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王羲之的書法鑑賞文怎麼寫 - 王羲之書法步怎麼寫

王羲之的書法鑑賞文怎麼寫 - 王羲之書法步怎麼寫

知科普 人氣:1.44W
1.王羲之的書法鑑賞文怎麼寫

1、《奉橘帖》:此帖雖聊聊數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稜畢現,有的圓轉,圭角不露,視若輕盈,實則厚實,墨色湛潤,神閒態濃,中鋒、側鋒並用,聊聊數字,令人回味無窮。……《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書的主流風貌,點畫的行態,靈活多變,意趣豐富,且書風坦然清純,字字挺立,體態舒朗,結體的縱橫聚散恰到好處,其造型大多是圓潤的橢圓形,有輕靈之感。

王羲之書法步怎麼寫 王羲之的書法鑑賞文怎麼寫

2、王羲之尺牘中,多有“羲之白”、“羲之頓首”、“羲之報”、“不具”這樣的客套格式,沒有這些字樣的,應該是更加隨意的信函,正如現在所説的“便條”。這三百枚橘子,應該是“奉”給關係親近的親友的,所以這寥寥十二字,寫得洋洋灑灑,翰逸神飛。與“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較,不難看出它們迥然不同的面貌。這令人不能不佩服王羲之的創造力。書法有成熟的風格面目,當然是高境界;在有風格的基礎上,一件作品一個面目,正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是更高的境界。

《奉橘帖》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寬鬆。王羲之的字,一般中宮是緊密的,也就是比較瘦,但也不全是。比如《姨母帖》中宮就較寬。因為《姨母帖》是前期作品,隸意較多,所以結體平正。而《奉橘帖》結體不取平正,而是左低右高。左低右高比較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看起來順眼。《奉橘帖》給人的另一個感覺是活脱。活脱的感覺,除了與上述中宮寬、略傾斜有關外,更來於筆致的豐富和結字的巧妙之處。筆致的變化往往不可言傳,大體上説,主要有輕重提按的變化和轉筆調鋒的變化。轉筆調鋒尤其重要,所謂八面出鋒,關鍵就在於此。

如果以“塊”、“面”的眼光去看,“奉橘”兩字的緊密,與“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就形成強烈的反差。“奉橘”兩字的醒目使人注意之餘,“三百枚”之間的空白,頗值得玩味。另外,“可多得”三字又用極輕靈流動之筆,與右行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反差也就是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如果從單字看,比如“三”字,雖全用短橫,而右端形成一個弧形;三橫在書寫時,筆與紙之間的角度都不一樣,所以姿態各異。再如“得”字,可以看到留白的天成,筆畫中的無處不曲,“寸”字調轉筆鋒的微妙等;特別是最後一點,出人意料,又覺得只有這樣是最好的。這些微妙之處,當然不是經營安排的結果,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凡絕妙之跡,處處可學,亦處處不可學,書畫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2.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學習草書的藍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贈。

王羲之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歎服。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生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即是唐太宗所謂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這看似不協調的兩端,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乾淨簡捷,從容不迫。‘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峯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孫過庭《書譜》)。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尺牘既是一種文體,又是一種形式,是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主要載體。北齊顏之推説:‘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 (《顏氏家訓•雜藝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説:‘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蹟,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敍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 (《集古錄跋尾》)《十七帖》正是這樣一種堪稱法帖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髮,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3.王羲之行書監督怎麼寫

王羲之行書澡字,如下:

王羲之書法簡介:

王羲之擅長的字體非常多,其中又以行書、楷書、草書最引人注意。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行書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三國時著名書法家鍾繇、胡昭都善行書,在風格上卻是胡肥鍾瘦。在晉朝時,更是將二人的書法制定為標準體。王羲之初習行書是以鍾繇為範本,其早年所書的《姨母帖》中,尚能明顯看出師法鍾繇的痕跡。但經過摸索創造後,王羲之終於創出具有獨特風韻、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體,使行書藝術光照千古。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俊逸遒勁、神采飛揚、温潤典雅、氣韻生動。著名的《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皆是其行書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得示帖》、《孔侍中帖》等。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始於漢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而長盛不衰。王羲之的楷書習自王廙和衞夫人,與鍾繇的楷書一脈相承。鍾繇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至此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但他的楷書中,仍能看到狀似隸書中飛揚翻挑的筆勢。而王羲之的則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所書楷體瀟灑縱橫、何拘平正,楷書也由此進入今體階段。其楷書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等。草書形成於漢代,為了書寫便捷而從隸書逐漸演化而來。最開始為字字獨立,筆勢不連貫的章草,東漢時期,在書法家張芝的推動下,又形成了可字字相連,更為自由便略的今草。王羲之在草書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今草“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峯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狀若斷而還連,代表作有《十七帖》、《遠宦帖》、《初月帖》等。

王羲之的代表作,當推於永和九年,王羲之50歲時所寫的《蘭亭序》。這年的三月初三為修祓禊日,時任會稽郡太守的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齊聚會稽山陰之蘭亭,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眾人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自然清麗的景色中,引以為流殤曲水,一觴一詠,暢敍幽情。王羲之微醺之際,趁着酒興一氣呵成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序》。此帖共28行,324字,其中有21個“之”字,卻各有變化無一雷同。通篇字體遒媚勁健、飄若浮雲、矯如蛟龍;字態疏朗如清風明月,抒發了晚年時王羲之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據説王羲之酒醒後曾經連續重寫數篇,卻再也找不到當時心手相應、意隨筆轉的感覺,所寫皆不及原作。王羲之自己也感歎説“: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而《蘭亭序》也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計得到此帖後,愛不釋手,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昭陵,世間從此便無《蘭亭序》。

4.王羲之是怎樣練字的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説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祕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閲讀,看熟了就練着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説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5.王羲之的書法入門學習方法

王羲之書法為行書。

主要有以下步驟。一、認真的臨摹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在臨摹時,要給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趙孟頫的膽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練毛筆字,也可以縮小複印了練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家盧中南、丁永康、吳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臨寫。練習毛筆字的同時練習硬筆字,對學習行書書法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可以互補。

毛筆字是精雕細刻,硬筆字是反覆琢磨,從大到小,再從小到大,非常有益於加強對書法學習的理解。二、讀帖 如何練好行書書法?練習書法的途徑不外乎臨帖和讀帖兩種方法,而練習行書,讀帖特別重要。

讀帖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臨摹和學習,這是基礎的一步,大家千萬不要忽略。三、勤於練習 練習行書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適應的階段,在寫不好的時候覺得沒面子,沒關係,可以在筆記本上練習,也可以在寫日記的時候,練習用行書寫給自己看。

熟能生巧,從一個字到一段字,從幾個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漸掌握行書的規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屬於你自己的行書風格。要善於從多方面吸取營養,名人題字,商家牌匾,學校老師甚至是同學之間,只要你認真觀察,都可以找到別人寫的好字,學會了,就成了你的字。

6.王羲之的書法是怎麼練出來的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峯,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説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閲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

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閲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

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説,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鑑是好朋友,稀鑑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鑑對王導説,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

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牀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

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鑑回票説:"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牀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

"郡鑑聽後,高興地説:“東牀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牀快婿”,從此 "東牀"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裏,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着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

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羣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羣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

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羣鵝賣給他。道士説:「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

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説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着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裏面有三分之深。

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TAG標籤:#書法 #王羲之 #鑑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