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學習教育>柴靜的書《看見》讀後感

柴靜的書《看見》讀後感

知科普 人氣:6.56K

柴靜《看見》讀後感優秀作文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這本書講了哪些內容,第二個就是要描寫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哪些知識,第三個要描寫這本書藴含了哪些道理。

《看見》讀後感範文一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們出發。”——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裏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為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説,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柴靜的書《看見》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範文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很多的書,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那本《看見》。

《看見》這本書,是著名的記者——柴靜所寫,這位記者大家應該十分了解,因為去年上半年柴靜拍過一部新聞紀錄片《穹頂之下》,使這位沉默已久的記者又一次走進公眾的視野。

柴靜是山西臨汾人,曾在湖南衞視做過《新青年》的主持人,因資深新聞人——陳虻的邀請,進入央視新聞評論部,一開始在東方之子(今東方時空)作為白巖鬆的搭檔,後進入時空連線欄目當主持,最後調入新聞調查節目組,由非典的採訪而出名。

在《看見》這本書中柴以傳記的方式詳細地寫出了她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女蜕變成如今的家喻户曉的央視主持。整本書寫出了所有當時她的心情,體會和感受,用十分客觀的角度寫出了那些她所遇見和接觸的新聞現場,和她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事和物。用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角度為我們展示了這個社會的善與醜、美與惡。

以第二章講述非典的採訪故事為例,當時她已成為新聞調查欄目組的主持,所以她要親自進入新聞現場調查,但當時非典肆虐,進入病房是十分危險的,柴用樸實的語言將自己當時對新聞的渴望寫得淋漓盡致:

每天早上醒來,我閉着眼從枕頭邊摸到體温計,往腋下一放,再半睡半醒五分鐘。反正發燒去醫院,不發燒也去。有一天,我覺得鼻子裏的氣是燙的,熱流直躥到腦門上,覺得肯定是感染了。閉着眼睛想,怎麼搞個DV進病房之類的,不能白死,睜開眼睛一看,才三十六度五。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寫作手筆是十分之樸素的,整本書沒有一個多餘的字但寫得十分之精彩,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寫得優美至極,整本書書沒有人生大道理,但從幾乎每個文章都可以看出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道理。

這就是柴寫作的風格,每一章都能帶給我們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出柴?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她的思想,因此,柴也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世界百名思想者之一,這百名思想者中只有她一個華人,所以,她的思想是十分脱俗的。

這只是這本體現社會百態的書中的冰山一角,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一定要去讀一讀這本十分有趣而又充滿哲學的書——《看見》,希望大家能在這本書中獲取對我們有益的思想,做人的哲學!

《看見》讀後感範文三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她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採擷,慢慢成長。 “雙城的創傷”在別人眼裏是教育問題,她卻讀懂了孩子間複雜的情感和堅固的友誼。慢慢的,她由淺薄懵懂走向成熟穩重。人生就是一場蜕變,蠶蛾唯有歷經漫漫長夜,掙脱重重束縛,才能蜕變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謂堅守正義、捍衞法律權威的背後是兩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雖然柴靜的這些調查不是宏大的時政熱點,但卻點點滴滴激盪人心,充滿人情。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的述説,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畫面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正是他們情誼的深情吶喊。在《看見》裏,柴靜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

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看見》讀後感範文四

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知道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柴靜

十三年前,她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主持人,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衞視主持“新青年”,也用不着簽約,雖遠住北京,但每月坐火車高鐵去一次現場錄完音拿了現金就走人,過得好不自在。

十三年前,她還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姑娘,即使在梅地亞酒店和陳虻見了面也是翹着二郎腿眯着眼打量對方,“如果成名是一種心理承受的話,我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了”二十三四歲的她毫無顧忌脱口而出,對“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麼”這種問題淡淡的不屑。大概在她心裏覺得,自己早已閲盡千山。

進中央台,是二零零零年的事兒。走進新聞評論部,正東張西望好奇打量的她一眼便看到部門口的幾個大字:求實,公正,平等,前衞。那時的她對“前衞”這兩個出現在新聞評論部的字眼絲毫提不起興趣,也或許根本不理解,只是淡淡的留下了一個疑問,便頂着一頭剛理好的短髮化完粧坐進演播室,和幾個醫生、專家以及孕婦現場通話採訪“剖腹產”。到底還是閲歷不夠,當時的柴靜並沒有把電視當回事,編完稿子後讓同事幫忙剪片送審,自己“飛”到了西藏開心耍去了。絲毫不出預料,陳虻在開會時公開批評她這一期節目“問題和回答都沒有達到一定深度,只顧自己,知識層面找的不全”,縱使再怎麼改結尾也都已經無能為力了。

她在那樣一個時代,進入那樣一個地點,周圍是陳虻、崔永元、白巖鬆、敬一丹……地方台的文藝青年要在短期時間內改變成一個會思考、有眼光、有技術的主持人和記者,失敗就會來得像瀑布一樣猛烈而持續,沒完沒了。在毫無方向感、迷惘的沙漠裏行走,深一腳淺一腳,每一步踩下去都是無盡的散沙,永遠碰不到堅實的地方。

我估計那大概是她人生中最潰敗的一段日子,完全沒有方向,沒有自信,根本不知下一步該往哪裏走,每走一步都是錯。在多方的壓力下,她開始變得機械,熟練地在每天節目的結尾説:“讓我們期待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早日到來”,然後卸粧下班。在她自以為找到狀態找到方向不會再迷途的時候,便得意地尖鋭質問採訪對象或嘉賓。柴靜在她的書裏寫:“過了好幾年再看這期節目,提的問題還在其次,那個坐在台上、一頭短髮、雪青色套裝的主持人,臉上都是凌厲,眼內都是譏誚。我不是試圖去了解他們,而是已經下了一個判斷,滿滿騰騰都是殺氣。”

出於各種原因,新領導張潔讓她去了汶川地震的現場做直播記者。在哪裏兩次的直播都帶給了她刺激,有觀眾評論説她講的如此順滑流利,根本就沒有思考沒有情感,只是在講三個故事。雖説領導並沒有提到批評,但是同事和觀眾的反應還是帶給了她很大的震撼,她也不覺得理虧,反省了之後,第三次直播就好多了:不再做作、不再虛假、變得真實。

柴靜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記者的“見聞錄”,她在見聞的縫隙裏,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心事,過往,情感。看到一些我們平常不能對談的人與事,不稀奇。但自己把自己心扒開來,讓你觀窺,要很大的勇氣。

有些情感,像血肉已經長在了一起,她説老範、老郝,團隊裏的其他人,陳虻,等等。這些亦師亦友的夥伴,生在一起,長在一起,共同走過人生裏最難忘的這段路,腳印密密麻麻地迭在路途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陌生的人傳遞這些成長的記憶,是一種功德。像藥家鑫父親説的,有些事裏,有血的教訓。當然也有很多,不流血,但有痛,有淚,有苦難,有微小的歡樂雜陣其中。這一切,構成繁複的生命切面,有待我們去相遇,去看見。

在痛苦中看到歡樂,在亂象中看到本質,在醜陋中看到美麗,在絕望中看見希望,這是柴靜的《看見》。在尋常中看見歡樂,在平凡中看見幸福,在我們相處的點滴中看見希望與甜蜜,這是我們共同的《看見》!

《看見》讀後感範文五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認識柴靜的,只記得當時同學提起她,總會提起一本書,《看見》,還對這本書給予極高的評價。於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了《看見》,便拿起來細細閲讀。誰知,從此,就喜歡上柴靜這一個女人了。

柴靜,一個電視台主持人,主持《看見》這一個節目,雖是一個小小的女人,卻曾經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經歷過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了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她曾經故意在節目中反覆詢問王錫鋅關於公款消費的數字,她曾經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儘管如此,她仍堅持自己的初衷,堅持自己的做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次一次地去和不公平做抗爭。這樣的女人,值得別人喜歡,值得別人敬佩。

柴靜曾説,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看見》是柴靜首度出書講敍十年央視生涯,也是她個人成長的告白書,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試了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幸好到如今,她已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女主持人,這也算是上天對她的努力的一種獎賞。但柴靜卻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她在書中寫下了自己的經歷,寫下了自己的思考。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見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是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的讀懂中國,瞭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大事,學會應該如何面對。我們看到的他們,同時也是我們自己本身,同時也是我和你的故事。只不過,現在我們是旁觀者,並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誰能保證,我們不會發生那樣的故事呢?

在這本書裏,柴靜並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野心,她只是在其中選擇了留給她強烈印象的人,因為工作,柴靜剛好和這些人相遇,剛好得知她們的故事,剛好有所感觸,剛好借這個機會寫出來,剛好柴靜又是敢説敢言的人,一切都是剛剛好,所以,《看見》得以面世。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裏面沒有説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並不是評論,而是客觀地呈現新聞事件。柴靜一步一步地爬上事業的最頂峯,我們雖知成功的人,必然經歷了一番苦楚,但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瞭解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她們的成功,都是他們的光鮮,柴靜這十年裏遇到的挫折,苦難,感動,即使她一一道來,但其中的意味,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説,我理解你。看書的時候,我常常會看着看着就走神想起了自己,想起了這樣的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就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要常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不要在忙碌中,就丟掉了自己的初衷,丟掉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引誘我們的事情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掉進去,要學會跳出來,從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揭開,把自己最醜陋的呈現給別人。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痛,但是的確是在幫助你不斷進步的。

這個社會有點冰冷的,但柴靜的《看見》卻像一把火,燃燒了這個社會,燃燒了我們的心,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温暖。原來,電視上的理性,温情在現實中都是存在的,它並不是虛構的,而我們自己,亦可以創造出這種温暖,只要你願意。

TAG標籤:#柴靜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