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清明節 - 清明的來歷

清明節 - 清明的來歷

知科普 人氣:2.56W

清明的來歷 清明節

1.清明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名稱來源於其節氣時間,即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的起源還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説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為了救主公重耳,割下自己的肉燉湯餵給重耳,重耳感激涕零,發誓要報答介子推的大恩。很多年以後,重耳功成名就,想要報答介子推的功勞,但介子推已經歸隱山林。最終,重耳在介子推葬身火海的第二天,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紀念介子推的忠義之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清明節是古代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在中國的一些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下面來看看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1 相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互效仿,在這一天祭祖掃墓,久而久之,歷代沿襲下來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發展演變: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有着久遠的歷史,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後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 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 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 清明節都有什麼活動 1、禁火寒食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的話就是屬於寒食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了,寒食節也是屬於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於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2、祭祖掃墓 在平時生活中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掃墓活動,掃墓祭祖是屬於清明節期間不可以缺少的一項活動,因為清明節本身就是以紀念過世的親人而出現的一種傳統性節日,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進行祭祖掃墓活動肯定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平時生活中關於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的活動了,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3、踏青遊樂 在生活中清明節前後也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踏青遊樂,因為清明節前後的天氣都是屬於春天期間,春暖花開的時候,所以在清明節前後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約上三五好友來踏青遊玩,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着進行一些遊玩活動來幫助緩解一天的工作壓力。 4、折柳 在清明節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進行折柳,因為清明節時候進行折柳活動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起到辟邪的作用的,有一種説法在清明時候折柳置於自己家的門沿上或者是製成手環頭環置於頭上或者是手上佩戴都是有着很好的辟邪的作用的,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折柳的方式來慶祝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2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之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3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説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現,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 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清明節的來歷20字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擴展資料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1、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3、“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4、地球公轉一週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農曆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曆,它還結合了陰曆,即以月相29.5天為週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曆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佈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説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曆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複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説,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5、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稱掃墓節、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曆三月十五日。清明節作為一個祭祖、掃墓的節日,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文化和精神符號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二祭”。

清明節的來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國堯舜時期,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正式定下什麼叫“清明”,當時只是將春分後的15天稱作“白露”。白露時節秋風漸起、雨水逐漸增多,草木生長旺盛,天氣晴朗涼爽。這個時間是人們農忙之餘去祭祖掃墓的好時機。

慢慢地,“白露”逐漸演變成了“清明”,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到了唐代,清明已經成為了一個正式的節日,並且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唐玄宗曾頒佈詔書規定:每年三月初三為踏青節,三月初八為寒食節(又稱燒香節),三月十五為清明節,這些都是跟清明相關聯的習俗。

據説,在唐代有一個傳説:“開元年間有一位名叫張精彩的人,在其母親垂危時煉製特效靈丹救治母親。然而張精彩在其成功製藥後即因疲勞過度而離世。此事傳至當地民間便引發了一場哀悼行動。”後來這種哀悼行動逐漸演化為“踏青”、“掃墓”等活動,並與清明相結合。

因此,現在我們慶祝清明節除了紀念先祖外還包括掃墓、踏青等活動。

總體上可以看出來,在中華文化歷史上,“掃墓”、“祭掃”早已成為我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出對故人思念、緬懷和對生命和生命價值觀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TAG標籤:#清明節 #來歷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