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三寶攝受什麼意思

三寶攝受什麼意思

知科普 人氣:8.36K

三寶攝受什麼意思

三寶攝受是指依照佛、法、僧這三寶的教誨與引導,使自己得以攝受(接受、領受),獲得智慧和福德。

攝受一詞來自於中文詞彙,是指接受和認同某種信息或理念的過程。

攝受的過程可以是通過聽、看、讀等多種方式,而接受的信息可以是知識、思想、文化等等。

攝受是人類認知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也是個人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對各種不同信息和文化的攝受,人類能夠更加開闊視野,拓展認知邊界,提升素養修養。

因此,積極主動地攝受各種正面信息和積極理念,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三寶攝受是指依照佛、法、僧這三寶的教誨與引導,使自己得以攝受(接受、領受),獲得智慧和福德。

攝受一詞來自於中文詞彙,是指接受和認同某種信息或理念的過程。

攝受的過程可以是通過聽、看、讀等多種方式,而接受的信息可以是知識、思想、文化等等。

攝受是人類認知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也是個人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對各種不同信息和文化的攝受,人類能夠更加開闊視野,拓展認知邊界,提升素養修養。

因此,積極主動地攝受各種正面信息和積極理念,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三寶攝受這個短語可能是由多個詞組合而成,不過它在現有的語境中並沒有明確的意義。請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或句子上下文,以便我更好地理解您的問題。我將盡力幫助您解答。

惟願三寶,慈憫攝受,佑護眾生,離怖安祥!是什麼意思?

只希望佛法僧三寶大發慈悲,保佑所有有情感,有感覺,有意識的生命,能夠永遠脱離痛苦,得到的幸福

這樣説樓主明白了吧

攝受是什麼意思

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

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應此一千,現茲權實,隨方攝受,孰能弘濟。”唐慧能《壇經頓漸品》:“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攝受詳解:

關於攝受,《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折伏攝受】為‘折伏’與‘攝受’二語的複合詞。指教化引導眾生的二種方法。略稱伏攝、折攝。此中之‘折伏’,系折破摧伏之義。

即以摧伏的方法,調伏眾生之心;‘攝受’,為攝取容受之義。即以攝受的方法,以教法教導正善之眾生,令得利益。”即通過相應的方法,使眾生向善,使其得到生命自由解脱的利益,稱為攝受。

攝受也是攝度的意思。它和“折伏”都是教化引導眾生的方法。唐《華嚴經二十八》:“普能攝受一切眾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攝受】又曰攝取。佛以慈心攝取眾生也。”所以,佛又稱為“大攝受”。

延伸拓展:

佛教中的攝受是一種特殊的信仰,它源於印度傳統文化。攝受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義,它被認為是修行者通往成佛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攝受的意思是“收入”、“吸收”,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學習佛法時所作的努力。佛陀的弟子們會通過對佛法的學習來收集、吸收並洞悉佛法,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和淨化。

攝受也是一種內在的轉變,指的是修行者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能夠將佛法真理深入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攝受在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修行者達到成佛的必要條件。

攝受在佛教中的意義還在於,它能夠幫助修行者超越自我,超越人間的煩惱和苦難,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融入佛法的大流中,從而實現自我的解脱。攝受的過程就是一種追求自我的解脱的過程,而解脱又是達到佛道的必要條件。

總之,攝受在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它代表着修行者通過深入學習佛法來收集、吸收佛法真理,從而達到自我解脱,最終達到成佛的目的。

什麼是攝受?

關於攝受,《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折伏攝受】為‘折伏’與‘攝受’二語的複合詞。指教化引導眾生的二種方法。略稱伏攝、折攝。此中之‘折伏’,系折破摧伏之義。即以摧伏的方法,調伏眾生之心;‘攝受’,為攝取容受之義。即以攝受的方法,以教法教導正善之眾生,令得利益。”即通過相應的方法,使眾生向善,使其得到生命自由解脱的利益,稱為攝受。攝受也是攝度的意思。它和“折伏”都是教化引導眾生的方法。唐《華嚴經•二十八》:“普能攝受一切眾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攝受】又曰攝取。佛以慈心攝取眾生也。”所以,佛又稱為“大攝受”。《贊阿彌陀偈》:“稽首清淨大攝受。”

佛家有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受眾生、度脱眾生,令眾生得蒙受益,歡喜願樂接受佛法的教化,引導其向善。這是菩薩行者慈悲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

注意攝受不是提倡“大男子主義”,也不是説明一方高於另外一方,而是建立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隨緣智慧地幫助對方駕馭自己的內心,棄惡向善,沒有任何高人一等的想法與做法。這種行為也不是去建立一個有形或無形組織,藉以發號施令指揮別人,而是通過理論上的交流共同提高道德修養,為社會文明進步作貢獻。同時佛家也不是精神控制,牽着別人走,而是講“正認主人公”,“自己救自己”,《佛光大辭典》:“……世尊於入滅之際,曾囑咐諸弟子,其後唯以法為歸依所,以自己為歸依所,即法洲、自洲,法歸依、自歸依,以法為標準,使自己之人格次第向上而趨向絕對理想之境地。”另外,佛家強調最後也要打破對理論的執著,克服教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克除對佛法的執著。《金剛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種攝受是建立在回報國家、社會之恩,服務社會,依法行事,不超越道德規範、不脱離社會運行軌道的行為。不是自認為“佛法大於國法”、“佛道大於王道”的狂妄行為。攝度眾生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眾生的性格與心理接受能力實施不同的方法。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必須吸取。

2007年7月24日發佈於搜狐博客

http://gxdlanselianhua.blog.sohu.com/56648754.html

參考資料:http://gxdlanselianhua.blog.sohu.com/56648754.html

三寶是什麼意思

三寶的意思是:三種寶貴之物。 (梵Triratna)佛教語。指佛﹑法﹑僧。

除夕到,你要炒掉兩個“員工”,一個“昨日”,一個“煩惱”,僱用全新“吉祥 三寶 ”:團圓到來閤家歡,吉祥走進幸福門,如意牽手小金龍。

工不出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

三伏送你清涼三寶 :一寶清涼短信,看在眼裏,涼在心裏,爽在身體;二寶清涼祝福,修養身體,飲食配比,舒服無比; 三寶 清涼願望,三伏最熱。

無事不登三寶殿,皇上今日怎會有閒空到哀家這慈仁宮來?

司空掌教,我知道您絕對是一位無事不三寶殿的人,不知今日來我羽化宗是為何事?

受戒弟子反省自身,生大慚愧,求哀懺悔,惟願 三寶 ,慈悲攝受。夏至養生有 三寶 ,貼心給你道一道,飲食清淡宜食粥,南瓜百合放裏頭。

當夜晚降臨,供電被切斷以後,三寶壟就變成了一座恐怖的黑暗之城。老子在《道德經》中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説的是我常懷三種法寶,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與天下爭。

攝受的意思攝受的意思是什麼

攝受的詞語解釋是: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猶享受。

攝受的詞語解釋是: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猶享受。結構是:攝(左右結構)受(上中下結構)。注音是:ㄕㄜ_ㄕㄡ_。拼音是:shèshòu。

攝受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引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應此一千,現茲權實,隨方攝受,孰能弘濟。”唐慧能《壇經·頓漸品》:“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明葉憲祖《北邙説法》:“弟子們都拜從_師,惟願慈悲攝受。”⒉猶享受。引章炳麟《五無論》:“佛_鬱單越洲人,無妻妾田宅車馬財物資具諸攝受,清_耆壽,殊勝三洲。”章炳麟《五無論》:“有所_愛則_生,有所攝受則爭起。”

二、網絡解釋

攝受佛教語⑴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應此一千,現茲權實,隨方攝受,孰能弘濟。”唐惠能《壇經·頓漸品》:“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明葉憲祖《北邙説法》:“弟子們都拜從禪師,惟願慈悲攝受。”

關於攝受的詩句

有僧蒞敬能攝受制書開攝受惟願慈悲垂攝受

關於攝受的成語

追風攝景攝魄鈎魂防心攝行熬清受淡驚魂攝魄攝威擅勢勾魂攝魄追魂攝魄蕩魂攝魄正龍攝虎

關於攝受的詞語

勾魂攝魄含冤受屈攝官承乏蕩魂攝魄追魂攝魄盜嫂受金攝魄鈎魂熬清受淡驚魂攝魄伏法受誅

關於攝受的造句

1、對於生起的惡念、不善法念,即令斷除;因為想要斷除惡念、不善念,因此而精勤努力,專心修習,令“斷除惡念”之行攝受增長。

2、這樣感應想是佛菩薩慈悲攝受這些已逝的眾生,並且讚許記無常簿的修法吧!

3、祖師修一輩子,也是名聞天下,然後他就能攝受一批弟子。

4、上之六德,僅是為師者成就自利之相,其餘則為攝受他之功德。

5、有些高僧大德的書法,比如弘一法師,你會覺得安靜脱俗,充滿虔敬,很有攝受力,這就是精神世界的呈現。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攝受的詳細信息

佛教中攝受是甚麼意思

1.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

2.猶享受。

分解解釋:

攝(shè,)攝 (攝) shè 拿,吸取:攝取。攝像。攝影。攝食。 保養:攝生。攝重(zh恘g )。珍攝。 代理:攝行(x妌g )(代職務)。攝政(代君主管理國家)。 捕捉:勾攝。 迫近:“攝乎大國之間”。 古同“懾”,怕,使害怕。 攝 (攝) niè  ㄋㄧㄝˋ 安靜:“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筆畫數:13; 部首:扌; 筆順編號:1211221115454

受(shòu,)受 shòu 接納別人給的東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權。受託。受降。受益。受業(a.跟隨老師學習;b.學生對老師自稱)。受教。受領。受聘。受理。 忍耐某種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勞累)。 遭到:遭受。受害。受挫。受屈。受辱。受阻。 適合,中:受吃。受看。受聽。受使。 蒙拒授 筆畫數:8; 部首:又; 筆順編號:34434554

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術語中的“三寶”有兩種,一種是指佛寶、法寶 、僧寶稱作住世三寶;一種是指覺、正、淨稱作自性三寶。

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着,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擴展資料:

佛教住世三寶:

(1)佛寶——成就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換言之,佛寶為佛陀從覺悟中發展的心靈力量和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2)法寶——以涅槃解脱、常樂我淨為體性世間的種種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槃解脱果實。

(3)僧寶——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負起修行佛法並且傳播佛教的責任,便稱為僧寶,雖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實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寶的使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寶

百度百科-佛教三寶

佛教中的三寶是什麼

問題一: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佛教的三寶

(1)佛--成就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換言之,佛寶為佛陀從覺悟中發展的心靈力量和智慧的德行

佛教三寶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解脱、常樂我淨為體性世間的種種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解脱果實。

(3)僧--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負起修行佛法並且傳播佛教的責任,便稱為僧寶,雖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實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寶的使命。

問題二:什麼是佛教和佛教三寶?怎麼供養? 【佛教】在經中是有定義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三寶】在佛教中,稱“佛、法、僧”為三寶,佛寶指圓成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佛教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

――

【物供養】:可以用香、花、果、燈、飲食等物供佛、菩薩。

優婆塞戒經

若上佛者,以華、香贖。

(如果上供於佛菩薩的物品,須用供養華、供養香的方式來贖回,才能撤下來使用。)

【法供養】:《大方廣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 法供養最 ”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説按照佛法修行是最好的供養。我們能夠按照佛説得去做,受持三皈依、受持戒律、唸誦經書、奉行諸善。這就是最好的供養。所以 我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無價寶珠扔掉才好啊!

【摘自地藏論壇、地藏佔察網、百度百科】

問題三: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法、飢三寶 。。佛者覺也,自覺覺他的意思;法者正也,智慧不偏離的意思;僧者淨也,和合之心、清淨之心、平常之心,處事待人接物一塵不染。。。阿彌陀佛(合十)

問題四:佛學中三寶是什麼呢? 佛教術語中的“三寶”有兩種,一種是指佛寶 (Buddha)、法寶 (Dhama)、僧寶(Sangha)稱作住世三寶;一種是指覺、正、淨稱作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其它説法

1. 另外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説的佛、法、僧三寶,涵義亦與上述説法相同:

佛寶:“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寶:“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形容法身體性為真如平等,不增不減,又具足無量恆沙功德,能滿足一切淨法,使眾生獲證涅盤,離苦得樂。

僧寶:“如實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實修行的賢聖僧與凡夫僧。

2. 其次在現有的文字歷史上,曾有釋迦牟尼佛應化於世間,為一切凡夫眾生親見佛身;有佛所説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稱之為“化相三寶”。

3. 後來凡夫誤以為佛已入滅,不再重履世間、便作種種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紙繪、石刻等,以供禮敬;結集佛的教法載於典籍,以供流佈;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於世間,稱之為“住持三寶”。

然而,實際上三寶本就常住不滅,惟依眾生根行機緣及證道的層次,其感得的三寶自然有所差別了。換句話説,化相三寶永遠存在,住持三寶卻有可能隨着時代變遷而湮沒,但如住持三寶中的僧寶有一人成佛,就成為化相三寶了。

問題五:佛經中講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家三寶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

問題六:佛教中的三寶是哪三寶?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説,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編輯本段佛寶

概況

成就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説:

佛身

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 佛教三寶

三:法身、報身、應化身。 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 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 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屬於真身,而報身和應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現起的。

三寶威德

概述

三寶的威德十分殊勝,它能使一切眾生遠雜苦惱,破除邪見惡念,消減無始以來種種的我執習氣,是世間的明燈,真正的皈依處。三寶的威德,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擬議思量,其理有:

能破惡業障道

未皈依三寶之前,人生猶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導航的人和羅盤,必將漂流沉沒,永遠沒有靠岸的時候。一切眾生被煩惱繫縛,流轉於三界六道,無有窮盡,現在藉着皈依三寶的勝緣,產生了防阻惡業的勢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覺生起,分分除斷煩惱,如舟船喜獲導航人和精密的羅盤,終於安隱的航入港灣。

能獲佑加持

因眾生於生死中,常遭遇許多苦難,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賊所侵害,無法逃脱而心生恐懼,現在皈依三寶,依怙三寶功德的護佑加持,使苦難怨賊舍怨心順,不復作出損害諸事,而令眾生吉祥安樂。

能除邪見惡念

眾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邪見惡念不除,不斷的造出新業,如貧苦的人又不勤奮營生,致貧上加貧,潦倒一生,而三寶是蔽衣內的明珠,適時解除危厄,令眾生歡喜踴躍,重新振作,於是翻邪歸正,斷惡修善,達成轉迷成悟的道果。

能消減我執習氣

無始以來,一切眾生因一念無明不覺,執取身心為我,復由此我執的起念造作,累積無量無數的習氣,形成了六道輪轉的勢能,今由皈依三寶,而將此我執消溶,習氣減除,使得身心清淨,覺性顯發。

編輯本段皈依三寶

概述

所謂‘進入佛門,應先皈依三寶。’如前所述,三寶既是佛法的總綱,所以凡是修學佛法,應先皈依三 佛教三寶

寶。這就好比學生要到某個學校讀書之前,必須先辨理入學手續一樣。從佛教的立場,皈依三寶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自稱佛教徒,或已開始修學佛法,卻不願皈依三寶,就像是有了人身,卻不承認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謂十足的大邪見,終將墮入三塗惡道中。因此進入佛門與皈依三寶,是密不可分的。而皈依三寶,則必須心誠意正,堅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後發大誓願,精進修行,如此才能與三寶的精神相應。

心態

從三寶的內涵及其威德來看,可知皈依三寶並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從徹底的仰信出發,並深切體會三寶確為世間最珍貴的寶物,能令眾生出離生死,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故在心態上,必須做到心誠意正,相信自身具弧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時的至誠懇切,把自己的身心歸向三寶、融入三寶,是十分重要的。是故由信心生愛敬,由愛敬而皈依,“信解觀察,供養皈依”,是上求無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無明痴暗的覺性作用。這個覺性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麼,由相信、認識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應當是如何呢?在《觀無量壽經》上有提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問題七:佛家説的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三寶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 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皈依三寶,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皈依,做那一個儀式,那個儀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沒有實質。為什麼?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不得三寶。受過戒的人都曉得戒有戒體,他戒體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樣一個道理,他得不到戒體。戒體是什麼?是自性。 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時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不是講形式。皈是回頭,從哪裏回頭?從過去迷、邪、染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正、淨,這真皈依,這一念迴歸了,這是真佛弟子。如果沒有舍迷邪染,不依覺正淨,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説得好聽一點,天台家所講的六即裏頭「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麼?有名無實,一點作用都不起,有名無實。真正得用處的時候,你最低限度要「觀行皈依」,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契入觀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説老實話,很容易造罪業,很容易墮三途;入觀行,大致上觀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會墮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相似位是什麼果位?要以《華嚴經》的果位來説,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你轉凡成聖了。「分證」的三皈,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經上講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神日夜保護你,這當然的事。他為什麼保護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個人派他來保護,自動,自動來保護你。這才叫三寶。 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這個方向、向着這個目標努力邁進,你就能成菩薩、成佛。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美滿到極處,真實的,一開端就把這條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完了。「皈依某個法師」這個流弊,由來已久,我們從q益大師的著作裏面看到;q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當時就指出皈依的誤會錯誤。由此可知,在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這是我的,那個不是我的,破和合僧。僧團是和合一家人,他這些皈依弟子在裏頭有分別、有執着,這是我的,這是我道場我要擁護,那個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無間地獄的罪業,換句話説,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罪業,皈依之後造這個罪業,最後歸到哪裏去?歸到阿鼻地獄去,這糟糕不糟糕!大錯特錯。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鑄成大錯。這種錯誤的面逐漸逐漸擴大,使一般人對於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響的面擴大,影響的時間久了,代代相傳,我們都以為這是正確的,誰能發現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是不讀《六祖壇經》,要是不讀q益大師這些著作,我們怎麼會知道?《壇經》裏面給我們啟示,六祖傳授皈依,他居然不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解釋,他説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這個給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這麼説法?他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個時代,大家對於三寶就已經迷了,迷在佛法僧裏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説「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又説「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個説法。他之所以這樣説法,對那個時代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於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所以能大師傳授三皈,他有他另外......>>

問題八:佛家所説的三寶是什麼 指的是佛,法,僧。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終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問題九:佛教中,三寶,三尊,三根本分別指什麼 佛教三寶指佛、法、僧。佛教三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釋迦牟尼佛和阿難尊者、迦葉尊者,一種是過去世迦葉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末來世彌勒佛。佛教三根本是,上師、本尊、空行。

佛家三寶的詳解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説,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佛道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成就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説:

1. 佛身

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

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

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

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屬於真身,而報身和應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現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量心及壽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綜言之,即是智、斷、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

斷德,指佛能斷盡一切煩惱惑業。

恩德,指佛有救度眾生的大願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諸佛之教法是為法寶,此亦有三個要素。

1. 以涅盤解脱,常樂我淨為體性

世間種種的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滅一切毒熱塵穢,滋長一切善法種子,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盤解脱果實。

2. 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即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末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分: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舍覺、定覺、念覺。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項清淨法寶的方便助成,而能證得清淨法身。

3. 以八萬四千法門為調伏眾生的甘露法藥

因為眾生的根行不等,攝受的法門就有千差萬別,但可概分為四悉檀教學法。

世界悉檀:即運用世間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覺、觀念等解説佛法的知見,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隨順修行,如説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惡便下墮三途等。

為人悉檀:即依據眾生各別的根機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漸的悟入佛法正知見。

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的煩惱、應病設藥,如對治貪慾修不淨觀,對治嗔恚修慈心觀,對治愚痴修因緣觀,對治昏散修數息觀,對治我執修界分別觀,對治業障修唸佛觀。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説、文字,直顯諸法實相的理體,令利根眾生頓悟第一義。

前三種為權教,後一為實教,循循善誘,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眾生“閉惡趣門,開涅盤路”,得證解脱。 依着上述諸佛之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是為僧寶。那麼何謂出家沙門?何謂如實修行?

沙門,為梵語音譯,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論佛教或外道,都稱做沙門,此處專指佛教的出家眾為沙門。如,是契合。實,是真實。真實的教法,能契合真實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斷一切諸惡,攝一切諸善,就是如實修行了。而僧寶也可略分為三種:

義僧:即諸佛如法而住於世間,隨眾生的機緣和悟境顯現差別相,而其實相不可親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的良佑福田。

賢聖僧:為見道位以上的賢聖。若在小乘,指證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發心住以上的菩薩。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門,雖然未證道果,但亦能庇廕眾生,能給予眾生安隱快樂,所以為眾生種福田的處所。

佛家説的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三寶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 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皈依三寶,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皈依,做那一個儀式,那個儀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沒有實質。為什麼?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不得三寶。受過戒的人都曉得戒有戒體,他戒體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樣一個道理,他得不到戒體。戒體是什麼?是自性。 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時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不是講形式。皈是回頭,從哪裏回頭?從過去迷、邪、染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正、淨,這真皈依,這一念迴歸了,這是真佛弟子。如果沒有舍迷邪染,不依覺正淨,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説得好聽一點,天台家所講的六即裏頭「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麼?有名無實,一點作用都不起,有名無實。真正得用處的時候,你最低限度要「觀行皈依」,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契入觀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説老實話,很容易造罪業,很容易墮三途;入觀行,大致上觀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會墮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相似位是什麼果位?要以《華嚴經》的果位來説,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你轉凡成聖了。「分證」的三皈,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經上講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神日夜保護你,這當然的事。他為什麼保護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個人派他來保護,自動,自動來保護你。這才叫三寶。 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這個方向、向着這個目標努力邁進,你就能成菩薩、成佛。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美滿到極處,真實的,一開端就把這條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完了。「皈依某個法師」這個流弊,由來已久,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著作裏面看到;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當時就指出皈依的誤會錯誤。由此可知,在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這是我的,那個不是我的,破和合僧。僧團是和合一家人,他這些皈依弟子在裏頭有分別、有執着,這是我的,這是我道場我要擁護,那個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無間地獄的罪業,換句話説,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罪業,皈依之後造這個罪業,最後歸到哪裏去?歸到阿鼻地獄去,這糟糕不糟糕!大錯特錯。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鑄成大錯。這種錯誤的面逐漸逐漸擴大,使一般人對於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響的面擴大,影響的時間久了,代代相傳,我們都以為這是正確的,誰能發現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是不讀《六祖壇經》,要是不讀蕅益大師這些著作,我們怎麼會知道?《壇經》裏面給我們啟示,六祖傳授皈依,他居然不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解釋,他説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這個給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這麼説法?他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個時代,大家對於三寶就已經迷了,迷在佛法僧裏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説「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又説「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個説法。他之所以這樣説法,對那個時代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於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所以能大師傳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種,喚醒大家回頭,這很有道理。佛家要修行證果,頭一個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執着有個我一切都為我,執着有個私的念頭,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是覺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夾在裏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我們今天將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學會有什麼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覺正淨是寶,是寶中最殊勝者,三寶都是屬於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別人。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早年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説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覺正淨是三寶,叫自性三寶。但是對於形相上的三寶要懂得尊重,為什麼?沒有形相的三寶,你怎麼會知道自性三寶,必須要用形相的三寶常常啟發你、誘導你,讓你時時迴歸自性三寶,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立刻就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看到法物,就能迴歸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形相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顛倒、又造業,繼續還要受苦報,這才是真正的三寶,真實三寶。『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他的行為能與自性覺正淨三寶相應,他怎麼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 最早人們意識中的佛家三寶是指實物:缽盂、經書及念珠。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説,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佛道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佛寶 成就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説: 1. 佛身 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 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 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 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屬於真身,而報身和應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現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量心及壽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綜言之,即是智、斷、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 斷德,指佛能斷盡一切煩惱惑業。 恩德,指佛有救度眾生的大願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法寶 諸佛之教法是為法寶,此亦有三個要素。 1. 以涅盤解脱,常樂我淨為體性 世間種種的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滅一切毒熱塵穢,滋長一切善法種子,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盤解脱果實。 2. 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即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末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分: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舍覺、定覺、念覺。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項清淨法寶的方便助成,而能證得清淨法身。 3. 以八萬四千法門為調伏眾生的甘露法藥 因為眾生的根行不等,攝受的法門就有千差萬別,但可概分為四悉檀教學法。 世界悉檀:即運用世間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覺、觀念等解説佛法的知見,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隨順修行,如説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惡便下墮三塗等。 為人悉檀:即依據眾生各別的根機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漸的悟入佛法正知見。 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的煩惱、應病設藥,如對治貪慾修不淨觀,對治慎恚修慈心觀,對治愚痴修因緣觀,對治昏散修數息觀,對治我執修界分別觀,對治業障修唸佛觀。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説、文字,直顯諸法實相的理體,令利根眾生頓悟第一義。 前三種為權教,後一為實教,循循善誘,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眾生“閉惡趣門,開涅盤路”,得證解脱。 僧寶 依着上述諸佛之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是為僧寶。那麼何謂出家沙門?何謂如實修行? 沙門,為梵語音譯,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論佛教或外道,都稱做沙門,此處專指佛教的出家眾為沙門。如,是契合。實,是真實。真實的教法,能契合真實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斷一切諸惡,攝一切諸善,就是如實修行了。而僧寶也可略分為三種: 義僧:即諸佛如法而住於世間,隨眾生的機緣和悟境顯現差別相,而其實相不可親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的良佑福田。 賢聖僧:為見道位以上的賢聖。若在小乘,指證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發心住以上的菩薩。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門,雖然未證道果,但亦能庇廕眾生,能給予眾生安隱快樂,所以為眾生種福田的處所。

TAG標籤:#三寶 #攝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