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生活妙招>古代如何挑選衣服的材質

古代如何挑選衣服的材質

知科普 人氣:8.21K

古代如何挑選衣服的材質

1、紗是最早出現的絲織物品種之一。古代的紗根據其本身組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有均勻分佈的方孔,經緯密度很小的平紋薄形絲織物,唐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以兩根經線為一組(一地經,一絞經)起絞而成的,密度較小的織物。紗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後來花織逐漸增多,宋以後益為繁盛。由於紗薄而疏,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紗織物的名貴品種很多,如輕容紗、吳紗、三法紗、暗花紗等。宋代亳州所出輕容紗,在全國最為有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形容它“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一件表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重49克,用極細長絲織成的平紋素紗禪衣。此件薄若蟬翼的紗衣,織作之精細,令人驚歎,是古代紗織物中的珍品。

2、綢: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的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3、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紗是最早出現的絲織物品種之一。古代的紗根據其本身組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有均勻分佈的方孔,經緯密度很小的平紋薄形絲織物,唐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以兩根經線為一組(一地經,一絞經)起絞而成的,密度較小的織物。紗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後來花織逐漸增多,宋以後益為繁盛。由於紗薄而疏,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紗織物的名貴品種很多,如輕容紗、吳紗、三法紗、暗花紗等。宋代亳州所出輕容紗,在全國最為有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形容它“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一件表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重49克,用極細長絲織成的平紋素紗禪衣。此件薄若蟬翼的紗衣,織作之精細,令人驚歎,是古代紗織物中的珍品。

2、綢: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的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3、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人對衣服材料的選用上有什麼不同?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穿什麼衣服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有人穿粗糙布衣,有人穿鮮衣華服,從而形成了“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環。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人們的服裝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整體變化不只是體現在樣式上,也體現在材料上。那麼古代服飾材料有怎樣的變遷史?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用天然石塊捕擊野獸,所以冬天把所獲的獸皮用來掩蓋身體;夏季會裸身或用樹葉遮掩陽光,免受被曬。在這樣的情形下,這就出現了最原始的服裝雛形。這時候還是猿人時期,即茹毛飲血,食草木之實,衣禽獸之皮的時代。

經過衣禽獸之皮後,慢慢進入文明時期,在中國,在種植的農作物之中,糧食作物是我們種植業的一個基礎。在歷朝歷代的百姓生活中,在種植上除了有糧食外,還有種植用作衣着的原料。

這就需要用到纖維類的作物,在中國本土,在一開始,先民們發現麻類作物可以用來製作衣服,還發現桑蠶也可以用來製作衣服。對於這兩種纖維類作物,麻類作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所以一直得到廣泛的種植。

在中國歷史時期,麻類作物在很長時間內是中國廣大民眾所選擇的最重要的衣着的材料。也就有了把百姓稱之為布衣的説法,是麻布製成的衣料。而桑蠶製成的絲織品,由於昂貴,在社會上層使用。

經過麻類作物後,棉花就登場了。棉花傳入中國,大概在宋朝末年到元朝初期。本來棉花作物原產地在印度,進入中國之後,一路由南向北,大概在元朝時,已經進入了長江流域。那時候產量高,所以就納入到了賦税的徵收之中。

棉花進入中國後,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出現了,就是黃道婆。她在棉花種植中,做了什麼貢獻?就是棉花的棉絮裏有一個棉籽,黃道婆發明了工具把棉籽剝離。

黃道婆原本是當時的松江人,後來不堪婆家的,逃到了海南島。那時候的海南早就已經種植棉花,也發明了很多工具。黃道婆到這裏學會了各種加工工具,最後帶回到了江南一帶。這種技術和工具的傳播,使得棉花在加工過程中,在整個社會推廣起來。

棉花得到流傳後,直接替代了麻類作物。之後也從長江流域傳到了北方。到了19世紀晚期,西方的紡織機傳到中國,這屬於高速運轉的機器。但我們中國本土種植的棉花,棉絮比較短,不適合用這種高速運轉的機器。

為了方便,這時期棉花的品種又出現了一次替代。就是傳來了美洲棉,這種棉絮比較長,適應機器運轉。從那之後,從長江流域到北方,全面替代了原有的老品種。

從古至今,衣服的原料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升級,直到現在的多樣化原料的流行,相信我們的衣服原料還在不斷的更新迭代,畢竟,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

中國古代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什麼布料啊?

老百姓基本是麻。比如亞麻,黃麻,苧麻 富人基本是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古代服裝的面料

我來給你做個系統的分明,因為文獻太大就不加以解釋了:

由於中國古代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我這裏是以“通常情況下”(概括),來作為所區分的前提:

大官衣服料:絲綢、棉布、皮革、混紡。

微服出巡的時候布料(大官):棉布、絲綢、棉布、皮革、混紡、麻布。

普通老百姓衣服料:棉布、麻布、特殊區域也有穿皮革的。

附註:

大官禮儀儀式形場合的衣服料:以絲織衣料為主,並帶有特定的“款式”符號。

中國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亞麻,黃麻,苧麻

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漢族的傳統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裏,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脱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着。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傳統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製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裏、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誌。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誌。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繡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繡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髮多系獨辮。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繫繡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豔。腳履精製繡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着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釦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鈕釦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製,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繫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着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噹,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古代夏天會用什麼布料製衣服,還是名門望族用的

布料質地:綾羅綢緞。

綾:斜紋,疏鬆輕薄,多用於錦盒包裝,書畫裝裱。

羅:有橫羅,直羅,花羅,紗孔通風,透涼,穿着舒適,涼爽,是夏裝的上等衣料。

綢:色澤鮮豔,斜紋道清晰,手感平滑挺勁.主要用途是做高檔衣服的裏綢。基本上是中單(內衣)的布料。

緞:正面光滑,色彩極為華麗,反面無光,屬於高級絲綢面料,適用於高級禮服。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等.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

布料花紋:刺繡、織錦、緙絲、抽紗、花邊等等。

最好的應是緙絲!

因為不知道你要哪個朝代的。所以看看這個歷史沿革吧。http://ke.baidu.com/view/148835.htm

(總不能寫唐朝的,就寫緙絲吧==)

所以還是用羅吧。用羅吧!用羅吧! 例如 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緞紅長裙。紅素羅大袖緞。(好吧,這是《夢樑錄》裏結婚穿的。北宋年間。)還有紫袍金羅帽。什麼的。

羅有素羅、雲羅、遍地金羅、閃色羅、織金羅、青織金過肩蟒羅、青粧花過肩鳳羅、青織金粧花飛魚過肩羅、青織金獬豸補羅、紅綠粧花鳳女衣羅、綠織金粧花孔雀女衣羅、綠粧花過肩鳳女衣羅等。

另附漢服~明代絲綢——http://tieba.baidu.com/p/285932700

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着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着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人穿什麼材質的衣服

  一、原始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雛形階段)

  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御寒,多以獸皮為材料,以獸齒、魚骨、石珠、海貝為裝飾。上古時期人類的服飾在原始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人們以毛皮圍繫於下腹部,或許為了禦寒、或許為了遮羞和裝飾。不論處於何種原因,原始服裝已經開始出現。由此,揭開了中國服裝史的序幕。原始服飾 文化 及其特點:首先,原始社會的服飾表現出明顯的對天地崇拜的文化特點;其次,原始社會的形成了較為典型的交領、右衽、繫帶,上衣下裳的服飾造型;第三,原始社會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級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會的服飾製作原料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

  二、秦漢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定型階段)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繫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後世以重要影響,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來文化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只有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民族交流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中國的服飾,包括服飾質料乃至圖文,才更豐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內藴和藝術精神。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如頭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製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三、魏晉時期的服飾

  魏晉是 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 時尚 ,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 自然 、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唐時期,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着兩條飄帶。

  五、唐代時期的服飾

  唐高祖李淵於621年正式頒佈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后、羣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

  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定: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為皇權的特殊象徵。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

  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 西方文化 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易、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着裝形象。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六、宋代時期的服飾

  宋朝統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於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着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七、明代時期的服飾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恢復漢族的 禮儀 ,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 刺繡 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髮。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或斜領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八、清代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改革階段)

  滿族入關後,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於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朝男子服飾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穿着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清朝漢族婦女服飾

  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髮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

古代紡織的布料名稱和各自對應的等級

古代紡織的布料有錦、綾、綢、緞、麻布、粗布。

第一等級、錦:蠶絲紡織布料,採用重組織,用多色絲線織成的絢麗多彩的色織提花絲織物。錦是負有盛名的提花綢,古有"織採為文,其價如金"之説。有蜀錦、宋錦、雲錦之分。

第二等級、綾:蠶蟲自織布料;採用斜紋組織或斜紋變化組織,織物表面具有斜向織紋的絲織物,質地輕薄。早期織物表面呈疊山形斜紋,“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稱綾。

第三等級、綢:絲麻混紡布料;採用平紋組織或變化組織,經緯交錯緊密的絲織物。綢是絲織品的總稱。其特徵為:綢面挺括細密,手感滑爽。無其他明顯特徵的絲織品都可稱為綢。

第四等級、緞:細麻絲紡織布料;採用緞紋組織或緞紋變化組織,外觀平滑、光亮、細密的絲織物。

第五等級、麻布:粗麻絲紡織布料;麻布是以亞麻、苧麻、黃麻、劍麻、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製成的一種布料。麻布製成的產品具有透氣清爽,柔軟舒適耐洗、耐曬,防腐、抑菌的的特點。

第六等級、粗布:棉絲紡織布料;粗布又稱“土布”,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紡織同樣經歷了漫長而輝煌的歷史,原始的葛麻、質樸的棉、奢華的絲一一粉墨登場,演繹了一幕幕精彩絢爛的錦繡畫面。從傳説中養蠶、取絲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紡織機械的馬鈞,到傳播棉紡技術的農婦---黃道婆,到傳世鉅著《天工開物》,中國古代紡織史不斷被改寫,成就了異彩紛呈的輝煌成就。

不同於質樸無華的傳統農具史,不同於造福於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於六畜興旺的畜牧史,中國古代紡織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絢爛,更多了些華美和温暖。

原始先民從最初的手經指掛到學會用葛麻纖維、石刀、骨錐等進行原始的簡單編織來製成遮羞蔽體的原始服飾,這是最早的紡織雛形。

隨着原始紡織雛形的形成,紡織工具應運而生。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不少石制,陶製、木製,骨質的原始紡織工具和木製的織機部件。

夏商時期出土的一些青銅器上面留有明顯的織物痕跡,此外還有少量的服裝殘片出土。這些痕跡和實物説明這一時期的紡織纖維原料主要是以絲麻為主。大麻、苧麻和葛成為主要的植物纖維原料。

精妙絕倫的絲綢就在新石器中後期誕生了,滎陽青台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絳色羅、吳興錢山漾出土的絹片、絲帶和絲線是最有説服力的物證。此後,家蠶已進入室內飼養,絲的產量和質量、絲綢的數量和品種都增加了,絲織品在中國紡織歷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確立。

春秋戰國時期,繅絲工具從最初的手工繅絲也發展為手搖繅絲車和腳踏繅絲車。三國時期著名的機械工程師馬鈞繼西漢陳寶光後再一次對提花織機進行重大改革,把50躡(niè)改為12躡,成為我國紡織科技史上的又一大革新,提高了生產能力。

明清時期,蠶桑絲綢儘管受到了棉花的衝擊,但是杭嘉湖一帶的蠶桑生產依然比較發達。考古發現證明明清兩代在絲綢織造、印染緙(kè)繡的紡織工藝和紋樣風格上較前代繼續創新。

漢代時傳入中國的棉花,到宋代時仍然侷限在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偏遠地區。宋元交替時期棉花生產迅速在內地普及,成為元明以後人們最基本的服飾原料。隨着棉花種植的推廣,中國的棉紡織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棉紡織最早是在雲南和海南島等地興起,這裏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紡織加工技術。元代初期黃道婆把從海南黎族人民那裏學到的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傳入內地,並改進了擀、彈、紡、織等工具,極大地提高了紡紗效率。

此外,她用錯紗、配色、綜線等技術,織製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在當時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黃道婆在中國棉紡織發展史上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紡織品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農業博物館-古代成就之古代紡織

我國古代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是什麼呢?

普通人穿的“麻”指的是“麻”,由歐米織成的麻布叫“布”,是普通人穿衣的主要原料,所以在古代,普通人也叫“布”。麻桿皮是大麻的原料,但這種麻皮除了含有大麻纖維外,還含有膠質和雜質,因此在大麻完成前必須脱膠。脱膠可以通過浸泡,將麻皮浸泡在水中,讓其自然發酵,達到脱膠的目的。

“絲”是絲綢面料的總稱,或稱“絲”。“絲綢”是富人穿的。作為絲綢面料的一大類,有很多具體的分類。繅絲的繭如果沒有經過煮洗,就叫“生絲”,生絲織成的絲叫“絲”。白色絲綢被稱為“素色”。“蘇”是潔白細緻的。歷代的書畫作品,除了用作服飾外,也有不少是用“蘇”創作的。如果用雙絲織成的細絲叫“織”,白的叫“練”。白色的“練”用作喪服,古代的喪服種類複雜,“練”是在“練祭”時穿的。如果你平時把“修行”當衣服,你會很節儉。

“編織元素是齊”,這是一種在平地上有斜紋花的提花面料。Yee單色素色,用生絲編織而成。編織後可以練染,即煮洗上色。馬王堆漢墓充滿了綺,有真的動植物圖案,也有鑽石等幾何圖案。羅和齊是不同組織的絲織品。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最多的是陵,編織難度大,需要兩人配合。羅也是織布後染的,也可以繡羅。

“金”緊密結實,用熟絲編織而成。織錦要先染色,再上織布機。馬王堆漢墓中的錦也有很多種,有扁花幾何錦、動物錦、聚寶盆錦;還有一個凸起效果的幾何紋身;有藏花錦、波紋錦、動物錦。更特別的是“絨錦”,由多色經紗和單色緯紗交織而成,表面裝飾呈現出立體感的環形絨。毛圈錦通常用於製作長袍的衣領和袖邊,也可用作香包和枕巾。

絲、綺、羅和金燦都被繡了。最常見的圖案有字母繡、長壽繡和雲繡。字母繡是長尾鳥;長壽繡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編織成的花、葉、雲;雲繡是翻騰的雲朵和藏在雲裏的野獸。這三種刺繡都是當時流行的高檔刺繡,尤其是字母刺繡。

清代服飾的夏裝一般是用什麼面料製作的

古代服飾制度上,穿衣是要一層套一層的,即便是在夏天,這種配套穿着的制度也不可減免(如清代袍褂相連制度)。因此夏天最熱的時節,清人多采用以下兩種方式、或相結合的方法,來防止自己被捂死——

穿單衣(指的是沒有衣裏的那種服飾)

使用紗、羽緞、葛麻等輕薄面料

清代皇帝夏季服裝的面料有紗、納紗、緞、綢、緙絲等,而以紗為最多。紗是絲織品中最為稀疏而輕薄的絲織物,其上均勻分佈孔眼,有“輕紗薄如空”之喻……這些紗根據其組織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實地紗、直徑紗、芝麻紗和粧花紗等多種品類。

清人《王文韶日記》中對官衣袍褂材質更換有詳細記載,茲摘選夏季紗袍褂部分:

四月十八日……換實地紗袍褂。

二十七日……換芝麻地紗袍褂。

五月初五日……換直徑紗袍褂,即亮紗。

廿八日……換葛紗袍、葛絲冠。

七月十八日……換亮紗袍褂。

三十日……換芝麻地紗袍褂。

八月初八日……換實地紗袍褂。內廷稱亮紗曰直徑,實地曰單紗。

服飾的A類面料和B類面料,具體有什麼區別,該如何挑選?

一般內衣貼身衣物都最好選A類,外套B類。A類的貼服性更好。

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鑑略.三皇紀》:“襲葉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始衣皮”;人類最早用樹葉、動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

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配飾、包、傘等。古人用來遮羞,而今人對於新事物的認識不斷進步,服飾的材質、款式也多種多樣。

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鑑略.三皇紀》記載:“有巢氏以出,襲葉為衣裳。”;明代羅頎《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的記載,以上記載是説有巢氏最早教民用樹葉、動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又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着一定時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統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解釋。狹義上的衣,專指上衣;廣義的衣,包括一切蔽體的東西。

飾,以增加人們形貌的華美。服飾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禦寒、遮羞、裝飾。它的產生和演變,與經濟、、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都有密切關係,相互間有着一定影響。各個時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飾。

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稱號。自夏、商起,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基本完善。戰國期間,諸子興起,思想活躍,服飾日新月異。

TAG標籤:#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