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鞦韆的由來

鞦韆的由來

知科普 人氣:1.96W

鞦韆的由來

鞦韆,是指藉助繩索在空中悠盪的遊戲活動,屬於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鞦韆項目由來已久,傳説早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就有了此項活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鞦韆的由來是怎樣的?

在清明節,各地還有盪鞦韆的習俗。我國民間盪鞦韆的歷史非常悠久,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就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

鞦韆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説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從此後,盪鞦韆便成為寒食清明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

那麼“千秋”又何以改為“鞦韆”這一稱呼呢?據説古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人們為了避諱,便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鞦韆這一稱謂從此就被沿用下來。

最初,盪鞦韆只限於女子和小孩的遊戲,後來,盪鞦韆逐漸成為男女皆宜的遊戲。

古人盪鞦韆最初只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兒女遊戲之用,直到南北朝時期,盪鞦韆才流行並盛行於大江南北,盪鞦韆發展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鞦韆節”。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丫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民俗相傳,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在漢字中,“鞦韆”兩字的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繩而遷移。隨着發展,人們對傳統鞦韆活動更是花樣翻新。盪鞦韆的形式也由原來的單架式發展為“車鏈式”“八掛式”等多種。

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鍊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羣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

盪鞦韆可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蕩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此外還有兩種特殊的鞦韆,“胡悠”和“過樑悠”。

“胡悠”也叫木驢。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樑的正中間。橫樑兩頭各吊一個小鐵千。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鞦韆上,邊悠盪邊轉圈。

“過樑悠”是一種比較複雜的鞦韆。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4個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來。鞦韆上的人隨着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盪,煞是愜意。

鞦韆為什麼叫鞦韆 鞦韆的起源

1、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繩而遷移。

2、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

3、傳説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

4、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

5、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

鞦韆為什麼叫鞦韆

鞦韆在古時被稱為鞦韆,是利用皮革製成的,但現代社會為了簡化名漏御稱,因此稱為鞦韆。

鞦韆起源於上古時代,前身為藤條。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1991年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目。

先秦時期的鞦韆使用皮革製成,是軍事訓練的工具,宋代出現了水鞦韆,安裝在船頭,由雜耍藝人在鞦韆上進行表演,唐宋以後,出現了磨秋、風車鞦韆等品種。

鞦韆運動不僅是一項精彩的競賽運動,更能夠鍛鍊人的意志,培養勇敢精神。同時,它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鍊身體和意志,培養勇敢精神,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常見於幼兒園、小學的操場旁,或公園、遊樂園中。

“鞦韆”的來源:

學者們一般認為,“鞦韆”源於上古時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在原始社會,人類要追趕或者逃避野獸,有時候需要像“猿猱”一樣在粗壯的樹藤之間攀沿或者是擺盪。

“蕩藤”本來是一種生存必備的本領,部落裏無論男女老少,都應正搜培當習得。時間一久,人們發現這也是一種不錯的娛樂方式,於是“盪鞦韆”漸漸就從狩獵活動中出來舉唯。

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中説:北方戎狄愛習輕趣之態,每至寒食為之。意思是説,北方少數民族喜愛在“寒食節”的時候盪鞦韆。這就是“鞦韆”活動與寒食最早的聯繫了。

到了漢朝,中原與蠻夷戎狄的文化交流開始變得頻繁,“鞦韆”就開始在漢宮之中興起。

當時的宮人為替漢武帝祈萬歲千秋,覺得“千秋”是一個好彩頭,因此給新遊戲起了這樣的名字。

鞦韆的由來

分類: 體育/運動

解析: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為偏旁。

鞦韆的起源與流變

方川

盪鞦韆是中華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遊藝競技項目。據現有文獻記載,它源自先秦。

《古今藝術圖》上説:“此(盪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敏捷)者。”(見清翟灝《通俗編》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屬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圍地區,鞦韆原是其進行軍事訓練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將其國土劃歸燕國,鞦韆也隨之向南流傳,後來逐漸演變成遊戲的用具。

盪鞦韆日後主要為宮中、閨中女子的遊戲或傳統節日廣場狂歡內容。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唐人高無際《漢武帝 *** 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盪鞦韆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唐代宮廷把盪鞦韆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説:“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盪鞦韆一方面可“擺疥”(醫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釋閨悶”。《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開頭寫吳月娘、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等在花園裏盪鞦韆的場面,並引用了據説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鞦韆詩》。詩云:

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裏戲鞦韆。/ 兩雙玉腕挽復挽,四隻金蓮顛倒顛。/ 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遊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點絳脣·蹴罷鞦韆》。一時間,盪鞦韆幾乎成了女性的專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後,隨着城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大量湧現,盪鞦韆才演變成節日中廣場的狂歡節目。杜甫有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劉禹錫亦有:“鞦韆爭次第,牽掩彩繩斜。”可見盪鞦韆習俗流傳之廣之盛。

宋代詩僧惠洪也有一首題為《鞦韆》的詩: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報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 下來閒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

從以上描述盪鞦韆習俗的詩作中,我們便可窺見當時這種習俗的全民性。也許人們對傳統鞦韆玩膩了,尋求新花樣,鞦韆習俗開始變化。

宋代出現了“水鞦韆”。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的記載,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還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的西湖、錢塘江,都舉行過這種雜技表演。每逢夏季舉行水鞦韆表演時,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競相觀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兩艘雕畫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鞦韆架。表演時,船上鼓聲大作,船尾上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後表演者按次序登上鞦韆,奮力悠來蕩去。當鞦韆悠到和鞦韆架的橫樑相平之時,他們雙手脱繩,借鞦韆迴盪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斗,然後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勢各異,看上去驚險優美而又變化無窮。“水鞦韆”類似現代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唐宋之後,盪鞦韆習俗普及全國,盛況空前。

當然,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遊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裏,姑娘們身穿色調豔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的銅鈴,比賽選手蕩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噹悦耳的 *** ,驚險的擺盪,令人歎為觀止。

台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豔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説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除了最為常見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盪鞦韆遊藝,當地人稱“阿拉提巴坎謝里欽吉克”。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然後在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樑,離地大約3米,橫樑上懸掛6根“U”型的牛毛繩,構成鞦韆。玩時一男一女面對面,兩人皆雙 *** 錯蹬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背部靠在繩上,雙腳蹬動,越蕩越高。

青海土族盪鞦韆用的是輪子秋。土族稱輪子秋為“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子秋根據當地條件,就地取材製作。如拆下大板車柱輪,將車柱豎起,下輪壓重物固定重心;上輪綁一架梯,在梯兩端拴上等長皮繩(似鞦韆)即成,故謂之“輪子秋”。

*** 爾族玩的鞦韆更為奇特,叫“沙哈爾地”,意為“空中轉輪”,每逢春秋季節和舉辦婚禮時蕩玩。在場地上牢固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圓木作軸,軸頂裝一木輪,輪上裝兩根橫木,各拴上繩索,如鞦韆狀。豎軸底部另裝一根橫木,以繩與頂部木輪相連接。遊戲時,繩索鞦韆上各站一人,然後底部橫木兩邊,各有數人相向而立,雙方等速推動橫木,帶動頂部木輪旋轉。站在繩索上的遊戲者即隨着轉輪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轉速越快,遊戲者飛得越高。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流行有磨秋、風車鞦韆等鞦韆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轉磨秋在中間有一立柱,其頂有軸,上系四繩,繩末各有一環,由四人抱環旋躍為戲,狀如推磨,故曰轉磨秋。

磨擔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長1~2米,直徑約15釐米的硬木固定豎於場地上,頂端削細作軸;另選一根長約10米、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杆,中間鑿凹,橫置於立柱頂上,即搭成磨擔秋。木杆兩端騎坐對等人數,騎坐者用腳蹬地略跑數步後,即迅速騎上木杆或匍匐杆頭,木杆即磨一般旋轉,兩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擔時扁擔的上下起伏,故稱磨擔秋。隨着木杆的旋轉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腳蹬地,增加動力,使杆彈起,這樣,木杆兩端交替上下,旋轉不止。

磨擔秋以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的傣、景頗、苗、壯、哈尼、布依、仡佬族為盛,其中哈尼族最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農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舉行,稱“五月年”;六月份選其中間的3~5日舉行,稱“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節。“五月年”、“六月年”均為磨秋節。關於“五月年”的來歷,當地有一則傳説:遠古時,太陽、月亮出沒不定,危害莊稼,阿朗和阿昌兄妹倆決定要救助鄉鄰。他們砍來慄樹支起磨秋,磨秋飛轉,載他們飛上太陽和月亮。他們費盡心機説服它們有規律地晝夜出沒。理想實現了,兄妹倆卻分別被烤死、凍死在太陽和月亮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演變為節日。

風車鞦韆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鞦韆、紡車秋,因其形狀略似紡車,故名。風車鞦韆的結構比吊秋、磨秋都要複雜。在場地中立兩根約3米高的木柱,相距約3米,柱頂架一橫樑,橫樑套一寬約1米的木製十字形滾軸,如車輪狀。滾軸上有各長約2米的4對平行足,足端系短繩,繩端拴一木板,形如鞦韆。玩時,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滾軸轉動,上下升降。各人腳觸地時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鞦韆作圓形旋轉,轉速快時,如飛旋的大風車,煞是好看。在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鞦韆的每塊坐板上可坐兩人,4塊坐板坐8人,這樣的風車鞦韆叫做“八人秋”。風車鞦韆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為典型。僳僳族轉風車鞦韆的多為女子,節日裏,她們着盛裝前來比賽。比賽時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依次參賽。參賽者臉朝外坐在鞦韆板上,裁判一聲號令,鞦韆像紡車一樣開始轉動,越轉越快,這時場地上如同轉起一個繽紛的綵球。

1991年,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將盪鞦韆列為表演項目,後來吊秋又被列為比賽項目。

鞦韆這種有着幾千年歷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躍了人們的生活,也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藴涵豐富的標本。

TAG標籤:#由來 #鞦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