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雲南茶文化

雲南茶文化

知科普 人氣:2.27W

雲南茶文化

雲南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其茶葉種類豐富,涵蓋了普洱茶、大理茶、滇紅茶、綠茶等多種類型。茶文化在雲南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傳統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普洱茶是雲南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普洱茶歷史悠久,自漢代起就出現了關於茶葉的記載。 在傣族和布朗族等民族中,普洱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並與傳統的禮儀和信仰頗為相合,常被用於婚喪嫁娶、宗教祭祀和社交應酬等場合中。

雲南茶文化注重茶和人的交流和互動。最好的茶常常用來招待客人和孝敬長輩,將茶當作一種禮儀和傳統習俗。茶道、茶藝等都是雲南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席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是一種不同的傳統文化。

雲南茶文化也注重茶的美學價值和健康價值。茶的品質、味道和形態都受到極高的重視,如滇紅茶的紅崖龍井和牛欄山、瀘沽湖翠湖春茶的川青氣息等,都以其豐富的攀巖文化和獨特的氣候環境形成了其獨特的品質和美感。

在現代社會中,雲南茶文化的代表品牌——雲南普洱茶、滇紅茶等茶品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廣。雲南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聞名全國的文化符號和代表,不僅在茶葉產業中發揮着重要的推動作用,還成為了雲南地區文化、旅遊和品牌推廣的重要元素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雲南茶文化資料

雲南是我國的茶葉大省,雲南的茶 文化 是我國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雲南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雲南茶文化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雲南茶文化介紹

   文章 為你介紹雲南茶文化的基本概述,雲南主要茶葉品種,滇紅、普洱茶、七子餅茶、沱茶以及雲南少數民族的基諾涼拌茶、佤族燒茶、布朗青竹茶、景頗族竹筒茶、麗江龍虎鬥、大理三道茶、昆明的九道茶等茶文化的相關介紹!

  雲南茶文化基本概述

  雲南是茶的故鄉,茶葉也是是雲南省久負盛名的特產,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 種植 歷史。現在,雲南省有92%的縣種植茶葉,所產茶葉除供應國內市場需要外,還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雲南有四十多個縣的深山密林中發現了野生大茶樹。在哀牢山區鎮源縣九甲鄉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樹齡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據西雙版納的古傣文記載,早在1700年前,當地就有茶樹栽培。勐海縣南糯山上至今生長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樹,被稱為“茶樹之王”。

  雲南由於氣温、土質、陽光適宜,雲南種植的大葉茶,具有質優高產、發芽早、育芽力強、生長期長、芽葉肥厚、葉質柔軟等優點。經科學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多酚類、兒茶素的總含量高,故云南茶葉具有色澤鮮豔、味道濃厚、經久耐泡等優點,加之加工製作技藝精湛,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傳統名牌茶葉。

  其主要品種有滇紅、綠茶、普洱茶、緊壓茶、花茶五大類,其中滇紅、普洱茶及緊壓茶中的沱茶、七子餅茶等深受國外遊客喜愛。

  但是雲南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特別喜愛 飲茶 。在悠長的歷史中,茶滲透滲出到了每個民族餬口的各個方面,飲茶習俗也多姿多彩。

  雲南主要茶葉品種

  滇紅

  分為滇紅功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功夫茶的主要特點是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豔、滋味醇濃、香氣淡鬱、條素均勻、外形美觀;滇紅碎茶的主要特點是外形均勻、色澤烏潤,滋味濃烈,湯色紅亮,香氣撲鼻。如在紅茶中加上牛奶和糖,乃是上等的營養補品。滇紅是雲南省的傳統出口商品,遠銷美、英、俄羅斯、德國、日本、波蘭、馬來西亞、伊朗等20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

  普洱茶

  普洱是雲南省南部的一個縣,是茶葉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產於雲南省南部西雙版納自治州和瀾滄江沿岸各縣,多經普洱運銷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馬古道那一段歷史中,普洱茶就擔任了茶馬互市中的重要角色。

  普洱茶屬綠茶類,有散茶和緊茶兩種,均用優良的雲南大葉茶的鮮葉作原料,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後熟等工序精製而成。普洱散茶外形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紅,散發出自然的芳香。緊茶則是經過蒸軟或炒軟後的散茶,再裝入模型內壓制成各種沱茶、餅茶、方茶、磚茶等,歷史上久負盛名。《紅樓夢》中的“女兒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種。據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説》中寫道:“小而園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採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

  七子餅茶

  普洱茶中大而圓的餅茶,以七餅裝成一筒,俗稱“七子餅茶”,其湯色黃而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稱。

  普洱茶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解渴、除煩去膩、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十分有益。據近代科學研究證明“普洱茶可以減肥、消瘦、健體、強身和防治一些疑難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國外市場有很高聲譽。主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50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

  沱茶

  雲南沱茶是馳名中外的傳統名茶。沱茶現由雲南下關茶廠生產,屬緊壓茶類,又名“下關沱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狀,有兩種不同的規格:一種是採用普洱散茶作原料,精製成沱茶,有外形美觀,緊壓成團,沉實優雅。其色褐紅,湯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綿長;另一種是選用滇南茶區的優質青毛茶加工製成,具有色澤烏潤,湯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濃甘甜等特點。

  雲南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基諾的涼拌茶

  基諾人從茶地採回鮮嫩的茶葉,洗淨晾乾後仔細的用手揉軟搓細,放進一隻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樹葉、泡酸的鮮竹筍、可作螞蟻醋的酸螞蟻、一種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鹽巴等佐料拌和,就成為一碗“涼拌茶”,基諾族話叫作“拉拔批皮”。酸、辣、辛、鹹、苦中透出一股鮮香,是一盤下飯的好涼菜。

  佤族燒茶

  “燒茶”在佤族中流行,佤語叫作“枉臘”,是一種近於“烤”茶的方式。首先,燒一壺開水,放在火塘邊備用。然後,把茶葉平均地鋪在一塊薄鐵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葉焦黃時,將茶葉倒入開水壺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裏,便可飲用。這種茶苦中帶甜,披髮出一股焦香,在飲茶中別具一格。

  把茶當作菜吃的還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德昂族。他們將從樹上採來的新鮮芽葉放進小缸裏面,撒上鹽巴拌勻,層層壓緊,裝滿為止。放幾個月後,需多少取出多少,拌上香料,便是吃飯佐餐的一道好菜。

  布朗青竹茶

  真正“燒”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他們進山幹活想喝茶時,就會砍來一節香竹筒,放進茶葉,裝滿清泉水,然後放進火堆中燒。在等待燒茶的時間裏,他們找來香竹,砍成一節一節的小竹筒,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腳茶杯。不一會兒,竹筒裏的水燒開了,茶煮好了。將茶從竹筒裏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腳杯中,人們拔杯而起,就可以品嚐這種集山泉的清冽、茶葉和鮮竹的清香於一杯的竹筒茶了。

  景頗族竹筒茶

  景頗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習慣。他們砍來竹子,鋸成長約一尺、一端留有竹節的竹筒。再將採來的嫩茶放在太陽下曬,失去二三成水分後,再用手揉搓;或者將採來的新鮮茶樹芽葉用鍋蒸煮,等到茶葉柔軟泛黃時,起鍋將茶葉倒在竹簾上再用手揉搓。然後,將茶葉裝入竹筒,用木棒分層搗實。到快裝滿時,用竹葉塞緊筒口,把竹筒顛倒,使多餘的水分流出來。兩三天後,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將茶筒插入土中。放上兩三個月,竹筒內的茶葉變成金,發出一種特有的茶葉濃香時,掏出筒內茶葉晾乾,裝進瓦罐加進香油醃漬,隨時都可以掏出作菜,是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菜餚。

  拉祜族家裏的“烤茶”與佤族的“燒茶”差未幾,只是不是把茶葉放在鐵板上“燒”,而是裝在小陶罐中烤。

  西雙版納傣族也愛吃烤茶,烤茶辦法與拉祜族差未幾。只是他們喜愛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調味品,如花椒、生薑、桂皮、鹽、香糯葉等,然後倒上茶湯。

  麗江龍虎鬥

  麗江納西族除喜愛喝“油茶”、“鹽茶”、“糖茶”外,還喜愛中一種“龍虎鬥”。在納西族話中“龍虎鬥”叫作“阿吉勒烤”。人們先將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葉烤到焦黃時,注入開水煮茶。同時,在備好的茶杯中倒進半杯烈酒,然後將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頓時,茶杯中發出轟轟的響聲,如雷聲滾滾。因此,“龍虎鬥”又叫作“雷響茶”。

雲南大理茶文化的歷史

  大理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茶文化得天獨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雲南大理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雲南大理茶文化的歷史

  遠在漢代,大理就有“葉榆焙茗”之説。“葉榆”,即是大理;“焙茗”,就是烤茶;説明大理各族人民漢代就喝香釅的烤茶。南詔國初期,唐《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是三道茶配方的雛形,作為“宮廷御茶”款待各國使節的宮廷茶點。南詔中期的“南詔盛世”,把招待的宮廷御茶與宮女歌舞表演融為一體,成為一種禮儀,也形成了茶文化。南詔用茶不象中原內地用沸水沖泡為飲,而是加添它物烹製而飲的方法,茶味更加豐富。宋代“大理國”時佛教盛行,寺廟的興建,寺宇周圍廣植茶桑,這樣既符合僧人的素食需求,又滿足了參禪禮佛,淨心修持的佛理要求。逐漸形成“深山藏古寺,古寺出名茶”,僧者必善飲的狀況。繼而“宮廷御茶”發展到文人雅士,最後由宮廷普及到民間。隨着我國最早南方絲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外貿發展,大理茶葉和茶飲禮儀傳到了東南亞、南亞國家。

  到了明清時期,大理茶葉隨着商業的發展,茶文化也得到弘揚和完善。明代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多處提到大理的茶藝,所到之處均受到“啜茗”、“淪茗”、“烹茗”和茶果接待。他特別詳細記載了賓川雞足山過元宵節時,僧侶們邀請他品茶的盛況:“宏辦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樓下采青松毛鋪籍為茵席,去桌跌坐,前各設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

  在大理民間,每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賓客臨門,人們均要以原汁原葉的傳統飲茶方式款待“三道茶”,享受茶禮,觀賞茶藝,感悟人生。除了白族三道茶外,彝族的“朝山茶”,傈僳族的“跳茶”等等,在民間也較為普遍,大理地區民族茶文化可謂豐富多彩。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傳統茶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於民間生活中。大理的茶俗內容豐富,如茶與婚禮:女子受聘禮稱“吃茶”;男子娶親以茶作為彩禮,結婚時喝茶等等。茶與祭祀:以茶為祭,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佛等。飲茶習俗:有“敬茶”、“擂茶”等,有“迎賓茶”、“祝福茶”、“留客茶”等等。客來敬茶,以茶會友,體現了大理各族人民的重情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展現了“文獻名邦”的風采。

  大理自古出名茶。大理是“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的交叉路口,我國西南的茶葉銷售聚散地。明清時馬幫為了長途馱運散茶,在下關(龍尾關)建立茶葉作坊,將散茶經蒸壓制成獨特形狀,照“砣”形壓制,便於馬幫長途運輸,因而稱為“沱茶”。另一種説法是大理茶葉古代多運往四川沱江,再經過長江運往全國各地。於是,“沱江水、大理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之説在沱江一帶頗為流行,因而被稱為“沱茶”。

  沱茶以滋味醇厚、汁色澄亮、香氣馥郁而著名,有解渴提神、幫助消化、降低血壓、保健美容之功效,早就是我國暢銷海內外的名茶之一。此外,蒼山雪綠、南澗青茶、雲龍春茶、巍山烏龍茶等,都是大理聞名遐邇的精品。名茶與茶藝完美結合,使大理茶文化更加絢麗多姿。

  雲南茶文化的種類

  滇紅

  分為滇紅功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功夫茶的主要特點是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豔、滋味醇濃、香氣淡鬱、條素均勻、外形美觀;滇紅碎茶的主要特點是外形均勻、色澤烏潤,滋味濃烈,湯色紅亮,香氣撲鼻。如在紅茶中加上牛奶和糖,乃是上等的營養補品。滇紅是雲南省的傳統出口商品,遠銷美、英、俄羅斯、德國、日本、波蘭、馬來西亞、伊朗等20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

  普洱茶

  普洱是雲南省南部的一個縣,是茶葉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產於雲南省南部西雙版納自治州和瀾滄江沿岸各縣,多經普洱運銷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馬古道那一段歷史中,普洱茶就擔任了茶馬互市中的重要角色。

  普洱茶屬綠茶類,有散茶和緊茶兩種,均用優良的雲南大葉茶的鮮葉作原料,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後熟等工序精製而成。普洱散茶外形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紅,散發出自然的芳香。緊茶則是經過蒸軟或炒軟後的散茶,再裝入模型內壓制成各種沱茶、餅茶、方茶、磚茶等,歷史上久負盛名。《紅樓夢》中的“女兒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種。據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説》中寫道:“小而園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採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

  七子餅茶

  普洱茶中大而圓的餅茶,以七餅裝成一筒,俗稱“七子餅茶”,其湯色黃而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稱。

  普洱茶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解渴、除煩去膩、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十分有益。據近代科學研究證明“普洱茶可以減肥、消瘦、健體、強身和防治一些疑難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國外市場有很高聲譽。主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50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

  沱茶

  雲南沱茶是馳名中外的傳統名茶。沱茶現由雲南下關茶廠生產,屬緊壓茶類,又名“下關沱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狀,有兩種不同的規格:一種是採用普洱散茶作原料,精製成沱茶,有外形美觀,緊壓成團,沉實優雅。其色褐紅,湯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綿長;另一種是選用滇南茶區的優質青毛茶加工製成,具有色澤烏潤,湯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濃甘甜等特點。

茶香四溢的雲南壯族茶文化

中國乃是菜的故鄉,圍繞着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甚至是古時候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產物。由此,不再僅僅是漢族,擴大了各個民族都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飲茶文化,那麼在壯族文化中,茶又是怎麼一個存在呢?

在桂西北大王山區棗壯族人聚居的山區,很久以前就發現一種野生的灌木,其葉煮水喝,甜滋滋的且十分清香。長期以來,民間就把其樹葉加工當茶飲用,故名“甜茶”。

甜茶宜生長在帶氣候區、海拔500-1000米的丘陵山地,甜茶葉含有價值極高的黃酮、茶多酚和甜味素三種成份。它的甜度相當於蔗糖的300倍、50公斤鮮甜茶葉曬後可獲幹茶葉15-17公斤,每50公斤幹甜茶葉的甜度相當於750公斤白砂糖的甜度。

廣西野生甜茶為多年生純天然、原生態、無污染常綠木本植物。其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味微甜。內含有的茶多酚、甜茶素、硒、鍺等物質。除具備普通綠茶的功效外同時還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預防中風、防癌作用、預防牙齒疾病等藥效,與羅漢果、合浦珍珠、廣西香料等齊名為廣西四大名品。

同時甜茶素是一種二萜葡萄糖低熱量甜料,是能替代糖的高甜度而低熱能且無毒的天然甜料植物。甜茶因其極高的藥用價值,所以採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甜茶樹又不易種植,目前甜茶越來越稀少。不少地方出現人工種植的甜茶,其主要用於綠化觀賞,沒有藥用功效。

據《廣西中藥標準》記載,野生甜茶有“清熱降火、潤肺、祛痰、止咳的功效”。被譽為“神茶”,其藥用性和食用性已為地方醫藥和民間所證實,它還含有黃酮、甜茶茶多酚,甜茶素。

甜茶茶多酚有明顯抗氧化、抗突變、防癌、降低膽固醇、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糖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食物過敏、改善腸胃微生物環境、消臭的作用吲,是目前發現最理想的純天然抗氧化劑,用途十分廣泛。

甜茶提取物對濃氨水實驗性咳嗽有抑制作用,能明顯增加呼吸道酚紅排出量,顯示止咳祛痰效果,並具有較好的鎮痛,抗炎,鎮靜作用。在日本,甜茶已用作抗敏藥。甜茶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甜茶中所含的黃銅物質可分解黑色素、抑制黑斑和黃褐斑的形成。

野生甜茶是一種無毒、高甜度、低熱能和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甜味植物,是一種理想的糖類替代品,對避免因長期過量的吃糖、致使人體發胖和誘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腎臟等疾病的人們具有良好輔助療效,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天然植物。

而對於壯族人民來説,“甜茶”是他們的傳統飲料,同時也伴隨着許多飲茶禮儀。茶不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談情説愛,討親嫁女也離不開茶。如居住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小夥子第一次到女方家相親時,姑娘必須敬他一杯茶。如果茶中有糖,表示姑娘同意這門親事,小夥子自然喜出望外;否則,這門親事就算告吹。這種表達的方式,既特別又含蓄。

普洱茶文化

1、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中國,茶更是為國人所青睞,以至於唐宋飲茶之俗成為一時之盛,著書立説,推行茶會,鬥評佳茗……茶藝、茶道一時成為人們樂此不疲的追求,才有了茶為國飲之説,並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也正是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2、普洱茶作為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源於唐宋、盛於明清,從普洱起步廷伸至東南亞、南亞的茶馬古道,見證了普洱茶久盛不衰、延綿不斷的輝煌歷史,架起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

  3、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澱,成就了源遠流長的普洱茶文化。

  4、普洱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馴化、種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總和。從公元180年,帕巖冷帶領先民濮人種茶和利用茶開始,普洱茶就與雲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説“加霞熱、加察熱、加梳熱”,漢語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5、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們的生命。正是這種融人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許多多與普洱茶有關的傳説、故事、小説、詩詞、曲藝、歌舞等文化藝術,普洱茶走進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文學鉅著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位置在哪裏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是雲南省級茶文化專項博物館,是雲南茶文化對外宣傳的公益窗口。主要展覽館藏的雲南普洱茶、茶具、併為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提供雲南普洱茶茶藝、茶文化知識和互動體驗。公益性的展覽雲南老茶、茶具、茶歷史等。承擔為雲南省宣傳雲南茶文化、為到訪的來賓提供雲南普洱茶免費品茗、茶藝表演、普洱茶知識交流。是為到訪雲南、有品茗或送禮需求的遊客提供的,品茗和購買真正的雲南普洱茶的正規文化宣傳窗口。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不定期開展各類雲南民族茶文化展覽和體驗活動,包括:雲南普洱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和體驗、少數民族茶藝比賽和茶文化體驗活動、國際鬥茶大賽和古樹茶免費品鑑活動等。供市民和遊客免費參加。

參觀信息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位於昆明市五華區錢王街86號。到達昆明市後,可乘4路、5路、26路公交車在“藝術劇院”下車。往正義坊方向步行50米既到錢王街。錢王街星巴克向內50米。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博物館名單。

雲南少數民族特色飲茶方式

雲南少數民族特色飲茶方式

雲南盛產普洱,看看雲南少數民族如何飲茶

1,蓋碗茶。

2,鍋帽茶。

3,龍虎鬥茶。

4,竹筒茶。

5,白族三道茶。

蓋碗茶

在有蓋的碗裏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等,然後衝入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要在吃飯前沖泡,倒茶是要當面將碗蓋揭開,並用雙手託碗捧送,以示對客人尊敬,沏蓋碗茶是回族同胞飲茶習俗。

龍虎鬥茶

雲南西北部深山老林裏的納西族,喜歡將茶葉在瓦罐中熬濃湯,衝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裏與酒調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地人稱它為“龍虎鬥茶”,喝一杯龍虎鬥茶,全身便會熱乎乎,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鍋帽茶

在鑼鍋內放入茶葉和幾塊燃着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屢屢青煙冒出能聞到濃郁茶香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加水煮幾分鐘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竹筒茶

將清毛茶放入特製竹筒內,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的茶葉裝滿並烤乾,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竹筒茶既有濃郁茶香,又有清新竹香,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德宏州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節慶婚嫁時敬獻賓客的飲品,同時也是一種禮儀形式,三道茶獨特之處就在於,各道茶各有特點,可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飲來別有情趣外,由於先苦後甜再回味,頗具生活哲理。

所以深受白族羣眾喜愛並發展成一種完整的茶文化禮儀。

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分別是

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分別是“頭苦、二甜、三回味”。

三道茶也叫做三般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這種文化的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三道茶的由來

白族的三道茶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它的形成,還伴隨着一個富有哲理的傳説: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蒼山腳下,住着一位手藝高超的老木匠。他帶有一個徒弟,學了多年還不讓出師。

一天,他對徒弟説:“你作為一個木匠,會雕會刻,還只學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樹鋸倒,鋸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師。”徒弟不服氣,就跟着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慄樹,立即鋸起樹來。但還未等徒弟將樹鋸成板子,已覺口乾舌燥,只好懇求讓他下山取水解渴,但不依。

到傍晚時分,還未鋸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隨手抓了一把樹葉,放進口裏咀嚼,想用來解渴。看了徒弟又皺眉頭,又咂舌的樣子,笑着問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實説:“好苦啊!”

這時才語重心長地説:“你要學好手藝,不先吃點苦頭怎行啊?”這樣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雖然鋸好,但徒弟已筋疲力盡,累倒了。這時,從懷裏取出一塊紅糖遞給徒弟,鄭重地説:“這叫先苦後甜!”徒弟吃了這塊糖後,覺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於是趕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從此以後,就讓徒弟出師了。

分別時,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去後,問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麼味都有。”聽了,哈哈大笑,説道:“這茶中情由,跟學手藝、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後甜,還得好好回味。”

自此開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輩學藝、求學時的一套禮俗。以後,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客,特別是在新女婿上門、子女成家立業時,長輩諄諄告誡晚輩的一種形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白族三道茶

雲南茶歷史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

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在《史記·吳起傳》與《説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

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

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

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

所以説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 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説: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悦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黴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名茶-雲南的普洱茶屬於什麼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中包括歷史上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也包括現今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的普洱茶。普洱茶發酵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陳化,成型時俗稱生茶生餅(或青茶青餅),自然陳熟後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為加濕加温渥堆,成型時俗稱熟茶熟餅。雲南大葉鍾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曬青毛茶苦澀濃烈,發酵陳化後,其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茶那麼清寒,也不像紅茶那麼濃烈,獨具陳香、醇厚、甘滑的風韻。 普洱茶雖發展演變於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於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於地名,產區和銷區常混淆普洱茶、曬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線。雲南省從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人工發酵普洱茶,成品後只供出口,沒有內銷。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説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首先,我們對為這個定義而作出努力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身世複雜,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外表粗樸簡約而內質變化萬千,所以"什麼是普洱茶"這樣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地方標準"的定義就有這麼些問題:

1、不利於原產地保護。想,把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大車大車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來的不是普洱茶嗎?但是,聽説過茅台酒在其他省開分廠嗎?況且,雲南大葉種完全可以引種到非洲美洲,你説人家生產的不是普洱茶?但是,為何雲南宜良生產的寶洪茶,又是小葉種,加工工藝完全是龍井工藝,香氣指數還在綠茶中最高,為何人家就不讓你叫龍井茶?

2、加工工藝問題:"後發酵加工成"這裏指的只是人工發酵,即先發酵再製成品形狀;實際上,發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餅熟茶兩類: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發酵技術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沒有普洱茶?

4、如果承認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這一點我想誰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應該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綠茶(這一點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意味着,要麼是我們割斷了歷史,要麼是歷史犯了錯誤?只是有一點,如果普洱茶名來源於普洱地名(有好多説法另文討論),但是人工發酵技術是在昆明搞出來的,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餅、青磚不叫普洱茶的話,到市場上走走,您立刻會發現,這種説法一點也不尊重現實;紅印黃印你説它是青茶綠茶,商家肯定會説你是茶盲——同時這又意味着,要麼是我們無視現實,要麼是現實錯了。

6、"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樣的文字説的是質量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確確實實是普洱茶(儘管只是該定義説的熟茶),但質量較次的普洱茶,湯色完全可以紅濃,但卻並不一定明亮;"陳香"二字之外,我們看不出這和紅茶有多大區別。

7、不管自然還是人工,發酵過程並非一次性完成;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費的最後一刻,發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陳越香"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沒有這一點,普洱茶沒有今天這個樣子,更不會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輝煌。

説了半天,這時會有人問:你説人家沒説清普洱茶,那你説説看。

——好,沒問題, 定義的目的是確定本質;雖然定義本身並沒有確定的定義。但是一個定義既要反映事物本質,又要堅持和邏輯和現實的統一;至少,要堅持三條原則:

1、歷史與現實統一原則:我們尊重客觀現實,又不割斷歷史;(這裏順便説説"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這種説法有意無意割斷了歷史,所謂傳統並非僅僅屬於歷史:如果民間作坊手工製茶是傳統,機器揉捻機器壓餅哪裏不現代了?

2、實用理性原則:要有利於原產地保護;

3、約定俗成原則:"名者實之賓也。"歷史和現實沒錯,青餅也是普洱茶沒錯。生普、熟普的説法大家都已經接受,是事實,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產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誌》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為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為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蠻分佈在景東、保山、雲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為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雲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為雲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蹟。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為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裏。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為原始森林中的一員。

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谷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 *** 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台地,採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台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蓆上,用雙手揉捻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乾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為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裏,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為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餘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並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為“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裏含。據説,嘴裏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採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採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乾,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裏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制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着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裏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六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為“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信息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着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為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説:“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 *** 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説,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 *** 、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準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

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説,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説“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

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製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説,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説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

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説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説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論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製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

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 *** 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説,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説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

而要説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説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説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

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裏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説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説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閉館及恢復開放時間最新消息持續更新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閉館及恢復開放時間最新消息

11月20日發佈

關閉時間:2022年11月20日

關閉原因:接上級通知,為配合做好我市疫情預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各位觀眾遊客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通知原文:接上級通知,為配合做好我市疫情預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各位觀眾遊客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將自2022年11月20日(星期日)下午兩點起臨時閉館,暫停對外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由此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點此查看原文)

如有需要請撥打電話:18088402490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場館最新關閉及開放通知由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發佈)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0日(如有變動請以最新通知時間為準,本文為您持續更新)

雲南茶文化博物館茶葉怎麼樣

雲南茶文化博物館茶葉很好,雲南茶文化博物館可以買到好茶。這可以説是一家躲在茶館裏的博物館,或者反過來博物館裏的茶館,裏面的展品百分之九十也是商品,會標有價格。這裏通過圖文形式科普茶相關的知識,包括茶的分類產地茶農經濟收入等,在這裏可以買到高端茶葉,當然好茶也不便宜。

TAG標籤:#茶文化 #雲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