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知科普 人氣:9.1K

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朱逢博,字芷芳,是清朝末年阿里山土族的女性。她出生於一個有頭銜的家庭,因此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她自幼聰穎,長大後成為一名文學家和歌手。

朱逢博早年間常常隨父母到台灣各地巡演,同時也在台灣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和詩歌。她靈敏的思維和富有感情的文筆,贏得了不少讀者的讚賞。

1895年,日本侵佔台灣,使得朱逢博的家庭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她的父親被日軍殺害,她和母親逃到山區躲避追捕。

在山區生活期間,朱逢博與土著阿里山族人成為朋友,並開始了作品創作。她的作品充滿了對家鄉阿里山的懷念和對家族的思念。

朱逢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青紫之間》。這首歌曲以阿里山地區的蝴蝶蘭花為題材,描述了這種花的美麗和堅韌,反映出朱逢博頑強不屈的性格和對土地的熱愛。

朱逢博還參加了台灣文化運動,積極呼籲土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她的作品和思想對台灣文學、音樂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歌詞裏有一句“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這首歌叫什麼名字,誰唱的?

《阿里山的姑娘》

原    唱:莊雪芳、張茜西

翻    唱:鄧麗君、朱逢博、田震、華晨宇

作    詞:鄧禹平

作    曲:張徹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    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     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擴展資料: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1984年在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為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為張徹的作品。

阿里山的姑娘歌詞

《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歌詞如下:

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介紹

1949年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詞者為鄧禹平(四川人,定居台灣),作曲者或為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台灣,後定居香港),首唱為女主角張茜西(四川人,定居台灣,後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樂家黃友棣將之編曲為《阿里山之歌》,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唱(根據《黃友棣作品全集-獨唱篇》)。後來有人將《阿里山之歌》改名為《高山青》並明載為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唱,此乃傳唱、歌手們所採用之《高山青》。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歌唱家朱逢博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

阿里山的姑娘 歌詞

阿里山的姑娘

原    唱:莊雪芳、張茜西 

翻    唱:鄧麗君、朱逢博、田震、華晨宇

作    詞:鄧禹平

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

啊,唉

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

啊,唉

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擴展資料:

1947年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詞者為鄧禹平(四川人,定居台灣),作曲者或為知名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台灣,後定居香港),首唱為女主角張茜西(四川人,定居台灣,後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樂家黃友棣將之編曲為《阿里山之歌》---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唱(根據《黃友棣作品全集-獨唱篇》)。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1984年在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傳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首台灣高山族情歌,這是不對的,其實,這首歌的產生地在1947年的,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省三台縣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製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係的是他們在當地採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製組已不可能返回,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逢博:一生唱1000多首歌,30歲嫁給老師,痴情守候丈夫骨灰14年

作為我國著名的歌唱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朱逢博 真的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耳熟能詳的好作品。

她這一生,演唱的歌曲高達1000餘首,其中包括了《白毛女》、《金梭和銀梭》、《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阿里山的姑娘》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

憑藉這些經典的作品,以及空靈的歌手,她不僅一度被譽為“東方的夜鶯”, 就連年年在央視春晚舞台上獻唱《難忘今宵》的歌唱家李谷一,也曾真誠地表示: “最崇拜的歌唱家就是朱逢博!”

把事業發展得風生水起的同時,朱逢博年輕時感情方面也同樣收穫滿滿。

她在30歲那年嫁給了比她大3歲的恩師施鴻鄂,兩人婚後相濡以沫了數十年,成了歌壇有名的“並蒂蓮”夫婦。

然而可惜的是,2008年,在朱逢博71歲那年,和她相愛一生的丈夫卻悄然離世,扔下了她一個人留在世上。

一度難過得走不出來的朱逢博, 因為不願接受丈夫離世的事實,丈夫去世後她把對方的骨灰“搶”了過來,不讓丈夫的骨灰下葬!

如今距離她丈夫施鴻鄂去世過去了14年,她丈夫的骨灰下葬了嗎?她的晚年生活過得怎麼樣了呢?

一、

朱逢博出生於1937年,是山東濟南人,她在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父親是一名建築師,母親也是一名知識分子。

雖説她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可由於家境還不錯,父母也特別疼愛她,她的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差。

她童年時期的夢想是以後當一名建築師, 和父親一樣,去設計出美麗的樓、台、亭、閣,為此她還跟着父親學習了繪畫基礎和書法,練就了一手好字和一紙佳畫。

為了能順利成為一名建築師,中學畢業後,她考上了同濟大學建築系,在這裏,她接受到了和建築方面相關的系統學習。

通過大學幾年時間的學習,學習成績優異的朱逢博正一步步地靠近她從小就夢想要成為的建築師,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了上海紀念館工作。

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紀念館工作沒多久,她就因為一次意外的歌唱經歷走上了歌唱這條路。

有一次,上海歌劇院來到他們這裏為建築工人舉辦建築工地聯歡會,同事們都知道朱逢博嗓音好,便趁機起鬨讓她上台唱了一首歌,沒想到這一唱,不僅把同事們給驚豔到了,歌劇院的領導也被她吸引了目光。

歌劇院的領導覺得朱逢博是個唱歌的好苗子,回去後,立馬走程序將朱逢博調到了歌劇院發展。

對於年輕時長得清新脱俗,嗓音空靈又好聽的朱逢博,歌劇院的領導和同事都特別喜歡她。

朱逢博剛來到歌劇院的時候,院領導給她提出了幾點要求。

一是讓她集中一切精力,儘快提高歌唱水平。

二是避免年輕漂亮的她被異性干擾,讓她睡集體宿舍。

但這些都是其次的,歌劇院給她提出的最重要的一點是: “三十歲前,不能結婚!”

對於歌劇院提出的這些要求,朱逢博都答應了下來,而且她也確實做到了。

30歲之前她沒有結婚,但30歲那年剛到,她立馬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二、

為了讓朱逢博能在歌唱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以及可以勝任各種歌唱任務,她剛進入歌劇院的時候,院裏安排她去了上海音樂學院學習。

從音樂學院進修回來後,已經打下紮實的音樂基礎的朱逢博,正式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

雖説她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那時候歌唱技巧和唱功也還不夠好,可她卻把這些歌劇中的角色詮釋得特別好,成功塑造了不同角色的各種性格鮮明的性格形象,很多觀眾都被她在舞台上的表現給圈粉。

除了附近的居民會來觀看她的演出以外,很多住得比較遠的居民,也紛紛慕名前來支持她。

而在這期間,曾答應歌劇院領導30歲之前不結婚的朱逢博,也偷偷收穫了屬於她的愛情。

進入歌劇院發展沒多久,她就邂逅了她日後的丈夫施鴻鄂。

施鴻鄂比朱逢博大3歲,是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這一生也演唱過不少經典曲目,例如《松花江上》、《滿江紅》等等。

但相比他的個人演唱事業而言,其實施鴻鄂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更高一些,因為他教導出了很多特別優秀的歌手,例如 戴玉強、孫秀葦、魏鬆 ,以及他的妻子朱逢博等等的這些著名歌唱家,都是他的學生

1962年,施鴻鄂從國外回國沒多久,就受邀進入了上海歌劇院發展。

雖説此時朱逢博已經在歌劇院發展了近兩年時間,但相比朱逢博而言,她的音樂造詣和水平都有着明顯的差距。

為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水平,朱逢博便決定虛心向他求教,兩人因此有了交集。

三、

對於朱逢博找自己學音樂,施鴻鄂一開始覺得她只是一時興起,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對於朱逢博的問題也大都一帶而過。

有一次,朱逢博主動在他面前唱歌,由於唱得不好聽,他轉身就離開了。

兩個小時過去後,他從外面回來,發現朱逢博竟然還在等他,他這才被朱逢博的誠心給打動,開始認真地教她唱歌。

在施鴻鄂手把手的認真教導下,朱逢博的音樂水平很快就有了明顯提升,院裏對她也越來越看重。

在上海歌劇院發展的那幾年時間裏,朱逢博接連參演了《紅珊瑚》、《劉三姐》、《社長的女兒》、《嘉陵江怒濤》等多部歌劇,並憑藉這些歌劇收穫了不少粉絲。

1965年,趕上特殊時期,歌劇院的事業遇到了瓶頸,朱逢博暫時放下了歌劇院的工作,去了上海舞蹈學校工作。

在這裏,她和學校的同事們一起排演了芭蕾舞劇《白毛女》,飾演的是“喜兒”一角。

憑藉着獨樹一幟的空靈歌聲,以及感人肺腑的細膩 情感 ,她演唱的片段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走紅了起來。

與此同時, 和施鴻鄂越走越近的朱逢博,也慢慢對自己音樂道路上的這位恩師產生了好感,奈何那時候歌劇院規定了她不能結婚,她只能把心裏的這份愛意藏在心裏。

她並不知道,在她慢慢喜歡上施鴻鄂的時候,其實施鴻鄂的心裏也已經留下了她的身影,只不過他也羞於表達,同樣沒有和朱逢博透露過他的心聲。

相互愛慕卻相互不敢向對方訴説的他們,就這樣一邊向彼此靠近,一邊又保持着距離,始終沒有捅破隔在他們之間的那層薄紙。

直到1967年,朱逢博年滿30歲那年,她和施鴻鄂之間的關係才有了突破。

四、

1967年7月26日這天,剛滿30歲沒多久的朱逢博,按耐不住已經30歲的激動心情,給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施鴻鄂寫了一封信。

她在信裏寫道: “今晚十一時,在排練廳樓梯口等我。”

由於署名只有一個“朱”字,施鴻鄂不確定和他相約的人是誰,他心想: “會不會是她呢?”

儘管當晚電閃雷鳴,天氣並不好,可施鴻鄂還是按時赴約了,來到現場後他發現,正如同他預料的一樣,約他的正是朱逢博。

和我們想象中的浪漫表白,以及很多人表白前的扭扭捏捏不同,朱逢博看到施鴻鄂來了之後,她立馬用命令式的語氣表達出了她的愛意。

她對施鴻鄂説: “我今天約你到這裏來,是為了向你明確表示,我已決定在8月1日和你結婚。”

可能是太過激動,也可能是害怕被施鴻鄂拒絕,剛説完這句話,她便直接哭了起來。

讓她欣喜的是, 施鴻鄂不僅沒有拒絕她,在她剛哭出聲音的時候,還立馬抱住了她。

施鴻鄂對她説: “我也早就喜歡上你了,只是害怕你看不上我,被你拒絕......”

表白成功後,朱逢博當晚直接興奮地差點睡不着覺,第二天一早起來,她就忙着準備她和施鴻鄂的婚禮。

如同她表白時説的一樣,經過她的緊張忙活, 表白6天后,也就是她表白時所説的8月1日這天,她和施鴻鄂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和現在人們結婚時的大操大辦不同,兩人結婚時,只是簡單舉行了一個婚禮,和彼此的親朋好友吃了個飯,就這樣生活在一起了。

婚後不久,他們兩人就生下了他們的兒子,名字叫施勁。

不過,雖説有了家庭和孩子,朱逢博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歌唱事業,對此丈夫不僅理解她,還特別支持她。

五、

婚後和丈夫在生活中相互陪伴,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鼓勵的朱逢博,把她的歌唱事業發展得特別好。

尤其是1974年到1976年這兩年,被調入中國藝術團擔任獨唱演員的她,把事業發展到了巔峯時期。

這期間她到處跟隨藝術團到國外出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和好評, 由於空靈的歌聲給外國觀眾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她還因此被讚譽為“東方的夜鶯”!

在這之後,朱逢博的歌唱事業一直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 她陸續給大眾演唱了包括《美麗的心靈》、《請茶歌》、《太陽島上》、《雁南飛》、《尼羅河畔的歌聲》等1000餘首經典歌曲。

除了獨唱歌曲以外,她還和很多優秀的歌唱家一起合作,其中還包括了她的丈夫施鴻鄂。

在舞台上如同神仙眷侶一般的他們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每次只要聽到他們夫妻二人一起合作的二重唱歌曲,觀眾都會羨慕他們比翼雙飛、完美和諧、深情默契的愛情。

這樣的生活從她30歲那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她71歲那年,隨着她丈夫施鴻鄂的悄然離世才宣告了結束。

六、

隨着年紀越來越大,早年身體特別好的施鴻鄂,晚年患上了很多老年人的疾病。

1999年,65歲的他還做了一個心臟搭橋手術,在這之後,他的身體狀況相比之前來説變得更差。

為了調養身體,他選擇了淡出歌唱的舞台,很少再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自從丈夫的身體變差後,朱逢博為了能夠照顧丈夫,以及多陪一陪心愛的這個男人,她也選擇了淡出舞台。

她把重心都放在了生活上,悉心照顧着丈夫的生活起居,和丈夫過起了安享晚年的生活。

只可惜,這種温馨的生活僅僅只維持了9年時間。

2008年3月11日,,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的施鴻鄂突發心臟病,雖説他被立馬送進了醫院,可最終還是沒能搶救過來,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享年74歲。

痛失丈夫的這一年,朱逢博已經71歲。

由於過去的40多年時間裏,她的世界一直有丈夫的陪伴,如今丈夫卻突然離開了她,這就意味着以後她要一個人去生活。

因此對於丈夫的悄然離世,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深愛丈夫的她,為了讓丈夫繼續陪伴着她,在施鴻鄂去世後,她不顧兒子兒媳的勸阻,將丈夫的骨灰搶了過來,留在家裏。

她特意在卧室裏擺放了一張精美的台案,用來放丈夫的骨灰盒和照片。

每天她都會拿着雞毛撣子來到台案前,輕輕拂去落下的灰塵,在她心裏,丈夫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她一樣,一直陪在她的身邊。

自從丈夫去世後,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現在,整整14年,她一直在痴情地守候着她的丈夫。

一開始她的兒子還不理解她的做法,後來也慢慢被她的深情給感動,不僅理解了她,還特別支持她的做法。

值得一説的是,自從丈夫去世後,朱逢博雖然一直一個人生活,可她的兒子兒媳卻特別孝順。

由於她和兒子住在同一棟樓裏,這麼多年來,兒子兒媳幾乎每天都會來問候她,看她過得好不好。

隨着年紀越來越大,兒子兒媳如今還會主動幫她買好生活中要用的生活用品,而她有空的時候,也會幫兒子兒媳帶一下孩子。

因此可以説,朱逢博晚年雖然沒了愛人的陪伴,可能擁有如此孝順的兒子兒媳,她的晚年生活還是過得非常不錯的。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在她的心裏,其實她的愛人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她。

七、

作為我國著名的歌唱家表演藝術家,朱逢博在歌唱事業方面絕對是燦爛無比的,這一點,從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都崇拜她上面就能看得出來。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除了發展自己的歌唱事業以外,一生都在為歌唱事業奉獻的朱逢博,還教出了不少非常優秀的學生。

其中我們特別熟悉的香港歌手林峯,他就是朱逢博的學生之一。

雖説林峯後來沒有和老師朱逢博一樣,往民歌音樂方向去發展,可在朱逢博身上學到的音樂技巧卻足以讓他一生受用。

還有演唱過《迪斯科女皇》、《黃土高坡》、《愛是變色龍》等歌曲的歌手朱楓,他也是朱逢博的學生之一。

從朱逢博教導出來的這些學生來看,他們都能在歌壇站穩腳跟,取得一定的成績,這些都足以證明,朱逢博的歌唱水平和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這些都是她過去的輝煌了,自從丈夫去世後,她就徹底淡出了大眾的視線。

如今85歲的她,已經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每天除了用她特別的方式去紀念亡夫以外,她的生活過得和普通老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平時養養花、看看書,興致好的時候在家裏唱上幾曲,就這樣平靜的過着她的生活。

但對於朱逢博來説,能夠平靜地守着丈夫的骨灰生活,過着她想要的平靜日子,這就已經夠了。

至於過去輝煌和燦爛的歌唱事業,隨着年紀的增長,對於已經85歲的她來説,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朱逢博死於哪一年

首先我想聲明:中國著名歌唱表演藝術家朱逢博女士目前(2016年4月)仍然健在。

朱逢博,中國著名歌唱表演藝術家,1937年4月生於山東濟南。國家一級演員,享受特殊津貼專家,有中國夜鶯的美譽、中國新民歌之母的美譽,創建中國首個輕音樂團,是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開山鼻祖。開創一代歌風,是華語樂壇具有開創性和標誌性的人物。

朱逢博先後榮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中國十大女歌唱家。是中國20世紀70—80年代在國內外舞台上最活躍、最有影響的女歌唱家。

朱逢博的演唱真摯動人、情感強烈,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演唱歌曲近1000餘首,代表作品《白毛女》、《請茶歌》、《美麗的心靈》、《金梭和銀梭》、《滿山紅葉似彩霞》、《那就是我》、《永遠和你在一道》、《紅杉樹》、《彎彎的小路》、《橄欖樹》、《山丹丹開花紅豔豔》、《蘭花與蝴蝶》、《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珊瑚頌》、《擦掉吧,傷心的淚》、《清晨我們踏上小道》、《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瑪依拉》、《青春舞曲》《太陽島上》、《雁南飛》、《阿里山的姑娘》、《尼羅河畔的歌聲》、《寶貝》等等膾炙人口傳唱至今。

高山青的創作背景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這是一首風靡海峽兩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鄧麗君的“看家歌”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其又由歌唱家朱逢博在首唱;香港的奚秀蘭在1984年電視台春節晚會上演唱它後,此歌即傳遍大江南北。田震在其專輯《水姻緣》裏收集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註明是“高山族民歌”。其實這首歌不是從台灣阿里山高山族採風來的。這首1950年在台灣完成的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主題歌,實實在在是於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開拍的《阿里山風雲》攝製組在揣擬台灣地方風韻而創作的。

該歌的詞作者是四川人鄧禹平,譜曲者是影片《阿里山風雲》導演之一——浙江人張徹(另一位導演是四川人張英)。首唱者是該片女主角、四川人張茜西。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迫於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另闢蹊徑由張徹、張英聯合導演,拍攝張徹編劇的《阿里山風雲》。這是一部以台灣風光為背景的電影。男主角由藍天虹飾演高山族酋長,女主角由張茜西(藍天虹之妻)飾演高山族姑娘于娜,鄧禹平飾演平地青年。攝製組計劃先在上海攝影棚內拍內景,然後去台灣拍外景,再回到上海做後期完成全片。因為要把這部電影的帶台灣地方特色的歌在上海先期錄音後,才能帶去台灣外景拍攝時放聲供女主角唱歌對口形用,為此難壞了兩位導演。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光復過來才幾年,還缺乏介紹台灣風土民俗的資料,創作這首歌無所依據。張徹知道演員鄧禹平(又是詩人、畫家)很有天賦,於是動員鄧作詞。

鄧禹平抗戰勝利後才從巴蜀盆地走出夔門來到上海,根本未去過台灣,遑論阿里山,這下着實為難。張徹急中生智啟發鄧説:“我們都沒去過也沒見過阿里山,但你們那‘難如上青天’的故鄉不也是山清水秀嗎!你可以從家鄉景色,詩仙、詩聖的華章中得到啟發呀!”女主角張茜西向鄧介紹重慶的塗山字水、南北温泉,張英更是向大家介紹他的家鄉有一個久負盛名的小西湖及湖畔鍾秀山之湖光山色……鄧在追憶巴山蜀水和那裏的鄉情民俗時,終於找到了靈感,在中寫下歌詞。歌詞簡潔明快,貫穿着阿里山、日月潭人文秀色、旖旎風光精髓的一根紅線。才華橫溢的張徹在啟發鄧禹平時,也從張英、張茜西介紹“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為歌詞譜上了歡快、亮麗的曲調,大家一聽便拍手稱快。此歌遂被張英、張徹命名為《高山青》,拿到錄音棚,由女主角張茜西歌唱,進行先期錄音。

當時上海物價飛漲,拍攝經費非常緊張。攝製組匆匆拍完內景後,於1949年初,攜帶鋼絲錄(放)音機、攝影器材等渡海來到台灣拍完外景。這時上海已經解放,返滬非常困難,攝製組困在台灣動彈不得。在上海已拍攝完鏡頭的底片按製片工藝流程,應該全部保留在洗印廠,不能帶到外景地。兩位導演不甘心功敗垂成,經過多方面努力,由台灣民營萬象影業公司接納,重拍在上海已拍過的鏡頭,然後完成了全片製作。1950年,它得以在台灣上映,與觀眾見面。這是中國電影史上從開始而完成於台灣的國語故事片。此片演職員還有吳驚鴻、李影、崔冰、井淼、蕭湘、魏平澳等,製片為徐興夫。

鄧禹平筆名雨萍、夏獲,四川三台縣楊家溝(今東風鄉)人,1924年出生。他在三台縣初中、潼川高中學校時就愛寫作、辦壁報、詠詩作畫。1944年他去重慶考入電影攝影廠演員劇團,曾經與舒繡文、白雲共同參加了《血濺櫻花》電影的拍攝。抗戰勝利後,他隨廠至上海。鄧禹平赴台灣後寫過很多歌詞、詩集、電影劇本,主辦過一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的詞作者——四川詩人、畫家鄧禹平榮獲台灣詩詞最高獎——金鼎獎;當初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1982年,他出任台灣中國文藝大學教授;但是,他直至1983年,才在台灣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幫助下登上一生夢寐以求的阿里山。他在1985年病逝於台灣前,還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到家鄉看看久別的雲台山、涪江和親人。“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綠水圍着青山轉”,病逝客地的詩人只能藉助他的歌飛越海峽,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

張茜西,1929年生於重慶市較場口百子巷。抗戰時,她參加了郭沫若關懷的“孩子劇團”;抗戰勝利後,參加國泰電影公司,為張徹慧眼識中,遂成為《阿里山的姑娘》女主角于娜,並因主唱《高山青》一舉成名。這部在台灣票房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張茜西成名作。她因此片榮獲台灣電影第一屆“金馬獎”。以後她多次在話劇舞台演出,參加過一些影片的拍攝,多次赴東南亞作文化交流。上世紀70年代,她定居香港後,定名為張茜茜,辦過製片公司又從事寫作。改革開放後,她屢次回到故土重慶、成都探親。1985年抗戰勝利40週年,重慶舉行霧季藝術節,她趕到重慶與昔日孩子劇團的來渝成員相聚並與張瑞芳、鳳子等重演《放下你的鞭子》活報劇。她連續當選為四川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還分別擔任了重慶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區海外聯誼會的理事。女作家孫曉芬上世紀90年代採訪過她。她表示不忘家鄉,不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導演之一的張英與其妻曾芸(也是《阿》片演員)都來自四川富順縣。張英原名張榮漢,1920年生於四川富順縣永年鄉,就讀於富順縣二中。1939年,他加入會教導劇團,在成渝兩地演出話劇,又受南虹藝專戲劇科肖賽主聘,為該校教授。抗戰勝利後,他來到上海蔘加了國泰電影公司任編劇、導演;留台後又編導了《文天祥》等多部電影,曾任台灣電影製片協會理事長。他是一位從四川走出去的才子,時刻惦念着故鄉。1990年,他第一次踏上故土;1996年,專門返富順縣參加富順縣二中90週年的校慶。他懷着濃濃的鄉情曾多次來到成都。他還願促進台灣與川劇的交流。他説他在台灣不會講當地土語,聽不懂閩南語,一直講四川話,“我一直忘不了是故鄉鹽水喂大的啊!”

説是浙田人的張徹,1923年卻出生在上海。他從小愛好文藝戲曲,抗戰勝利後投入電影界,在上海國泰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一生在台灣、香港地區拍攝過93部影片。上世紀70年代,他拍攝《馬永貞》,將功夫與俠義精神相結合,將武打片引入一個新的領域,從而使他獲得武俠功夫片“教父”的稱號。張徹與李翰祥同為邵氏公司左右二膀。2002年初,香港電影金像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張徹。他拍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的姑娘》使他與三個四川人相處甚厚,對四川風光、川劇及川劇變臉有了眷念之情,總想在有生之年來四川拍一部電影。1986年,成都峨眉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長河電影公司合拍故事片,張徹應邀來到峨影執導《過江龍》。這是一部以川劇藝人命運為主題的電影。他終於看到了當初與另外三個四川人談論到的錦江、黃龍溪、峨眉山等四川美景。他也因此完成了一生中“為四川做點事”的最大願望。2002年末,他不幸病逝於香港。他在成都時,筆者與他接觸交談,對他的生平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更瞭解到創作《高山青》這首名歌的前前後後。

《高山青》,一首使人魂牽夢繞的歌,表達了它的創作者——三個四川人和一個浙江人對祖國寶島台灣與內陸四川的深深眷念 。

求《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線譜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籍)。《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歌唱家朱逢博對這首歌曲的傳唱功不可沒。朱逢博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1984年在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

以下是《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線譜: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是哪裏人?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是天津人。他是我國最偉大的女高音歌唱家,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他的弟子遍佈全球,而且他的弟子也是世界上非常出名的,所以他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例子更多而且藝術造詣最深的歌唱家。

告訴我吧請問歌唱家朱逢博的生日是多少號?

1937年4月4日

朱逢博,女,1937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濟南。漢族,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特殊津貼專家,有中國夜鶯,中國新民歌之母的美譽,是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開山鼻祖.開創一代歌風,是我國民族聲樂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家,榮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中國十大女歌唱家。主要代表作品:《白毛女》、《美麗的心靈》、《請茶歌》、《金梭和銀梭》、《橄欖樹》、《滿山紅葉似彩霞》、《那就是我》、《永遠和你在一道》、《珊瑚頌》、《紅杉樹》等等,由其翻唱的《太陽島上》、《雁南飛》、《阿里山的姑娘》、《尼羅河河畔的歌聲》等勘稱經典。

朱逢博是我國60年代歌壇上出現的一位富有才華的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1937年4月生於山東濟南。 先後從師於施鴻鄂、吳少偉、鞠秀芳等。 1985年至今任上海輕音樂團團長、名譽團長及獨唱演員。 朱逢博的演唱聲音甜美、吐字清晰。她以民歌唱法為基礎,並借鑑了西洋發聲方法,自然流暢,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朱逢博在聲樂藝術方面的成就,不是輕易獲得的。天賦的歌喉,只不過為她的成功提供了條件;對藝術的不斷追求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包括學習、借鑑和創造,才是她成功的主要因素。

TAG標籤:#阿里山 #姑娘 #朱逢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