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健康養生>公曆的來歷是怎樣的?

公曆的來歷是怎樣的?

知科普 人氣:1.71W

陰曆與陽曆陰曆也叫農曆。農曆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曆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陽曆也叫公曆。陽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

關於公曆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意見認為,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一種意見是公曆起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

我國從1912年1月1日開始使用公曆。 辛亥以後,成立了中華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討論曆法問題時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公曆的來歷是怎樣的?

公曆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歷法,又被稱為太陽曆、陽曆。公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週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歷法。

知道呀0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酥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説

關於公曆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意見認為,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他們發現天狼星第一次同太陽一起升起的那天之後的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氾濫,於是他們就把這一天當做一年中的第一天。古埃及人最初將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是最早的太陽曆。後來他們根據尼羅河水氾濫的規律,把一年分為3季,再分成 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

元旦的來歷: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由於地理環境和曆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現在,公曆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

公曆的來歷是怎樣的? 第2張

另一種意見是公曆起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羅馬共和時期,儒略?愷撒主政,創立了豐功偉績。他死於7月,後繼者將7月改為大月,從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變成了29天。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曆》。《儒略曆》測量地球繞太陽一週需365.25天,而公曆為365.2422天,很明顯,後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於是,公曆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並流行於全世界。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稱為公曆,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曆。 原始的陽曆是古埃及人創立的。最初取一年為365日。為了協調曆法年與迴歸年的長度,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對陽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曆。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奧古斯都又對儒略曆作

其實, 中國南宋時(1199年)的《統天曆》中,就採用了一年365.2422天的算法,比公曆早380多年。

曆法是根據天體運行的週期來安排的。以月亮圓缺為主要依據的叫“陰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主要依據的叫“陽曆”。 陽曆,最早起源於埃及。對埃及人來説,一年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尼羅河的泛濫,它不僅是埃及的經濟命脈,而且對埃及的和社會制度也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農曆與陽曆的來歷和區別?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1、陽曆的來歷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裏,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曆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説,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陰曆的來歷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4、陰曆閏月的確定 至於陰曆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説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説法,往細方面説,應該説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十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裏,那就不一定。又陰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箇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曆的月份裏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陰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曆裏面(陰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祕。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陰曆和陽曆的來歷?

1、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漢歷"、"舊曆"等。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漢歷、舊曆,不過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2、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迴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現代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擴展資料

農曆

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又有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

農曆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曆以陰曆(華歷)為基礎,由於陰曆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夏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轉換;但華歷可以反映潮汐現象,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的指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陰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陽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曆

日期的來歷

陽曆: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週年運動來安排的歷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曆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週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其歷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説的陽曆,即格里曆,為現行公曆。基於一年有365.242199174 日,而並非剛剛好的365 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過四年一閏後,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後為365.24。最後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 年、2400年 等均有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 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所以已經很準確了。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迴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着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曆的來源誰定的?

陰曆和陽曆的來源?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裏·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曆”(舊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曆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曆”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曆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曆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曆法”當屬“儒略曆”。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對中國的陰曆起了*,它採用了陽曆,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曆”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曆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曆。“天曆”在中國曆法上説來,是一個具有*精神的特殊曆法。辛亥*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TAG標籤:#公曆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