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晨鐘暮鼓的由來

晨鐘暮鼓的由來

知科普 人氣:2.72W

晨鐘暮鼓的由來

晨鐘暮鼓,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 zhōng mù gǔ,意思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出自唐·李鹹用《山中》。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鐘樓為何有晨鐘暮鼓?

1、鐘樓和鼓樓的起源: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醜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

但鼓聲傳的範圍有限,齊武帝( 483 年- 493 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

2、鐘樓和鼓樓的用途:

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户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

擴展資料:

漢代的“晨鼓暮鍾”與唐代的“晨鐘暮鼓”

中國的鐘鼓樓起源於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鍾”制度,只是至今我們還沒有見到漢代現存鐘鼓樓的報道。按照鐘鼓樓建立的地點或用途來分類,鐘鼓樓大致有兩種:

一種鐘鼓樓建在宮廷或廟寺大門之內的兩側,或宮牆後側。宮廷中建造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唐、宋時期的長安、開封都是繁華的都城。當時,城邑實行裏坊制,即以裏坊為各自管理單位。每個裏坊圍以城牆,在四面或兩面設坊門,定時開啟。

而在宮城正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皇宮的管理者早晚根據鐘鼓聲開啟宮門,城裏的裏坊管理者早晚也根據鐘鼓聲開啟各自的坊門。後來,宋代對裏坊制進行了開放性改革,但鼓鍾制度卻延續了下來 。

自唐代起,鼓鍾報時制度改為了“晨鐘暮鼓”。直到元代,統治者也在北京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唐代寺廟內也設有鍾和鼓,到了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兩者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擊鼓的方法是:早上先敲鐘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敲鐘。

另一種鐘鼓樓建在城邑的中心地帶,為的是讓鐘鼓發出的聲音傳播到極致,使城邑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清晰地聽到。開封“晨鼓暮鍾”的設置方式,應該是延續了漢魏時期城邑的鼓鍾報時方式。

鍾和鼓最早本是古代樂器,漢代以後才逐漸作為報時或報警之用。此外,封建王朝還將其作為舉行朝會、慶典時,節制禮儀的司樂來使用。

中國古代城邑作為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築,多為兩層,三層以上建築較少。古代鐘鼓製作很有講究,且聲音洪亮,傳播久遠。據説,在夜深人靜之時,遠在45公里之外的尉氏縣都可以聽到開封城裏的鐘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鐘樓

晨鐘暮鼓的由來散文

晨鐘暮鼓,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成語,從詞面來解釋,早晨敲鐘,晚上擊鼓。作為成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佛寺裏,早晨敲鐘,旁晚擊鼓。1、形容僧尼單調孤寂的生活。例如,來到少林寺的少男少女們,為了學到中國武術的精華,也逐漸適應了晨鐘暮鼓的生活。2、比喻某些日復一日,固定不變的東西。例如,節約,節約,母親的口頭禪如晨鐘暮鼓,天天在耳邊響起。其實晨鐘暮鼓含有更多的歷史故事,他不僅是古人的'一種報時方法,而且還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古人將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夜漏盡,鐘鳴即起;晝漏盡,鼓鳴則息也。

因為鐘鼓聲傳的範圍有限,齊武帝(483年-493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城中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這就是古時每個城中必須建有鐘樓鼓樓的原因。

鐘鼓不僅是報時的工具,而且還是消防、搶險、救災、聚眾、守城等信號。當發生重大事情,需要大家參加,鼓以動眾,鍾以止眾。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户活動。成為城市老百姓必須遵守的規定。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所寫《李娃傳》提到:“久之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已發矣,當速歸,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聲一響,街上就禁止行人,違者稱為“犯夜”,要受拘禁。

不僅古人充分利用鐘鼓,就是今天,敲鐘往往是單位起居作息的信號呢。可謂,鐘聲鼓聲,聲聲入耳;人心民心,心心相連。

晨鐘暮鼓的做法最初則來之佛教。

據説當年釋迦摩尼講經説法時,大家沒有計時工具,很難在統一時間聚集在約定的地點,佛祖就創立了晨鐘暮鼓的規定,以通知信徒何時集中和疏散。鍾和鼓原來是佛教的法器。當佛教有了道場,鐘樓鼓樓就成為必備的建築物。一般是山門內東鍾西鼓。鍾和鼓也有新的用途,僧侶上早課的時候敲鐘,上晚課的時候敲鼓。就是一天三餐,也是用鐘鼓聲來通知僧侶的。佛教有一個“飯後鐘”得到故事。

唐代時,有一個叫王播的人,年少時生活貧困,只好在揚州昭寺寄食(不花錢)。寺內的僧人看不起他,吃飯的時候不招呼他。一天中午,王播聽到吃飯的鐘聲,就來到齋堂,發現僧人早把飯吃光了。王播只好捱了一天餓(僧人午後不食)。他十分感慨,在所居住的牆壁上題寫了“上堂已了各東西,慚愧闍黎飯後鐘”兩句詩。二十年後,當年窮小子成了——淮南節度使,又來到揚州。王播重遊慧昭寺,只見當年題寫的詩句被僧人用碧紗遮蓋起來。王播感慨萬分,要來筆墨,再續上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一些僧人看了無不面紅耳赤。

後來漢傳佛教又進行了引申,眾僧每天清晨,起牀前要“先敲鐘再敲鼓”,敲鐘既是通知眾僧起牀,又是為了超度死去的人,讓他們順利到達另外一個世界並不再受苦。晚上休息的時候要“先敲鼓再敲鐘”,敲鼓既是通知眾僧應該休息了,又是為了保佑人們享受幸福生活,一生平安。

正是:一杵喚醒人間夢,兩槌震撼神鬼魂。

晨鐘暮鼓是什麼意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成語是【晨鐘暮鼓】,這個成語指佛寺中早晨敲鐘、晚上擊鼓以報時間,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從這裏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褒義成語。

晨鐘暮鼓出自唐·李鹹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這就是成語“晨鐘暮鼓”的由來。

【晨鐘暮鼓】是一個聯合式結構的成語,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語、狀語。

【晨鐘暮鼓】的近義詞有【當頭棒喝、暮鼓晨鐘】等,其中【暮鼓晨鐘】和【晨鐘暮鼓】意思相同,【當頭棒喝】意思是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那我們怎麼用晨鐘暮鼓這個成語來造句呢?他隱居寺院後,歲月就隨着晨鐘暮鼓而一天天消逝了。

如果用【晨鐘暮鼓】來成語接龍,則可以接:鼓舞人心、鼓衰氣竭、鼓旗相當、鼓腹而遊、鼓舞歡欣等。

好了,本期視頻就到這裏,以上就是成語晨鐘暮鼓的全部介紹,你學會了嗎?

揭示古老的計時習慣晨鐘暮鼓與深夜的起源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子夜”,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説起。古代人對白晝和黑夜的稱呼不同。白天被稱為“鍾”,夜晚被稱為“表”或“鼓”。這從古人留下的鐘樓就可以看出來。在古代,城鎮裏有鐘樓和鼓樓。早晨,鐘聲響起來報時,所以白天叫“幾點”。古人把一夜分為五班,除夕“一夜連兩年,兩年五班”就是這個意思。

守夜人打梆子,計時,故夜間時間稱為“守望”;有些地方用打鼓來報時,所以晚上的時間也叫“打鼓”。所謂“幾個表日”或“幾個鼓日”,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説的“晨鐘暮鼓”也來源於此。bxl《紅樓夢》近況在大觀園慶元宵一章中説:“天上兩鼓,《八義》出《觀燈》八戲;三點鐘,賈母聽了女老師的《鳳求鸞》;四點鐘,鳳姐的笑話講完了,終於,燈節那天,聾子三三三五四放鞭炮了。這是“更”和“鼓”的用法最明顯的例子。

古人之一,相當於現在的19:00到21:00;二是21時至23時;是23點到凌晨1點;第四個是1點到3點;五點是三點到五點。現在是半夜,也是夜裏最冷的時候,所以賈母説:“大冷天起來怪怪的。”賈府元宵至“四更”,約凌晨三時。可見賈府的元宵十分熱鬧。

TAG標籤:#晨鐘暮鼓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