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知科普>IT科技>東廠是什麼地方

東廠是什麼地方

知科普 人氣:3.03W

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勞累而疲憊,心靈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問題。要記得經常讓心靈放個假,心靈安頓了,平衡了,豐盈了,我們的人生也就快樂了,美好了,無憾了!

東廠是什麼地方

東廠是個什麼機構?

明朝地方設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事和監察行政區劃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時。1370年於各省設置一都衞,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

東廠,即東緝事廠,是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祕密警察機關。衙署位於京師東安門之北。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設立了東緝事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一個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東廠權力在錦衣衞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秦始皇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方面: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始皇帝”。 2、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

東廠建立的背景是怎樣的?

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勞累而疲憊,心靈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問題。要記得經常讓心靈放個假,心靈安頓了,平衡了,豐盈了,我們的人生也就快樂了,美好了,無憾了!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朱棣也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衞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他的心目中,宦官比較可靠,於是朱棣重用宦官,設立了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

我們讀歷史的,讀到明朝晚年,總覺得中國太不行。滿洲不過是松花江外一個小部落,中國怎會抵禦不住他?我們因這一番憤懣之情,便不免要多責備。其實我們該曉得,像中國這樣大的一個國家而垮了台,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回事,我們該就歷史上切實來理

對東廠的評價如何呢?

明朝地方設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事和監察行政區劃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時。1370年於各省設置一都衞,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

一進東廠的大堂,即可見大幅岳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可惜東廠在實際辦案中完全背離了這個初衷。東廠差役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東廠建立初期客觀上有反的效果,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但東廠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和歷史影響。由於東廠曏者邀功或因其私利而為之,所以容易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以致於東廠在明代社會上的口碑極差。

秦始皇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方面: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始皇帝”。 2、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武昌東廠口現在在什麼地方

東廠口是閲馬廠東邊的一個老地名

京東城區東廠衚衕九號,啥地方,是便衣總隊不?旁邊5號是刑事偵查總隊。。。

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勞累而疲憊,心靈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問題。要記得經常讓心靈放個假,心靈安頓了,平衡了,豐盈了,我們的人生也就快樂了,美好了,無憾了!

明朝東廠在現在的哪裏?還有原址麼。

沒有了 只有所謂的遺址 希望你滿意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明朝末年 朝綱不振 奸臣當道 東廠特務橫行霸道 地方鄉里官吏* 盜匪猖獗 民不聊生

我們讀歷史的,讀到明朝晚年,總覺得中國太不行。滿洲不過是松花江外一個小部落,中國怎會抵禦不住他?我們因這一番憤懣之情,便不免要多責備。其實我們該曉得,像中國這樣大的一個國家而垮了台,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回事,我們該就歷史上切實來理會。這並不是説文化衰敗,道德墮落,政府*黑暗,幾句空洞不着邊際的想象話,便能道出其中之因緣。專就*講,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兩三百年的,總不免出毛病。明代大體上已過了兩三百年的太平日子,無論當初制度怎麼好,也會腐化,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兩三百年的長時間,人們的精神不會始終緊張,維持原狀的。它也會放鬆一下。就拿衞所制度説,此制度不算得不好,而且明代也憑此建立了輝赫的武功。後來國勢隆盛,四境太平了,兵卒一生不見打仗,他們的精神當然會鬆懈。而且動員打仗,譬如打滿洲吧,依照制度,要全國平均分調,不是隨便單從某一地方調撥的。這説來並不錯,但結果,全國各地的兵卒,幾十萬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國*動了。而且他們間風俗習慣語言面貌,都是陌生的。打開武庫,裏面所藏兵器衣裝,不知已是若干年前做好存貯在那裏。拿出來,鐵也鏽了,縫的線也爛了。這也不能怪政府。當然不能經常隔三年兩年要做二三十萬套軍裝擺在那裏讓它一次一次黴爛的。縱是今天的美國人,也是臨到不得已,才努力製造軍用飛機的。若沒有蘇聯大敵在前,他也不會造。明代也因於承平積久而軍裝黴爛了。一旦把這些破爛軍裝拿出來,分發兵眾,臨時倉促,胖子穿着緊的,瘦子穿着肥的,大家想調換一套稱身的,軍營裏,你找我,我找你,也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數是勉強馬虎穿上身。臨出發,軍隊照例要祭旗,這當然並不是完全為迷信。現在軍隊出發打仗,也要預先演習,試試*炮的。從前祭旗的典禮,要殺一條牛,這譬如今天大軍開發前試炮般。據説明代那時,這條牛就殺不死。為何呢?這因武庫的刀藏得太久了,鏽了鈍了,所以殺不死一條牛。祭旗殺牛用的刀還如此,幾十萬士兵手裏拿得更可向。我們今天卻不能單憑此等事罵中國文化不好,甚至説我們民族已衰老。這實在是因於承平過久,自然把戰鬥生活淡忘了。我們再看滿洲人,他們戴的帽子,兩邊可以遮下,只從兩耳到頜下,面部只露兩隻眼一張嘴。這因東北氣候冷,放下帽來才可保護耳朵鼻子,不使凍脱。今天我們穿的馬褂與長袍,這也是當時滿洲的軍裝。為了騎馬方便,長袍一面開袴,騎上馬,還可把另一面的裏襟搭過來,兩條腿都蓋着了。照中國內地人服裝,騎上馬,膝蓋就露出,要受凍,僵了。兩手為要伸出拿馬韁繩,他們的馬蹄袖,正好保護伸出的手指。我們中國的軍隊,有些是雲南人,有些是廣東人,自生以來,也沒見過冰和雪。驟然應調到北京,穿上那些不稱身的舊軍裝,再調到關外,大風一刮,精神慘沮,怎能同滿洲軍隊對陣作戰呢?當時沒有注意到這些,所以一碰上就不行了。當時中國一個總兵官杜鬆,被滿洲兵一箭射死,就因為他帽子的鐵鏽了,箭頭穿胄而入,總兵官都沒有精良的甲胄,士兵更不用説。這些事,我們粗略讀史是不會知道的。當時徐光啟在南方,為此事屢上條陳,據他説:我們該從頭練新兵,兵隊數量不須多,每個兵都該量着尺寸作軍衣,又要適合着東北關外的氣候。當然刀*武器也該要新的,又該配合各人的氣力。如是才可談訓練。他把計劃定好,政府也贊成,但户部拿不出錢,就沒有能照樣辦。我們從這點看,可知一個國家的武裝,物質條件也要緊,我們不能老是拿精神來戰勝強敵啊。但明代大失敗之後,受了教訓,急速改變,那時中國還是能抵抗。不過中央政府垮了台,外面的軍隊也就難以支持了。從前宋代曾有過這樣的爭論,究竟養一匹馬好呢?還是養二十五個農民好?好像現在説,究竟黃油好,還是大炮好?

 

   軍裝封在武庫裏,全國農民普遍安靜和平地過活,生平沒有見兵革,這樣的日子,也不該過分地咒罵。但一旦邊境闖出亂子來,要他們倉皇跑出關外去,軍裝就是軍隊的生命,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物質條件之重要。物質條件配不上,單靠精神,哪能持久。我們的武力方面,經過幾百年太平,也該會衰落的。突然出來一個滿清,抵不住,也不足為怪。站在歷史立場看,應該有一歷史的説法。所謂歷史的説法,便是根據歷史,把具體事實來説明。我們不要説中國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話。我們要分析那時的具體事況,換言之,我們要找出歷史材料,來説明當時究竟失敗在哪裏。當然我上面之所説,只是歷史事實中一小節。但總是比較落實的。

明朝萬曆年地方行政機構以及明朝廠衞制度的結構

明朝地方設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軍事和監察行政區劃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1370年於各省設置一都衞,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共設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五行都司是陝西(治甘州衞,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衞,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衞,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的興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地區設置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實際控制為當地宗教首領八*王分轄各政教中心的寺院,還有各諸侯家屬封地),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衞,以上均屬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宣德後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後成為各省常制。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撫轄兩布政使地,如正統年間和山西河南巡撫。有的一省一巡撫。有的一省幾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有的在幾省交界處設置一巡撫,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越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138。而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有衞493,所359。此外,明還設置了介於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明代並改元的路為府,以税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錦 錦衣衞是中國明朝時期的專有軍事特務機構,其全名為“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前身為明太祖所創 設之“御用拱衞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時改制之“儀鸞司”與二年(公元1369年)時改制“大內親軍衣衞:都督府”。他們直接聽命於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部分功能形同漢代的監察官司隸校尉和現代的憲兵、*局及總統府參軍長。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類似於今天的CIA,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古人慣以朝廷鷹犬暗稱呼錦衣衞與東廠、西廠、內行廠

等級與編制  錦衣衞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職尚有副千户(從五品)、百户(正六品)、試百户(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王朝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衞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衞平日為皇帝爪牙,*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通常錦衣衞在逮捕嫌犯之前,會發給其“駕帖”,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逮捕證。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衞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衞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衞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衞隊“錦衣衞”到天津衞,在原來三衞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衞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衞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衞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衞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衞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衞所便被空置。)

職權作用  錦衣衞的職權為“掌直駕侍衞、巡查緝捕”,這一句話就包括了錦衣衞的兩大執行機構與職權:

一、大漢將軍:主管皇帝侍衞、展列儀仗、傳遞皇帝命令以及職掌廷杖等事項,可以説和一般禁衞軍毫無不同(只有職掌廷杖此項為錦衣衞獨有)。

二、經歷司和南、北(名稱,非方位)鎮撫司:這一方面即為錦衣衞與一般禁衞軍不同的特點,分述如下:

1、經歷司:主管錦衣衞公務文書的出入、謄寫及檔案封存等事項。

2、南鎮撫司:主管一般衞、所部隊人員之犯罪偵查、審訊、判決、情報以及軍事武器之研發事項(等同後世之憲兵隊、軍事法院、軍事檢查署以及軍備局之結合體)。

3、北鎮撫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員祕密監視、肅反肅貪,獨立偵訊、逮捕、判決、關押拘禁(詔獄)以及反間諜事項。(類似於美國*局、聯邦調查局、香港廉政公署之結合體)。明成祖時增置,憲宗成化(1465-1487)元年始置北鎮撫司印,專理詔獄,可以不經三法司授權,直接聽命於皇帝取旨行事,用刑極其殘酷。獄成後專達皇帝,不須通過錦衣衞指揮使,錦衣衞官不掌詔獄者亦不得干預其事。

此外,也曾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東廠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員,由錦衣衞千户、百户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衞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佈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例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衞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東廠第一任廠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記載 “是年,始設東廠,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監 王振 劉瑾 馮保 魏忠賢 都曾統領東廠。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衞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 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衞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

◆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衞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

◆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

◆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創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衞、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宦豎之手,良可歎也。”又“東廠之設,始於成祖。錦衣衞之獄,太祖嘗用之,後已禁止,其複用亦自永樂時。廠與衞相倚,故言者並稱廠衞。”

西廠制度  西廠的成員是由錦衣衞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衞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衞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衞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雖然是粘貼,但是查了好多,經過篩選才形成的答案,太麻煩了,費了我半個多小時的功夫呢~~)

TAG標籤:#東廠 #