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古詩詞怎麼寫

古詩詞怎麼寫

知科普 人氣:2.1W
1. 如何寫古詩

古詩做法: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

古詩詞怎麼寫

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説,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

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第十五類:平聲覃鹽鹹,上聲鹹儉豏,去聲勘豔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第一類:屋沃。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第八類:合葉洽。

二、分類 概述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 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裏,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敍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

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

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為主。

説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説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説:“李陵、蘇武,五言皆偽。”

又有説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時的民歌《長城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就是使用五言。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詩,一般認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詠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礎上每句增加一個字,在句子的節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拍羣。

由於不同節奏在詩中交錯運用,就使句式更富於變化,更具有音樂感。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

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

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正是因為《詩經》中有這麼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裏。

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為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為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餘上徵。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

《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作為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為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

可以説,《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

2. 古詩詞怎麼寫

七言絕句

絕句是近體詩的一類: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

詩例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這首詩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

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七言絕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詩例二:

《為女民兵題詞》 毛 澤 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注: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説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七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詩例三: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説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

從以上不難看出,寫古詩講究平仄。

簡單説,“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另外,古詩的朗朗上口,其重要原因就是押韻。

押韻,最常用的就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的後音是一樣的。

詩例四: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韻:

間,還,山都為後音“an”。

---------------------------------------------------------------------------------------------------------------------

另外,押韻還有一種不常用的第二、四句押韻:

詩例五: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平

押韻:

第一句最後一個字“斜”和第二句最後一個字“晚”亂了,

但第二句最後一個字“家”和第四句最後一個字“花”的後音都是“a”。

---------------------------------------------------------------------------------------------------------------------

知道這個規律,以後寫古詩就好多了啦!要不,寫出來的不成文不成詩。

3. 古詩詞怎麼寫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詩詞理解能力。平時要多看一些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

寫詩要注重平仄,押韻,對仗等。

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韻腳就是“光”、“霜”、“鄉”。絕句中的第三句最後一字必須是仄音的。

押韻是詩歌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上古的<<;詩經>>;、<<;楚辭>>;,到定型的唐詩,一直到今天的詩歌,都是要講押韻的。沒有和諧的音韻,吟詠起來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舊時韻書“平水韻”,但該詩韻有107個韻部,使用不易,因為分韻太窄;也可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8個韻部。

正格絕句,平起首句不入韻和仄起首句不入韻,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韻即可;別格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和仄起首句入韻,必須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以構成和諧而美妙的音樂性。

4. 怎麼寫古詩詞

一、用韻

古詩要求押韻。尤其是格律詩,對押韻有嚴格的要求。現在格律詩的用韻,有新韻、古韻之分。新韻即《中華新韻》。

由中華詩詞學會 2005年5月頒佈實行。古韻以《平水韻》為代表。平水韻是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在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由劉淵編著。當時全國各地,漢字讀音差別很大。用一部平水韻來統一標準、便於交流,非常必要。平水韻在古詩發展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其誕生至今已經七百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漢字的讀音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同韻的字,不再同韻如:家和斜。原來不同韻的字,變成同韻如:東和冬。古詩的押韻,目的就是為了讀起來上口。如果該押韻的字不同韻,就達不到押韻的目的。現在普通話已經在全國普及,所以用新韻寫詩已經是大勢所趨,新韻代替古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你想做古詩的研究專家,或是想對古詩進行深層次探討,學點古韻知識是必要的。如果你只是想學寫古詩,我看就沒必要去背那些枯燥無味的韻書。如果你已經掌握了平水韻,還願意用平水韻寫詩,也無可厚非。不過你應當明白,你面對的讀者,是十億説普通話的人。用新韻寫詩,只要你會説普通話,讀一讀就知道押不押韻。既快捷又方便,何樂而不為!至於個別遺老不認可新韻,只能付之一笑,不必多言。有人主張寫格律詩,還應該回到平水韻上去,不用平水韻,就不是格律詩。按此邏輯,漢字是不是也應該再用甲骨文?新生事物的出現,有人反對,不足為奇,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更不會倒轉。幾隻螳臂難以擋車。

二、平仄的應用

格律詩講究平仄,是為了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雖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運用中,並非鐵板一塊。一三五不論、先拗後救等都是對平仄的通融和放寬。這些在科舉考試中都允許的做法,在一些人眼裏仍是大逆不道,違反祖訓。舉着大棒,到處指責。我認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腳這樣的大錯,對一兩字的平仄進行調整,不會影響平仄的整體功能。古代名家名作,一兩字出律,也屢見不鮮。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嫗家》,其頸聯為“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其格律安排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對句第一字應平聲,現在用了仄聲“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須改為平聲,現在用了平聲字“明”,對句變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後至》中:“遠在劍南思洛陽”本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應平而用了仄聲,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現在補救,第五字應仄,改為平聲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展。任何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詩詞格律也不例外。墨守成規,甚至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行不通的。希望廣大古詩詞初學者、愛好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切莫被人誤導,誤入歧途。這樣既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也難有建樹和發展。

TAG標籤:#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