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綜合知識>泡茶背景

泡茶背景

知科普 人氣:8.45K

泡茶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中國以及東亞國家已經流傳了數千年。茶文化被賦予了眾多的寓意和象徵,代表了學識、品位、修養、禮儀等等,同時也被用來表現交際、娛樂、思考和放鬆。除了茶本身的種類和種植之外,泡茶的方式和儀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功夫茶泡法、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喝茶賞花、聚會助興等等,都是不同的茶文化表現形式。泡茶也被視為一種小休閒,其獨特的氣息和味道會引導人們靜下心來,迴歸內心,享受茶香所帶來的寧靜和平和。

泡茶背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愛喝茶的人,一般都會有自然高雅的品味,他們在意的其實不是茶的好壞,而且喝茶的環境。如此文雅之地一般會有書法字畫的點綴。那麼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1

茶室掛畫,也稱為掛軸,這是茶室佈置時很重要的內容,茶室中一般只掛一幅。

我國自古就有“坐卧高堂,而盡泉壑”之説,在茶室張掛字畫的風格、技法、內容是表現主人胸懷和素養的一種方式。

茶室之美,在於簡樸,在於素雅,張掛的字畫宜少不宜多,應重點突出。如果茶室不是很大,一幅精心挑選的主題字畫就足夠了。

茶室所掛的字畫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相對穩定、長久張掛的,這類書畫的內容主要根據茶室的名稱、風格及主人的興趣愛好而定。比如有什麼比較喜歡的字帖或者書法畫家,這些都可以。

另一類是為了突出茶席主題而專門張掛的,可以根據茶席主題的需要而不斷變換。這一類,在日本茶道當中最為常見。

茶掛主要就是用來表明主人的志趣,彰顯茶室的風格或茶席的主題。當然,如果沒有特別的寓意,也大可不必為了寓意而想破腦殼,可以掛上一副“喫茶去”等字畫書法就足夠啦。

字畫位置的選擇

主題書畫的位置宜選在一進門時目光的第一個落點或主牆面,也可選在泡茶台的前上方,主賓坐席的正上方等明顯之處。

字畫位置的採光

掛畫時應注意採光,特別是繪畫作品,在繪畫時光源常來自左上方,在向陽的居室繪畫作品宜張掛在與窗户成直角的牆壁上,通常能得到最佳的觀賞效果。如果自然採光的效果不理想,應配置燈具補光。

掛字畫的高度

張掛字畫是供人欣賞的,為了便於欣賞,畫面中心以離地2米為宜。字體小或工筆畫可適當低一些。若是畫框,與背後牆面成15—30度角為宜。

字畫內容-簡素美

茶室之美,美在簡素,美在高雅,張掛的字畫宜少不宜多,應重點突出。當茶室不是很大時,一幅精心挑選的主題字畫,再配一兩幅陪襯就足夠了。

字畫要與茶室整體協調

字畫的色彩要與室內的裝修和陳設相協調,畫面的內容也要儘可能精煉簡素。主題字畫與陪襯點綴的字畫,無論是內容還是裝裱形式都要求能相得益彰。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2

想象一下,寬暢的茶室內,佈滿了古色古香的桌椅,茶案上茶香裊裊縈繞在茶室內,牆壁上,有幾幅書法字畫的點綴,給整個環境增添了靜怡之氣,彷彿一切的煩惱、一切的世俗都離自己遠去,留下的是自己內心的寧靜和舒適。

1、茶室字畫——春夏秋冬四條屏(春風賀喜,夏木滴翠,秋色清華,冬雪祥瑞)

《春夏秋冬》四條屏,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美,“春風賀喜,夏木滴翠,秋色清華,冬雪祥瑞”劉輝老師的《春夏秋冬》國畫四條屏將一年四季之美景收納其中,通過四幅意境高遠空靈的山水錶達,給人極佳的藝術享受。在茶室內掛上此幅佳作,領悟其中的山水奧妙。

2、茶室字畫——茶字書法(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千世界)

同樣一杯茶,教授品味出的是富有哲理的人生,畫家品味出的是富有色彩的人生,音樂家品味出的是富有節奏的人生,詩人品味出的是富有韻律的人生,醫生品味出的是富有健康的人生,我品味出的是富有價值的人生。

一杯茶看似簡單,要想品出真味需花一些功夫,靜靜地品茶,悠然地品茶,唯有茶沁入心脾,唯有安寧的清爽,失落的記憶才能慢慢拾起,才能品出人生五味、酸甜苦辣。一幅王國強先生的《茶》字書法,掛在茶室內,太有品味了。

3、茶室字畫——室雅蘭香(滿室蘭香添雅韻 ,無邊春色聚華堂)

行書在眾多字體中作為裝飾其實是效果較好的一種,除去自帶的文化氣息之外,行書作品更多了一分藝術性在裏面,楊少英老師室雅蘭香書法,線條流暢,筆法蒼勁有力,掛在客廳、茶室等場合,是非常能彰顯主人的高雅品位與文化氣質的。

飲茶者多為雅士,文雅之人自然少不了書畫的相伴,閒時邀三五好友品茶,或自己在茶室內靜靜心,都是不錯的。

茶桌背景適合掛字畫嗎3

茶室掛什麼字畫比較好?

清水河四尺對開豎幅行書書法《東風夜雨花千樹》

書房茶樓書法字畫“東風夜雨花千樹”,此句書詞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嘯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描寫的是元宵節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現在可以引申為各種形勢一片大好之意。此幅佳作在水墨渲染的'宣紙上採用水印似的水筆而書寫出來的。這幅佳作適合掛在古香古色的茶館等古意盎然的地方,送給朋友也相當不錯。

客廳掛畫 孔德文新品書法《惠風和暢》

孔德文書法《惠風和暢》筆墨濃淡皴擦,新穎不落俗套,用筆沉穩自如,細細品之,讓人似乎真的能看到並感受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此幅作品掛在家中客廳相當不錯,會讓客人感受春風般的舒適感,甚至會有種“賓至如歸”之感。當然將其掛在公司的會客廳、酒店大廳、茶樓、飯店等場合也非常適宜。

名人名言 郭勇四字書法《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中的關鍵詞“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是天地萬物遵循的自然法則,“幾於道”的“幾”是“非常接近、達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達到、符合自然法則”。

而“幾於道”又與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後呼應。整句話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此幅作品掛在茶室修身養性也是極好的。

茶的空間,寬闊也好,狹小也罷,都不是問題。你心中的茶室是靜的,是安寧的,才能品出茶的至真滋味。世間事總有變化,粗茶也好,淡飯也罷,給自己一個靜和的茶空間,平靜今生歲月。

中國茶文化的背景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下面是答.案.網 Z q .N F.Com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文化背景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當時茶葉被當作一種草藥使用;而茶葉正式被作為飲品大約在公元前59年。到唐代,飲茶已經變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陸羽(公元733-840年)被譽為“中國茶聖”,其著作《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和飲茶的著作,對茶葉起源和歷史、茶葉生長和加工過程、飲茶方法、茶藝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對當時和後代具有深遠影響。在唐代以前,中國茶葉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印度和中亞地區,成為世界上主要茶葉出口國;到了17世紀,中國茶葉第一次被出口到歐洲。伴隨着茶葉貿易的繁榮發展,中國茶葉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融合了社會、歷史、宗教、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美術、食品、烹飪等各個方面。wang(2001)則認為中國茶文化是“可見的藝術和不可見的道”相結合的產物,而“道”的內涵卻非常豐富,自然法則是其主要內涵之一。從哲學視角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響。“和諧”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強調“以茶會友”和“以茶交友”,主張通過以飲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和諧”思想的體現;而茶藝表現過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温不高不低,則正是“中庸”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茶葉的種植、採摘和後期加工均具有嚴格的時間和季節,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佛家思想強調“無慾”和“自省”,而中國茶藝則強調通過飲茶達到放鬆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國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對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謂良多,包括顏色、香味、形狀、口感、茶具、水、時間、温度等。茶聖陸羽認為泡茶的水最好來自於山泉,其次為河水,再次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則是來自宜興的紫砂茶壺,不僅能夠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芳香。

英國茶文化

茶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世紀早期引入歐洲;到17世紀中葉,茶葉被出口到英國;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出現在1658年;到18世紀時,茶葉已經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品;到了19世紀,喝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綠茶是中國最初向歐洲出口的茶葉種類,但由於綠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容易保存的發酵型紅茶逐漸成為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茶葉種類,並流行至今。在英國茶文化中,下午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根據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國上層社會,因飲用時間在下午和傍晚之間而得名。在英國,下午茶有時也被稱為“低茶”(lowtea)。因為飲茶時經常坐在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飲茶同時配有面包、黃油等點心,且與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飲用。而與“低茶”相對應,英國茶文化中還有“高茶”(hightea)的説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於英國上流社會的同時,另一種飲茶形式“高茶”逐漸在英國普通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普通工薪階層會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在兩餐之間需要更多的食物補給。在“高茶”中人們擺脱了高雅卻略顯束縛的低矮茶椅,把更為豐富的食物擺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飲茶時食用肉類、土豆、奶酪、麪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於一頓正餐。隨着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流行開來,茶會逐漸成為了英國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與此同時,與茶有關的詩歌、小説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漸出現。早在18世紀,英國鄉村就逐漸開闢了各式茶園,在每週六與週日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聚在一起飲茶跳舞。這種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戰前期,現在茶舞依然作為一種英國傳統舞蹈而流傳。從19世紀起,茶館就逐漸在英國流行,一度成為英國女性最熱衷的社交場所。現今的茶館業依然火熱,當然更多是因為它能夠為人們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飲,同時又保留了一種英國傳統茶文化的氛圍。

美國茶文化

根據yang(2007)的研究,茶葉第一次進入北美是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但由於此後英國控制了北美茶葉貿易,從中國出口到北美的茶葉並不多。而英國統治者又不斷提升茶葉關税,最終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使茶葉為美國曆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美國後,自1784年起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美國人最早的飲茶習慣主要由來自歐洲的移民引入,在茶葉由北向南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北美南部地區乾燥炎熱,飲茶方式由以前的熱飲變成了冷飲,由單一茶飲變成了與檸檬、糖等混合的茶飲,並逐漸被多數美國人所接受。如今,冰檸檬茶可謂是美國南方茶飲的代表,並逐漸通過罐裝、軟包裝等形式向全世界範圍傳播,逐漸被亞洲市場所接受,這是茶文化由西向東的逆向傳播。美國茶文化的另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袋泡茶包的發明。20世紀初,紐約茶商sullivan將茶葉裝入絲織的小麻袋中作為樣品送給客户。但客户在泡茶時卻誤將整個茶包放入杯中,這個偶然的誤會卻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優勢顯現出來,使之逐漸在美國廣泛流行起來,並在其他國家得以推廣。

茶文化的基本概況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製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裏,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脱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表格中茶色是什麼顏色

EXCEL中茶色背景

類似淺綠色。茶色就是泡茶後的水呈現的顏色。剛泡出來的茶有點淺綠色,過一段時間後會因為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漸漸變成棕

設置頁面背景顏色方法如下:

1、 打開需要設置背景顏色的word文檔,打開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在工具欄有一個“格式”選項,單擊該選項,會看到該選項還會下分子選項。

2、在選項裏,將鼠標移到“背景”又會下拉選項,選擇茶色,即可。

茶道背景的視頻是什麼

  茶道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背景的視頻,一起來看看。

  茶道背景的視頻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發展簡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 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不過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説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説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説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茶道的歷史和怎樣傳承做法?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説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5、茶道的發展

唐代: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民間和宮廷的共同參與,使唐代茶文化掀起了一個高峯。

陸羽《茶經》中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飲茶的意思,可以照見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除了“兩都並荊渝”之間以外,飲茶之風也是同樣盛行,這種情況以《封氏聞見錄》中記載的最為典型,“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茶葉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茶飲和宮廷茶飲之外,還有一個僧侶圈。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陸羽的師友,如智積,懷海和尚,靈一和尚,及皎然、齊己等。是陸羽的茶藝老師,由於陸羽的烹茶技術提快,烹出的茶湯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積和尚到了非陸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這也説陸羽從智積和尚的高超烹茶藝術中得到了精髓並有了新的發展。

茶與佛教的緣份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份聯繫得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飲之間的特殊關係。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參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在唐詩中,有關茶葉的作品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皎然的《訪陸處士羽》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飲茶、茶具、採茶、製茶等各個方面。

唐代文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同時,這些文化藝術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後陸羽撰寫的《茶經》三卷,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它標誌着茶學系統的確立,在推動茶飲繼續擴大的同時,也開創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

自《茶經》後,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現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茶訣》三卷,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温庭筠《採茶錄》一卷,佚名《茶苑雜錄》一卷,裴汶《茶述》、温從雲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陸羽著《茶經》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陸羽是中國的“茶聖”。《茶經》是中國茶葉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建立了茶學的基本框架結構,直接促進了茶葉生產和飲用的快速發展。

飲茶習俗,走過了數千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在唐代由混沌走向了文明,唐代的茶書編撰,從草創走向哲理,奏響了茶文化歷史上優美的序曲。

宋代: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闢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繡茶”。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繡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宋代民間飲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南宋建都臨安之時,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為中心的茶館文化嶄露頭角。現在的茶館在南宋時被稱為茶肆。據吳自牧《夢粱錄》卷16中記載,臨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調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佈置,茶肆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饊子、葱茶......,到晚上,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遊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後也還有人來提瓶賣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顧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當時稱此為“掛牌兒”。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的“專是五好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會人會聚行老”,時稱“市買”。再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蹴球茶坊”、“蔣檢閲茶肆”等。還有一種稱為“花茶坊”的茶樓,樓上專門安置妓女誘客,這些茶肆名為茶坊,實為場所。

"繡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祕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説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繡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繡茶,不過悦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另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是先觀賞,後品嚐。“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鬆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繡茶”和“漏影春”是以幹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着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鬥”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如果説“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裏,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宋代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元朝: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高氣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茶藝漸漸返樸歸真。

南宋時期,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繼續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的北方金人統治區域中,卻相對冷落。

元代統治者雖非漢族,在統一過程中也有不少傷農行為,但於此同時也推行過一些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編印《農桑輯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別二部書《農書》和《農桑撮要》中,把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作為重要內容來介紹。這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茶業還是支持和倡導的。

元代茶飲中,除了民間的散茶繼續發展,貢茶仍然延用團餅之外,在烹煮和調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產生,這是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葉飲用時,特別是在朝廷的日常飲用中,茶葉添加輔料,似乎已經相當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集中地記述了當時的各種茶飲。

與加料茶飲相比,漢族文人們的清飲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飲茶方式上他們也與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仍然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鍾情於古鼎清泉,鍾情於幽雅的環境。

如趙孟頫雖仕官元朝,但他畫的《鬥茶圖》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時的景象。他的許多詩句也毫無“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萬籟寂無聞,曉看平階展素菌。茗碗縱寒終有韻,梅花雖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們,特別是由宋入元的漢族文人,在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貢獻。追求清飲,不僅是漢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當熱衷於此道,特別是耶律楚材,他有詩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飲茶審美觀:“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朝: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代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明代興起的飲茶沖泡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説,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用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淪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樸、自然、温厚、閒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的藝術。因而説,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隨着封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也較明代有顯著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貿易相當發達,飲茶之風進一步從文人雅士、人墨客所創造的小圈子裏走出來了,真正踏進尋常巷陌,走入了千家萬户。

清代以來,茶書的編撰並沒有隨着茶業的發展而進一步創新,而品飲技術和茶館文化卻深入民間。

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甕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

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

聽書場所。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

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綠色茶園背景的茶文化PPT模板誰有?

這是一套綠色茶園背景的茶文化PPT模板,使用了茶山曲線構建框架,用茶園、茶藝的圖片進行填充。與茶文化主題非常貼切。

PPT模板內容頁面,使用了各種茶藝圖片:泡茶圖片、喝茶圖片作為幻燈片背景圖片。

本模板來自辦公資源網,適合用於製作中國茶文化介紹PPT,茶葉產品發佈會PowerPoint等。

泡茶法的知識有哪些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

十七世紀後期,清人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法。傳統泡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沖泡步驟: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倒茶: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茶桌、茶台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傢俱之一,現在很多愛好品茶的人都會在這後面掛一副畫作,用來提升自己的品格,下面就為大家分享茶桌背景畫怎麼掛。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1

1、掛在牆上

單幅畫可放在距離地面1.4~1.5米的地方,也就是成年人站立時的平視高度。多幅不同尺寸裝飾畫往往是讓他們的中心點在同一條線上,最好不要上對齊或者下對齊的掛法,如果畫的內容都是比較飽滿的話,這樣的掛法略顯生硬。兩幅相同尺寸的畫要麼是橫向對齊,要麼是縱向對齊。整面牆的擺放是將裝飾畫都是相同尺寸和形狀,有組織地排列。

2、靠立在牆邊

靠立放置的重點,一般都會選擇大尺寸的裝飾畫,能有一個大件傢俱與之呼應,就是擺放位置稍微錯位一點點。不同於掛在牆上那種可以創造“留白”的高級感,關鍵是靠立的裝飾畫這個時候像是變成一件“傢俱”而非僅僅停留在二維的平面裝飾上。一般選擇放置位置是沙發邊,椅子邊等,高度要有所差異。

3、當作擺件擺放在隔板或者邊櫃上

這種方法是將裝飾畫當做擺件,對隔板或邊櫃等傢俱起點綴作用,適合單幅裝飾畫。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2

茶室掛畫,也稱為掛軸,這是茶室佈置時很重要的內容,茶室中一般只掛一幅(也有多幅的,只要整體協調美觀就好)。一般掛畫不在於多豐富,在於能突顯主人的品味,以及他想表達的思想,所以,一般的茶室掛畫都主張素雅,樸素而不簡單,也許是一副簡單的畫,也許是一副字。

宋代,文人士大夫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收藏曆朝歷代的名家字畫,這些士大夫的廳堂房閣,都掛着名家書畫;每次遇到雅集、文會、博古的時候,就會展掛出自己平時收藏的最得意名畫,供文友交流鑑賞。這個過程,就叫做“掛畫”。

在宋朝,藝術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在美學方向上同樣有了很大轉變,相比前代如漢唐對興象和意境的追求,宋代美學更為崇尚韻味之道,最大的特點就是所需所求由“境生於象”到“味歸於淡”的變化,同時對生活中的休閒趣味和心靈滿足尤為關注。

宋代都城的飯館、茶樓、酒莊,都有掛畫的風尚,從北宋汴京直到南宋臨安,掛畫風潮上到官方下到民間,數百年來從未間斷。掛畫也不只是有錢人家的閒情逸致,市井人家也流行掛畫。

茶室所掛的字畫可分為兩大類

“掛畫”,又稱掛軸,由天杆、地杆、軸頭、天頭、地頭、邊、驚燕帶、畫心及背面的背紙組成。形式有單條、中堂、屏條、對聯、橫披、扇面等。

一類是相對穩定、長久張掛的,這類書畫的內容主要根據茶室的名稱、風格及主人的興趣愛好而定。比如有什麼比較喜歡的字帖或者書法畫家,這些都可以。

另一類是為了突出茶席主題而專門張掛的,可以根據茶席主題的需要而不斷變換。這一類,在日本茶道當中最為常見。茶掛主要就是用來表明主人的志趣,彰顯茶室的風格或茶席的主題。當然,如果沒有特別的寓意,也大可不必為了寓意而想破腦殼,可以掛上一副“喫茶去”等字畫書法就足夠啦。

在茶室張掛字畫的風格、技法、內容是表現主人胸懷和素養的一種方式,所以很受重視。

一、注意位置的選擇。

主題書法的位置宜選在一進門時目光的第一個落點或者主牆面上,也可以選在泡茶台的前上方,或者主賓座席的正上方等明顯之處。

二、注意採光。

掛畫時應注意採光,特別是繪畫作品,在向陽居室,花卉作品宜張掛在於窗户成直角的牆壁上,通常能得到最佳的觀賞效果。

三、注意掛字畫的高度。

張掛字畫是供人欣賞的,為了便於欣賞,畫面中以離地2米為宜。字體小或者工筆畫可以適當的低一些。若是畫框,與背後牆面成15度到30度角為宜。

四、注意簡素美。

茶室之美,美在簡素,美在高雅,張掛的字畫宜少不宜多,應重點突出。當茶室不是很大時,一副精心挑選的主題字畫,再配一兩幅陪襯就足夠了。

五、字畫的色彩。

字畫的色彩要與室內的裝修和陳設相協調。筒式畫面的內容也要儘可能精煉簡素。此外,主題字畫與陪襯點綴的字畫,無論是 內同還是裝裱形式都要求能相得益彰。

選擇合適的掛畫,講風水的人就尤為在意關注了,營造一種令人愉悦的空間,寓意着人財兩旺,順風順水的人生大局野野生大家力求的,所以關於掛畫的更多深層涵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挖掘哦。

日本的茶掛被作為藝術品擺放在壁龕之中。其雖名“茶掛”,卻不僅限於茶道之中,而是一種集中了文學、禪宗、書道、茶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審美訴求。

比我們中國的掛畫就要精簡很多,我們中國還有中堂畫,還有對聯的呀,甚至是一個茶空間多幅相呼應的呀,茶室主人可能未必精通書畫,但隨心抒懷,直達胸臆,信手揮毫,把自己的志趣喜好坦然展示出來,這樣更加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

茶桌背景畫怎麼掛3

怎樣正確擺掛家居字畫

一是要選擇適當的位置

字畫要掛在引人注目的牆面開闊處如迎門的主牆面、茶几、沙發、寫字枱以及牀頭上方的牆壁、牀邊等外。而房間的角落,衣櫃邊的陰影處就不宜掛字畫。

二是注意採光

特別是繪畫,因為每幅畫都有明暗之分,繪畫的光源能常採取左上方。向陽的居室,圖畫應掛在室內與窗户成90°角的右側牆壁上。這樣, 窗外的自然光源與畫面上的光源方向相互呼應,容易和諧統一。

三是注意掛字畫的高度

為便於欣賞,高度應以字畫的中心在人直立平行線偏高位置,一般距地面兩米左右為宜,不要過高或過低,也不要高低參差交錯。

四是所掛字畫的數量不宜多

居室字畫數量太多,會使人眼花繚亂。一兩幅經過精心挑選的作品,完全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是字畫的色調要儘量與室內的陳設相一致

字畫的內容應該精煉簡潔,具有現代裝飾趣味。用色彩豔麗的油畫、水粉畫,水彩畫較為合適。擺有老式傢俱的房間,所掛的畫應該具有地方風貌和民族特點,如採用渾厚古樸的國畫、年畫、詩畫、潑墨草書來裝飾,就會即有對比,又和諧統一。

介紹一下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的過程。

【基本茶類】

綠茶(不發酵);

白茶、黃茶(輕微發酵);

烏龍茶(青茶,輕中度發酵);

紅茶(完全發酵);

黑茶(完全發酵,後發酵).

【加工茶類】

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茶飲料。

一、茶樹的學名:

茶是一種多年生、木本、常綠植物,在植物學分類上屬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與庭園種植的茶花同屬不同種。

二、茶樹的種類:

茶樹有灌木、小喬木和喬木之分。栽培茶樹多為灌木類,主要枝條都由根頸處分出,無明顯的主幹,樹高1~3米。喬木茶樹,有明顯的主幹,分枝部位高,樹勢高大,達數米至十多米,我國雲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大茶樹都屬此類。小喬木茶樹介於兩者之間,分枝部位較高,有明顯主幹,樹勢較高,在我國福建、廣東較多。

三、茶的化學成分:

茶多酚、咖啡鹼和茶氨酸通常作為鑑定真假茶的成分指標。

西自自治區的察隅,東至台灣省東海岸,

南起海南省榆林和三亞,北到山東省榮成。

一、江北茶區茶樹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幾乎都生產綠茶。

二、江南茶區是中國最主要茶區,佔總產量的2/3,品種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也有小喬木。

三、西南地區包括雲貴川重慶和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

四、華南茶區積温最高,最適宜茶樹生長。

一、抗氧化、抗衰老(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及各種維生素)

二、抗癌

三、增強免疫功能

四、調節血脂、血糖、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五、抗輻射,癌症患者因採用放射治療而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症,如食慾不振、噁心、腹瀉等,遵醫囑飲茶後,有90%的患者放射病症狀明顯減輕。

六、抑制有害微生物,EGCG對流感病毒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七、抗齲齒

八、美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泡茶區背景牆

你想知道什麼

TAG標籤:#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