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時間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時間

知科普 人氣:1.09W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時間

簡介:抗美援朝戰爭五大戰役是指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主要戰役。經過五大戰役,迫使敵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在戰爭雙方形成戰略對峙情勢下,美國不得不接受停戰談判。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簡介 打了多久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是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簡介

時間: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

1951年4月下旬,隨着第3、19兵團陸續入朝參戰,志願軍也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由小殲滅戰過渡到大殲滅戰,開啟了第五次戰役。經過50個晝夜的三階段奮戰,志願軍殲敵8.2萬人。這場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就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一個月,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首次談判在開城舉行。

抗美援朝的作用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羣眾性運動。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5次戰役地點

抗美援朝的5次戰役地點如下:

1,第一次戰役:從10月25日到11月5日。主要戰場在西線清川江以北地區。

2,第二次戰役:德川,寧遠以北地區“聯合”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

3,第三次戰役:三八線,(收復漢城)。

4,第四次戰役: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將“聯合”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

5,第五次戰役:漢城一線的雙江沿岸地區。

擴展資料:

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

1,這場戰爭中國人民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目的。挽救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保衞了中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

2,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威望。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帝國主義的戰爭挑釁。

剛剛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着長期戰爭造成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面對着各方面極為嚴重的困難,在朝鮮處境危急、中國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敢於出兵同不可一世的美國在朝鮮較量。

這充分表明了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衞的決心,表明了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高尚品格,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正氣,這一舉動本身就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3,嚴厲地教訓了美國,消除了國內外一些人的“恐美病”,極大地提高了人們敢於同國際霸權主義勢力作鬥爭的信心。同時,對於亞洲和世界人民為民族解放和國家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也是極大地鼓舞。

4,抗美援朝戰爭使改編為志願軍的人民經受了現代戰爭的鍛鍊和考驗,特別是取得了依靠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優勢裝備之敵的寶貴經驗

先後共有27個軍、空軍10個師另3個大隊、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炮5個師10餘個團和60多個營、裝甲兵8個團、鐵道兵10個師又1個團、工兵10餘個團等部隊,經受了這場戰爭的鍛鍊。

5,志願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國內人民,從而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中國原計劃三年的經濟恢復,於1952年按時完成。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證了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進行和完成,為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長期安全和平的環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抗美援朝大規模的戰役有幾次?

抗美援朝大規模的戰役有5次。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計投入15個軍的兵力,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向"聯合"及南朝鮮軍發起第五次戰役,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

戰役結束時中朝人民軍隊已將"聯合"和南朝鮮軍阻止在"三八線"南北地區。4月中旬,志願軍後續兵團到達朝鮮完成戰役集結後,"聯合"則以一部兵力繼續在鐵原、金化、金城地區保持進攻,其他方向暫時轉入防禦,準備從志願軍側後東西海岸登陸,配合正面進攻,企圖在朝鮮半島蜂腰部建立新防線。此時,"聯合"和南朝鮮軍的地面作戰部隊為6個軍(軍團)共17個師又3個旅、1個團,計34萬餘人。

第一線兵力為12個師另2個旅,第二線和後方兵力為5個師又1個旅及1個團。其部署:美軍第1軍位於臨津江兩岸及漣川以西地區,第9軍位於漣川以東至華川地區,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3、第1軍團分別位於楊口、元通裏、杆城地區。美軍騎兵第1師(機械化師)、空降第187團及南朝鮮軍第2師為預備隊,分別配置於春川、水原、原州地區。南朝鮮軍第2軍團位於大田。

志願軍為打破"聯合"的企圖,決定在"聯合"實施登陸之前發起第五次戰役。在戰役指導上,實行戰役分割與戰術分割相結合、戰役包圍迂迴與戰術包圍迂迴相結合。

具體部署是:在西線集中志願軍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27、第39、第40軍)、第3兵團(指揮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指揮第63、第64、第65軍)11個軍另4個高炮師及人民軍1個軍團的兵力,組成左、中、右3個突擊集團,在汶山裏至春川間實施主要突擊。在東線,以人民軍兩個軍團牽制美軍,使其不能西援。

4月22日戰役發起,西線志願軍和人民軍採取多路突破,鉗形攻擊戰法,迅速突破並向縱深推進。左翼集團之第40軍,突入"聯合"陣地縱深30餘公里,殲滅美軍第24師、南朝鮮軍第6師各一部,進擊到"三八線"以南加平以北地區,迅速達成了東西割裂之目的;第39軍在華川以南,鉗制東線之美軍。

右翼集團擔任戰役迂迴的第64軍受阻,第63軍和第65軍一部包圍並殲滅英軍第29旅1個多營和南朝鮮軍第1師一部。集團突破後,遇到美軍第3師和土耳其旅頑強抵抗,進展緩慢。"聯合"在連遭打擊的情況下,節節後退。在撤退中採取齊頭靠緊,組織抵抗等戰法,阻止中朝軍隊向縱深插入,戰鬥形成平推,至28日,"聯合"撤至漢城及北漢江,在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禦。

中朝軍隊鑑於在漢江以北殲滅"聯合"的戰機已失去,遂於29日結束了戰役第一階段。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

4月,聯合開始掌握一定的優勢。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攻勢結束,志願軍再次向南進攻至漢城附近。之後,志願軍進一步打擊南韓軍隊。在志願軍的全面攻勢結束後,聯合開始發動攻勢,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奉命防守鐵原,減緩了聯合的進攻速度,最終,志願軍全線撤退約40公里後在鐵原一線阻止住聯軍的進攻,聯合第二次跨進三八線,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範弗裏特的彈藥量”,奉命孤軍斷後的第三兵團60軍180師陷入包圍,失蹤、傷亡、被俘共計7644人。 雙方最後在“三八線”附近再次陷入僵持狀態。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中國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重創敵軍8萬多人,為五次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減員是8萬5千多人,尤其是後期的撤退行動中,傷亡達1萬6千人,其中損失最慘重的是第180師,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字為7644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朝鮮方面統計人民軍損失10000多人。聯軍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4月攻勢期間殲滅敵軍75,000人(據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3卷),韓國方面的統計則是五月攻勢期間殲滅敵軍100,000人,總戰果超過20萬人(據韓國戰爭史)。

TAG標籤:#時間 #朝鮮戰爭 #第五次 #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