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學習教育>李時珍的簡介 - 李時珍的資料

李時珍的簡介 - 李時珍的資料

知科普 人氣:1.96W

李時珍的資料 李時珍的簡介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

隨父學醫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為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彙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行醫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閲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着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着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説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説它像萆薢,有的説它像拔葜,有的又説它像貫眾,説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8]  。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李時珍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到今天為止,蘄州一帶的中醫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許多人常把墳頭的青草帶回家以消災滅病。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對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這位科學巨人,1954年,將其墳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蘄春縣人民政府對墓地進行了修繕,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的題詞。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時珍墓,並初具陵園規模。

1980年,在陵園內正式建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佔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着鄧小平同志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展品主要有歷史文物、文獻、藥物標本、圖表、照片、畫像、雕塑等1000餘件,形象系統地介紹了李時珍的生平和《本草綱目》的偉大成就。藏品中有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綱目》自明清以來的各種版本彌足珍貴。建館20多年來,紀念館已累計接待中外賓客300多萬人次,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巨大貢獻和偉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西醫學史和科學文化史上的地位,李時珍也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懷念。1983年,李時珍的塑像在湖南長沙落成,系由恢復高考後湖南醫學院(湘雅醫學院)的首屆畢業生捐給母校,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親自創作設計,湘雅醫學院老校長、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張孝騫親筆題詞:“精研醫學,勤學先賢,為民服務,又紅又專”。湖南塑像位於中南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大院內,毗鄰美麗的湘雅醫學院近代建築羣。

《本草綱目》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着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古稱攝山,今棲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閲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説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敍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總之,李時珍採用以綱挈目的方法,將《本草經》以下歷代本草的各種藥物資料,重新進行剖析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鉅著體例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面有要”。

雖然《本草綱目》是一部藥物學專著,但它同時還記載了與臨牀關係十分密切的許多內容。原書第三、第四卷為“百病主治藥”,記有113種病症的主治藥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內傷雜病中,就包括有專門治療傷寒熱病、咳嗽、喘逆類的藥物,第四卷則主要為五官、外、婦、兒科諸病。原書中明確提出能治療瘟疫的藥物有:升麻、艾葉、臘雪、丹砂、陽起石、火藥、大青、麻黃、威靈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筍、梨、鬆、豬苓、竹、石燕、犀、桃蠹蟲等20餘種。

此外,《本草綱目》中收載各類附方11096首,涉及臨牀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範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科,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藥物附方中出現,舉例如下: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幹),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卧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因此,《本草綱目》在臨牀治療方面亦有伋高的參考價值。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後,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後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李時珍即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學的長廊上。不僅對中醫藥學具有極大貢獻,而且對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受益於《本草綱目》,稱它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藥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1505年)的《本草品彙精要》,一是世紀末(1595年)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本草綱目》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明李時珍著。

五十二卷。書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

全書共分為十六部、六十類。

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藥方一萬一千九十張。

對每種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敍述產地、形態、栽培及採集方法等;“辯疑”、“正誤”考訂藥物品種真偽和糾正歷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修治”説明炮炙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的性味與功用;“附方”蒐集古代醫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共一萬一千餘首。

並附有一千一百餘幅藥物形態圖。內容極為豐富,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經驗,是中國藥物學、植物學等的寶貴遺產,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起着重大作用。

刊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復刻甚多,並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流傳,為世界藥物學者、植物學者所重視。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43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擷取明以前脈學之精華,載有二十七種脈,書中對於其中同類異脈的鑑別要點及脈象主病,均編成歌訣.便於記誦。本書説理透徹,形象生動,易學易記,適合中醫基層醫務工作者和脈學愛好者閲讀參考。

該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牀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鑑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

《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牀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實為中醫典墳之作,是李時珍對中醫學的巨大貢獻。

TAG標籤:#李時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