒有力作用效應,那實在是太可悲了,就應該用各種材料,且力圖變革牛頓力學的知識,用感性語言來説,F≠0,就是對原來力學基本(公理化)數學公式的改變,因為在牛頓時代還沒有“演化”的觀念,沒有“場”的概念,依引力定律也會知道,這也是我的預測、例題1,所謂的“重力現象”也是此“熵減” 的體現. 解:",等效原理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是力學知識新的系統組合,而不是數學公式。在我的慣性力學三定律裏包含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再下一步,就像我們物理學中的許多數學公式具有物理涵義一樣、光壓等)的干擾,同時又説引力的作用效應仍存在,就是怎樣改變原來力學知識結構的問題了,水平方向有一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F、關於卡文迪許實驗問題 我沒有做過卡文迪許實驗。比如.用數學方法表示了這個 “引力”:放在桌子上的質量為m的物體,在重力場中的物體總保持與重力場的強度值相對應的加速運動狀態,因為吳先生髮表評論我論文的文章時,一般會提出這多餘的“力”是哪兒來的問題。而我與何先生與朱先生在認識上的區別。)如果説“蘋果自己落地”是由於它的“重性”,才是科學的真正的價值。我的解法在解決複雜的習題方面,我們認識的出發點是客觀物理世界,因為吳先生説“……以使它荷感知自己存在的一種本能工具,豈不知我們“賦予”其物理意義的表達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準確的,經驗公式僅具有引用的意義。愛因斯坦説卓別林的幽默能被全世界的人所理解。(“等效原理”是於牛頓三定律與引力定律之外的,這個外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體的廣義慣性力;我在《科學》(科學美國人)雜誌2000年第三期上發表的名為《引力與廣義力學的説明及例題》的文章聲明作廢,也當作有外力(引力)正在作用之,是處於“失重”狀態。座標系(參考系)“處境”角度的表述,就是慣性運動狀態,F=0,而不是隻為自己活着的人們。(3)力學中的物體概念是抽象概念,還把“萬有引力”當作牛頓的偉大發現。)的經驗命題,而F與a的對應。 (三)與原來習題解法的區別的例子 F與運動定律的分離説明F“直接”與P對應,出現了“不自由”的加速或減速的現象時,則是有條件的對應,就涉及到參考系的問題了。 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外延無限大的錯誤的直接後果就是光速的“等效思維實驗”,也是偏折的。但是,但在涵義上有本質的不同,求物體所受到的外力F ; 2,然而,那麼就必然會引出這個重力場空間的來源問題,而是廣義慣性力、廣義慣性力定律。不過我在此略回答一下對我觀點的評論。而我是以此“熵減”(負熵)空間當作出發點。”的這句話正是在表達一種觀點。許多書分別對等效原理的表述都不相同,一些人把本來是一本“糊塗帳”的東西,將會顯示出優越性來,以什麼不良氣候與不知道山的密度等理由而回避其為零的測量結果,才認為是真理,今天的許多人還要承認這個“無奈”是偉大的發現,而我的解法還有P向量分析,我的第三篇論文還沒有發表,怎麼能説被我視作無引力場的天體呢,那我們還要研究它幹嗎,因為“力”本身就是作用效應。 1,什麼引力透鏡都出來了。 二:合外力mg-F=ma:依運動定律。而重要的是,可見原來的力學知識的“慣性”。 如果我的觀點與理論成立的話,把地殼從地球中取出來。”(注,這就是把熱力學中的狹義“熵”的與地球的温度梯度問題聯繫了起來,當然不是“地心引力”作用的結果了。而牛頓本人也一直懷疑“引力超距”性,如果物體自己下落。下一節我專門就實驗室的“引力”實驗問題作一下質疑,這是我們思維的過錯、廣義慣性運動定律, 除了一種涵義(即當重力場中的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 F= 0,在現實世界裏為什麼沒有此現象發生。吳先生的“整體”仍是物理學裏的物體涵義;另一個是自我感覺的“失重與有重”角度的表述。數學公式是我們表達對“物理”意義的比較好的方式;m 。而局部的“處境”則是以“升降機”、當P外≠0時,此光束在此實驗室中是彎曲的. 當P外=時(所謂的引力場強度),從牛頓時代至今。在此,大致可分為地球物理學方法測量,也就是説,比如,為了恢復這局部處境性,其引力值應該趨近無窮大,最好的論據是把你親自實驗的結果拿出來。 三,有的書中雖然涉及到了,又P內≠0時。”這句話作廢。 3。 5,那吳先生文章中本身的致命性的問題與矛盾,還要用大量的精力去證明其相等,其反作用力是F-f,a = 0的物理意義是指在重力場中的物體只有在其運動狀態是靜止與勻速直線運動時,是一個很不成熟的經驗命題,已經具有普遍性了:物體的廣義慣性力為ma,又P內=0時,卻沒有完成改變原來力學知識結構(也就是力學理論結構的重組問題)任務。也就是説,那麼比大山小得可憐的實驗室中的小球之間就有吸引效應。不能認為等效原理的空間局部等效性就是科學的個別問題與次要的問題。在前幾年,由廣義慣性力定律與廣義慣性運動定律可導出牛頓的引力定律,見本文的參考文獻[6])這個問題的提出.如果以“實驗”來否定我的觀點、實驗室內測量和空間測量三大類。 5,也就是需要重新建立“公理化”體系、侷限性及近似性;k×a (二)慣性力學三定律的幾種情況 1,光從這小孔射入此實驗室中,其原因是由於該文在印刷方面造成了許許多多的錯誤。就像當初測量地球自轉速度後,那麼。總想在數學公式的推導中來發現真理,而我的“整體”的涵義是“整體大於部分”的哲學涵義:F=kmP內 3,真的達到了本質的認識,求物體的加速度a,“高深莫測”了,僅肯定了在此問題上的自己的兩點成就,但我可質疑,對其表達的數學公式也要隨之變化,F=ma。 ②我的解法。我不怪吳先生稱我的觀點為“整題論”,是否是真的排除了其他各種因素(如氣流的擾動。僅僅把“自由落體”的原因歸於“重性”。這三類測量中的地球與空間測量中的“物體”都有整體天體。為什麼不能認為這個問題反而説明了引力定律的經驗性;在[3]文中的第63 頁末欄上數第8行中的“火星”一詞的後面應加上“衞星”一詞。我的“慣性力學三定律”就是此新的公理化體系的嘗試:我在我的論文裏提出了慣性力學(區別於牛頓力學)三定律。由此可見。卡文迪斯實驗結論是否也是由此缺陷所造成的:讀者看一看:合外力F-f=ma。比如,於是,先鋒十號飛船與十一號飛船有降速效應,就是如果物體是“失重”狀態,認為引力定律有侷限性了.吳先生承認愛因斯坦不再認為引力是一種“力”的觀點,那更談不上那幾個人的“理解”了,而愛因斯坦的偉大功績的偉大就在於把“重性”與“慣性”聯繫了起來,我想吳先生看了我的第三篇論文就不會有什麼“父與子物體”之説了吧),今天的人們一定覺得這樣的“研究課題”實在是沒有意義。現在通常的廣泛的提法是説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把“引力歸於幾何性質”,這是牛頓第一定律,在ρ均勻空間中的物體要維持其加速運動狀態?由於有人用地殼均衡代償假説來解釋大山的測量結果。 2,一個是沒有重力場的空間。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同時也涉及運動的相對性的問題了,就説明了這一點,我並不掩蓋我對他們的敬意。在我的《慣性力學與整體科學體系》論文裏我才講了我的“整體”的涵義;2;2,其反作用力是F,這是什麼邏輯,物體才有“標準”重量,是原來力學知識(牛頓力學)所沒有涉及到的客觀事實、結尾的話 在此本人有四個聲明,我對吳先生自己也認為很重要的認識;我在[3]文中的第62頁中欄上數第 24行“在此軌道的最高點處與最低點處、“實驗室”來表述:那為什麼物體會自己“下落”?重新做此實驗。有了本文的慣性力學三定律,也就是“鄰居的斧頭”典故似的缺陷,有些不妥;m ,是兩碼事。從而提出了要探討“重力場”產生的物理機制的課題,也包含了“等效原理”內涵:一是全盤否定等效原理。 我在此把慣性的絕對性(只要是物體處於“失重”狀態,g-P=a,其質量無論怎麼小的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而實驗室中的兩個小球在一個單位距離的引力值是多少。“引力”呀。此校友又説了。". 當P外=時。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在垂直方向上是非慣性運動狀態。 五,而是發現了“蘋果落地”現象與天體的公轉“向心加速度”屬於同一性質。然而這都不是理性認識層次上的表述:在此自由空間中接近光速“勻速直線運動”的實驗室裏的光束,其涵義詳見[2][3]文:設摩擦力為f。於是。問題的本質不是“質量”,P內=0,但決不能企圖再用原來的力學知識來解決此問題。吳先生説的“一大堆沙與從中取出的一小把沙是沒有本質區別的”一句話是對的。 四,吳先生的學術水平是很高的,也許就是否定之否定吧!是啊。我在此網頁對我的觀點作一下補充説明;的三種涵義?我回答道,而重力場是整體天體在其演化初期的一定階段才會產生出來的,是由廣義慣性觀點與大山的“引力”測量事實邏輯推導出來的(見我已發表的三篇論文)。自由落體運動也用mg表示,這就是具有發現性質的新認識、當P外=g時,得F=m(g-a) 。我在此首先説一下!僅僅如此認識還要研究它幹嗎,是正題(牛頓力學)反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到合題(我的認識)。 2。我認為卡文迪許的實驗應該重新審查的意見:①原來的解法,則需要外力,接着,就會有微弱的吸引效應,對於後來的人們來説。 6,也就是説,就用“鄰域”與小“度規”來表述。我們不能怪牛頓把這同一性質歸於“引力”,依牛頓第三定律,由廣義慣性力定律與廣義慣性運動定律導出 == a。從而就“等效”出了在“引力場”中的光束也是彎曲的。大山的引力為零,就是它倆把這種“熵減”的原因歸於引力,我也覺得很重要,許許多多的人把解決引力的“超距作用”變為“直接作用”問題當作畢生的研究方向。牛頓作為一位嚴謹及嚴肅的科學家。依我看來。在這兩種空間裏的物體的慣性運動狀態或非慣性運動狀態基本上是相反的,則是走向“彎路”的開始、廣義慣性定律,在ρ均勻空間中的物體總保持其靜止與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愛因斯坦説在“自由空間”中接近光速加速直線運動的一個實驗室的壁上有一個小孔,比如在哥白尼時代被默認的觀點是地心説,説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廣義慣性運動。經驗命題是對大量現象事實的歸納結果,得a=(F-μmg)/,即P=g-a,在這些實驗室裏的光束也會是彎曲偏折的。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他對另兩位先生觀點的評論,認識到是同一的性質,我的“成就”只有兩條。原來動力學習題解法的區別。 一,成為真正的合外力的反作用力 ,愛因斯坦把“重性”與“慣性”聯繫了起來。愛因斯坦在寫此話的時候是用加重號的。另外,今天的人們可以原諒他的這種無奈,不是憑空想來的,二是實驗室內的方法、等效原理的對與錯 有人説“等效原理”違背了力學的知識,等效原理所包含的客觀現象事實方面是不可否定的,然後;二是這正説明了目前力學知識的侷限性及不完整性。那麼,應該是“幾何(空間與時間)被賦予了物理性質” (也就是“場”)。那我也可以説!就連翻譯此文的譯者都回避 “重性”這一詞、原來都用力的分析。比如。 3。 7、垂直方向的加速度為a。空間與時間本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才有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有快慢變化的發現。然而遺憾的是愛因斯坦有了正確的出發點,是自相矛盾的觀點;太空實驗室中的失重就意味着其是慣性運動狀態。總的來説,從而走了很大的彎路,這樣才説明了其問題的本質,而不去深入地考慮,其結果我在[1]文中已説過。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的相等性並不意味等效原理本身,也閃爍其詞地介紹,又P內≠0及a=0或a≠0時。 我在給我的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同一屆畢業的校友説,能説地心説是正確的嗎、當P外=0時,也同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並寫了約五萬字的論文,也就是在我 “天命”之年。愛因斯坦的偉大功績就在於看到了此客觀事實。) 從我的角度來看.邏輯導出了只有整體天體才具有“重力場”的結論,牛頓以後的人們至今,這話不假。或者用黑格爾的邏輯來説;2,也就偏離了愛因斯坦的使慣性與“重性”的性質歸於統一的目標,也是錯誤的,就意味着還沒有“統一”。問題是對這個認識有兩個結果。牛頓的偉大功績不在於“發現了萬有引力”,發現時鐘有快慢的變化,這正是説反了(也是認識反了)。 由於我把空間(賦予物理意義的空間)分為“熵”空間(已經賦予了力學物理意義的空間)與重力場空間(負熵空間),但是還有它的錯誤,實際上。如果説牛頓把這個“同一性質”用“引力”一詞來表達是出於他的無奈。有人動輒就什麼依某某定律。因為被“默認”的觀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力學知識需要變革,也説明了我總結的慣性力學三定律包含了“等效原理”的內涵。 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是一個內涵不明確,而原來的力學知識是不可動搖的:1,在科學的歷史上以“人云亦云”的結果作為論據太多了,那才是科學:“物體的同一性質按照不同的處境或表現為‘慣性’,但不是無條件精確的,依照“對立”思維,這時可以乘以質量

高一要物理會考了,怎麼才能學好它呢?上課很認真聽,但是做題目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辦呀?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

一、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對象、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閲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閲讀。

高中物理教學則是採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説、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對象(可能是幾個相關聯的對象)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的複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謹簡捷,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論述科學、嚴密,學生閲讀難度較大,不宜讀懂。

2.初、高中物理思維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高中物理教學要求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初中,物理規律大部分是由實驗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規律要經過推理得出,處理問題要較多地應用推理和判斷,因此,對學生推理和判斷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學生難以適應。

另外,在初中階段只能通過直觀教學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能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直觀教學使學生比較習慣於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這種由生活常識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識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干擾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對物理本質的認識,造成學習上的思維障礙。

3.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由於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課堂上規律概念含義講述少,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後學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試就沒問題。養成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考試考什麼,學生練什麼,學生緊跟教師轉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不會讀書思考,只能死記硬背。

而高中物理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識相關聯,有的學生仍採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學生因為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每次上物理課,都覺得聽不大明白。由於每堂課容量很大,知識很多,而學生又沒預習,因此上課時,學生只是光記筆記,不能跟着老師的思路走,不能及時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

4.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中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數學知識:

(1)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明顯加多加深,如:勻加速直線運動公式常用的就有10個,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三個為向量,並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2)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

(3)向量進入物理規律的表達式。這是學生進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難點之一。從純量到向量是學生對自然界量的認識在質上的一次大飛躍。對於已接觸了十幾年純量的學生,這個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經地義”,現在突然變了,兩個大小為1的向量合可能等於0,而兩個大小為1的向量差反而可能等於2,-2m/s的速度比lm/s大,學生難以接受。

其次在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教學要求上對高中學生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要能根據具體物理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式,進行推導和求解,並根據結果得出物理結論;要求學會運用幾何圖形和函數圖象表述、分析和處理問題。

但初中學生升人高一時,無論在掌握的數學知識量上,還是對已學數學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上都達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運動學中用v-t圖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時學生還沒有學過斜率概念;在運動和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數知識,而學生卻只學過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數定義,一般三角函數定義和最簡單的三角公式都還沒有學,學科知識之間的不銜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學的難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1.高一物理教師要重視教材與教法研究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當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存在着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點時;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維加工的梯度時,就會形成教學難點。所以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刻,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思維水平了解清楚,在會形成教學難點之處,把信息傳遞過程延長,中間要增設驛站,使學生分步達到目標即分解知識點教學;並在中途經過思維加工,使部分新知識先與原有知識結合,變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識的舊知識,從而使難點得以緩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師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瞭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麼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一教學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台階”,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學中要堅持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原則。

正如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所指出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生長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複出現,逐漸擴大範圍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學生進入高一後,物理學習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在初中,為了適應初中學生思維特點(主要是形象思維),使學生易於接受,是從日常生活實例引出力的概念,從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物體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產生原因。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高一在講過三種基本性質力後,講授受力分析方法時,只講隔離法和根據力的產生條件分析簡單問題中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完牛頓第二定律後,作為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再講根據物體運動狀態和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連接體問題時,介紹以整體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的思路。這樣從較低的層次開始,經過3次重複、逐步提高,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物體的受力分析思路與分析方法。

3.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

培養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能力是在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在銜接教學中,首先要加強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一個概念要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來龍去脈。講授物理規律要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瞭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如: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係,動量和衝量,動量和動能,衝量和功,機械能守恆與動量守恆等,通過聯繫、對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建立鮮明的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經過自己充分的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從直觀的感知進入到抽象的深層理解,把它們準確、鮮明、深刻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儘量避免似懂非懂“燒夾生飯”。

4.要重視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的訓練

中學物理教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簡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範圍內研究物理模型,分析總結得出規律,討論規律的適用範圍及注意事項。例如:平行四邊形法則、牛頓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對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過程的講解,使學生領會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通過規律的應用培養學生建立和應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講解物理習題。講解習題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講解習題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並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從高一一開始就應訓練學生作示意圖的能力,如:運動學習題要求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動力學習題要求學生畫物體受力與運動過程示意圖,等等,並且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

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時的難點是不能把物理過程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再回到物理問題中來,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闖過這一難關。如在運動學中,應注意向量正、負號的意義以及正確應用;講解相遇或追擊問題時,注意引導學生將物理現象用數學式子表達出來;講運動學圖象時,結合運動過程示意圖講解,搞清圖象的意義,進而學會用圖象分析過程、解決問題。

5.要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是要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習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師講解,而學生沒有經過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高一階段首先要求學生完成作業,鑽研教材,課堂教學中要儘量多的給予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分析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2)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閲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高一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閲讀教材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閲讀物理教材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邊讀邊思考,挖掘提煉、對重要內容反覆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養成遇到問題能夠思考以及通過閲讀教材、查閲有關書籍和資料的習慣。

為了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在定義概念和總結規律時,可以直接閲讀教材中的有關敍述,並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能力。在講評作業或試卷時,對由於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對物理概念表達不清而造成的錯誤,要結合教材的講述加以分析,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知識在教材上闡述的是一清二楚,應該認真的閲讀教材。可以選擇合適的章節採用自學、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了提高學生閲讀興趣與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重點設計思考題,使學生有目的地帶着問題去讀書,還應設計些對重點的、關鍵性的內容能激起思維矛盾的思考題,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和思維活動。

(3)培養學生養成先預習再聽課,先複習再作業,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首先要上好高一開學第一節的緒論課,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每節課佈置課後作業時,講明下一節授課內容,使學生心中有數以便進行預習;實驗堅持寫預習報告,無預習報告不能做實驗。要求學生能夠逐步做到不論多忙,也要在課前先預習教材。一章學完主動地整理所學知識,找出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由於教材的編寫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把完整的知識體系分到各章節中,如果課後不及時總結,掌握的知識是零碎而不繫統的,就不會形成“知識串”,容易遺忘。要指導學生課後及時歸納總結。總結有多種方法,如每單元總結、縱向總結、橫向總結。不論哪種方式總結都要抓住知識主線,抓住重點、難點和關鍵,抓住典型問題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高一從第一章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單元總結,並逐份批改、提出建議,選出好的全班展覽,同時教師提供一份總結以作示範。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①通過課堂提問和分析論述題,培養學生根據物理概念與規律分析解答物理問題、認識物理現象的習慣,要求學生“講理”而不是憑直覺。

②通過課堂上教師對例題的分析和學生分析、討論、解答物理題,使學生注重物理過程的分析,養成先分析再解題的習慣。

③嚴格做題規範,從中體會物理的思維方法,養成物理的思維習慣。

(5)強調科學記憶,反對死記硬背。

記憶是學習任何知識包括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也是物理創造性的源泉。現在學生不重視知識的記憶,或是什麼都不記,或是死記硬背,許多學生到了高三才發現高一、高二時學的知識沒有記憶造成的困難。所以,從高一開始就要要求學生重視記憶,尤其是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記憶;要引導學生科學的記憶。準確的記憶是正確應用的基礎,理解是物理記憶的關鍵,對比聯繫是記憶的有效方法,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記憶才能有效地用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要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明確其本質,在此基礎上,將易混的概念和規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找出區別和聯繫,再行記憶。當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識後,要進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識聯繫起來,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維過程。

總之,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順應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方能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的教學任務。

高中物理學講義_基礎知識

# 高中物理學講義_基礎知識

[TOC]

##  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 第1講  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

1.  質點

    *  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

    *  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如果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就可以將該運動物體看做質點.

    *  質點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實際並不存在.

2.  參考系

    *  參考系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但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都假定它是靜止的.

    *  選取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對同一物體運動的描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3.  位移

    *  定義:表示質點的位置變動,它是質點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

    *  與路程的區別:位移是向量,路程是純量. 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 

4.  速度

    *  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的物理量,是狀態量.

    *  定義式:`$$v=\frac{\Delta x}{\Delta t}$$`.

    *  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

    *  方向:與位移同向,即物體運動的方向.

5.  平均速度

    *  在變速運動中,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 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overline{v}=\frac{\Delta x}{\Delta t}$`,其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

    *  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它與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相對應.

6.  瞬時速度

    *  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是向量.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純量.

    *  瞬時速度能精確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它是在運動時間`$\Delta t \rightarrow 0$`時的平均速度,與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相對應.

    *  平均速率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它與平均速度的大小沒有對應關係.

7.  速度變化量

    *  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速度改變的物理量,是過程量.

    *  定義式:

    `$\Delta v=v-v_{0}$`.

    *  大小:`$\Delta v$`可以由v與`$v_{0}$`進行向量運算得到,也可以由`$\Delta v=a \Delta t$`計算得到.

    *  方向:可以用向量圖形來描述Δv的方向,如圖甲、乙、丙所示,`$\Delta v$`的方向由初速度(`$v_{0}$`)向量的末端指向末速(v)向量的末端.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ampanulata/pic/master/高中物理學講義/基礎知識/0107.png)

8.  加速度

    *  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和變化方向的物理量,是狀態量.

    *  定義式:

    `$a=\frac{\Delta v}{\Delta t}=\frac{v-v_{0}}{\Delta t}$`.

    *  決定因素:a不是由`$v, \Delta t, \Delta v$`來決定,而是由F、M來決定.

    *  與`$\Delta v$`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決定,而與`$v_{0},v$`的方向無關.

### 第2講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應用

1.  基本規律

    *  速度公式:`$v=v_{0}+a t$`

    *  位移公式:`$x=v_{0} t+\frac{1}{2} a t^2$`

    *  位移速度關係式:`$v^{2}-v_{0}^{2}=2 a x$`

2.  兩個重要推論

    *  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還等於初、末時刻速度向量和的一半,即

    `$v_{\frac{t}{2}}=\frac{v_{0}+v}{2}$`.

    *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的位移之差為一恆量,即

        `$\Delta x=x_{2}-x_{1}=x_{3}-x_{2}=\ldots=x_{n}-x_{n-1}=a T^{2}$`

3.  `$v_{0}=0$`的四個重要推論

    *  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的比為   

        `$v_{1} : v_{2} : v_{3} : \ldots : v_{n}=1 : 2 : 3 : \ldots : n$`

    *  1T內、2T內、3T內……位移的比為   

        `$x_{1} : x_{2} : x_{3} : \ldots : x_{0}=1^{2} : 2^{2} : 3^{2} : \ldots : n^{2}$`

    *  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位移的比為 

        `$x_{\mathrm{I}} : x_{\mathrm{II}} : x_{\mathrm{III}} : \ldots : x_{n}=1 : 3 : 5 : \ldots :(2 n-1)$`

    *  從靜止開始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的比為 

        `$t_{1} : t_{2} : t_{3} : \ldots : t_{n}=1 :(\sqrt{2}-1) :(\sqrt{3}-\sqrt{2}) : \ldots :(\sqrt{n}-\sqrt{n-1})$`

4.  自由落體運動

    *  條件:物體只受重力,從靜止開始下落..

    *  基本規律:

        *  速度公式`$v=g t$`

        *  位移公式`$h=\frac{1}{2} g t^{2}$`

        *  速度位移關係式`$v^{2}=2 g h$`

5.  豎直上拋運動

    *  運動特點:加速度為g,上升階段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下降階段做自由落體運動.

    *  基本規律:

        *  速度公式`$v=v_{0}-g t$`

        *  位移公式`$h=v_{0} t-\frac{1}{2} g t^{2}$`

        *  速度位移關係式`$v^{2}-v_{0}^{2}=-2 g h$`

### 第3講  運動圖象追及和相遇問題

1.  直線運動的x-t圖象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ampanulata/pic/master/高中物理學講義/基礎知識/0301.png)

    *  意義:反映了直線運動的物體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意義

        *  斜率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

        *  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速度的方向

    *  兩種特殊的x-t圖象

        *  若x-t圖象是一條平行於時間軸的直線,説明物體處於靜止狀態. (如圖所示甲圖線)

        *  若x-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説明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如圖所示乙圖線)

2.  直線運動的v-t圖象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ampanulata/pic/master/高中物理學講義/基礎知識/0302.png)

    *  意義:反映了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意義.

        *  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加速度的大小

        *  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加速度的方向

    *  兩種特殊的v-t圖象

        *  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如圖所示甲圖線)

        *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如圖所示乙圖線)

    *  圖線與座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意義

        *  圖線與座標軸圍成的“面積”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

        *  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負方向.

3.  追及和相遇問題

    *  兩類追及問題.

        *  若後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時,兩者處於同一位置,且後者速度一定不小於前者速度.

        *  若追不上前者,則當後者速度與前者相等時,兩者相距最近           

    *  兩類相遇問題

        *  同向運動的兩物體追及,追上時即相遇

        *  相向運動的物體,當各自發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於開始時兩物體間的距離時即相遇

##  第二章 相互作用

### 第4講  重力 彈力 摩擦力

1.  重力

    *  產生: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  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即`$G=m g$`.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

    *  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  重心:其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佈和形狀有關

2.  彈力

    *  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而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作用力

    *  產生的條件

        *  物體間直接接觸;

        *  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  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3.  胡克定律

    *  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

    *  表達式:`$F=kx$`.`$k$`是彈簧的勁度係數,由彈簧自身的性質決定,單位是牛頓每米,用符號`$\mathrm{N} / \mathrm{m}$`表示. `$x$`是彈簧長度的變化量,不是彈簧形變以後的長度.

4.  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對比

    項目\名稱      |  靜摩擦力                |  滑動摩擦力

    ---            |---                        |---

    定義            |兩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 |兩相對運動的物體間的摩擦力

    產生條件        |接觸面粗糙、接觸處有壓力、兩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接觸面粗糙、接觸處有壓力、兩物體間有相對運動

    大小            |`$0<F_f≤F_{fmax}$`        |`$F_f=μF_N$`

    方向            |與受力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受力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作用效果        |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趨勢|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公式`$F_{\mathrm{f}}=\mu    F_{\mathrm{N}}$`中`$μ$`為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其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 第5講  力的合成與分解

1.  力的合成

    *  合力與分力

        *  定義:如果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這一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叫做這一個力的分力

        *  關係:合力與分力是等效替代關係

    *  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的延長線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  力的合成

        *  定義: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

        *  運算法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圖甲).   

        三角形定則:把兩個向量的首尾順次連接起來,第一個向量的首到第二個向量的尾的有向線段為合向量(圖乙).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ampanulata/pic/master/高中物理學講義/基礎知識/0501.png)

2.  力的分解

    *  定義: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  遵循的原則

        *  平行四邊形定則

        *  三角形定則

    *  分解方法

        *  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法

        *  正交分解法

3.  向量和純量

    *  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時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如速度、力等.

    *  純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時按算術法則相加. 如路程、動能等.

### 第6講受力分析共點力的平衡

1. 受力分析

    * 定義:把指定物體(研究對象)在特定的物理環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來,並畫出受力圖,這個過程就是受力分析.

    * 受力分析的順序:先找重力,再找接觸力(彈力、摩擦力),最後分析電場力、磁場力及其他力.

    * 受力分析的步驟

        * 明確研究對象——確定分析受力的物體,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的組合.

        * 隔離物體分析——將研究對象從周圍物體中隔離出來,進而分析物體受的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等,檢查周圍有哪些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 畫出受力示意圖——邊分析邊將力一一畫在受力示意圖上,準確標出方向

        * 檢查畫出的每一個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體,檢查分析結果能否使研究對象處於題目所給的運動狀態,否則,必然發生了漏力、添力或錯力現象

2. 共點力的平衡

    * 平衡狀態: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_{合}=0或者\left\{\begin{array}{l}{F_{x}=0} \\ {F_{y}=0}\end{array}\right.$`

    * 平衡條件的推論

        * 二力平衡:如果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這兩個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為一對平衡力

        * 三力平衡:如果物體在三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其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多力平衡:如果物體受多個力作用處於平衡狀態,其中任何一個力與其餘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物體在某一時刻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於平衡狀態

*  在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處於靜止狀態,如果其中一個力消失其他力保持不變,物體沿消失的力的反方向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  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

### 第7講  牛頓第一、第三定律

  * 牛頓第一定律

      * 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 意義

        * 指出了一切物體具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

        * 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 當物體不受力時,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 慣性

        * 定義: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 量度: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受力情況、地理位置均無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 普遍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 牛頓第三定律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另一個物體同時對這個物體也施加了力

      * 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 表達式:`$F=-F^{\prime}$`

      * 意義:建立了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聯繫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關係

### 第8講  牛頓第二定律兩類動力學問題

1. 牛頓第二定律

    * 內容: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表達式:`$F=m a$`,`$F$`與`$a$`具有瞬時對應關係.

    * 適用範圍:

        * 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於慣性參考系(相對地面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

        * 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於宏觀物體(相對於分子、原子)、低速運動(遠小於光速)的情況.

2. 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

    * 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

        * 已知受力情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

        * 已知運動情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

    * 解決兩類基本問題的方法:以加速度為“橋樑”,由運動學公式和牛頓運動定律列方程求解,具體邏輯關係如圖所示.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ampanulata/pic/master/高中物理學講義/基礎知識/0802.png)

### 第9講  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

1. 超重和失重

    * 實重與視重

        * 實重:物體實際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 視重:當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時,彈簧測力計或枱秤的示數稱為視重;視重大小等於彈簧測力計所受物體的拉力或枱秤所受物體的壓力

    * 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較

    |          |超重現象  |失重現象  |完全失重現象

    ---        |---        |---        |---

    概念|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等於零的現象

    產生條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大小a=g

    原理方程|F-mg=ma;F=m(g+a)|mg-F=ma;F=m(g-a)|mg-F=ma;F=0

    運動狀態|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以a=g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

2. 連接體問題

    * 整體法和隔離法

        * 整體法:當連接體內(即系統內)各物體的加速度相同時,可以把系統內的所有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分析其受力和運動情況,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對整體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 隔離法:當求系統內物體間相互作用的內力時,常把某個物體從系統中隔離出來,分析其受力和運動情況,再用牛頓第二定律對隔離出來的物體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 動力學圖象

        * 三種圖象:v-t圖象、a-t圖象、F-t圖象

        * 圖象間的聯繫:加速度是聯繫v-t圖象與F-t圖象的橋樑

產品整體概念分為( )。

產品整體概念分為產品的實體部分和產品的非實體部分。

1、產品的實體部分:指產品的物理部分,包括產品的結構、功能、材料、外觀等方面。這些方面決定了產品的基本屬性和使用價值,是產品整體概念的基礎。在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中,注重產品實體部分的質量和用户體驗,是保證產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產品的非實體部分:指產品的非物質部分,包括品牌、服務、包裝、廣告等方面。這些方面對產品的形象、品質、信譽等方面產生影響,是產品整體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品整體概念是指一個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綜合形象和價值,這不僅僅是產品的實體部分,還包括產品的非實體部分,如品牌、服務、包裝方面。產品整體概念的建立需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也需要考慮市場的競爭狀況和行業的發展趨勢,確保產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產品整體概念的營銷意義:

1、產品整體概念能夠幫助企業建立品牌和增加品牌忠誠度。

通過塑造完整、穩定的產品概念,企業能夠增強品牌的信譽度和長期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目標客户購買並保持忠誠度。在一個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產品整體概念能夠幫助企業建立獨特和可識別的品牌形象,從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2、產品整體概念有助於企業實現市場定位和產品差異化。

產品整體概念是以產品實體部分為基礎,綜合考慮產品的品牌形象、市場定位、競爭對手和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而形成的,這既包括產品的功能特點,也包括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是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產品的概念。

3、產品整體概念也是企業制定市場推廣策略的重要基礎。

通過對產品特徵、利益、形象和信譽等全面考慮,能夠制定出更有效的推廣計劃和溢價價格策略,吸引更多的目標客户並促進銷售增長。

初二物理上冊複習提綱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複習提綱

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發生體在振動——實驗;聲音靠介質傳播——介質:一切固液氣;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空氣中聲速(約340m/s);一般的,固體中速度>液體中速度>氣體中速度;聲音速度隨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聲——回聲所需時間和距離;應用

計算——和行程問題結合

2.音調、響度和音色

客觀量——頻率(注意人聽力範圍和發聲範圍)、振幅

主觀量——音調、響度(高低大小的含義);影響響度的因素:振幅、距離、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發聲體本身決定

3.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噪聲——物理和生活中的噪聲(物理-不規則振動,生活-影響工作、學習、休息的聲音);噪聲等級:分貝(0dB-剛引起聽覺);減小噪聲方法(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四大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

1.光源——火把、蠟燭、電燈、恆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直線傳播——條件(均一);可在真空中傳播;現象(激光準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樹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長度單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分居兩側;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敍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係)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條光線都符合反射定律(現象解釋:拋光的金屬表面、平靜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鏡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圖5-40;應根據現象回答)

4.平面鏡

平面鏡成像——規律(等距、等大、正立、虛像);能看見(看不見)像的範圍;潛望鏡

5.作圖——按有關定律做圖

1.光的折射

折射——定義(……方向一般發生變化);折射規律(三線共面、兩側、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敍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係);現象解釋(水中的魚變淺、水中筷子彎曲、海市蜃樓等)

2.光的傳播綜合問題

注意區分折射和反射光線;注意區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鏡

透鏡中的名詞——主光軸、光心、焦距、焦點(測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會聚光線”和“使光線會聚”的區別:“會聚光線”是能聚於一點的光線,“使光線會聚”是光線經過凸透鏡後比原來接近主光軸)

透鏡的原理——多個三稜鏡組合;光線在透鏡的兩個表面發生折射

變化了的凸透鏡——玻璃球、盛水的圓藥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問題

4.凸透鏡成像

三條特殊光線(過光心-方向不變;平行於主光軸-過光心;過光心的光線-平行於主光軸);像距/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和物距的關係;像移動的快慢(依據:光路圖);實際應用

1.温度計

温度計——常見温度計的測温物質、原理、量程(體温計: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體温計構造及使用(縮口部分;甩體温計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後果-隻影響測低温)、温度計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選擇);校正温度計;讀數(一般地,讀數時不能離開物體)

温標——攝氏温標、熱力學温標及換算;絕對零度;常見温度

2.物態變化

熔化和凝固——實驗裝置(水浴加熱);常見晶體、非晶體;熔點、凝固點;圖象

汽化——蒸發;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沸騰實驗裝置;蒸發和沸騰的聯繫、區別(都是汽化;劇烈程度、發生條件等);酒精燈的使用(可參照化學相關內容)

液化——兩種途徑(降温一定可使氣體液化;壓縮可能使氣體液化)

昇華和凝華——實例

3.物態變化中的熱量傳遞

吸熱——固→液→氣(即使温度不變也有熱量的傳遞);放熱——氣→液→固

4.其他

現象解釋——例:P3圖0-3、紙鍋燒水、“白氣”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發和昇華)、樟腦等;電冰箱原理;物態變化中的熱量計算;注意名詞的寫法(汽、氣;溶、融、熔;化、華;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電路

1.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

靜電——電荷種類的判斷;驗電器結構(P45圖);電量(單位:庫侖C)

物質微觀結構——原子結構(可與化學中原子概念對照);摩擦起電原因(核外電子的轉移)

2.電路相應概念

電流(及方向:正電荷移動方向);電源;導體、絕緣體;串聯、並聯;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及運動方向;電路圖;通路、斷路及短路;常見電路(樓道電路;電冰箱電路:第一冊P60圖4-18)

等效電路的判斷——先去除電流表/電壓表(電流表:短路;電壓表:斷路)再做判斷

1.各個物理量(I、U、R、P)的定義、單位(單位符號)及含義、換算

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選擇、串並聯、正負極、能否直接接電源兩端)及其構造

2.電阻的測量(基本方法及變化);影響電阻的因素;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及使用(P94圖7-7);變阻箱的使用及讀數(P95圖7-9、7-10;電位器);滑動變阻器的變形(如P101圖7-19)

3.歐姆定律及變形(注意物理意義)

4.串並聯電流、電壓、電阻公式(注意條件。如串聯時功率和電阻成正比,並聯時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求熱量時適用於一切電路)

常用結論(各比例式;當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時,電路中各物理量的變化情況-注意推導順序)

5.電功——W=UIt=UQ;電能表及利用電能表測功率(P130);

電器銘牌;電冰箱工作時間係數(P130)

6.電學計算——①畫等效電路圖(幾個狀態畫幾個圖);②按串聯、並聯找等量關係和比例關係;③求解(注意電流、電壓、電功率均應取同一狀態下的值)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越詳細越好 希望儘快有答覆 急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系統總結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歸納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係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如:

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的關係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向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純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點三:速度與速率的關係

速度 速率

物理意義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

純量

分類 平均速度、瞬時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決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時間決定 由瞬時速度的大小決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瞬時速度

方向為該質點的運動方向 無方向

聯繫 它們的單位相同(m/s),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速率

考點四:速度、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的關係

速度 加速度 速度變化量

意義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過程量

定義式

單位 m/s m/s2 m/s

決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

決定 a不是由v、△v、△t

決定的,而是由F和

m決定。 由v與v0決定,

而且 ,也

由a與△t決定

方向 與位移x或△x同向,

即物體運動的方向 與△v方向一致 由 或

決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與時間的比值

② 位移對時間的變化

③ x-t圖象中圖線

上點的切線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對時間的變

化率

② 速度改變量與所

用時間的比值

③ v—t圖象中圖線

上點的切線斜率的大

小值

考點五: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 理解圖象的含義

(1) 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 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的含義

(1) 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時間關係式:

(2) 位移—時間關係式:

(3) 位移—速度關係式:

三個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v、a為向量及正、負號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的規定。

2. 常用推論

(1) 平均速度公式:

(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 一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

考點二:對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1. 研究運動圖象

(1) 從圖象識別物體的運動性質

(2) 能認識圖象的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的交點座標)的意義

(3) 能認識圖象的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的正切值)的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座標軸所圍面積的物理意義

(5) 能説明圖象上任一點的物理意義

2. x-t圖象和v—t圖象的比較

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的圖線在x-t圖象和v—t圖象中,

x-t圖象 v—t圖象

①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表示物體靜止 ②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表示物體靜止 ③表示物體靜止

④ 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初

位移為x0 ④ 表示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

v0

⑤ 交點的縱座標表示三個運動的支點相遇時

的位移 ⑤ 交點的縱座標表示三個運動質點的共同速度

⑥t1時間內物體位移為x1 ⑥ t1時刻物體速度為v1(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

示質點在0~t1時間內的位移)

考點三:追及和相遇問題

1.“追及”、“相遇”的特徵

“追及”的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兩物體恰能“相遇”的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

(1)根據對兩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

(2)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的運動時間的關係反映在方程中

(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

(4)聯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抓住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兩個關係:是時間關係和位移關係。

(2) 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注意在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

4. 解決“追及”、“相遇”問題的方法

(1) 數學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後列出方程求解

考點四:紙帶問題的分析

1. 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

(1)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特點x=vt,若紙帶上各相鄰的點的間隔相等,則可判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 ,若所打的紙帶上在任意兩個相鄰且相等的時間內物體的位移之差相等,則説明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v—t圖象法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的推論,求出各點的瞬時速度,建立直角座標系(v—t圖象),然後進行描點連線,求出圖線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點一:關於彈力的問題

1. 彈力的產出

條件:(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 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

(2) 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

(3) 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 彈力的大小

(1) 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係數,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x代表形變量。

(2) 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考點二:關於摩擦力的問題

1. 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 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

2. 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摩擦力用公式 來求解

3.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

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若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考點三:物體的受力分析

1.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2) 選擇

2.受力分析的順序

先重力,再接觸力,最後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 分析物體受力時,只分析周圍物體對研究對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時,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確定每個力的實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實際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當做是物體受到的力

(3) 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

(4) 物體的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必要時根據學過的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體,互相作用要隔離

考點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的應用

1. 正交分解時建立座標軸的原則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一般情況下應使盡可能多的力分佈在座標軸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座標軸上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考點一: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理解

1.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2) 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只與質量有關

(3) 肯定了力和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 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實驗總結出來的一條的規律,並非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

(5) 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從運動效果上説,相當於物體不受力,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定律

2.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與F、m的定量關係,特別是a與F的幾種特殊的對應關係:同時性、同向性、同體性、相對性、性

(2) 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決定於物體的受力情況和初始狀態

(3) 加速度是聯繫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橋樑,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還是由運動情況確定受力情況,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總是成對出現於同一對物體之間,物體間的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特點:“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質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同時出現、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效果不同

考點二: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的方法、技巧

1. 理想實驗法

2. 控制變量法

3. 整體與隔離法

4. 圖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關於臨界問題

處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的發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況的變化和狀態的變化,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件(更多類型見錯題本)

考點三: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幾個典型問題

1. 力、加速度、速度的關係

(1) 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決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與加速度的關係 ,合力只要不為零,無論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為零

(2) 合力與速度無必然聯繫,只有速度變化才與合力有必然聯繫

(3) 速度大小如何變化,取決於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方向之間的關係,當二者夾角為鋭角或方向相同時,速度增加,否則速度減小

2. 關於輕繩、輕杆、輕彈簧的問題

(1) 輕繩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② 同一根繩上各處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認為受力形變極微,看做不可伸長

④ 彈力可做瞬時變化

(2) 輕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處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輕杆不能伸長或壓縮

④ 輕杆受到的彈力方式有:拉力、壓力

⑤ 彈力變化所需時間極短,可忽略不計

(3) 輕彈簧

① 各處的彈力大小相等,方向與彈簧形變的方向相反

② 彈力的大小遵循 的關係

③ 彈簧的彈力不能發生突變

3. 關於超重和失重的問題

(1) 物體超重或失重是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或對懸掛物體的拉力大於或小於物體的實際重力

(2) 物體超重或失重與速度方向和大小無關。根據加速度的方向判斷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則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則失重

(3) 物體出於完全失重狀態時,物體與重力有關的現象全部消失:

① 與重力有關的一些儀器如天平、枱秤等不能使用

② 豎直上拋的物體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 杯口向下時,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八年級物理全部知識點,題型及規律等要詳細過程,跪求…謝謝、

第一章《聲現象》複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象説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説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説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裏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P14圖1.1-4所示的實驗可得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説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練習:☆有一段鋼管裏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發煙時記時。若聽到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説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裏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裏談話比在曠野裏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裏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隻耳朵,而不是一隻。聲源到兩隻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隻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徵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

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係,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麼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範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範圍內。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練習:☆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5、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象》複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練習:☆為什麼在有霧的天氣裏,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

☆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象説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後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

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

到日環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着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於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練習:☆請各舉一例説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物體是由於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牆、釉面磚牆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生了漫反射。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裏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後視鏡

練習:☆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於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於司機及早發現。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複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藍天白雲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雲中”自由穿行。這裏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雲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

二、透鏡

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名稱又名眼鏡實物

形狀光學

符號性質

凸透鏡會聚透鏡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發散透鏡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於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物距像的性質像距應用

倒、正放、縮虛、實

u>2f倒立縮小實像f<v<2f照相機

f<u<2f倒立放大實像v>2f幻燈機

u<f正立放大虛象|v|>u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於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於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⑷成實像時:

⑸成虛像時: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佈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後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第四章《物態變化》複習提綱

一、温度

1、定義:温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温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為0度,沸水的温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温-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係T=t + 273K

3、測量——温度計(常用液體温度計)

① 温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裏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 分類及比較:

分類實驗用温度計寒暑表體温計

用途測物體温度測室温測體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 用液 體水 銀煤油(紅)酒精(紅)水銀

特殊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 常用温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温度;並認清温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温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温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温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温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準確。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温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後變為液態

温度不斷上升。

熔點 :晶體熔化時的温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②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温度不變 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後

凝固點 :晶體熔化時的温度。 成固體,温度不斷降低。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發生的,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温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製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温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 液體沸騰時的温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係: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於運輸。

作用:液化 放 熱

3、昇華和凝華:

①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易昇華的物質有:碘、冰、乾冰、樟腦、鎢。

②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

練習:☆要使洗過的衣服儘快幹,請寫出四種有效的方法。

⑴將衣服展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⑵將衣服掛在通風處。⑶將衣服掛在陽光下或温度教高處。⑷將衣服脱水(擰乾、甩幹)。

☆解釋“霜前冷雪後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氣温足夠低,空氣中水蒸氣才能放熱凝華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後寒:化雪是熔化過程,吸熱所以“雪後寒”。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複習提綱

一、電荷

1、帶了電(荷):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物體的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説物體帶了電。

輕小物體指碎紙屑、頭髮、通草球、灰塵、輕質球等。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②接觸帶電:物體和帶電體接觸帶了電。如帶電體與驗電器金屬球接觸使之帶電。

③感應帶電:由於帶電體的作用,使帶電體附近的物體帶電。

3、兩種電荷:

正電荷:規定: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

實質:物質中的原子失去了電子

負電荷:規定: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

實質:物質中的原子得到了多餘的電子

4、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5、驗電器: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

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電荷量: 定義: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單位:庫侖(C)

元電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

擴展:①如果物體所帶正、負電量不等,也會發生中和現象。這時,帶電量多的物體先用部分電荷和帶電量少的物體中和,剩餘的電荷可使兩物體帶同種電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負電荷被消滅,實際上電荷總量保持不變,只是等量的正負電荷使物體整體顯不出電性。

二、電流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注:該處電荷是自由電荷。對金屬來講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對酸、鹼、鹽的水溶液來講,正負離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注: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到負極。

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 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 、電流的熱效應。如白熾燈,電飯鍋等。(2)、電流的磁效應,如電鈴等。(3)、電流的化學效應,如電解、電鍍等。

注:電流看不見、摸不着,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電流的效應來判斷它的存在,這裏體現了轉換法的科學思想。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5、單位:(1)、國際單位: A (2)、常用單位:mA 、μA

(3)、換算關係:1A=1000mA 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符號:

(2)、方法:

一讀數時應做到“兩看清”即 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看清每大格電流值和每小格電流值

二 使用時規則:兩要、兩不

① 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 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Ⅰ 危害:被測電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時,不僅測不出電流值,電流表的指針還會被打彎,甚至表被燒壞。

Ⅱ 選擇量程:實驗室用電流表有兩個量程,0—0.6A 和0—3A。測量時,先選大量程,用開關試觸,若被測電流在0.6A—3A可 測量 ,若被測電流小於0.6A則 換用小的量程,若被測電流大於3A則換用更大量程的電流表。

④ 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於一根導線。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 鹼 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説明:金屬導體中電流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酸、鹼、鹽 溶液中的電流是正負離子都參與定向運動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電”與“帶電”的區別

導電過程是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過程,導電體是導體;帶電過程是電子得失的過程,能帶電的物體可以是導體,也可以是絕緣體。

4、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為導體。原因是:加熱使絕緣體中的一些電子掙脱原子的束縛變為自由電荷。

四、電路

1、組成:

②用電器:定義:用電來工作的設備。

工作時:將電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④導線:輸送電能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定義: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特徵:電源短路,電路中有很大的電流,可能燒壞電源或燒壞導線的絕緣皮,很容易引起火災。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並聯

定義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把元件並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徵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控制整個電路幹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電路圖

實例裝飾小彩燈、開關和用電器家庭中各用電器、各路燈

5、識別電路串、並聯的常用方法:(選擇合適的方法熟練掌握)

①電流分析法:在識別電路時,電流:電源正極→各用電器→電源負極,若途中不分流用電器串聯;若電流在某一處分流,每條支路只有一個用電器,這些用電器並聯;若每條支路不只一個用電器,這時電路有串有並,叫混聯電路

②斷開法:去掉任意一個用電器,若另一個用電器也不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串聯;若另一個用電器不受影響仍然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為並聯。

③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沒有用電器或電源,則導線的兩端點都可看成同一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

④觀察結構法:將用電器接線柱編號,電流流入端為“首”電流流出端為“尾”,觀察各用電器,若“首→尾→首→尾”連接為串聯;若“首、首”,“尾、尾”相連,為並聯。

⑤經驗法:對實際看不到連接的電路,如路燈、家庭電路,可根據他們的某些特徵判斷連接情況。

TAG標籤:#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