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學習教育>王獻之的資料簡介

王獻之的資料簡介

知科普 人氣:2.34W

王獻之的資料簡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放達不羈,雖終日在家閒居,但形貌舉止並不顯得懶散,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他曾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只隨便説了幾句問候寒温的話。離開謝家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説:“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回説:“大凡傑出者少言寡語,因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後娶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

王獻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祕書郎,後轉任府丞。被挑選為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的駙馬,屢辭不得,遂與郗道茂離婚。謝安十分敬愛王獻之,請他擔任自己的長史。

太元五年(380年),謝安因功進拜衞將軍,王獻之仍擔任其長史。不久,授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入朝擔任中書令。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後,有關他的封贈禮儀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見,只有王獻之、徐邈共贊謝安對朝廷有忠心與他所建立的功勛。王獻之還上書極力陳述謝安的功績,晉孝武帝於是以隆重的禮儀封贈謝安。 

王獻之因長期服散致疾,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導致落下後遺症,最終於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王獻之之女王神愛(即晉安帝安僖皇后)被立為皇后,安帝便追贈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書法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説:“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裏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侷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羣體中的一位鉅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樣?”王獻之道:“當然不同,各有所長。”謝安道:“旁人評價不是這樣。”王獻之道:“旁人哪裏知道?”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桓玄很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着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由晉末至樑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説:“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樑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並評其真書第四、行書第二、章草第一、草書第三,與其飛白書都為神品,他的八分書則被列為能品。庾肩吾《書品》將王獻之的書法定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書考》中則將其書法列為上品。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着一些真跡刻本。

繪畫

王獻之擅長繪畫,曾應桓温之邀將扇上墨跡改畫成黑馬母牛。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TAG標籤:#王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