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廣西壯族有什麼風俗

廣西壯族有什麼風俗

知科普 人氣:9.46K

廣西壯族有什麼風俗

壯族是一個有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和風俗的民族。他們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傳統民居為木樓,生活以火塘為中心。壯族人民對待客人非常熱情好客,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壯族人尊老愛幼,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春節期間,壯族人民對吃特別講究,家家户户都會做很多的米飯,即“壓年飯”,象徵着富裕,也寓意來年五穀豐登。壯族的婚姻制度有自由戀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女子出嫁日要梳頭,唱哭嫁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人口算多的一個民族,南越原住民演變,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壯族地區石灰巖分佈很廣,是世界遊民的巖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裏有巖洞和地下河,於是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勝景色。那麼,壯族也是有非常多的風俗習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着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炮火”入洞房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説,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裏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着新娘跳到洞房裏。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您可能也喜歡: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解惑:回族人為什麼不吃豬肉?詳解:回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瞭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籤、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複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諮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壯族的特點和風俗

壯族的特點:姓氏以韋、黃、覃、莫、農、岑等為大姓,有許多鮮見的姓氏,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

壯族的風俗有:文化、藝術、居住、服飾、節日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説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幹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繡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

4、節日:壯年,多數壯家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户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后,按全寨的户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

用竹籤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户,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曆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壯族分佈

中國壯族在中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共有1420.71萬人(2000年),佔壯族總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於南寧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來賓市、貴港市等地。

另外,分佈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萬人(2000年),散居在雲南省其他地區的有12.9萬人(2000年);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有4.2萬人(2000年),另有4000餘人(2000年)居住在與連山毗鄰的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有1.6萬人(2000年);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有5000餘人(2000年)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孃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孃家。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鐘葬”等。

擴展資料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説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着純潔的愛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壯族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文化藝術

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説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歌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有古歌、酒歌、情歌、苦歌、讚歌、盤歌、孝歌、山歌等。歌謠格律形式,有短歌、勒腳歌、俳鑑和敍事長詩等。其韻律都是腰腳押韻、有別於漢族詩歌押韻,這是壯族詩歌特點。

所謂腰肢押韻,不管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都是第一句末字腳與第二句中間一字(也可前移)押韻,第二句末字第三句末字押韻,第三句末字與第四句中間字(也可前移)押韻。即“一句腳押二句腰,二三兩句腳押腳。三句腳押四句腰,腳腰押韻自相合”。

民間傳説故事,多兼有歌謠表述,增加其生動性。這種説誦唱相結合的文學形式,在整個壯族地區都很普遍。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傳説、歌謠、諺語等。

2、居住

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幹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

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繡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黔東南邊沿地區壯族久與侗、苗雜居,隨鄉同俗,男女衣着顏色尚青黑,類同當地民族。

4、喪葬

老人過世,剛落氣,墊以草蓆,將屍體停於火堂邊或門背後,立刻向舅家報喪。請魔公擇時後,再移到走廊間停放。再擇時,才抬下樓停樓梯腳邊。然後象徵性洗屍,整發和穿壽衣,即殮入棺。全家吃素,忌鹽,親屬子女帶孝包白紗帕。按死者生辰八字推算,擇定出殯安葬時間。

5、節日

壯鄉節日活動,多與文娛或宗教迷信活動結合。傳統節日有壯年、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

壯年,從江多數壯家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户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后,按全寨的户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用竹籤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户,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曆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除婦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參加祭祀儀式。從除夕到過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內和外人出進,初三以後至初十為節日娛樂活動期間。

牛神節,也叫四月八節,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飯,並以米飯喂牛,表示慰勞和尊重之意。六月十四,凡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必過六月十四為節日,這是除過年以外的第二大節日。

若是隻過春節,不過壯年,則以七月十四為中元節。是日,普遍殺鴨敬祖先,姑娘回孃家團聚,有的舉行賽馬或打鞦韆等活動。

擴展資料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倡議,批准,把“僮”改為“壯”。

壯族地區石灰巖分佈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巖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裏有巖洞和地下河。壯族地區氣候温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

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雲南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屬帶氣候,而壯族多居住在平壩的臨水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或三熟,適於種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稱之為“水户”。

其中廣南的八寶米尤為出名,曾為貢品。文山的“三七”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丘北辣子、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具名氣。 

壯族主食大米,善於製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飯、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節日佳點。花米飯是用各種顏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後便成。

壯粽的種類多,個頭大。一般每個1公斤左右,形似枕頭。祭把時,人們抬着大粽子游街。有一種用棕葉包制的粽子叫“馬腳杆”,是將糯米用草灰染成黑色,加上八角粉、臘肉等煮制。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葱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壯族還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

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參考資料: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壯族

TAG標籤:#廣西壯族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