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遙的筆順怎麼寫

遙的筆順怎麼寫

知科普 人氣:3.11W
1. 遙的筆順筆畫順序

遙的筆順是:撇、點、點、撇、撇、橫、橫、豎、豎折/豎彎、豎、點、橫折折撇、捺。

遙的筆順怎麼寫

筆順寫法如下圖所示:一、遙的釋義1、遙遠。2、姓。

二、説文解字遙,逍遙也。又,遠也。

從辵,䍃聲。 譯文:遙,逍遙。

又可解釋為,迢遠。字形採用“辵”作邊旁,採用“䍃”作聲旁。

三、組詞遙望、遙遠、逍遙、遙控、遙祝等。擴展資料:一、遙望 [ yáo wàng ] 往遠處望。

二、遙遠 [ yáo yuǎn ] 很遠。三、逍遙 [ xiāo yáo ] 沒有什麼約束,自由自在。

四、遙控 [ yáo kòng ] 1、通過通信線路操縱、控制一定距離以外的機器、儀器等。2、比喻利用通信設備等在一定距離以外指揮、控制。

五、遙祝 [ yáo zhù ] 向遠方祝福。

2. 草書的遙字怎麼寫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敍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亦自不識 張丞相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

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

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餘忘之。”

而張旭也被稱為“草聖”。 [編輯本段]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

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週、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

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裏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説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

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説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許慎在《敍》裏説“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被譽為草聖,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

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説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説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

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説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説。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説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

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

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説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説今草起於二王,是着眼於典型的形成。

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脱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 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敍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

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編輯本段] 衍生與發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書法家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脱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説,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

3. 遙字的草書怎麼寫

以下用圖片的形式,來展示草書的“遙”字應該怎麼寫。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

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擴展資料: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

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鈎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蜕變於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脱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

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鈎連,包括上下鈎連和左右鈎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鈎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

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TAG標籤:#筆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